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机与格斗弹的组合关系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zhe1983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代机强调超视距打击,但F—22有专门的格斗弹舱,歼20的图片上也可看到类似的格斗弹舱。隐身战斗机对格斗空战有什么要求?
  李:第三代战斗机以空中优势为核心战术要求,F—15、苏—27和“幻影”2000不但能应付空中优势和格斗,也能执行国土防空拦截任务。第三代改战斗机仍保持空战为先的特点。四代机虽然在设计要求上改变颇多,但仍带有冷战末期的空战为先的特点。重视近距格斗也是YF—22战胜YF—23的因素之一。
  根据历次空战经验和仿真演习数据统计,格斗空战仍是现代战斗机无法回避的。F—22计划争取战区的进攻性空中优势,这要求飞机维持战区空域的存在。相比可以快进快出突袭的F—35,F—22必须拥有应付多场空战和复杂环境的能力。按美国空军估算,即使以米格29为对手,F—22也不可能在超视距上打掉所有对手。
  现代空空导弹的机动性能远高于战斗机,但导弹毕竟是被动跟随飞机运动,飞机的机动性越好,导弹的跟踪拦截效果就越差。各国导弹大都有能够对抗几g过载脱离目标的指标,但这个g值也与速度相关,g值不变时飞行速度增加,飞机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置变化率也会提高,从而使导弹失去稳定跟踪的动力和过载性能。如AIM—120在20千米距离上尾追攻击以M数0.9速度进行5g机动的目标,导弹的理论命中率可以超过80%,但当目标飞行速度达到M数1.5时,同样进行5g机动将使导弹命中率接近零。
  随着先进战斗机低信号特征和高速机动性的发展,格斗空战的重要性反而大大加强。低信号的双方都可避免被远距发现,超音速机动也能大幅削弱中距弹的杀伤力,最终胜负很可能取决于近距格斗。
  第三代格斗弹的设计特点对隐身战斗机的设计有什么影响?
  李:第三代格斗弹采用的是常规气动控制方式,导弹的稳定和控制靠翼面实现。在速度相同时,翼面面积越大则升力、稳定性和控制力矩就越大,翼面所形成的阻力也就更大。因此,空空导弹的翼面尺寸往往要在性能上选择一个平衡点。中距弹的远程性能要求比较高,要有较好的低阻性能,弹翼面积相对要小。格斗弹采用气动控制方式时,姿态稳定性要求有比较大的稳定面,控制面也必须能产生足够大的偏转力矩,这就是“响尾蛇”改进型用双三角控制面,R550 Ⅱ和“怪蛇”4等鸭式布局格斗弹采用固定、活动双前翼面的主因。
  AIM—9是经典的格斗弹,但它是50年代气动技术的结果,采用陀螺舵实现滚转控制,用大尺寸尾翼稳定,由前鸭面控制翼控制导弹运动。“响尾蛇”虽然先后发展了不少型号,也在很多国家有了被模仿的近亲,但陀螺舵在结构和阻力上存在缺陷。在70年代开始的新型格斗弹设计中,很多国家都放弃了经典的“响尾蛇”结构,如R550和“怪蛇”4选择了滚动稳定翼,R73采用了带副翼的固定稳定翼。更新一代的格斗弹干脆放弃了尾翼稳定,将气动控制面设置在了弹体后方以求更好的与矢量技术配合。
