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问是一节课必不可少的,提问既可以检验课堂的教学效果,又可以活跃教学气氛,还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提问是一般教师都比较喜欢的教学方式,但是却有很多学生不喜欢,他们讨厌被提问,甚至对于提问的教师敬而远之。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厌恶,甚至产生对课堂的恐惧,是由教师提问方式不正确造成的,但课堂上又不能缺少提问的环节,结合数年来的数学教学经验,简要说一下课堂提问该如何进行。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简谈
一、在无意中提问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看到某位同学在开小差,就直接点名:“某某,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当然,由于开小差,那位同学肯定没有听课,回答不出来,教师自认为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但实际上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容易使他对课堂恐惧,对教师反感,进而影响到他对数学的热情。如果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换一种方式,在不经意间进行提问,就会减小提问对学生的压力,教师不经意提问,学生不经意回答,也能达到提问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随口问大家: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以高除以2呢?如果不除以2会是什么样子啊?学生们就会去思考,进而就会有学生回答,不除以2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或者是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教师进而可以引导学生:其实,每个三角形都可以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一样的三角形,将2个三角形合并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然后告诉学生:其实三角形就是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除以2。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在关键处引问
在我看来,数学教学的过程,不是—个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一个“传送者”。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得出来的结果对他们来说才印象深刻,才容易掌握,如果仅仅是教师传输与灌输,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对于他们的学习是很不利的,对于他们以后的创新才能、智力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更多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在提问的时候也是引导提问。在学习二位数乘法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技巧,比如,十几乘以十几的乘法,我就会将结果写出来,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怎么能够简便、快速地运算,如15×16=240,16×17=272,17×18=306,我提问学生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就会有学生发现;结果的最后一位和2个乘数最后一位的积的最后一位是一样的,发现这个规律之后,我就进一步引导,直到学生发现:十几乘上十几,你只要把前面的乘数加上后面乘数的个位作为百位和十位,他们的个位数相乘作为对应的个位十位,然后相加就可以了。
三、在教学中探问
探问就是试探性地提问,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简单的问题达到提问的目的。比如,有这样一个题目:学校的花园长6米,为了提高校园的绿化度,又加长了3米,加长之后花园的面积比原来大了18平方米,求原来花园的面积是多大?这个题目不是简答的面积计算题目,而是需要根据已知条件求所需条件,进而才能得出结果的实用性应用题。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是直接提问,而是一步步地探问:根据已知条件能够直接算出面积吗?算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要怎么求?引导学生求出原来花园的宽,加长3米面积增大18平方米,说明宽是6米,算出了宽,也有了花园的长,就可以得出花园原来的面积了。
四、在尝试后导问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也是需要学生尝试的过程,一些知识应该先让学生思考、实践,解决不了再由教师进行引导。比如,在“植树”问题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为了迎接植树节,要将操场周围都种上树,已知操场较长的边上要种15棵,较短的边上要种10棵,问最少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学生刚看到这样的问题时,算出四边的和,(15+10)×2=50(棵),看似正确,其实不然。教师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己画一个操场的模型,再将50棵树“种进去”,看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最少的,为什么不正确呢?经过学生的思考后,再导出题目的实际意义:“植树问题”其实是一个需要特殊对待的问题,由于操场有4个角,每个角上的树既可以属于较长的边,也可以属于较短的边,其实是被重复计算的,如果要正确计算,就要减去4。通过这样的导问,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讲武城镇学区朝冠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简谈
一、在无意中提问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看到某位同学在开小差,就直接点名:“某某,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当然,由于开小差,那位同学肯定没有听课,回答不出来,教师自认为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但实际上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容易使他对课堂恐惧,对教师反感,进而影响到他对数学的热情。如果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换一种方式,在不经意间进行提问,就会减小提问对学生的压力,教师不经意提问,学生不经意回答,也能达到提问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随口问大家: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以高除以2呢?如果不除以2会是什么样子啊?学生们就会去思考,进而就会有学生回答,不除以2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或者是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教师进而可以引导学生:其实,每个三角形都可以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一样的三角形,将2个三角形合并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然后告诉学生:其实三角形就是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除以2。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在关键处引问
在我看来,数学教学的过程,不是—个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一个“传送者”。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得出来的结果对他们来说才印象深刻,才容易掌握,如果仅仅是教师传输与灌输,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对于他们的学习是很不利的,对于他们以后的创新才能、智力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更多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在提问的时候也是引导提问。在学习二位数乘法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技巧,比如,十几乘以十几的乘法,我就会将结果写出来,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怎么能够简便、快速地运算,如15×16=240,16×17=272,17×18=306,我提问学生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就会有学生发现;结果的最后一位和2个乘数最后一位的积的最后一位是一样的,发现这个规律之后,我就进一步引导,直到学生发现:十几乘上十几,你只要把前面的乘数加上后面乘数的个位作为百位和十位,他们的个位数相乘作为对应的个位十位,然后相加就可以了。
三、在教学中探问
探问就是试探性地提问,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简单的问题达到提问的目的。比如,有这样一个题目:学校的花园长6米,为了提高校园的绿化度,又加长了3米,加长之后花园的面积比原来大了18平方米,求原来花园的面积是多大?这个题目不是简答的面积计算题目,而是需要根据已知条件求所需条件,进而才能得出结果的实用性应用题。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是直接提问,而是一步步地探问:根据已知条件能够直接算出面积吗?算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要怎么求?引导学生求出原来花园的宽,加长3米面积增大18平方米,说明宽是6米,算出了宽,也有了花园的长,就可以得出花园原来的面积了。
四、在尝试后导问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也是需要学生尝试的过程,一些知识应该先让学生思考、实践,解决不了再由教师进行引导。比如,在“植树”问题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为了迎接植树节,要将操场周围都种上树,已知操场较长的边上要种15棵,较短的边上要种10棵,问最少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学生刚看到这样的问题时,算出四边的和,(15+10)×2=50(棵),看似正确,其实不然。教师这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己画一个操场的模型,再将50棵树“种进去”,看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最少的,为什么不正确呢?经过学生的思考后,再导出题目的实际意义:“植树问题”其实是一个需要特殊对待的问题,由于操场有4个角,每个角上的树既可以属于较长的边,也可以属于较短的边,其实是被重复计算的,如果要正确计算,就要减去4。通过这样的导问,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讲武城镇学区朝冠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