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幼儿建立和执行角色游戏规则初探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du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19-02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示尊重、敬意、友好、关心而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交往程序。幼儿礼仪教育,是教育幼儿必须遵守幼儿园、家庭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学龄前儿童是人生生理机能迅速完善和快速成长的时期,是心理活动基本萌芽和蓬勃发展的时期,是个人生活经验开始和初步运用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幼儿开展礼仪教育,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十分必要。《规程》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形式”,《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教育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怎样利用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寓礼仪教育于角色游戏之中,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我们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经过两年角色游戏指导的探索,我们认识到,引导幼儿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建立和执行规则,是使角色幼儿角色游戏顺利开展并做出成效的关键。只有建立和执行与礼仪教育相适应的游戏规则,才能有效地抑制幼儿游戏的自发性,促进游戏的自主性、社会性发展。
  1 家园互动 了解规则
  幼儿喜爱游戏,离不开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的扮演成人,模仿他们所崇拜的人物形象,充分地表现自我,充分地与人交往。但由于幼儿年龄小,模仿性强,分辨能力差,自控力弱,因此,他们的游戏往往受主体情绪和外界偶然因素的支配,无一定的行动定向,显现自发性的特点。作为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角色游戏随机教育的大好时机,对幼儿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幼儿对自己与周围的事物有正确的认识,了解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及结果负责任,学会支配自己,并做出积极有意义的行为,使游戏具有方向性,成为自主性的游戏。要使幼儿的角色游戏向自主性发展,内化社会规则是前提。我们对幼儿开展礼仪教育主要分幼儿个人基本礼仪、幼儿园、家庭、公共场所及节日礼仪五大块,其中家庭、公共场所、节日礼仪仅靠幼儿园,几乎无法达到最佳教育效果,但这几大块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极为重要。《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们本着这一原则,在实施礼仪教育活动之前,把我们礼仪教育的目标、内容告诉家长,请家长利用空余时间和幼儿一道,利用看书、看电视、上网查、到公共场所实地调查等方式了解家庭、公共场所及节日应遵守的礼仪行为规则,解决了在幼儿园难以帮助幼儿全面了解礼仪规则的困难,有效丰富了幼儿的社会认知,为幼儿主动建立和执行游戏规则打下基础。
  2 组织讨论 理解规则
  幼儿在不了解规则,没有规则约束的情况下,他们的行为是随意的。这种随意使游戏不稳定,任其发展会促使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刚开始,我们班开设了娃娃家、理发店、小超市、图书馆等角色游戏区域,并与大班联合开展小银行、小剧院、肯德基等角色游戏。因我们忽视了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幼儿没有规则的约束,因此他们“为所欲为”。游戏一开始,他们便到肯德基去“抢”食物,得知食物要钱买,便一窝蜂到小银行把银行的“钱”洗劫一空,然后回到肯德基把“食物”、“饮料”洗劫一空,吃后还留下狼藉一片。到小剧场看木偶戏,他们站没站相,坐没坐相,看看戏又上台抢小木偶。害得大班的银行、肯德基、小剧场的“工作人员”们连连高呼“不好啦!打劫啦!”还纷纷向我们求救。在家长带幼儿到公共场所了解公共场所的规则后,我们首先组织幼儿交流他们所了解的礼仪规则。因为经验是孩子自己亲身积累的,因此交流十分积极、活跃,有的说“在书店,阿姨不许我坐在地上看书,不许乱翻书。”有的说:“在肯德基买东西吃,先要排队买牌儿.”有的说:“在银行取钱要拿号,要站在黄线后等。”“在剧院看戏,我乱跑,被剧院的大人骂了,说我‘没规矩’。”“我在超市乱翻食品袋,超市的人说我‘没教养’。”孩子们的交流、讨论说明他们已经从过去的无知逐渐走向了有知。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幼儿按角色游戏分类,把他们了解的对应的公共场所礼仪规则总结出来,为他们进一步制定游戏规则做了铺垫。
  3 对照礼仪 制定规则
  在幼儿初步了解礼仪规则之后,我们又进一步组织幼儿讨论,象公共场所,为什么要制定那么多的规则,如果到公共场所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遵守规则,公共场所会怎样?因为孩子们已有经验了,他们一致认为:不守规则,公共场所会“乱七八糟”,会“很脏很臭”,会“没人去”,“别人没法活动了.”从孩子们的讨论中,可以看到,他们已经逐渐通过换位思考,感受到个人的自由不能建立在损害别人的自由基础之上,人的行为是有责任的。遵守规则,大家快乐,反之,会给别人和公共场所带来许多的麻烦和不便。在幼儿明确建立规则意义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幼儿共同制定了每一个角色游戏区的活动规则。这些规则使幼儿明确行为正确与错误的界限,知道那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那些是应该做的,那些是不应该做的及该做、不该做的理由。因为游戏规则是幼儿共同制定的,因此孩子们理解规则,为执行规则打下基础。
