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he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在苏教版新课改的教材中,诗歌样式的课文占有一定的比例。可见,语文教学已开始呼唤“诗教”的回归。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利用融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为一体的诗歌对学生进行美育具有其他任何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把充满生活情趣的诗歌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诵读中亲近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化。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诵读兴趣
  把诗歌引进课堂。诗歌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充满生活情趣的情节,朗朗上口的语言,深深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成了教育滋润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乐章。诗歌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同样十分重要。闻一多说,既然是诗就得有“诗的艺术、诗的想象,诗的情感”。为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富有激发性的情境,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即让学生迅速兴奋起来),轻松、愉快地走进文本。例如,教学《赠汪伦》时,我先让学生观看配画、配乐诵读的录像。学生从动人的画面里,从传情的乐声中,想象、体味、感受诗中李白与汪伦的真挚情谊,情感之弦为之震动,从而深刻理解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学生感受到了诗的意蕴,引起了内心情感的共鸣,自然而然就有了诵读古诗的冲动。
  二、感受诗情,走近诗人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精选的。“诗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些精选的古诗向我们展示了特有的韵致和境界,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以事寓理。每一首古诗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新诗歌教学需要激情,需要发现,需要陶醉。诗作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情感的喷发,是表现自我的精神世界。所以,在教学古诗时,我做到了让学生“走近诗人”。只有走近诗人,才能真正了解诗人的思想,感受诗作的境界。如教学《示儿》时,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让学生认识陆游,让学生认识诗人当时写作的社会背景,了解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时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整首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现在都说语文课堂应是诗意灵动的课堂,那么我们的古诗教学的课堂更应该让学生在诗意中栖息,在中华古老文化的韵致中徜徉。
  三、入情入境地诵读,熟读成诵
  宋人郑侠有一首《教子孙读书》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自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这首诗讲的就是诵读。意思是说,读书时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中华古诗寓意深刻、情调健康、意境开阔、形象鲜明、脍炙人口,我们更应该教学生学会“诵读”。读诗之法“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诗歌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性,因此要让学生大量地诵读,这也是学诗歌的最好方法。只有通过读,把诗歌的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体会到诗之妙。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来。
  背诵古诗文,可以是琅琅出声地诵读,也可以是浅吟低唱地诵读,通过古诗吟唱的方法,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唱出经典古诗的韵味。可以是配乐诵读,这种形式创构诗境,能营造学生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熟读成诵;也可以是边画边读,此法可促使学生手脑并用,化抽象文字为具体生动的画面,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效果非常不错。所以,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读,让学生感觉读诗是快乐的事。
  四、日积月累地诵读,温故知新
  记忆古诗本身就是一种文学的积累,积累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在日积月累上下工夫。诵读古诗,贵在积累,根据遗忘规律,必须“温故而知新”。我们小学大多数班级都是人手一本新课标《小学生必读70首古诗词》。我就利用这个读本,结合语文教学进度,要求学生每周记诵一首古诗词。由于教师的范读能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便于学生模仿,使之较快地读出诗的节奏、韵律,于是,每周早自习的时间,我都会先检查学生上周古诗的诵读情况,然后范读诗句;接着,让学生自读古诗,随机指导句中比较难读的字词的朗读;最后,让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诵读古诗,讨论从每首古诗中读懂了什么,促进学生理解地读。
  通过这样的反复朗读,学生脑海里的古诗越积越多,诗文的情意韵味自然沁入心田,诗文的美自然而然的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了。只要教师抓住契机及时引导,每周一诗,反复诵读,竞赛激励,鼓励自学,一定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诗情画意中汲取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乳汁,在不经意的吟诵之中接受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的熏陶。
  “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热爱古诗词,让古诗词的清香伴着他们幸福地走过人生之路!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作文不仅仅是人们表情达意、书面交际不可缺少的工具,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它与人的心灵、情感有着最朴实、最隐秘又最紧密的联系。自主表达是习作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必将是习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所以,起步作文教学应该营造宽松的写作氛围,培植自由表达的土壤,淡化习作在学生心目中的“课程”意识,让学生想写、能写、会写、好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走向人文性和人格化的作文教学理想。以一种最合适的习作教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语文教学中教什么呢?毋庸置疑,这就是阅读方法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重在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获得感知和体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笔者根据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提出了“三读一测试”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做粗浅的探讨。  一、初读感知,由点带面,步步抓落实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贵在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对于学生来说,与其让教师带着读一百遍,不如自
在孩子们的造句、写话中经常出现错别字,其中大部分是同音字替代(写别字)现象。我以北京版教材小语四册集中识字(二)11课的6组同音字为教学文本,以区别它们的形和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区分并运用这些同音字,最终目的是找到避免同音错替错代的方法。  形近字辨析  直——直线 平——平原  植——植物 评——评比  篮——竹篮 练——练习  蓝——蓝天 炼——锻炼  辩——辩论
单元综合性学习是针对《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安排的栏目。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单元综合性学习以某一单元的课文为基础而形成一定的专题,将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部分进行有机的组合,意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人教版的低年级教材中,它零散地出现在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等栏目,而在高年级则被作为一种新的独立课型提出来。  一、教材解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读童话、编童话、讲
【案例描述】  《半截蜡烛》是人教版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我和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当分析到“谁是最令人敬佩或机智勇敢的人?”时,学生议论纷纷,有人赞美母亲的勇敢,是她做了孩子们的榜样,启发引导孩子们做出勇敢的与敌人斗争的行为;更多学生认为是小女儿,她那么小,却那么沉着、机智,用天真可爱的语言瞒过了德国鬼子,挽救了情报站。此刻,我满意之极,学生们的回答符合我的设计思路,合情合理。当我想结束这一讨论
参读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手段,就是将内容或形式有一定联系的语言文字集中起来,借助求同、求异等思维引导学生比照阅读,发现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形成强烈的感染力,启发思维,加深感悟,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常州市实验小学一青年优秀教师教学《夹竹桃》一文,三次巧用参读的方法非常经典高效,值得我们学习。  一、参读段落,突出重点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介绍了小院一年春、夏、秋三季的花开花落、万紫千
一、“自助式”教学模式的诞生  1.源于一个课题  2010年,学校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聘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寄宿制特点,确定学校“自能教育”办学特色,申报了《实施自能教育,创办特色学校》青岛市立项课题。课题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确立打造“三能教师”(能教学、能科研、能管理)与培养“六自少年”(生活自理、健康自强、学习自主、做事自信、行为自尊、安全自护)为发展目标。在“自能教育”的研究背景下,“
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句话道出了进行语言积累的重要意义。然而,丰富的语言材料不是先天遗传的,而要靠后天的积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从课外、课内两个方面进行语言积累呢?    一、背诵国学经典,积累沉淀语言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深刻,意存高远,特别是“原典”,即文化的源头著作,如《论语》、《易经》、《老子》等著作中的许多论点与内容至今仍放射
国标本苏教版第八册课文《祁黄羊》一文介绍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表现了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崇高理想境界。文中共有三处写到关于祁黄羊的“想”:  1.“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2.“看来只有祁午才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3.“……我压根儿就没有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前两次的“想了想,郑重”和“想了想,又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灵魂,如一条纽带,将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心灵紧紧地连接起来,感染和震撼着学生,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这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