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式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设置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互相探究,得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答案,从而自主地掌握知识。因此在探究式教学法中问题的设置是重中之重。现就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问题设置的基本原则谈些粗浅体会。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 计算机教学 问题设置 基本原则
课题来源:河北体育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2JYZIC08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同时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因而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在体育院校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针对我院学生的特点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时如何有效合理的设置问题,是本课题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以下设置问题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是指问题不是独立的,而是难易层次有坡度、有递进,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问与后续教学间应产生有机衔接,使整个课堂教学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现在计算机基础知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掌握知识渐渐过度到新知识、本课重点、难点。如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幻灯片的放映设置”一课中,先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合理利用幻灯片放映中动画设置、幻灯片切换、超链接、添加动作按钮等操作的设计(已经安排学生简单的预习过课本),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会主动找出在这些设计中都涉及到哪些知识点,各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有序的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就可以让同学自己动手制作溶所有知识点于一体的演示文稿,内容不限(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制作)。
二、层次性原则
把问题分层次,把学生分层次。首先要在设置问题时把问题进行一个层次性分类,哪些内容是基础,大多数学生、甚至全体学生必须掌握;哪些是重点,大多数学生必须掌握; 哪些是难点,50%—60%的学生必须掌握。如在文字处理软件word“图文处理”一课中,我是这样设置问题的:如何在文档中插入剪贴画、图片、文本框等?本操作是基础,要求所有学生都能掌握;紧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对插入文档的图片等进行设置?”有部分同学通过自学和摸索可以自己进行操作;接下来“如何将图文混排?”虽然本操作不是难点,但是有极大部分学生在设置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这样通过一层一层的增加难度,达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差异及个性,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的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全班和谐,整体发展。
三、启发性原则
从事计算机教学以来,发现每一届都有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学生,也有计算机水平比较好的学生。这样在设置问题时就要求将两部分学生综合考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特点,提起没接触过电脑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同时不能让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学生对即将解决的问题产生太简单、“我都会还用学”的感觉。鉴于此,如在“字处理系统表格知识”的教学中,笔者先举出一个内容较丰富的例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首先提出问题:假如在白纸上用笔创建一个表格要考虑哪些问题?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会回答“要考虑表格的大小”“表格的大小取决于在表格中输入文字内容的多少”。接着提出:用什么“笔”在Word中画表格呢?学生“调用‘表格’菜单中的‘绘制表格’命令,会出现‘笔’”;“趁热打铁”再提出:用“笔”制作表格的优点及缺点是什么?“可以制作任意格式的表格”“手动制表造成表格的行高和列宽不均匀”;还有更好的创建表格的方法吗?“有,应用‘表格’菜单中的‘插入’——‘表格’命令”,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寻找、试用菜单里的相关命令,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熟悉各个菜单项的调用。
通过实践,我深深感到探究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开扩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现计算机教学所规定的各项要求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游德有,吴敏丽.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计算机与网络.2010(10)
[2]丁小文. 探究式教学在高职技能类课程中的应用—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J]. 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3).
[3]李莉.探究式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基本原则[J].教育革新.2010(2).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 计算机教学 问题设置 基本原则
课题来源:河北体育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12JYZIC08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同时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因而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在体育院校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针对我院学生的特点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时如何有效合理的设置问题,是本课题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以下设置问题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是指问题不是独立的,而是难易层次有坡度、有递进,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问与后续教学间应产生有机衔接,使整个课堂教学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现在计算机基础知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掌握知识渐渐过度到新知识、本课重点、难点。如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幻灯片的放映设置”一课中,先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合理利用幻灯片放映中动画设置、幻灯片切换、超链接、添加动作按钮等操作的设计(已经安排学生简单的预习过课本),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会主动找出在这些设计中都涉及到哪些知识点,各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有序的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就可以让同学自己动手制作溶所有知识点于一体的演示文稿,内容不限(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制作)。
二、层次性原则
把问题分层次,把学生分层次。首先要在设置问题时把问题进行一个层次性分类,哪些内容是基础,大多数学生、甚至全体学生必须掌握;哪些是重点,大多数学生必须掌握; 哪些是难点,50%—60%的学生必须掌握。如在文字处理软件word“图文处理”一课中,我是这样设置问题的:如何在文档中插入剪贴画、图片、文本框等?本操作是基础,要求所有学生都能掌握;紧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对插入文档的图片等进行设置?”有部分同学通过自学和摸索可以自己进行操作;接下来“如何将图文混排?”虽然本操作不是难点,但是有极大部分学生在设置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这样通过一层一层的增加难度,达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差异及个性,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的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全班和谐,整体发展。
三、启发性原则
从事计算机教学以来,发现每一届都有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学生,也有计算机水平比较好的学生。这样在设置问题时就要求将两部分学生综合考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特点,提起没接触过电脑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同时不能让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学生对即将解决的问题产生太简单、“我都会还用学”的感觉。鉴于此,如在“字处理系统表格知识”的教学中,笔者先举出一个内容较丰富的例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首先提出问题:假如在白纸上用笔创建一个表格要考虑哪些问题?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会回答“要考虑表格的大小”“表格的大小取决于在表格中输入文字内容的多少”。接着提出:用什么“笔”在Word中画表格呢?学生“调用‘表格’菜单中的‘绘制表格’命令,会出现‘笔’”;“趁热打铁”再提出:用“笔”制作表格的优点及缺点是什么?“可以制作任意格式的表格”“手动制表造成表格的行高和列宽不均匀”;还有更好的创建表格的方法吗?“有,应用‘表格’菜单中的‘插入’——‘表格’命令”,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寻找、试用菜单里的相关命令,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熟悉各个菜单项的调用。
通过实践,我深深感到探究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开扩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实现计算机教学所规定的各项要求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游德有,吴敏丽.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计算机与网络.2010(10)
[2]丁小文. 探究式教学在高职技能类课程中的应用—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J]. 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3).
[3]李莉.探究式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基本原则[J].教育革新.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