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时空的影像之旅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king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黎市立美术馆又称小皇宫,坐落于香榭丽合大街上,曾为了迎接1900年巴黎的国际博览会而建立的,外观以其高大的柱廊,丰富的雕带和雕塑装饰物为特点。馆内收藏丰富,不但囊括了从古希腊罗马时代至十九世纪欧洲大师的杰作,美术馆随着时代的发展仍然还陆续接受大量的艺术精品捐赠等等。近二十多年以来,久负盛名的巴黎市立美术馆又将目光聚焦到了活跃于法国的先锋艺术家的生活和艺术创作。巴黎市立美术馆更是被称作“最亲民的美术馆”,在学术研究、公共教育,乃至对于影像艺术和当代艺术新潮流的推动上,更是扮演着先锋性的角色。近日,该美术馆联手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带来了其近十年间在法国及世界各地杰出艺术家的影像典藏作品。此次选展的二十多件作品中典藏佳作,绝大部分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诞生于巴黎特定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中,它们是巴黎市立美术馆藏品中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作品。多样化的创作手段,丰富的题材,把时代比拟为一个庞大的思考空间来进行实验性创作。了解法国早期“新浪潮”电影和“新小说”的朋友应该能感受到此次展览作品创作手法中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过回归当年的语境,作品具有的那种在历史潮流中毫不让步的“实验影像”特质依旧比较耐人寻味。民生现代美术馆一楼的展厅也因为影像展而重新搭建开放,被隔开的黑房间中,每件作品讲述着自己独特的构思和创作,邀请公众体验法国经典影像。人们可通过感知作品的整体面貌直接或间接地来了解创作时期社会的风潮。在驻足观看嵌在黑色背景之中流动的影像馆,时代成为引子,艺术家则为这一时空穿梭中的叙事者,不断探索的艺术家更像是逐浪者。艺术家们不拘泥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电影、声音、照片、短片等多样化形式,阐述曾经历史纪元中的关注点,强调以时间和空间所构成的作品最初结构。策展人奥迪尔·布尔吕(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影像收藏负责人)和洛昂热利娜·谢尔夫(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现代部首席策展人)和批评家让马克思·科拉尔,一致认为此次参展的艺术家与法国70年的理论思潮及艺术创作有着紧密关系。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叙事实验,指的正是德里达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符号学、反俄狄浦斯主义等理论。
  
  影像艺术描绘的齐达内肖像
  
  进门的大空间内,正在播放着来自艺术家道格拉斯·戈登和菲利普·帕雷诺的作品——《齐达内,一幅二十一世纪的肖像》,他们共同制作了这部关于法国足坛传奇人物的影片。采用长焦特写来刻画齐达内的电影肖像,对他在现场比赛中每一段的情绪变化和波动进行多角度跟踪,影片的长度刚好相当于一场足球比赛的时间。十七架摄像机围绕着球场,聚焦齐达内,像是十七双凝固时间的眼睛。你有没有尝试过看这样的双屏电影?如果场地够大,说不定会安排环形剧场来播放。此刻,作品的呈现形式只采用左右双屏幕对接播放,参和着裁判的哨声、解说声、球迷的欢呼声,每一台不同角度的摄影机都是一个单独的剧本,双画面观看总比单幅来得有感召力。据悉短片曾经在各大院线播放过,上映数月后又制作了DVD,该作品同时保持着影片和双银幕版本。相比中国的大多数常规美术馆的收藏体系,影像艺术收藏并不是主打,而巴黎市立美术馆却以此为传统发行渠道找不到位置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展示场所,鼓励艺术家这种以开放叙事的形式来呈现作品,同时,也为公众参与、认识艺术提供了全新的途径,这种公开性纪实的方式,也让更多的观众体验到了影像艺术那最直接的、超越时空的鲜活生命。
  