  格斗弹的大尺寸弹翼对飞机外挂也会造成影响,如歼—11配装的是R73格斗弹,翼尖弹架采用了与原型苏—27SK同样的尺寸和外形。当需要为歼—11改装国产格斗弹时,因弹翼尺寸明显大于R73,翼尖挂架只能采用阶梯形的下伸结构增加垂直高度。外挂架为适应导弹尺寸需考虑与机体的间隔尺寸,四代机的内部弹舱则必然面对更多问题。像AIM—9设计时间较早,完全靠气动控制。其弹体直径只有0.127米,翼展却达到0.63米,而AIM—120C的两参数分别为0.178米和0.635米。AlM—120弹舱空间利用率约25%,AIM—9的利用率只有15%。F—22设4组大尺寸弹舱。机身下方并排设置着中距弹舱,每侧肋下各设置1个格斗弹舱。弹舱占机体中段截面约40%,而格斗弹占用的机体截面尺寸要比中距弹高一倍以上。
  F—22的多个弹舱和格斗弹舱设计空间利用率很低,飞机的多用途性能和载荷灵活性都受到影响。F—35的机体尺寸明显小于F—22,但设计上取消了固定的格斗弹舱,结果就是机身侧下的弹舱深度远大于F—22的腹弹舱,能够安装比F—22尺寸和重量更大的载荷。
  ATF开发时,美国虽然已开始了新型格斗弹的研制,但因ATF计划在2000年完成设计,当时美国国内和欧洲盟友的格斗弹项目都难以达到可装备标准。当时AIM—9M刚完成性能改进,还有相当长的技术寿命和巨大的装备规模。美国空军按装备构成时间判断,ATF服役时仍将以AIM—9_/M为基本装备,新格斗弹就算出来也难动摇AIM—9L/M的主力地位。F—22的中距弹采用了弹射挂架发射方式,导弹的导引头在发射后才开始搜索目标。中距弹弹舱还能兼容类似发射方式的对地武器。AIM—9则采用轨道发射方式,在发射架上点火后沿导轨脱离,因此导引头在发射架上就需要跟踪到目标,从而无法在发射方式上与AIM—120实现标准化,也就无法将弹舱设置在机身下方。
  ATF在结构设计上完全按照常规的AIM—9尺寸考虑,这使格斗弹舱的截面尺寸和空间过大,对机体设计和技术性能都造成了较大影响,却满足了美国航空兵装备体系。苏/俄开发五代机的格斗弹舱时,早期的R—13/60已基本退役,R—73随米格—29/苏—27的大规模装备,使米格1.44、S37和T—50都采用R—73尺寸标准的格斗弹。R—73虽然弹体尺寸和重量明显大于AIM—9L,但弹翼尺寸小于AIM—9L/M,不但使T—50有条件设置比F—22小得多的格斗弹舱,也能更灵活地设置弹舱位置。
  中国战斗机的格斗弹来源相对复杂,自行开发的PL—5/8外形和尺寸与AIM—9M基本相当,引进的R—73尺寸略小于PL—8,新型格斗弹则将采用流行的矢量推力和小弹翼设计。根据格斗弹舱的特征还可判断战斗机的装备时间。歼20的格斗弹舱如按PL—8的尺寸设置,因为在该机预计服役时PL—8还将是格斗弹的主力,则该机很可能在5—6年时间达到装备标准。由于歼20几乎不可能采用R—73的弹型标准,因此如果该机格斗弹舱的尺寸明显小于PL—8的需要,则可以说明歼20的服役预期时间将比较晚,该机服役时PL—8有可能已退出主力格斗弹的地位,新型格斗弹将成为基本武器。   典型四(五)代战斗机的格斗弹舱在整体设计上有哪些区别?
