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阅读教学中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3933420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程要求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具有自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自主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觉研读,组织学生有效合作,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关键词】自主阅读 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阅读教学中,应强调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注重提升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在自主阅读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围绕“引导学生自觉研读、组织学生有效合作、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感悟”的重点来灵活选择教学策略,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引导学生自觉研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是阅读过程的主体,教师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文本的意义要通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阅读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的自觉研读的过程,要让学生多进行自觉研读的实践,在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丰富语言积累,享受审美乐趣,提升语文素养。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驱力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就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一则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乃至运用;二则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有时只需粗略的阅读,了解梗概,以做到心中有数地去听讲,或者说带着问题去听讲;预习有时则需要带着问题去研读,在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在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问题的思考也是有时间限制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若对新的认识对象胸中有数,往往能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而且更易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就能很好地培养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时我会通过评点,指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写法等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是读者的再创造。首先要指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文本内容对话,与文后练习对话。进而要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想北平》为例,由文章就会想到老舍,想到老舍与北平的关系,老舍为什么爱北平?为什么爱到了“说不出”的地步?这就是从文章过渡到作者了,这实际上就是在与作者展开对话。有时我会安排学生新编考题,在阅读题练习的最后会安排学生新编考题,自拟答案。有时我会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写作读后感。
  课前预习、评点分析、新编考题等研读方式,可以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以提高自主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组织学生有效合作
  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从而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自主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更能促进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我认为首先应该从小组建构开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精心安排学习小组,并安排好小组的负责人,由负责人根据讨论内容安排组员分工。第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先充分的自主学习,在有了自己的思考结果下,再去相互交流、讨论,进行合作学习。在阅读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中,认真地倾听,相机诱导、点拨,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开展,充分发挥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第三,要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在阅读教学中,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合作学习,那些简单浅显的问题是不能激起学生合作学习需求的;只有当阅读教学中出现可能有多元理解的问题时,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挑战性、探索性问题时,学生才会产生合作学习的需求。
  这样,课前的小组合理编排,课堂的适时讨论,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表达的愿望,对每个学生和学习小组都是一种督促和激励,学生的学习自然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
  三、引导学生自主质疑
  自主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对此,古人有许多精到的论述:“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对于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思”根植于“疑”。那么由谁生疑呢?我们往往会习惯于自己生疑,让学生去思考。于是,教师煞费苦心地备问题、苦口婆心地问问题,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这样的语文课表面看来气氛活跃,实际上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已经打了折扣。因此,只有将生疑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质疑释疑,教师只是在何处质疑及如何释疑上积极引导,才能将思和疑真正融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如《记念刘和珍君》最后一部分阅读后,学生提问:三一八惨案死伤200余人,为什么作者写刘和珍?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于是教师趁势引导学生自己研文本,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个教师之所以深刻,就在于他善于搅动学生思维的涟漪,把课堂的温度建立在思维的深度上。”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和活跃到何种程度,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因此教师必须善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自读课文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也会有一些疑问,这些创见、疑问,应当是讨论的问题。另外,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也会反馈出问题,这些问题,正是老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地方。我们的课堂目标是可以预设的,但学习的过程却不可预设,无论是出现争议还是达成共识,教师都应该本着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目的,敏锐的去发现和捕捉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并引导学生去自主质疑,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思维就会一步步深化,一次比一次飞溅起更高的思维浪花。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突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构建“自主质疑式”阅读教学法,注重鼓励学生质疑,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他们的个体差异,不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阅读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正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是阅读实践中的重要环节。感悟是一种阅读心理活动,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它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任何人也不可能代替。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感悟的主体,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感悟,用心地去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感知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体会语言文字所渗透的情感,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只有充分地自主感悟,学生才能心领神会,真正学有所得,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因此,教师在自主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努力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环境,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重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发展,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把握文本的能力。一方面,在课堂上保障学生有较充足的阅读时间,对作品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充分感知文本,感性地揣摩课文,去体验情感、感受形象,并尊重其阅读体验,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感悟去理解文章。如果不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忽视学生阅读体验,这样的阅读教学,其效率自然是低下的。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对一篇作品的阅读感悟必须尊重文本的整体性,重视文本的结构效应。如果只注重局部分析而忽视整体感知,这样的阅读教学,违背了感悟的规律,也是低效的。
  在自主阅读教学中大力提倡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感悟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感悟中获取知识、丰富情感、形成能力,在自主感悟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自主感悟中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培养兴趣、熏陶情感,注重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自主感悟行为其实始终伴随着人的学习活动,关键是把自主感悟的行为自觉化,习惯化。
  总而言之,自主阅读教学中有效教学策略的选择是一个立体的过程,绝不仅仅体现在某一节课或者某几节课上,它应该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它应该有一个系列的统筹安排与规划。自主阅读中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培养学生自主能动学习的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为学生营造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创造适宜学生知识建构的情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
  [2] 孔企平《谈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华东师大课程研究所.
