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要做到巧妙结尾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inglongg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不仅要做到“工于开端”,还要做到“巧妙结尾”。因此,写好文章结尾很重要,不要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
  我国古代有一个管祭祀的人,拿出一壶酒来赏给身边的人。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这壶酒几个人喝不够,一个人喝还多,让我们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成,谁就先喝。”其中,有一个人先画成了,把酒端在手中准备喝,他左手端着酒,右手又来画蛇,夸下海口:“我还能给蛇画上脚呢!”还没等他画完蛇脚,另一个人却把蛇画完,便把酒壶夺过去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给它画脚呢?”说完就把酒喝了。那个画蛇添足的人,失去了已经到手的酒,还成为千古笑柄。由此想到写作文。有的作文写到了该结束的地方,却还硬是添上一个长长的尾巴,难道不是 “画蛇添足”吗?写作文到了结尾时,要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切不可“意已尽而言不止”。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巧妙结尾呢?
  首先,要做到简洁有力、恰当好处、总结全文,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一文结尾: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其次,还要做到生动含蓄、启发读者,促其深思
  作者用几句极其含蓄深刻的话语来结束,启发读者,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如:鲁迅的小说《故乡》的结尾: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当然,结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地说,结尾应该遵循“自然地结束”。作者虽未明言,但读者却能意会。若能“画龙点睛”,包含情思,更会使文情优美、深邃,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就更好。
  总之,写好作文的结尾,要从实际出发,不要拖泥带水,更不要节外生枝,画蛇添足。
  有道是:作文结尾要巧妙,篇篇如此方可行。好的作文什么样?读完文章味无穷。
  (作者单位:136500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城东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在一次校外听课中,我看到这位讲课老师为了缓和学生们的紧张情绪,先和学生聊了三分钟,话题是:在生活中如何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感情,谈到了唱歌的方式,由此引出诗歌是作者表情达意的产物,然后放了一曲《送别》,同学们自然地沉浸在了“芳草碧连天”的送别的凄迷气氛中。这样,既缓解了同学们的紧张情绪,又自然地引出了《雨霖铃》。  学习这首诗,第一步,让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第一遍注意语调、语速节奏的把握;第二
期刊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挖掘。 
期刊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研究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艺术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教学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人们常说“言传身教”。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丰富多样,但其中最常用、最便捷的仍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  语言是一门艺术,它随时都在向人们展现它的美,教师正是和这种艺术天天打交道的人,是不断探索这种艺术奥秘的教育工作者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教师适时、恰当地鼓励,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提高阅读教学的一种高效、简捷的手段。    一、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必不可少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文不应逐句逐段地讲。教师讲解的主要精力应放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地方。
期刊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各学段的朗读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教学效果来看,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
期刊
小学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方法。读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一、读是培养理解和阅读能力的需要    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而这种理解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就是独立阅读。例如:《穷人》一文中,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和渔夫的语言的文字,就要让
期刊
古人说“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其实这是不够的,还必须加上一个“手到”,因为看、听、思固然重要,但经自己写作整理过的东西,更为巩固牢靠。真正良好和理想的学习习惯应该提倡多写、不断地写,把吸收和表达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把眼、口、手组成一个通达流畅的学习系统。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录、整理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储存美好的生活素材,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与影响,它将直接或间
期刊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的选择与加工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成与败。那么,如何给作文起个好的题目呢?经过几年的教学探讨,结合最近几年的语文写作活动课所积累的经验,感觉要让学生给作文起一个好的题目,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煽情,一方面是抓理。    一、煽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与物是相关相合的,所以,学生的感情一般要由外物来牵引,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恰当的情境
期刊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写话和作文的练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要让他们很好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记叙事件,确实是一件不易之事,只有借助于拐杖,才能走路,所以我采取了给拐杖的办法。    一、主导词写话    这种方法是在联句的基础上发展的。老师给儿童提出一定数量的词汇,让儿童根据词汇的线索补充成一篇短文。例如:给学生出示下列词语:“中午、火红、炎热、麦子、忽然、狂风、乌云、
期刊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从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入手,在作文上下功夫,让学生写出真正的好文章来。结合自己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就作文教学中如何积累材料,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要学会阅读    阅读是作文的前提,也是作文的基础,是积累作文材料的重要一环。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们不可能“亲历亲见”,为此,许多老师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主张学生每天大量阅读。通过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