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当前,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因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很多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被留在农村接受教育。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由于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发展上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已成为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多年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尝试多种作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健全留守学生档案
学期初,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学生、走访学生家庭等形式,全面细致的摸清班级留守学生的情况,为每位留守学生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四个方面:一是基本信息:包括留守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详细住址及联系电话等。二是个性特征:包括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三是家庭情况:包括留守学生父母、监护人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与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孩子的希望要求、与孩子联系沟通情况、联系电话等。四是在校表现:包括孩子身体状况,与同学相处情况,学习情况,参加集体活动情况,用钱花销情况等。掌握了上述情况既方便与监护人、孩子父母联系,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学生,也便于远在外地的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校表现。
二、设立学生心语信箱
留守学生与父母联系不便,沟通困难,孩子的心里话无处倾诉、无人倾听,长期以往,将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针对这一问题,我在班里专门为留守学生设立了“心语”信箱,每个留守学生都可以把自己对父母、老师、同学、亲友要说的心里话、思想上的困惑、学习上的困难、与同学间的矛盾等等写好了放进信箱里。我每天打开信箱一次,并根据信的内容给留守学生写一封书面回信或进行谈话。有一次我收到了这样一封信:“爸爸、妈妈,再有两天就是我的生日了,我多么希望生日这天能与你们一起度过呀!”得知这一情况后,在他生日的那天,我买了生日蛋糕,召集全班集体给他过了生日,大家共唱生日歌,祝他幸福快乐,同时远在外地的父母也打来电话祝福。事后他兴奋的对我说:老师,这是我最幸福的一个生日,虽然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但有这么多老师和同学为我祝福,我将终身难忘。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所以以后每逢学生生日,我都要组织全班同学为其庆祝,并开展了“教师送生日蛋糕,好友赠生日贺卡,同学道生日祝福,‘寿星’写生日感言”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浓浓的师生之情、同学之情,而且杜绝了生日乱花钱,盲目攀比现象的发生,形成了我班独特的班级学生生日文化。
三、开通联系交流热线
为了让外地的父母充分了解孩子在校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我利用学校“家校网络平台”,每半个月与家长进行一次联系,将孩子的情况告知家长,同时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学生。与此同时,我还要求每位留守学生通过书信、网络、电话等形式,每周至少与家长联系一次,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同时关心父母在外地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除此之外,我还要求孩子父母尽可能利用节假日返乡与孩子团聚,或假期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相处,让孩子体验父母在外工作的艰辛,培养孩子养成热爱父母、尊敬父母、体谅父母,厉行节约,勤奋向上的品德。
四、搭建自主管理平台
一是成立“班级留守学生中队”,中队下辖若干小队,小队成员以行政村(社区)为单位,所有留守学生全员参与。中队队长、副队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各小队队长、副队长均由留守学生轮流担任,每人任期一个月。把分散的留守学生凝集在一起,既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宿感,又有利于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二是认真制定活动计划。除参与班级正常活动外,中队和各小队每学期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各自的活动计划。计划除了明确小组成员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外,重点是活动安排。通过活动学习知识,增强才干。三是健全管理制度。中队订有“留守学生一日行为规则”、“学习制度”、“健康安全制度”、“活动规范”、“留守之星评选办法”、“矛盾调解制度”等等。四是完善预防监督机制。家庭教育的“真空”,监护人的“不力”,社会环境存在的“雷区”,对于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抵抗力较弱的留守学生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学生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长期的亲情缺乏,导致留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多表现为忧郁、胆怯、内向、自卑或自我中心意识膨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留守学生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之外,还有学校教育、社会、儿童自我调控等因素影响。因此,当学生出现上述问题时教师不能依赖以往的经验,敷衍了事的加于解决,而应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对留守学生加于教育和矫正。我的作法一是保持与留守学生的密切联系,平时多观察、多了解、多接触他们,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解他们之所忧。努力使自己成为他们的真心朋友,让学生对你动真情吐真言。二是尊重、理解、宽容、激励留守学生。真心善待每位留守学生,用自己的热心、真心、爱心去感化每个学生,用自己良好言行去潜移默化的教育每个学生。做到留守学生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三是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和专题讲座。通过问题辨析、情景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普及心理健康科学知识,帮助留守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培训良好的心理素质。四是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功能。对于少数心理健康疾患较为突出的留守学生,及时请学校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协助治疗。
六、充实学生课余生活
留守学生课余生活枯燥单调,加之缺少父母的教育管理,这个阶段极容易出现问题。如何让学生课余生活不再孤独,缺少老师监管的时段不出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开展主题读书活动。以班级图书角、学校阅览室、村(社区)图书室为阵地,组织留守学生每学期读一本好书。鼓励他们参加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朗读比赛、知识竞赛、“优秀读书笔记”评选、“书香少年”评选活动。读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了知识面,而且通过活动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二是举办才艺展示。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选择参与一个以上的兴趣小组活动,让他们人人学特长,展示特长,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三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利用节假日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农村、社区、福利院、医院、工厂等单位,当小志愿者,开展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四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让留守学生在教师、同学、亲戚、社会爱心人士中“寻亲”结对。开展认“代理家长”、“爱心妈妈”、“结小伙伴”活动,使他们“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结有人解、难有人帮”,弥补他们缺失的亲情。