  4 互动监督 执行规则
  游戏规则建立了,如何发挥游戏规则的教育功能,让孩子们理解规则的公正与互惠,学会用规则裁判行为,用规则协调关系,摆脱自我中心,接受规则的约束,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对礼仪的把握,提高社会行为能力,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又向幼儿提出“规则定了,怎样才能让大家了解规则、执行规则呢?”因为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因此他们纷纷献计献策,有的提出把规则用标志的方式画下来,让大家看见就遵守;有的提出加派保安,管理员维持秩序;有的提出自己要关好自己。孩子们说到做到,有的把在数学活动中学到的肯定,否定法用于画规则标志;有的用绘画人物活动的形式,把要小朋友了解的规则图解化,并把他们创作的图画、标志贴于每个游戏区,提醒伙伴在参与游戏时,要按规则行动。在分配角色活动中,孩子们增进了保安,管理员等角色以监督游戏规则的执行。有些“小调皮”为了争当“小保安”,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则,有效使过去游戏无序的状态向有序转化。
  游戏规则是幼儿共同制定的,游戏规则与公共场所、家庭应遵守的行为规则是一致的。因此,幼儿在家、在公共场所遵守礼仪规则的自觉性大为提高,家长们反映幼儿的行为有了很大的转变,变得文明了,有礼貌了。在规则执行的过程中,我们还特别注意游戏评价的作用,引导幼儿把游戏规则执行的情况作为游戏质量的标准,组织幼儿评价自己、评价伙伴,明辨是非,提高了幼儿执行规则的积极性,有效发挥了游戏的教育功能。
  我们的规则教育仅为初探。我们相信,幼儿在游戏中反复练习,逐渐会把规则的建立和执行作为自身行为的需要,从依规则控制自身行为到形成动力定型,使行为习惯逐步养成。幼儿的发展不断,我们的探索不停。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综述了我国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同时探讨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再者,立足高一虹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分为文化的“跨越”与“超越”两个层面的理念,提出了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现状分析;培养对策    To university student Trans-Culture human relations ability
期刊
【摘要】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而且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为了下一代,为了社会的进步和需要,应为之不懈努力、探索。  【关键词】 兴趣; 鼓励; 创新; 网络; 授之以渔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17-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转变学生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15-02    操作活动在幼儿的数学教学中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动手操作不但能让幼儿主动获得感性经验,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替代的作用。那么,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开展操作活动,使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育界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和改革,产生了一些新的教法、新的理念,“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小学语文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20-02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那么,如何让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进而爱护这种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几年的班主任生活,对此我深有感触。我的具体做法是:  1 让爱普照到每个角落 营造温馨班级
预制墙板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常采用四点内嵌的形式,但对于支承点的形式和位置没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因此,本文给出了一种点支承形式,通过对 4块支承点位置不同的四点支承矩形墙板
【摘要】 真正的语文教学不只是以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目的,而是融入言语情感,言语体验和言语实践于一体的人文教育。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样能使师生情感共鸣,达到以情育情,陶冶情操的目的。  【关键词】 情感; 情境; 共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26-0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专门安排了两节实践活动课,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笔者结合本册“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片段谈谈如何在数学实践课中实现学生主动参与的体会和思考。  1 创设活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