  李:新型中距弹大都具备较好的近战性能,AIM—120和R—77可对抗9~10g机动目标,最近发射距离可达到接近格斗弹的500~800米。但中距弹在隐身飞机上依靠弹舱内弹射挂架挂载,当导弹被抛出弹舱后需要进行姿态稳定,在稳定弹体姿态的同时进行雷达搜索(攻击雷达作用距离内目标),限制了中距弹攻击高机动近距目标的能力。格斗弹的作战目标距离较近,目标在空战中又处于剧烈机动中,导弹发射后大都要马上进行大角度机动。AIM—9M/PL—8等格斗弹采用陀螺舵稳定,这种稳定方式需要陀螺达到转速标准,意味着导弹必须采用暴露发射架,并要在发射架上就启动陀螺舵。F—22采用可折叠LAU—141/A挂架实现架上发射,使AIM—9M在发射前构成与外置弹类似的架上环境。F—22机身侧格斗弹伸出舱外时,导弹头处于机体侧向,内侧视野完全被机体遮蔽。
  与采用双S进气道的F—22不同,T—50的进气道为接近直筒式的全通结构,侧面的空间还要容纳主起落架,进气道下/侧都无法设置格斗弹舱。R—73采用气动/矢量综合控制,导弹发射后的姿态稳定段距离小,弹翼尺寸也远小于AIM—9M。按T—50机体结构估计,其边条翼下的菱形短舱很可能是格斗弹舱,略向外偏的舱体和外伸弹架,能够使待发的R—73处于机翼下方,导弹与机体距离要比F—22大,导引头的前视角度范围也相应高于F—22。T—50的格斗弹舱占用边条翼内部,对机体截面尺寸和升力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凸起的菱形舱也使前下方RCS环境更为复杂。
  T—50现在还处于技术验证机状态,受成本限制和成品供应的影响,现有样机大量采用成熟的结构和成品,只是验证飞机整体布局和成品技术的成熟性。计划在2013年完成的正式原型机将进行较大改进,很多问题可能得到修正。考虑到该机已经得到俄罗斯和印度的确认定货,项目“烂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T—50正式样机与验证机的整体结构应不会有大的变化,现判断为格斗弹舱的边条下茧包也不大可能变化。
  歼—20的主起落架结构与T—50基本相同,但却采用了与F—22类似的前机身侧向弹舱,格斗弹舱也与F—22类似,这应该存在PL—5/8类似于AlM—9系列的因素。歼20的格斗弹舱优缺点与F—22也类似,武器通用性较好。但相比F—22向上折起的主起落架和T—50机翼边条下的格斗弹舱,歼20的格斗弹舱与主起落架舱纵向布置,占用机体轴向长度远大于F—22和T—50,虽然有利于前翼与边条翼纵向安装的气动要求,但在发动机长度及格斗弹尺寸相同的情况下,歼—20从机尾到进气道的机体总尺寸最长,结构重量也最大。
  独立的格斗弹舱对隐身战斗机的结构是个限制,不但占用了很大的空间,也影响到飞行性能,飞机所增加的重量、成本和尺寸,都是为换来近距格斗性能。歼20与F—22的弹舱结构效率、尺寸和重量不如T—50的边条弹舱,但能使格斗弹舱与机体实现一体化,降低了飞机的RCS强度控制难度。T—50的格斗弹舱设在边条下,确保了降低机身截面尺寸和增加翼面积的要求,却在机体上增加了影响RCS的突起。T—50带屏蔽的直通进气道和复杂的多舱体布局,在正面RCS强度控制上存在很多弱点,却换来更低的技术难度和较好的性能,对飞机结构、材料和动力的要求相对要低,成本也容易控制。
  F—35之所以不设独立格斗弹舱,首先是单发动力机体的内部空间有限,与F—35B标准化的机体又限制了机身中央的内部结构,使F—35留在进气道外侧的机体空间不足。F—35进气道S弯段到起落架之间的纵向长度有限,以及大作战半径战术指标的内部燃料量要求,使F—35无法像F—22那样在内弹舱中挥霍机体空间。F—35采用了大深度尺寸的机身下弹舱,两侧下弹舱的截面尺寸相对较大,但机体下方的弹舱门结构限制了格斗弹的使用。如果采用与F—22类似的折叠弹架,格斗弹导引头不但要受侧方弹舱门的遮蔽,前方跟踪范围也要受到机体结构的遮蔽,有效跟踪范围只有机体前方下侧较小区域,不能满足红外导引头大离轴角跟踪的需要。F—35如果依靠AIM—120全面承担对空作战任务,弹射发射的AIM—120又难以应付近距离的高机动目标,面对复杂空战情况时存在作战性能上的缺陷。
  既然占用弹舱空间最大的是弹翼,那么格斗弹采用折叠弹翼是否可行?