  [3] 韩建军《阅读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策略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议论文是运用论据来论证某种观点和主张,或者反驳某种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章体裁,它要求素材丰富,语言简洁,见解深刻,论证得体。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的作文教学目标是议论文的教学。但是,在第二次议论文写作之后,笔者却发现学生在议论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同时,新课改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笔者思考和实践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
【内容摘要】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在新课程的坐标系中,谁是物理实验教学的GPS?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GPS的作用又是什么?如何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才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高效?这些正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实验 定位 主导 有效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所以提高物理实验课的实效和成功
课堂提问的类型很多,结局类提问即是其一。所谓结局类提问,就是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深刻认识各种思想或行为的结局的提问类型。结局包括后果、结果、结论、影响、危害、作用、意义等。这类提问引导学生探求各种问题的结局,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运用得更灵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究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
【内容摘要】我们不要抱怨生活太过平淡,教材文本选择太过枯燥,其实生活并非不美,教材也并非缺少美。我们要引领学生欣赏课文,培养审美意识,提升审美品位,从而塑造美好人格。  【关键词】审美 自然美 人格美 理性美  缘 起  “距离产生美”。这一著名的审美立论似乎已成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悖论:高考语文命题似“远离”课本、教材中的文本选择大多已“远离”时代、以至于语文教学也“远离”课本。但这种“
课堂的生命是什么?这是困扰许多老师和教育专家多年的问题。是把学习知识从生活中孤立起来直接追求的事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掘知识事物的魅力?是知识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共鸣?在探究许多名校经验后,不少人感叹:应该解放孩子!应该让孩子去丈量生命尺度!应该让孩子在老师的视野外自由成长!应该无条件相信孩子的潜能!可是,怎样解放孩子呢?怎样让学生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呢?我们推出“三性五
【内容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针对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导致英语课堂低效的问题,探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模式的构建。本文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学法的指导,强调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在做中学”的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英语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 策略  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教学改革尝试,
《祝福》是鲁迅小说中的典范精品,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是一个物件细节描写,虽然没有人的活动和言语表达,也无动态显示和多少评价,但却传达了无穷的意味和多种作用。细节是生活的细胞,也是事物的本质,尤其是这篇小说中的这个细节,耐人寻味,含蕴丰盈,仔细揣摩,可以表现出如下十种意义。  一、显示年底实情  作者让四叔书房的对联
在我任教的中学,有这样一群孩子,当别的孩子依偎在父母怀中撒娇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却远离家乡到外地务工,这些被留在家乡的孩子——留守儿童,是我教育教学中特别重视的一群孩子。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这些孩子要么由不会教育只知道一味溺爱和迁就的祖辈负责照顾;要么就是投亲靠友,寄居在亲友家里,缺乏亲情交流,教育能力也有限;还有的干脆花钱请人托管,因为带有功利性,教育自然打了折扣。留守儿童中或多或少存在家教缺位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四个内容中,研究性学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来自于《报刊文摘》转载的一篇短文《“知识分子”与“知道分子”
[内容摘要]地理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地理学科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笔者结合地理课堂教学知识,强化了学生环保意识,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地理知识 学生环保意识  中国科学家钱学森1986年提出的“地理科学”这一概念。他理解地理学应当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等并列的大科学体系,故称“地理科学”。著名地理学、遥感技术应用领域专家,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