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来源 :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ouj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纸的发明是书籍出版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由于纸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带来了纸质书籍从形式到内容、数量上的飞跃。
  从东汉起,纸开始用于书写。现存最古老的整部纸本书籍,要算三国魏甘露元年(256年)抄写在“六合纸”上的《譬喻经》。唐代用“白经笺”“硬黄纸”来抄写佛经等书籍。宋代则有专供抄写佛经的“金栗笺”。最早的纸质印刷品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一卷雕版印刷精美的《金刚经》,经卷最后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唐咸通九年,就是868年。这件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长约1丈6尺的《金刚经》卷子,图文风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纯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这本《金刚经》卷子也被英国图书馆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书籍。此经原藏敦煌第17窟藏经洞中,现藏大英图书馆。
  宋朝以来,印刷日益普遍,现存宋、元、明、清各种版本的书籍用纸,品质都很精良,具备薄、软、轻、细的特点。原料大多是嫩竹和楮皮,偶尔也掺入了稻草等其他材料。明朝印书的纸,以白而牢的“绵纸”最为上乘,浙江开化所制品质特优的“开化纸”,则是清廷特别选为武英殿印制“殿本”书籍用纸。


  纸张的轻便、廉价大大刺激了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印刷术发明前,书籍靠手抄流传,出现了不少孤灯抄书的感人事例,如《南齐书》记载沈辚士 “守操终老,笃学不倦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抄写灯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此期文书、写经都是一字一字抄在纸上的。此时私人著书修史之风甚盛,晋《博物志》、《华阳国志》、北魏《洛阳伽蓝记》、《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长篇巨著的出现,显然与造纸技术的发展分不开。就这一时期的书籍形式而言,早期的这些纸质书籍抄本借鉴、沿袭了简、帛书的样式,人们把若干张纸粘连起来,成为一幅长纸,然后卷在轴上,称卷子装。从晋代到隋唐,纸书卷轴盛行一时。卷轴时代的书籍,虽然比简策时代具有明显轻便的优点,但也存在卷纸很长,查阅不便的缺点,于是人们对书籍的形式又作了改进,大致可分为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形式。
  华夏典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虽历经劫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印刷技术的进步,图书数量不断增多。西汉成帝时,刘向校定民间图书13000多卷,其子刘歆编成我国最早的一部图书分类目录著作《七略》。隋唐时期,国家藏书几经战乱,但藏书数量远比刘向、刘歆校定书籍的卷目多出了好几倍。北宋由于印刷技术的提高,书籍数量日益增多。大型书籍《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各达1000卷之多。宋代除了官府刻书以外,私家、书贾、书坊刻书的数量更多。明成祖时编纂的《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2169人用了大约三年时间编22000多卷、11000多册,约三亿七千多万字, 1900年西方列强入侵北京,《永乐大典》绝大部分被抢劫或烧毁,现存国家图书馆的只有200多册了。另一部著名的大丛书就是清朝乾隆帝下令编的《四库全书》。全书收集著作3503种,79337卷。另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共分装36000册。参加这部书的工作人员有3800人左右,历时10年,共抄写了7部,分藏在北京、镇江、扬州、杭州等地。这7部《四库全书》,以后大多毁于战火,仅有2部完整保存。