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不仅需要学校和广大教师的直接参与、家长的密切配合,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支持。只有这样,农村留守学生才能健康快乐成长,长大后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一、健全留守学生档案
学期初,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学生、走访学生家庭等形式,全面细致的摸清班级留守学生的情况,为每位留守学生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四个方面:一是基本信息:包括留守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详细住址及联系电话等。二是个性特征:包括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三是家庭情况:包括留守学生父母、监护人的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与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孩子的希望要求、与孩子联系沟通情况、联系电话等。四是在校表现:包括孩子身体状况,与同学相处情况,学习情况,参加集体活动情况,用钱花销情况等。掌握了上述情况既方便与监护人、孩子父母联系,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学生,也便于远在外地的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校表现。
二、设立学生心语信箱
留守学生与父母联系不便,沟通困难,孩子的心里话无处倾诉、无人倾听,长期以往,将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针对这一问题,我在班里专门为留守学生设立了“心语”信箱,每个留守学生都可以把自己对父母、老师、同学、亲友要说的心里话、思想上的困惑、学习上的困难、与同学间的矛盾等等写好了放进信箱里。我每天打开信箱一次,并根据信的内容给留守学生写一封书面回信或进行谈话。有一次我收到了这样一封信:“爸爸、妈妈,再有两天就是我的生日了,我多么希望生日这天能与你们一起度过呀!”得知这一情况后,在他生日的那天,我买了生日蛋糕,召集全班集体给他过了生日,大家共唱生日歌,祝他幸福快乐,同时远在外地的父母也打来电话祝福。事后他兴奋的对我说:老师,这是我最幸福的一个生日,虽然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但有这么多老师和同学为我祝福,我将终身难忘。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所以以后每逢学生生日,我都要组织全班同学为其庆祝,并开展了“教师送生日蛋糕,好友赠生日贺卡,同学道生日祝福,‘寿星’写生日感言”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浓浓的师生之情、同学之情,而且杜绝了生日乱花钱,盲目攀比现象的发生,形成了我班独特的班级学生生日文化。
三、开通联系交流热线
为了让外地的父母充分了解孩子在校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我利用学校“家校网络平台”,每半个月与家长进行一次联系,将孩子的情况告知家长,同时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学生。与此同时,我还要求每位留守学生通过书信、网络、电话等形式,每周至少与家长联系一次,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同时关心父母在外地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除此之外,我还要求孩子父母尽可能利用节假日返乡与孩子团聚,或假期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相处,让孩子体验父母在外工作的艰辛,培养孩子养成热爱父母、尊敬父母、体谅父母,厉行节约,勤奋向上的品德。
四、搭建自主管理平台
一是成立“班级留守学生中队”,中队下辖若干小队,小队成员以行政村(社区)为单位,所有留守学生全员参与。中队队长、副队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各小队队长、副队长均由留守学生轮流担任,每人任期一个月。把分散的留守学生凝集在一起,既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宿感,又有利于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二是认真制定活动计划。除参与班级正常活动外,中队和各小队每学期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各自的活动计划。计划除了明确小组成员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外,重点是活动安排。通过活动学习知识,增强才干。三是健全管理制度。中队订有“留守学生一日行为规则”、“学习制度”、“健康安全制度”、“活动规范”、“留守之星评选办法”、“矛盾调解制度”等等。四是完善预防监督机制。家庭教育的“真空”,监护人的“不力”,社会环境存在的“雷区”,对于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抵抗力较弱的留守学生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五、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学生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长期的亲情缺乏,导致留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多表现为忧郁、胆怯、内向、自卑或自我中心意识膨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留守学生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之外,还有学校教育、社会、儿童自我调控等因素影响。因此,当学生出现上述问题时教师不能依赖以往的经验,敷衍了事的加于解决,而应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对留守学生加于教育和矫正。我的作法一是保持与留守学生的密切联系,平时多观察、多了解、多接触他们,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解他们之所忧。努力使自己成为他们的真心朋友,让学生对你动真情吐真言。二是尊重、理解、宽容、激励留守学生。真心善待每位留守学生,用自己的热心、真心、爱心去感化每个学生,用自己良好言行去潜移默化的教育每个学生。做到留守学生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三是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和专题讲座。通过问题辨析、情景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普及心理健康科学知识,帮助留守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培训良好的心理素质。四是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功能。对于少数心理健康疾患较为突出的留守学生,及时请学校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协助治疗。
六、充实学生课余生活
留守学生课余生活枯燥单调,加之缺少父母的教育管理,这个阶段极容易出现问题。如何让学生课余生活不再孤独,缺少老师监管的时段不出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开展主题读书活动。以班级图书角、学校阅览室、村(社区)图书室为阵地,组织留守学生每学期读一本好书。鼓励他们参加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朗读比赛、知识竞赛、“优秀读书笔记”评选、“书香少年”评选活动。读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了知识面,而且通过活动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二是举办才艺展示。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选择参与一个以上的兴趣小组活动,让他们人人学特长,展示特长,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三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利用节假日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农村、社区、福利院、医院、工厂等单位,当小志愿者,开展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四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让留守学生在教师、同学、亲戚、社会爱心人士中“寻亲”结对。开展认“代理家长”、“爱心妈妈”、“结小伙伴”活动,使他们“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结有人解、难有人帮”,弥补他们缺失的亲情。
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不仅需要学校和广大教师的直接参与、家长的密切配合,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支持。只有这样,农村留守学生才能健康快乐成长,长大后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