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GM和BG抗原检测的价值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outiao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和(1→3)-β-D葡聚糖(BG)抗原检测对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以及两种方法在监测抗真菌治疗效果中的作用.方法 5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当体温超过38 ℃,持续48 h以上,经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或起初有效但体温下降后再次升高时被纳入本研究.第1周采集患者静脉血2次,以后每周采血1次,至少监测4周.分别采用ELISA法和比色法检测患者血清GM和BG值.GM实验阳性定义为连续两次不同时点检测GM值>0.5或单次>0.8,G实验阳性定义为BG值>80 pg/ml.患者分为确诊、临床诊断、拟诊及非真菌感染四组,21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 51例患者共收集240份血清标本.其中确诊IFI2例,临床诊断26例,拟诊17例,非真菌感染6例.以确诊及临床诊断为真阳性组,以非真菌感染为真阴性组.GM实验在真阳性组28例中21例阳性,真阴性组6例中1例阳性,敏感性75%,特异性83.3%,阳性预测值95.5%,阴性预测值41.7%;G实验在真阳性组28例中全部阳性,真阴性组6例中4例阳性,敏感性100%,特异性33.3%,阳性预测值87.5%,阴性预测值100%.G实验的敏感性高于GM实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但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GM实验阳性的21例患者中抗真菌治疗有效19例,GM值渐转阴性,2例无效的患者GM值持续阳性,有效组GM平均值两周后明显低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实验阳性的患者中治疗有效者BG值逐渐下降,但未转阴;治疗无效组BG值变化无规律,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各时间点BG值监测对疗效无明显判断意义.结论 血清GM和BG抗原检测可以为早期诊断IFI提供有力证据,联合检测BG和GM两种抗原,可提高对曲霉菌诊断的特异性,减少假阳性.治疗中监测GM和BG值的动态变化,GM实验用于评价疗效的价值优于G实验。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伴idic(20q-)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 分析10例伴idic(20q-)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RH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以GEP20探针进行单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以20q亚端粒探针和20q12位点特异探针进行双色FISH检测,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急性红白血病2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3例,高度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转录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A)基因的突变率、突变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PCR扩增产物片段长度分析及直接测序分析法检测206例初治AML患者CEBPA基因全部编码区突变情况.结果 206例AML患者中31例检测到CEBPA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5%,23例为双突变,8例为单突变.CEBPA基因突变常见于M2型或预后中等组患者.与CEBPA野生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因转染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MSC)向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构建含小鼠ICAM-1基因全长DNA片段的MIGRl-ICAM-1重组逆转录病毒质粒,连同空质粒MIGRl及包装质粒ECOS分别转染T293细胞,收集相关病毒上清并感染小鼠MSC细胞系C3H10T1/2细胞,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及real.timePCR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将获得稳定过表
期刊
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大约占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6%,其肿瘤细胞来源于淋巴结的套区或初级滤泡的幼稚B细胞,病理学分型可以分为经典型、小细胞型、母细胞型及多形型,它们具有不同的增殖特点及基因表达谱[1].免疫表型特点为表达CD5及B细胞相关抗原CD20、CD22、CD79,强表达IgM及IgD,但缺乏CD23、CD10及Bcl-6的表达.大部分MCL患者表
期刊
目的 筛选和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造血干/祖细胞(HSPC)特异性微小RNA(miRNA,miR)的表达及其水平.方法 分选AML患者骨髓及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正常对照)外周血CD34+细胞,提取细胞总RNA,通过与miRNA芯片杂交后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随后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差异表达的miR-10a和miR-220c进行定量验证,并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 miRNA芯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一种发生在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主要由于9号染色体与22号染色体易位,产生BCR-ABL融合基因所致[1].BCR-ABL融合基因编码的BCR-ABL癌蛋白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因此针对酪氨酸激酶的靶向治疗成为CML的研究热点.事实证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出现为CML的治疗开创了新纪元。
期刊
目的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又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P1(FOXPl)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E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并评价其预后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至2007年71例初发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HRP-EnVision…)观察患者肿瘤组织标本FOXPl和CyclinE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对两者在PCNSL
期刊
在过去十年,淋巴系统肿瘤治疗模式发生了显著改变,由传统非特异性抗增殖化学治疗转向针对特异分子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与传统化疗的结合.单克隆抗体、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的成功鼓舞着科学家和临床医师对淋巴肿瘤其他信号途径抑制剂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显示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B-cell antigen receptor,BCR)信号途径的持续激活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细胞增
期刊
期刊
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获得到逐步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呈难治性或最终出现肿瘤复发进展.对于这类患者予以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是目前推荐的治疗方法1-2.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在APBSCT后再次复发[3].患者体内残存的肿瘤细胞以及移植物中混有肿瘤细胞是APBSCT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Jacobsen等[4尝试将利妥昔单抗用于净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