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艺术带入地下,地铁站也疯狂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uiyigjg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世界最长的艺术长廊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地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长的艺术长廊,这个全长为110公里的地铁网是世界最长的地铁网,在100多个地铁站内人们都能欣赏到不同艺术家的作品。每座地铁站的站台、墙壁及大厅的风格设计都无一相同,有火红的岩石坑、蓝色的壁画、多彩的彩虹,还有未来主义的设计装饰理念等,这些设计理念来自于150多名艺术家。艺术家们运用了各类艺术元素装点地铁站,色彩缤纷的视觉效果既突出了每个站台的个性,也丰富了乘客的旅途体验。走进斯德哥尔摩地铁,仿佛置身于一座“地下艺术长廊”。
  斯德哥尔摩地铁最早运行于1950年。这里早期的大多数车站都被称为洞穴车站,大多从岩石中直接爆破开凿而建,有几个站点的基岩仍处于暴露在外、粗糙且未完成的状态,被艺术家直接作为装饰的一部分,岩石表面被覆盖上一层喷射混凝土,来自于数百位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在这个公共空间中带来了无以计数令人难忘、错综复杂的壁画和浮雕,结合岩石的形状,给人一种现代科技与艺术洞穴交错并进的感觉。自2004年开始,艺术家们不仅是用静态的架上作品和雕塑装点地铁站,一些藝术影像、灯光装置、综合装置、甚至动态雕塑也融入其中。至今每年地铁艺术部门仍在不断征集新的艺术家和作品,将新鲜艺术血液融入到大众的视野中,并在后来新地铁建造规划中慢慢拓展出许多新的独立展示空间和展示长廊,融入到地铁的外墙、入口、人行长廊、站台,甚至列车轨道侧中。
  20世纪70年代开始,地铁站变身艺术展馆这一模式在瑞典便已非常成熟,还选取了其中六个车站作为艺术展览和活动的开幕发布站点,每个站点的艺术展示形式略有不同,有的利用地面站台嵌入了长长的橱窗,主要展示立体作品,有的主要展示摄影、影像作品,还有的利用列车轨道侧墙面来展示平面艺术作品等,艺术家与政府部门携手,将每一个地铁站打造为一个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艺术长廊。
  在60余载的展品更迭中,从现代科技的萌芽、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新文化的冲击到流行元素的激发,文化运动和反战主题等元素都成为新站点构思设计的源泉。乘坐斯德哥尔摩的地铁,就像听了一段艺术的故事,这故事讲述着20世纪50年代的先驱艺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实验艺术,也展示了当地的社会文化议题随着时间变迁的过程。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公司全年都会提供免费的导赏性艺术之旅,而观众所需要的只是一张有效的地铁票,这可是一个了解瑞典公共艺术的绝好机会。
  纽约第二大道地铁站地下当代艺术博物馆
  在纽约,有一个概念叫“艺术百分比”(PercentforArt)——法律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城市资助建筑项目预算中的1%用于公共艺术。就像垃圾分类一样,如果强制性地增加一些规定,人们的审美、认知、习惯自然会更快养成。2017年跨年夜,纽约开通了一条被人称为“地下画廊”的地铁线,号称史上最贵的地铁线。遍布整个地铁网络的艺术作品当中,包括了波普艺术家罗伊·利希滕斯坦(RoyLichtenstein)在时代广场站创作的壁画、59街—哥伦布圆环站在索尔·勒维特(SolLeWitt,极简艺术与概念艺术的创始人之一)的马赛克壁画作品《螺旋与回旋(MTA)》,以及公共艺术大师汤姆·奥特奈斯(TomOtterness)在14街—8大道站安置的大量青铜小人像系列。
  72街第二大道的作品《完美的陌生人》是巴西裔画家维克·穆尼兹(VikMuniz)的人物群像作品,与查克·克罗兹(ChuckClose)制作的位于82街的《十二著名艺术家肖像》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品由上百万块马赛克瓷砖拼贴成,以12位来自不同地方的艺术家画像反映搭乘地铁的人群的多样性:老人、年轻人、亚裔等,而维克的作品则反映了在地铁上可以看到的不同种族、文化、性别、职业的众生相,侧面反映着纽约市的丰富性。
