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真正的语文教学不只是以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目的,而是融入言语情感,言语体验和言语实践于一体的人文教育。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样能使师生情感共鸣,达到以情育情,陶冶情操的目的。
【关键词】 情感; 情境; 共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25-01
1 巧设情境,激活思绪
教学中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触动情感,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激活思绪。如《草原》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第一自然段采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草原的天空、草地、小丘、羊群的特点,体现了动静搭配和谐统一,情感浓烈,语句优美。上课开始,老师以“很想去草原”的方法导入新课,播放“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的音乐,告诉学生,我们现在坐上火车要到美丽如画的草原去旅游,学生顿时个个情趣盎然;接着多媒体播放那美丽的画面,蓝天,一碧千里的草地、可爱的羊群、牛群。学生随着镜头欣赏草原那美丽的风光。产生了对草原由衷的喜爱之情,这正好与作者所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相融合。这样,借以图像,音乐的渲染使学生在此情境中情感得到体验。再带着这情感去寻找,品味,讨论,赞赏自己最喜欢的景色,或读,或说,或画,表达他们的思想。
有的学生用画笔绘出了千里草原奔马图,有的学生产生了一种“我要读”的冲动,激情难抑的步入美读殿堂,细细揣摩,慢慢品悟作者巧妙绝伦的遣词造句,恰如其分的情感抒发;有的学生诗兴大发,不由得吟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是呀,无边的绿色总是让人心情舒畅,这绿的世界,马牛羊的的海洋,让人如此的愉悦,心无杂念。这是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美景由衷的喜爱的真情流露,这既是一次酣畅饱满的语言表达训练,更是学生审美意识的升华与爱国激情的自然抒发。
2 角色换位,触发情感
除了通过视,听手段把学生带入某种情境中以外,还可让学生直接进入文中角色中去,设身处地去感受他人情感,共享他人快乐,分担他人的痛苦,移他人之情于自己的心中,触发情感转化。如教学《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老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一些描写近百年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文章,组织学生召开《不忘国耻》的班会,观看电影《开国大典》,使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新中国的感情。在学生读通课文以后,告诉学生:现在,你们就是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去抓拍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镜头,你会拍哪些镜头呢? 这样通过进入角色似的创设情境,就可以把中国人民当时的情感自然而然的融入到学生心灵。学生作品有:“光明充满北京城”“礼花礼炮开满天”“礼花上天,炮震乾坤。”“精锐部队”“血染的风采”“激情怒放”“万支礼花结成彩,人民心中乐开花。”“碧空银鹰,中国腾飞。”“天安门广场灯火与礼花交相晖映,流花溢彩。广场上花如海,人如潮。”……这些名字或配词构思精巧,引人入胜。这是真情灵动的展现。
3 以情传情,激起共鸣
语文课中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能准确地传情会意,教师对课文独特的感受能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抒发了中国人民对邓小平爷爷衷心的爱戴和无比怀念之情,其情深沉,含蓄,学生不易表达出来。教师的范读能起到激情的作用。如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老师的声调沉稳,缓慢,渲染热爱,不舍的氛围,读第三自然段,也许……也许……也许……也许……排比句描述了邓爷爷的丰功伟绩老师语调稳重而有力,充满敬佩、爱戴之情。如此通过对一两段的有感情的范读,起到以声传情,以情激情,引发学生心灵情感共鸣的作用,起到激发其灵感,诱发其顿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的作用
4 读中悟情,激发潜能
读中悟情即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进行情绪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它要求教师牢固确立学生本位观,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悟”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形成自己。一位特级教师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首先充分地让学生或朗读,或默读,或几人齐读,或同桌读,或与好朋友读;接着又指名读,赛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仅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然后提出“读了三次课文,你心里什么滋味 ”这一问题,直入学生感觉,激活了他们的潜意识,有的说“酸”,有的说“痛”……,并结合读书,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把读课文和情感联系起来,在读中悟情,情中促读。在学生读出情,读出神,读出味的基础上,又让学生根据文中五个方面写五个不是段意的抒情句子。学生写出了一个个诗一般的句子,抒发了请求,赞美,呼唤,感激的感受,连在一起便成了一篇短小的抒情散文。“啊,我爱美丽而壮观的一叶扁舟!地球,谢谢你赐给我们有限的资源……”。把一个容易上成科学常识课的课文,上得充满了人文色彩,整个课堂被一片真情包围着。做到了“文化“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学内容只有被教师赋予个性化的情感后,才有可能在学生心中活起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由此看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让学生,教师与文本作者真真切切的交流,融合,获得更多的人文关怀吧!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2] 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2003