  地理学家的马拉松人生
  
  凑在几排观众中看作品《马拉松人生》,似乎有点单调,画面以一名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向前跑步的男青年为主画面。他沿着昏暗的街道,路过明灭相间的住宅房屋、窗户、贴着打折标签的商场、停车库……这些身后的背景悄无声色,像是一座凝固了时间的空城。同步跟随的镜头时而靠近、时而远摄,我们看不太完整这位跑步者的清晰面目,他穿着运动衫,服装打扮和通常情况下的跑步者丝毫没有什么区别,他以中性的声音开始了内心独白。叙述从回忆童年的零碎片语开始——花园中的樱桃、小谎言、初恋、小学生的恐惧。接着是青少年时期,和“同伴们”在花园里一块儿抽大麻。生活的一贯流程在继续:公寓、夫妻生活、离婚、搬家、接着是退休、忧伤、烦恼、嘟囔着的女友名字、前妻的名字以及和她们的过往……碎唠的叙述交代仍在继续,听不出任何荣耀之事,孤独的跑步者开始变得气喘吁吁。
  看了一旁的介绍,才了解到这位于连先生居然是位地理学家。我开始可以将他的创作和他的本职联系起来了,地理学家看问题的角度习惯性地偏向重视空间概念,于是跑步青年就变得很能理解是将主观个体和宇宙时间的思考串联到了一起。猜测青年也许就是他本人,像是人生走到尽头后站在某一种高度回望,从他口中道出的是平淡无奇的常态化人生轨迹,声音中听不到喜怒哀乐的情感波动,这是大多数平凡人生的概述,从出生到死亡,一本彻底的流水账。而他不停往前跑,路过重复或相似的场景,时隐时现的灯光,篮球落地拍打的声音寓意着日常生活的节奏单调。终于被自己的生命追赶得“精疲力竭”而停止脚步,并从画面中消逝,唯有呼啸而过的散景继续空荡在风中。艺术家的表达是简练而到位,不追求场面有多刺激,也无需加入戏剧冲突,只通过单一的跑步动作来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跑步者的疲惫感和叙述长度成正比例,昭示着人们一生的起落。叙述是乏味的,但我相信跟着看完短片的观众一定不会觉得无聊,因为无论观众的年龄有多悬殊,这一直观的视觉信息传递都正在调动着大家的私人经历,都将他们牵入了各自人生的倒叙中。
  
  将文明与自然并置的圆眼睛
  
  阿里亚纳·米歇尔的《圆眼睛》作品被安放在了民生美术馆展区走廊一端的上方,这一位置可不是随意的,它正好符合了作品中主角猫头鹰的视线:它栖息在夜色中的树枝上,专注乖巧地观看着夜幕中的世界,视线锁定在巴黎市中心协和广场上的灯火,圆眼睛看出去的模糊光斑,好似摄像机大光圈景深中的世界。路上有三三两两行走着的人,来往轻微轰鸣的车辆,逐渐扩散在周围的空气中,大部分的空气是静谧的。看到这里,观众不得不问:埃菲尔铁塔的一侧怎么会出现猫头鹰呢?其实这是艺术家充满戏剧化的安排。将人类文明和自然生灵并置于同一个空间语境中,看似突兀,但这种大胆的设想是耐人寻味的,对生命和自然的感知来自不同的注视。不得不称赞艺术家那敏锐的眼光和丰富的想像力。
  