  大都会运输署艺术部门MTAArts&Design还明确地向所有艺术家发出征集启事,其中包括了插画、影像装置、数码艺术、现场音乐表演以及移动诗歌等类别。每一项被MTAArts&Design选中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虽然形态、创作时间和风格各不相同,但是都一定符合同一标准,那就是适合一个“开放而又令人愉快的空间“。纽约州长安德鲁·库默在揭牌时所说的:“艺术作品与建筑装置成功地结合,反映了真正的纽约心态。”浩繁迷人的艺术作品共同构成了纽约州历史上最大的永久性公共艺术,成为一个地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它向人们传达了一种理念,即公共设施工程项目不仅仅意味着功能,更是对于人类自身认知与信仰的一种表达。许多从未踏足博物馆或者艺术画廊的人,在日常生活所处的公共空间中便可以得到艺术滋养,这也是公共艺术的意义之所在。
  希腊雅典地铁线最“古老”的现代地铁
  传说中,在雅典这座历史古城的任何地方挖地十尺都可能有挖到古迹的“风险”,那么试想一下,在这座城市开始建造贯穿整个市区的地铁系统会是如何?
  雅典的地铁建设是希腊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之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最后竟成为雅典有史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掘。在这座历史古城深挖洞道的过程并不容易,当时政府派遣了50多名考古学家组成的团队伴随施工,以确保在挖掘过程中不损坏任何东西。这个修建过程一共出土了超过5万件文物,这意外收获的规模可能连考古学家都没有料到。秉着“就地出土、就地展示”的原则,地铁站保留着大部分的文物遗迹展呈,将博物馆与地铁建设融为一体。
  其中蔚为著名的锡塔玛广场地铁站,原处古雅典中心地带,古老的河道仍然从地下流经车站,这里曾经屹立着潘塔纳萨教堂,目前这座10世纪修道院的仅存遗迹也展示于此。乘客在其中穿行时还可以看到罗马时代石头建造的通道、拱形顶盖,以及阅尽历史变迁的古城地下剖面……大理石墙壁上整齐地排列着不同时代的古文物展品,玻璃展柜中伫立着形态各异的雕塑,一如电影般的蒙太奇镜头令人瞬时穿越。
  宪法广场地铁站的展品也非常丰富,其中展示了此地出土的古典时期雕像铸造厂的遗迹,历史可追溯至迈锡尼时期至拜占庭时期;还有一座罗马浴场的古建筑残骸,包括其建筑的部分渡槽,埃里达诺斯河的河床以及通往梅索基亚城墙的古道路。主厅则专门用于说明这些古代遗址所在的复杂地层及其繁浩的考古过程。按时间顺序排列,还可以看到覆满墙壁的雕刻、排水设施、巷道和公元前4世纪的带有骨架衬砌的坟墓。围绕着建筑遗迹展示的是各类文物,从黏土油灯到葡萄酒油罐,人形俑水管和古老的马赛克地板等,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行人,漫步在现代摩登的雅典脚下,每寸土地都蕴藏着丰富而久远的历史岁月。   雅典地铁可谓是高科技交通系统和古文化传统的完美结合之作,除了文物展品以外,在地铁的艺术计划中,地铁公司定期邀约不同的希腊本土当代艺术家在独立展区展出自己的作品,涵盖了大型雕塑、影像、互动装置、声音装置等形式。在这个真正意义上的地下博物馆中,古代艺术与当代艺术以一种迷人的形式共存着,即便在欧洲最现代化的地下系统中,雅典的地下铁也以“世上最富余、最古老的考古宝库”的身份脱颖而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基础设施发展与考古资料研究保存的相结合,为城市的古地貌规划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意大利那不勒斯托莱多地铁站匠心流动的地下银河
  如果要为去那不勒斯给出一个理由,参观托莱多艺术地铁站便已经足够了。