  李:理论上可以,“海麻雀”就用了折叠翼,但用在机载导弹上难度较大。战斗机使用空空导弹尤其是格斗弹时,往往处于紧张的近距对抗时,不但飞机姿态在快速变化,导弹发射后的气动条件也比较复杂。折叠翼在投放后必须伸展固定才能够发挥作用。这个时间段再短,对导弹的稳定和控制也有不利影响。当导弹投放/发射时,折叠的弹翼不利于导弹的稳定,折叠翼伸展反而容易导致弹体扰动。况且,导弹攻击的目标往往进行着几g的高速机动,当导弹打开翼面并实现稳定期间,目标也许早已脱离了导弹的探测范围。因此,空空弹可以缩小弹翼,依靠其它控制方式改善气动面阻力的影响,但不会去选择危险性大和可靠性不佳的折叠翼。先进空空弹的发展趋势是由矢量控制和弹体升力取代传统的翼面,折叠翼不是有效方法。
  E—22为什么未采用苏—27那样的头盔瞄准装置?
  李:F—22不设置格斗弹头盔瞄准系统,是因为导弹技术性能不能很好地支持头盔装置。“响尾蛇”在80年代时的最先进型号是AIM—9M,导引头性能不错,但离轴跟踪角度不超过30度,远小于机载雷达的扫描范围,依靠雷达随动就能够保证导引头的目标指向。头盔瞄准装置的优点是可以大偏角跟踪,但当导弹导引头偏角不足时,飞行员“看”的再宽也无法得到导弹的支持。只有在导引头离轴扫描角度扩大到60度甚至近90度后,头瞄才有条件填补雷达扫描范围外侧的角度范围。F—22研制时计划装备AIM—9M,常规雷达扫描范围足以满足导弹目标跟踪需要,因此没设置头盔瞄准装置。
  弹舱内格斗弹的安装和发射方式为什么大都是滑轨式?
  李:格斗弹并不是没有采用投放式发射的。歼7发射PL—2时就存在翻滚和吞烟停车问题,为避免发射PL—5时出现类似问题,就研制过专用于歼7挂PL—5的75FT式弹射挂架。75PT可将PL—5弹离机体后点火,完全解决了打弹翻滚和吞烟问题。但PL—5并不适合这种发射,实用性不高,并对飞机机动限制较大,歼—7的PL—5后来仍用滑轨发射,只是通过带防喘的WP13改善吞烟停车问题。   格斗弹普遍采用滑轨发射方式,主要是因为格斗弹的投放稳定性不好,战斗机机动时的气动条件也过于复杂。轨道发射可提供发射前/后的指向性,提高导弹加速段稳定性和近距机动性。
  现代战斗机格斗中存在剧烈机动过程,弹舱内的格斗弹即使依靠其它方式,在架上就获得要攻击目标的方向和距离信息,但当导弹被抛弃到机体外时,为保证导弹不撞击机体就必须保证抛弃的安全距离。导弹在抛弃后首先无动力弹射到安全距离,脱离飞机紊流并形成稳定姿态后,导弹才能启动发动机并向目标方向转向。这期间不但需要稳定和准备的过程,无动力的导弹还无法马上转向攻击飞机侧方目标。当导弹稳定姿态后,原有目标数据可能出现相当大的变化,很容易导致导引头无法跟踪到预定目标。理论上,弹舱内瞄准后弹射出舱跟踪是可以实现的,但以空优为目标发展的隐身战斗机,都设有独立的格斗弹舱。有先发射后跟踪需要的F—35,则在改进后采用随舱门伸出的对空弹架,也是意图保证导弹在架上的导引头视野。
  新型格斗弹中,除“怪蛇”4/5外,大都选择了矢量推力技术,这些导弹看上去比“响尾蛇”小很多,但F—22和歼—20还是设计了很大的弹舱。
  李:现代战争的特点决定了空战的短时间和高消耗。为满足实战要求,机载武器需向下兼容,即可以选择相对落后的机载武器。大国航空兵装备都有相当可观的积累,现役导弹武器通过改进还可维持相当时间,装备规模大、服役周期长的特点也使武器构成相对复杂。
  美国在研制ATF时,选择的机载武器是中距和近距空空弹,当时能选择的有AIM—7/120和AIM—9,弹舱设计必须适应武器的尺寸需要。如原设计为机体外挂的AIM—120A翼展过大,载荷灵活性和空间利用率都不能满足需要,为此设计出小翼展的AIM—120C,并逐步取代AIM—120A。美国航空兵当时的主力格斗弹AIM—9保有量惊人,其新改进型号在技术上也处于较先进水平,因此在ATF项目中成为唯一选择。