  “清空巴黎”的疯狂念头
  
  把巴黎清空,真是一个疯狂的念头!艺术家尼古拉·穆兰主要利用电脑photoshop处理,将巴黎街道上的人类生活痕迹全部擦除,没有面包房,没有花店,没有车辆,没有午后咖啡馆里坐一个下午看报纸的人们,只留下城市结构的空壳,所谓的“清空”由此被点题。观众视野中的巴黎只剩下了单调的建筑画面,开始令巴黎的空气变得冰冷和恐惧,仿佛这个地方从来没有人类居住过,像极了电影《盗梦空间》中的场景。高墙的画面一幅接着一幅,空茫凄美,配合着平静的背景声,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切换,没有次序, 可以说看完这件作品其实是相当考验观众耐心的。人类总是假借“生活更美好之名”来改变世界,使得我们的地球成了一个为建筑而存在的世界,假如回到最初那个没有被人类太多改变和建设的原始状态,香艳的巴黎,古老的楼宇,人文遗迹遍地,它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城?跟着艺术家的这种假设走,去掉人为添加的城市风景,这种和习惯抵触下的城市可能会令人失语,从现代回到旧时年华,引发了关于历史和现实中城市建设的思考。
  除了这几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之外,卡德·阿蒂亚(Kader Attia)的作品《着陆跑道》,通过一百五十多张幻灯片的播放,画面切换的机械声带领观众回到生活在巴黎的马格里布人的世界,艺术家用定格的影像,记录生活在社会边缘的族群,为我们揭开了不为人知的陌生世界,因为害怕在自己的国家被杀,他们来到了法国,没有签证,只能够依靠暴力、吸毒和卖淫为生。他们将巴黎北部的位于城市与环线之间的那条大道称为“着陆跑道”,并在这条跑道上展开生活。热烈的色彩、洋溢着异国情调的曲调、眼神游离
  的男青年、街边穿着放荡、浓妆艳抹的妓女,路灯下陷入沉思的侧影,我们领略到其中有艺术家探索不同种族、文化和社会差异的更深意图,作品也正因为感官世界里真实的叙
  述而打动人心。此外,彼德拉·米齐克和让一弗朗索瓦·莫里索的作品《感觉》,算是我个人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作品,动画片的简单形式也总是最能让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接受。黑白线条构
  成元素,快速的产生然后变形成为另一些新的、扭动舞蹈着的避孕套,男人变到女人、楼房变到牌车、假山变到皇宫和女人指尖的钻石,观众跟着艺术家进入谜一样的自由发想国。是否可以理解为人类最原
  始的欲望带动了社会的发展?而每个图形变化下的源头下游又有很多个支流,这些错综的变化令人发笑并拍案叫绝。
  当然,介于年代和国界的差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艺术家们总是挑自己最熟悉和敏感的段落去探索,相比绘画,影像阅读更具有挑战性,对观众的认知也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只是走马观花,自然看不到什么深层次的意味。比如瓦
  莱丽·玛里珍(Valerie Mrejen)的《天气非常好》、安妮一玛丽·施耐德(Anne-Maie Schneider)的《无题》,就让观众看得有点摸不着头脑了,好在主办方为每件作品都配备了简要的文字解说,用以帮助观众们从身体、触觉、视觉、语义等
  多个层面理解和感知。总体来说,不管观众们反应是好奇还是赞叹的,是能产生共鸣还是一头雾水,这样的跨文化体验性展览对中国观众的接受程度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必将会受到观众的欢迎。
其他文献
任伯年《华祝三多图》又称《华封三祝图》,作为任氏艺术生涯中的经典之作其艺术价值已毋庸赘言。作者在此主要关注的问题是,此图所采用的“华封三祝”这一人物祝寿画题材是否一开始便为民间所用,与民间所风行的多寿、多福、多子构成的“三多”图案——到底存在何种差异?其中是否带有晚清即十九世纪以来某种观念变革?带着以上问题,让我们重新审视这幅作品,希望能有新的发现。    首先尚待知悉的是此图为谁而画。任氏款题云
期刊
2010年6月25日,吴冠中先生因病去世,享年91岁。其一生淡泊名利,致力于探索融合东西方绘画两种不同艺术语言的美学观念,尽管画作价值千万,但吴冠中先生多次向世界各地公立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机构捐赠作品,多达360余幅。吴冠中曾说:“我的画不是个人遗产,……要送给公共机构,让历史来检验。”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不忘将自己心爱的作品让儿子吴可雨带到香港,捐赠给香港艺术馆,这也导致吴可雨最终因此痛失