[3] 黄亚平《语文教育与生命体验 》,硕士论文 2004
【关键词】 情感; 情境; 共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25-01
1 巧设情境,激活思绪
教学中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触动情感,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激活思绪。如《草原》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第一自然段采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草原的天空、草地、小丘、羊群的特点,体现了动静搭配和谐统一,情感浓烈,语句优美。上课开始,老师以“很想去草原”的方法导入新课,播放“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的音乐,告诉学生,我们现在坐上火车要到美丽如画的草原去旅游,学生顿时个个情趣盎然;接着多媒体播放那美丽的画面,蓝天,一碧千里的草地、可爱的羊群、牛群。学生随着镜头欣赏草原那美丽的风光。产生了对草原由衷的喜爱之情,这正好与作者所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相融合。这样,借以图像,音乐的渲染使学生在此情境中情感得到体验。再带着这情感去寻找,品味,讨论,赞赏自己最喜欢的景色,或读,或说,或画,表达他们的思想。
有的学生用画笔绘出了千里草原奔马图,有的学生产生了一种“我要读”的冲动,激情难抑的步入美读殿堂,细细揣摩,慢慢品悟作者巧妙绝伦的遣词造句,恰如其分的情感抒发;有的学生诗兴大发,不由得吟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是呀,无边的绿色总是让人心情舒畅,这绿的世界,马牛羊的的海洋,让人如此的愉悦,心无杂念。这是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美景由衷的喜爱的真情流露,这既是一次酣畅饱满的语言表达训练,更是学生审美意识的升华与爱国激情的自然抒发。
2 角色换位,触发情感
除了通过视,听手段把学生带入某种情境中以外,还可让学生直接进入文中角色中去,设身处地去感受他人情感,共享他人快乐,分担他人的痛苦,移他人之情于自己的心中,触发情感转化。如教学《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老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一些描写近百年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文章,组织学生召开《不忘国耻》的班会,观看电影《开国大典》,使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新中国的感情。在学生读通课文以后,告诉学生:现在,你们就是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去抓拍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镜头,你会拍哪些镜头呢? 这样通过进入角色似的创设情境,就可以把中国人民当时的情感自然而然的融入到学生心灵。学生作品有:“光明充满北京城”“礼花礼炮开满天”“礼花上天,炮震乾坤。”“精锐部队”“血染的风采”“激情怒放”“万支礼花结成彩,人民心中乐开花。”“碧空银鹰,中国腾飞。”“天安门广场灯火与礼花交相晖映,流花溢彩。广场上花如海,人如潮。”……这些名字或配词构思精巧,引人入胜。这是真情灵动的展现。
3 以情传情,激起共鸣
语文课中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能准确地传情会意,教师对课文独特的感受能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抒发了中国人民对邓小平爷爷衷心的爱戴和无比怀念之情,其情深沉,含蓄,学生不易表达出来。教师的范读能起到激情的作用。如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老师的声调沉稳,缓慢,渲染热爱,不舍的氛围,读第三自然段,也许……也许……也许……也许……排比句描述了邓爷爷的丰功伟绩老师语调稳重而有力,充满敬佩、爱戴之情。如此通过对一两段的有感情的范读,起到以声传情,以情激情,引发学生心灵情感共鸣的作用,起到激发其灵感,诱发其顿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的作用
4 读中悟情,激发潜能
读中悟情即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进行情绪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它要求教师牢固确立学生本位观,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悟”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形成自己。一位特级教师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首先充分地让学生或朗读,或默读,或几人齐读,或同桌读,或与好朋友读;接着又指名读,赛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仅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然后提出“读了三次课文,你心里什么滋味 ”这一问题,直入学生感觉,激活了他们的潜意识,有的说“酸”,有的说“痛”……,并结合读书,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把读课文和情感联系起来,在读中悟情,情中促读。在学生读出情,读出神,读出味的基础上,又让学生根据文中五个方面写五个不是段意的抒情句子。学生写出了一个个诗一般的句子,抒发了请求,赞美,呼唤,感激的感受,连在一起便成了一篇短小的抒情散文。“啊,我爱美丽而壮观的一叶扁舟!地球,谢谢你赐给我们有限的资源……”。把一个容易上成科学常识课的课文,上得充满了人文色彩,整个课堂被一片真情包围着。做到了“文化“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学内容只有被教师赋予个性化的情感后,才有可能在学生心中活起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由此看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让学生,教师与文本作者真真切切的交流,融合,获得更多的人文关怀吧!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2] 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2003
[3] 黄亚平《语文教育与生命体验 》,硕士论文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