  国内中距弹发展较晚,但起点较高。主动制导导弹生产和装备规模大,以SD—10为代表的型号直接进入了常规布局、小弹翼的先进导弹技术范围,综合性能和弹舱挂载条件与AIM—120和R77相当,歼20挂载SD—10类弹的弹舱载荷能实现标准化。三代格斗弹换装后,PL—8/5E由于生产规模大,二代机改进型和三代机装备正处于高峰,还得服役相当长时间。国内就算发展矢量控制弹,短时间里的装备规模也无法大幅度扩大,需要较长周期才能取代PL—5/8。
  从网络上歼20格斗弹舱门的尺寸分析,侧弹舱应该是以PL—8为载荷标准,这也是一种系统化的装备要求。采用这种弹舱设计,歼20在装备后可标—准配备新型格斗弹,但在战争期间也可使用现役的PL—5/8。降低特殊性能提高装备的标准化水平,可避免歼20备降或机动到非本场后,因通用性问题出现有枪无弹的局面。
  美国开发F—22时利用的是冷战装备基础,AIM—9M和AIM—120A是标准武器,但F—35在削弱对格斗弹的要求后,空战武器可淘汰AIM—120A/9M,将AIM—120C作为标准装备。AIM—120具备弹射和导轨两种发射方式,还可装在翼尖挂架,这就为飞机载荷设计提供了灵活性。如F—35既可采用弹射挂架实现抛射,也能用与弹舱门联动的挂架实现导轨发射,标准化挂架和发射装置还可兼容AIM—9X。F—15E隐身化改造的F—15SE,也是利用AIM—120发射方式的灵活性,将机身的AIM—7挂架换到保形弹舱内。AIM—120的低重量和挂载方式的适应性,为美国三代机和四代机提供了高度灵活性。俄罗斯和中国的R—77与SD—10缺乏这种能力,必然存在挂载方式和重量方面的限制,增加先进战斗机武器载荷灵活性和结构设计的难度。
  通过对比F—22和F—35的格斗弹应用方式,可发现F—22更重视传统攻势空战技术,F—35则对超视距空战更关注,空战能力更偏重于应急情况下的自卫防御。俄罗斯和中国换代战斗机需要对抗F—22,因此在强化超视距作战的同时同样重视与隐身飞机近距对抗。由于格斗弹架上跟踪发射反应时间短,可靠性高、指向性好、系统简单和近距盲区小的优势,都设置了独立的格斗弹舱。
  瞄准后发射和先射后锁谁更合理?
  李:F—22的格斗弹采用先锁定后发射的方式,导弹在轨上就可以跟踪瞄准目标,飞行员可以直接得到导弹的瞄准状态信号,导弹与目标相对位置清楚准确,距离测算精度高,命中率相对较高。F—35如果在现有弹舱内以弹射方式使用格斗弹,只能采用先发射后跟踪方式。导弹在发射前只能得到目标距离和方位数据,需要在抛离挂架后自行完成转向和目标搜索,飞行员无法对导弹发射前的瞄准状态进行控制。导弹发射后需要自主完成姿态调整和导引头搜索的过程,对导弹性能要求高,作战中的不确定因素多,与光学跟踪和头盔瞄准系统的组合复杂。先发射后跟踪方式必须靠新一代的设备和导弹,虽然能满足作战需要,但相比F—22那种先锁定后发射的传统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装备适应性差。F—22的格斗弹舱从早期的AIM—9L/M到矢量控制的AIM—9X都可应用,F—35则必须靠新一代格斗弹才能发挥作用,F—35也比F—22更依赖数据链和机载设备的效能。
  第四代格斗弹具备低阻力、低速降的小翼面弹形,以及有效探测距离可达10千米的红外成像导引头,导弹不可逃逸区远大于纯气动控制的三代弹。为充分发挥红外弹的隐蔽攻击能力,四代格斗弹大都能实现先发射后跟踪,依靠惯性系统提供红外导引头跟踪前的中段导引,但其目的大都是隐蔽攻击远距离空中目标。F—35没有设置独立的格斗弹舱,却拥有全向孔径探测系统,有条件利用格斗弹先发射后跟踪的战术潜力,在导引头未探测到目标前实现间接瞄准。理论上潜力确实存在,相关技术和设备也比较系统,但格斗弹很大程度上是在攻击近身目标,尤其是在与隐身战斗机对抗时,格斗空战距离更加接近,以现有的导弹控制技术条件,格斗弹先发射后跟踪的近战实用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缺乏可靠的保证。
  第四代先进格斗弹的气动改进,是否为满足隐身战斗机的弹舱装载?