  托莱多地铁站,由西班牙建筑大师、“全能艺术家”奥斯卡·图斯奎斯主持设计。视觉效果基于光和水的主题设计,由艺术评论家和前威尼斯双年展导演阿奇里·博尼图担任艺术策划。这座水光主题车站将自动扶梯变成一种空灵的体验,以其美丽的蓝色和白色马赛克而广受赞誉。华丽的天花板上镶嵌着迷幻的紫罗兰色漩涡,车站下的每一层都围绕着代表城市相关主题的不同设计色调。第一层的中庭墙壁和地板是黑色的,让人联想起当代文明的沥青,中庭陈列着那不勒斯古城墙的残骸,与马赛克壁画互映岁月流转。当乘客乘着自动扶梯缓缓下行时,墙壁变成青石色和黄土色,那是那不勒斯凝灰岩和太阳的颜色。再往下,在海拔最深之处,配色方案变成像海水般的蓝绿色。其中一个叫做“CraterdeLuz”的大圆锥形穿透车站的所有楼层,在自动扶梯上方创造了一个通向站台区的开口,一直向着光束照射。车站外面有三个六角形的金字塔,还有一个被称为“托莱多骑士”的科登钢铁雕像守护着其中一个入口,一旁是火山石制成的座椅……乘客从地上到地下,虽与外界隔绝,却在地铁内部体验着从炽烈到冰冽、从远古到摩登、在精细与古朴之间回荡的奇妙旅程。艺术家们模糊了手工艺术与建筑之间的界线,就像意大利那不勒斯留给世界的遗产一样,这座城市里的文化充满着精细而璨丽的工匠精神。从手工匠的高级定制到城市的公共艺术,随着时代变换依然体现着意大利人骨子里对匠心独到美感的追求。
  细数了以上这些“不务正业”的地铁,终于理解了那些为了坐地铁而坐地铁的旅人。不仅为城市的运转带来安全与便捷,强大的功能性之上,这些地铁更成为了城市甚至国家的文化名片,宣扬着公共艺术与社会空间结合的社会美育新模式,使无数人纷纷踏足只为一窥容貌,而究竟什么是地铁的艺术初衷?引用斯德哥尔摩地铁公司官方的一句话:
  “地铁里的艺术让旅客感觉更美好、更安心。最重要的是,在旅客心里,地鐵不再只是一个生活中必经的枯燥连接点。”
其他文献
此次封面设计,选取了两幅在色彩运用上尤为玄妙与有趣的作品。背景作品选自荷兰艺术家阿曼多的作品《无题》,这幅作品主体只有寥寥数笔勾勒的曲线,带着几分东方极简山水的意味,而右方的一抹红色极为精彩,它让画面为此变得玄妙,不禁令人联想起作者“风景有罪”的独特理念,而画名“无题”也似乎暗含作者的意图:画面内涵是开放的,每一位观者对画面内容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而画面前方的人物则来自一幅《清明易简图》,虽然所绘
期刊
从痴迷收藏到圆梦博物馆  谈起收藏,丁方忠总会滔滔不绝,给人乐于分享的印象,谈吐之间充满文人的情怀,也有实业家的务实与魄力。翻开他的收藏履历,是一条收藏爱好者到藏家再到博物馆馆长的圆梦之路。  年少时受爷爷启蒙,对线装书痴迷,古书典雅的蝴蝶装让他爱不释手,平日不看时总把它们珍藏着。青年时期偶然间接触到一张民国旧钞,深感纸币背后隐藏的是一部社会史,折射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便很快将注意力
期刊
那次展览中,我全面欣赏到古桂高先生书法,其气息恬静、儒雅,以传统二王技法为脉搏,尤重基本功力,线条洒脱而不滑,凝重而不滞,布局稳笃,格调清新。书写内容清新隽永的诗词联句,文人雅趣蕴含其中,所谓厚在其神,秀在其骨,奇在其格,淡在其品是也。后来向古先生请教的机会多了,每次问学文史书法,他总是耐心细致地讲述,循循善诱地传授,让人如沐春风又获益良多。他对教书育人始终保持着极大的热忱,今年七十六岁的古桂高先
期刊
明代瓶花艺术空前繁荣,出现了诸多有关瓶花的理论著作,如高濂的《瓶花三说》、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文震亨的《长物志》以及王象晋的《群芳谱》等。同时,以瓶花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不绝,如边文进《岁朝图》、陈栝《平安瑞莲图》、周之冕《岁朝清供图》、马守贞《岁朝图》、陈洪绶《瓶花图》等都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瓶花审美趣味。明代瓶花的兴盛,既有其相对独立的场域,又与明代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息息相关
期刊
记得前不久曾经看过一部罕有优秀的国产悬疑剧《白夜追凶》,对剧情最大的印象就是各种反转,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竟然可以在瞬间反转。  在所有的事物中,都具备了微妙性和多样性,也不是绝对的非黑即白,反转就成了一个具有辩证观的存在。  人性如此,与人性无限接近的艺术也似乎同样如此。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转换也就是一念之差。  艺术的真与伪,美与丑,善与恶,有无绝对的界限?它们很多时候是否可以相互转化? 