  书籍是保存和传播知识的最有力工具。我国典籍浩如烟海,不可胜数。它是我们祖先通过发明造纸术与印刷术并使二者联姻后,为世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最辉煌的贡献。
其他文献
我们都还记得这样的情景:小时候没有空调,夏夜就躺在室外竹床上纳凉,数夜空里的星星,奶奶摇着扇子说着久远的故事。扇子是中国人喜欢的东西,在酷暑之时,一扇在手,取风纳凉,因此扇子被称为“摇风、凉风”,在古代又有“凉友”的美称。“文不离扇,武不离刀。”文人士大夫喜欢持扇指点江山,谈古论今,更添几分儒雅气息,诸葛亮、周瑜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形象深入人心。  扇子大体起源于商代,最初的扇子是
期刊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使开发安全高效、清洁可再生的电化学储能系统(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成为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设计和制备高比容量和长循环寿命的电极材料新体系尤为关键。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Framework,简称MOF)是一类具有高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稳定性、结构多样、孔道可调、富含金属离子和含碳有机配体等优点的三维多孔材料。尽管大多数未经修饰的MOF导电性比较差,但MOF具有可调的组成及拓扑结构,并且通常包含刚柔结合的框架,可以通过结构优化来提高其电导率。近年来,MOF被认为是
①篆文“瓦”字,像两片一凹一凸相互勾连的泥片。古人在瓦窑烧制拱形泥片,遮盖屋顶时,将泥片一列凹、一列拱反向安装,于是每两列凹瓦之间就都有一列拱瓦加以扣盖,最终连成严整的瓦顶,下雨时,雨水被瓦顶遮挡,且通过凹列的瓦沟流向屋檐。  ②人们常说“秦砖汉瓦”,汉代是“瓦”的工艺鼎盛时期,隶书的“瓦”字似乎也比篆文的“瓦”字精致了许多。  ③④楷书“瓦”字,一笔直,一笔弯,笔画清晰、有力。  陶瓦大约是在公
期刊
期刊
期刊
同学此作,看得出学习颜真卿楷书,且有一定功力,趣味在《多宝塔碑》《颜勤礼碑》之间。章法和谐,气息流畅,用笔轻松自然。落款用的行书,一幅作品,两种书体。在学习中知道涉猎不同书体,汲取营养,甚好。  不足之处:单字从结构的合理,用笔的到位来说,还不够精准。整体章法上,款字可稍上提一些,补一点“录”字上的空白。在用字上,“夸”应作繁体“誇”,“只”应作“衹”。由于现今通用的简化字与古人所用的字有不少区别
期刊
夏季,冬天住在哪里  〔苏联〕瓦采吉斯  夏季,冬天就钻进了衣橱,  爬上了衣架。  皮帽、绒衫,卫生衣,  还有手套和它们在一起。  夏季,冬天就躲进了贮藏室,  那里,它和滑冰鞋,  雪橇、滑雪板,  安静地睡在一堆。  夏季,它住进冷饮店,  和它作伴的有冰糕,  还有巧克力冰淇淋。  等到雪花又飞,  冬天抖抖身子,  从衣橱里走出来,  于是夏天躲进贮藏室。  夏季会不会躲在冷饮店?  
期刊
开始本期的博物馆寻踪之前,有个小问题考考同学,你知道“学富五车”的意思吗?你可能会说:“这还不简单,就是一个人有很多书,装了满满五车呢。形容人学问渊博。”慢着慢着,你脑海里的五车书,是不是我们现在所看的纸质书?如果是的话,那你可就错了,这车里装的可都是竹木简牍。这也和本期的主题相关,今天,我们一起去长沙简牍博物馆看看吧!  简牍 “大本营”  从上古结绳记事,再到甲骨、金鼎、竹木、绢帛,以及纸张,
期刊
我们学习书法,研究法帖,常常只留意笔墨,而多忽略内容的至情至味,细想颇为遗憾。今天,让我们从我国古代名家论佳肴美酒的法帖中,挑选几味,带领大家一同缘情循“味”,品赏几件“舌尖”上的书法经典之作——  《奉橘帖》  作者:王羲之 东晋  释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大意:奉送上橘子三百个。由于还未到霜降,没能多采摘。  《送梨帖》  作者:王献之 东晋  释文:今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
期刊
泰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自古被中华民族尊崇,有“稳如泰山”之喻和“泰山安则天下安”之说。作为五岳之首,泰山雄伟高大、气势磅礴、风光旖旎,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泰山上有历史遗留的大量人文景观,蕴藏着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几千年来的帝王封禅祭祀,道教佛教的传播,文人墨客黎民百姓的朝拜,使泰山不仅有雄伟壮丽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成为一座具有美学、科学和富含历史文化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