  李:配属于三代机的格斗弹都采用常规布局,都存在气动控制面尺寸大(AIM—9)或翼面结构复杂(“怪蛇”4、魔术)的特点。苏联开发的R73之所以被认为比AIM—9先进一代,就是因为依靠矢量和气动面形成最优化的控制效能。西方以AIM—9X和IRIS—T为代表的新一代格斗弹,大都应用了矢量和气动综合控制方式,英国的AIM—132更是取消了稳定翼。估算AlM—9X和AIM—132的截面积为0.2平方米。IRIS—T控制面尺寸更小,截面积已缩到0.12平方米,占用空间只相当于AIM—9M的1/2~1/3。F—22如采用AIM—9X作为格斗弹,侧面弹舱截面可减小35%~50%,对飞机性能带来相当大的好处。但AIM—9X是在1993年才提出项目,1996年选择方案,2000年才开始小批试生产,其它西方先进格斗弹时间也大体相同。F—22设计时自然不可能去考虑新型弹。
  新一代格斗弹突出小直径和小翼面的目的是在强化导弹机动性能的同时,降低导弹阻力以提高性能。它们很适合四代机内弹舱挂载,但没有专门为四代机研制的,小弹翼只是技术发展的结果。
  战斗机的设计大都与机载武器构成有直接关系,如F—22设计时需求紧迫,武器只能选当时主力装备。AIM—120A的尺寸只略小于AIM—7M,JDAM也与同口径常规炸弹相当,AIM—9M更是小弹径、大翼展的典型,结果就是在F—22上设了四个大型弹舱。冷战结束后,F—22的装备紧迫性降低,技术和经济因素使F—22A的装备时间拖延,导致武器配置彻底变化,空空弹有了小翼展的AIM—120C和AIM—9X,GBU—39/40小直径制导炸弹尺寸重量更是只有原JDAM的1/4。F—22选用换代机载武器后,原弹舱约1/3的空间是不必要的。
  总之,F—22和T—50、歼20属同类设计思想,强化战斗机的专用性和装备标准化,靠稳妥和中庸的设计适应装备基础。F—35在武器布局上则是依托更先进的体系,这种差异完全取决于装备技术的发展。中俄隐身战斗机设计时间较晚,但机载武器技术水平同样落后美国近一代,除中距弹尺寸外形接近外,格斗弹和制导炸弹的尺寸、重量与YF—22时代相当,这就使歼20只能应用与YF—22类似的弹舱布局,T—50也不得不在边条下设置突起的弹舱。
其他文献
M16/M4枪族靠着美军制式采用的金字招牌,加上人体工程学设计的先天优势,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已成为西方枪械市场中的长青树。许多老牌枪厂在M16枪族的数量优势打压下不得不选择兼容性设计,喝点“残汤剩水”,或是干脆推出与M16/M4枪族实现通用的互换枪型,其中以德国黑克勒·科赫公司(HK)推出的HK416枪族最为成功,甚至影响到M16/M4制造商的财路。  HK的设计师很聪明,他们在开发HK416突
在寇蒂斯研制的SOC系列舰载水上飞机中,产量最大的是SOC-1型。图为美国海军辛辛那提号巡洋舰上搭载的两架SOC-1双翼水上飞机  《神奇女侠》影片开头便出现了著名的德国福克E战斗机,这种战机使用了机枪协调器而倍增战力,因在战斗中凭借优异性能“屠杀”协约国飞行员而名声大噪。  在此之前,飞机上安装的武器均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前射机枪发射时很难保证不打烂机头飞转的螺旋桨,因而大多数飞机的机枪只能安排给
1917年英国人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架无人机,从此拉开了无人机工业发展和创新的序幕。无人机经历了无人靶机、预编程控制无人侦察机、指令遥控无人侦察机和复合控制多用途无人机的发展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无人机在越南、中东、海湾和科索沃等战争中卓有成效地执行了多种军事任务,以零伤亡率、机动性强、作战效能高、成本低等突出优点成为世界各国军事家们公认的事实,从而为无人机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21世纪