期刊
鹰猎,海东青铭记的王朝更迭  细观画面左下角,可看得出画面中有两个人臂架雄鹰,这两个人的职务应该是昔宝赤,也就是蒙古大汗侍卫亲军怯薛军中专门负责饲养放猎鹰隼之事的鹰师。这里不得不提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辽代,他们建立了一种名为“捺钵”的制度,是指辽帝在一年之中所从事的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等活动,分在四季举行,又被称为四时捺钵。其中,春捺钵就是辽代皇帝举办的一项重要活动:纵鹰鹘捕鹅雁
期刊
5月12日,“洛克菲勒世纪拍卖”最终落下帷幕,超过1500余件拍品100%成交。近8.33亿美元的辉煌战绩连日霸占了艺术新闻头条。而在国内,除个别拍行举褪外,大部分拍行的全球征集依然如火如茶地进行着。  近几年,中国艺术品市场逐渐接轨国际,再加上国内拍卖同行间的竞争加剧,拍品征集难的问题愈发凸显。“货源”一直都是拍卖行博得市场的关键,为赢得市场和买家的关注,几乎每家拍卖行最关怀也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如
期刊
近期,SpaceX旗下载人龙飞船开始首次飞行,并搭载两名NASA宇航员进入空间站,同时被送往外太空的还有街头艺术家特里斯坦·伊顿(TristanEaton)的作品。街头艺术切切实实又火了一把。  街头艺术又称涂鸦艺术,真正形成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纽约,是一种结合了“嘻哈(HipHop)”文化的涂写艺术。当时的涂鸦艺术实际上是对波普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波普文化是对大众文化的思考和反思,本质
期刊
开启一辈子的“石头记”  平生最爱去艺术家工作室。每位艺术家的工作室状态和在工作室工作的状态均不相同,自然也可以窥望他们各种独立的艺术个性与精神世界。  在一个时艳阳时雷雨的天气去拜访何建成。去时正好经过一座大桥,碧空中栖息的都是一团一团金色的云,阳光丝丝缕缕穿过云层,勾勒出云朵的形状让人突然恍若身处欧洲,然后再联想起这样的云朵也常常是那些失重石头的背景,带着某种庄严而神秘的隐喻。  坐在何建成工
期刊
伪好物,身兼“伪”与“好”两种看似矛盾的属性。或者说,其自身就是一个让人难以琢磨的矛盾体。从历史起源追溯,到概念的辩证厘清,这种历史上与艺术商品化如影随形的产物,是古物鉴定无法规避的一部分,其艺术价值也不应为当今世人所忽视。  兼“伪”与“好”于一身  “伪好物”一词源自北宋大书画收藏家米芾对一件传为三国时期曹魏书法家钟繇的《黄庭经》的评价,他认为这件作品虽是唐代摹本,但临写极佳,遂以“伪好物”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