期刊
松风琴名之由来    历史上,相传嵇康作《风入松》曲。唐代皎然有《风入松歌》:“西岭松声落日秋,千枝万叶风飕飚。美人援琴弄成曲。写得松间声断续……”明显可知是松间抚琴之咏。而李白《鸣皋歌送岑徵君》诗:“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皎然月色之下独坐磐石,“松风”或为曲名,或为琴名,亦或是松涛相伴中抚琴之境。在历代诗词中“松风”便常常成为一种听琴、抚琴的意象。
期刊
此端所刊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致李辛白书札各一,不佞收藏之前均未见著录,所谈所涉皆为《每周评论》。  《每周评论》由陈独秀、李大钊创办,陈独秀主编,1918年12月22日于北京创刊。  1918年11月27日,陈独秀召集《每周评论》创刊会议,参加者有李大钊、高一涵、高承元、张申府、周作人等人。会议公推陈独秀为书记及编辑,其他人皆为撰述,发行所位于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米市胡同79号,编辑所
期刊
始于189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到今年是第54届,虽然外界对这种展览机制的争议不断,众说不一,但一个多世纪以来它的地位始终没有动摇,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并称艺术世界三大展,是众多艺术家、策展人追逐的展示平台。威尼斯双年展的现行机制成立于1999年。绿园城堡中固定的国家馆有28个,与遍布军械库和威尼斯水城各处的其他受邀国家馆共同组成了双年展规模最大、分量最重的部分,今年参展国家多达89个
期刊
2010年吞拍,中国艺术品市场再次成为焦点。  在充裕资本的推动下,2010春拍拍品的价格空间被拉升:“亿元级”拍品陆续涌现;各拍行单季总成交额屡创新高,国内拍卖市场首次单季总成交额跨越20亿元大关。  书画板块依然力压群雄。今春拍场多个过亿及过千万的高价拍品纪录是在书画板块产生:张大千晚年巨幅绢画泼彩作品《爱痕湖》以1.008亿元人民币的价格首次突破中国近现代书画亿元大关;黄庭坚的《砥柱铭》则以
期刊
2011年5月22日晚,一件齐白石的作品随着一声槌响,成为了后来各大媒体和藏家竞相报道的焦点,这件以4.225亿(含佣金)成交的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8800万起拍后,直接由藏家加价至1亿元人民币,随后场内及电话委托买家轮番竞价,最终,经过逾半小时、近50次激烈竞价最终创造了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新纪录。而后新华网的一篇文章将中国的艺术品拍卖推向了风头浪尖,对艺术品行业的质疑使得中拍协于6
期刊
书写的历史,在历史中的书写    笔,是人类的一大发明,是供书写或绘画用的工具。在古代,中国使用的是毛笔。古希腊、古罗马曾在木板面上涂蜡,然后用铁棒在蜡面上划写。古代埃及和波斯,曾将芦苇杆削尖当笔使用。从中世纪开始,在欧美,则是使用芦苇笔或鹅毛笔。到了现代,钢笔和签字笔以其方便陕捷的特点而“称雄”,发展成为最普遍的书写工具。笔,不在于它贵不贵,在于它是否得心应手,在于你的心里喜欢程度,在于你对笔的
期刊
从这一两年的拍卖来看,与近现代的历史及其文化史相关的文献,越来越受到藏界的追捧。近现代名人手迹,在2009及1010年,成为了独立于古籍善本专场之外的一个重要门类。由于近现代名人手迹在货源上的稀缺性,导致了其一旦有好的作品出现市面,则立见大热,出现高潮,如去年嘉德春拍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554.4万元成交,并被国家购买所掀起的热潮。故其行情,与拍品货源的水准密切相关。  当然,行情似乎总是在涨,即使
期刊
北京保利,黄庭坚《砥柱铭》手卷  (编号:0024,水墨纸本37.6cm×824cm)成交价:4.368亿元  该作创造了中国古代书法作品的拍卖纪录,同时也打破了中国艺术品的世界拍卖纪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