目前的朝鲜核危机及由此产生的美朝紧张对峙,使朝鲜半岛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热点地区之一,增添了世人对朝鲜军事实力的普遍关注。朝鲜人民军号称“世界第五大军队”,是一支任何人都不敢小觑的作战力量。在其作战力量中,海军是朝鲜军队中最为神秘的一个军种。朝鲜半岛三面环海,对于朝鲜来说,海军的地位及其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在三军中的地位日趋突出,正成为最受重视的军种。  总体实力  朝鲜位于朝鲜半岛北部,东临日本
S-200是苏联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对付XB-70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和SR-71超音速侦察机而发展出的一种远程中高空防空导弹系统,北约称之为SA-5“甘蒙”(意译为“腌猪腿”)。苏联在1985年时达到装备的最高峰,竟然装备有130个S-200防空导弹团,发射架1950部。随着更新一代的S-300P和S-300V防空导弹系统的服役,S-200才开始陆续退役。  在苏联防空军中,S-200以营为基本作
2007年4月9日,伊朗总统内贾德突然宣布,伊朗已经组装了3000台离心机,并开始试运行。紧接着4月10日,伊朗副总统再次宣称将把伊朗铀浓缩能力扩大到5万台离心机。此举在西方世界引起轩然大波,使伊朗问题骤然升温。    伊朗离心法铀浓缩计划的发展    大家知道,目前国际上浓缩铀的方法主要有电磁分离法、气体扩散法、离心分离法和激光同位素分离法等几种。其中,电磁分离法效率较低,主要用于实验室:激光同
在北京机床研究所密云家属区,一幢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红砖楼里,住着一位颇有些传奇色彩的老人。他毕业于国民党军的机械化学校,修过坦克打过仗。但又是共产党的离休干部,为我国的机床工业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暮春的一个上午,记者乘了几个小时的郊区公共汽车,七拐八绕才见到杨大昆老先生。杨老今年八十有八,有点耳背,记忆力却很好,在他老伴儿张培元的“翻译和扩音”帮助下,开始了采访。  1  我于1924年8月
到过虎门的人,大多会记住广场上那尊折断烟枪的雕塑,但我却总是想起虎门炮台群上的一门炮。想起那门炮,我的心里就像被什么东西堵着。  那是一门克虏伯炮,大炮底下的注解牌上说,该炮购于1896年。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起来,它的性能也是不落后的:后装药,线膛炮,发射炮弹,有效射程10千米。那巨大的口径、长长的炮管,直指远方的惊涛骇浪。大炮的底座上安装有四个铁轮,使它可以在半环形的铁轨上灵活地转动巨大的身躯,
“俄罗斯战略轰炸机将重返古巴”。这条2008年7月下旬西方报道的消息,令全球为之精神紧张。美国在第一时间予以了严正抗议。俄罗斯媒体在经过种种讨论和采访后,几天后突然话锋一转,援引政府官员的话:这是不可能的,这只是假消息和又一轮谣言。  轻描淡写,挥挥手,没有留下一片云彩,人们预言的古巴危机还没开始就烟消云散了正当世界舆论真假莫辨、为之诧异时,又从莫斯科传来消息:正在俄罗斯访问的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与
上期介绍和分析了美国两栖攻击舰的发展历程及其最新一级两栖攻击舰“美国”号的情况,本文再让我们看看世界两栖攻击舰的发展。要说“美国”号受到如此关注的原因,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其突出的航母特征。上期文章提到,两栖攻击舰本就来源于航母,从“塔拉瓦”级开始,“航母化”的特征已越来越明显。到了“美国”号,抛开与航母略有差别的舰体设计和性能,其仅次于“福特”级、“尼米兹”级、“辽宁”号和“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