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为癫痫、心肌缺血的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一例

来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9876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晕厥是临床急症的常见症状,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其中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发生率较高,且在临床中较易被误诊,这不仅需要医师提高对晕厥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水平,而且需要建立多学科共同合作以确定晕厥病因。该文通过对1例误诊为癫痫、心肌缺血的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了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临床上对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认识。

其他文献
以PURE研究为代表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提示,依据单次非24 h尿钠换算的食盐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和死亡呈U形关系,即当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10 g和高于15 g时心血管疾病风险均会增加。这一发现与目前广泛推荐的食盐摄入量应小于6 g/d的标准大相径庭。PURE研究自发表以来,在学术界一直备受争议,主要源于其未考虑到个体食盐摄入量显著的日间差异。目前唯一能够精准评估食盐摄入量的方法为多次24 h
肥厚型心肌病是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之一,15年来肥厚型心肌病的影像学特征、遗传因素、临床病程和治疗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心血管磁共振多参数多序列成像可为临床提供丰富的诊疗信息,成为了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基线及随访的重要辅助检查,本文就此做一论述。
非血运重建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治疗选择之一,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相比,非血运重建ACS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更高、预后更差。自2009年我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发布以来,近年在该疾病领域积累了较多新的临床证据。该共识结合我国国情及实践,对ACS(包括特殊类型ACS)非血运重建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提出建议,以期推进我国ACS
目的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介导的细胞焦亡在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为明确缺氧/复氧是否会引起细胞焦亡,采用抓阄法将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细胞不予缺氧/复氧处理)和缺氧/复氧组(细胞进行缺氧/复氧处理);为了明确焦亡在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作用,采用抓阄法将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细胞正常培养)、YVAD组[用含有20 μm Z-缬氨酸-丙氨酸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是转录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成员,广泛存在于骨骼、皮肤、肾脏、肺、心脏、造血系统等组织和器官,并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骨、软骨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BMP及其相关信号通路能够调控心肌重构的发生发展,包括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纤维化、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炎症等。本文将近年来BMP在心肌重构中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展望BMP作为心力衰竭新型治疗靶点的前景。
应激性心肌病多以情绪波动为诱因,临床中还需考虑其他继发因素。本文报道一例符合应激性心肌病梅奥诊断标准,但以阵发性心悸及血压升高、进行性心功能受损为特征诊断为嗜铬细胞瘤的病例,提示应激性心肌病患者还需警惕情绪刺激以外病因,然后根据不同的病因制定不同的治疗策略。
期刊
冠状动脉瘘是指冠状动脉主干或其分支与某一心腔或心脏周围血管间存在异常交通,是一种少见疾病,瘘入室间隔形成室间隔夹层瘤则更为罕见。本文报道了一例无临床症状的右冠状动脉瘘入室间隔形成室间隔夹层瘤,并结合文献对病因及诊断等进行了分析。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夹层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提供其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信息,并明确病因。
大多数心脏疾病是由于心肌能量代谢不良适应而加剧、进展的,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可在基因表达水平调控心肌能量代谢,影响心肌脂肪酸和葡萄糖代谢。该文总结了PPARα对心肌能量代谢的调节机制,讨论了其表达的调控机制及其信号通路在病理状态下对心肌能量代谢方式的影响。
目的观察药物包被球囊(DCB)治疗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冠状动脉病变血管>2.8 mm且接受DCB治疗的原位病变患者102例,共104处病变,在术后9个月有82例(80.4%)患者行随访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观察终点是随访时冠状动脉造影的晚期管腔丢失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