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比较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uan616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上阅读课的时候,我发现大多数同学的课桌上,只是摆着一本书,既没有本子,也没有笔,更有甚者,有的同学干脆只用一只手按着书,另一只手还在干别的事情。这样阅读,只是文字从眼前过一遍而已,可谓水过地皮湿,收效是非常低微。这样下去,即使时间再长,又会给学生带来什么益处呢?为了改变这种阅读习惯,要学生养成有效的阅读习惯,我思索了很久,决定采取措施,尝试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不管学什么,都应该思考,只有去思考了,才能有所收获,否则,任何学习都是徒劳的。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就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实践也已经证明,如果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边读书边读边思考,不但会理解感悟课文中的许多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他的创造性。因此,在学生阅读的开始,我便会设置几个有关这篇文章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章,自然会让他们开动自己的大脑,去解决这些问题。有了这些问题,学生似乎有了读书的目标,有了目标,就能激发出学生的的潜力,有了潜力,不但会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其它许多问题,而且还会激发出他们的创造能力。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每一篇文章,都像大海一样丰富,里面包藏着许多奇异的珍珠、贝壳……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能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到这些珍宝,那么自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阅读时,我便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的精彩描写,或者重点词语或者句子或者细节,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精彩描写的理解,达到进一步理解全文的目的。
   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异常,许多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理解会有一定困难。但是,既然是文学作品,就一定是由“人”写出来的,因此一定包含着“人”的思想情感在里面,有时虽然有年龄的差距,但是,情感往往是相通的。所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阅读理解文章,不失为一种上乘的方法。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方面例子很多。如 :脂砚斋全评《石头记》,写出了自己对《石头记》这部书的独特感受;毛泽东同志在读《二十四史》时,作了无数的批注、评点,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看法。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在读书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用笔在课本上圈一圈,勾一勾、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写出自己的共鸣,甚至由此引发自己思想的野马驰骋到广阔的“草原”。这样,就会让学生在读书时,调动自己所有的资源,一边读一边思,然后有所所感,有所感悟之后才会圈、勾、画、作批注,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事吗?所以,每每在阅读之前,我都会提醒学生拿出自己的笔。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所感,有所悟,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如果不记录下来,时间久了,便会忘记得一干二净。所以,我要求学生在阅读完一两篇文章后必须要写出读书笔记。这样,学生每读完一篇文章,便会在心灵深处留下深深地印记,必将会熏陶他们的灵魂,让他们的灵魂变得更加高尚,更加纯洁。
   其实,良好的素质来源于良好的习惯,良好的素质只有变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成为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源泉。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我国教育家魏书生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通过不断的坚持和培养,班里的大部分学生可以按照平时训练的方法自主阅读文章,自觉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对文章的把握层次逐渐提高,准确性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视野也开阔了,而且还能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学生的作文中时而显现出生动鲜活的语言,比以前死气沉沉的语言有了明显地改观;更值得欣慰的是学生的气质有了改变,打打闹闹的粗野行为明显减少,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其他文献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它的研究对学习者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高中学习的科学有效记忆的分类进行了归纳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我们都深有体会:学习的过程就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那么究竟高中知识的学习有哪些科学有效的方法呢?现归纳如下:  一、理解记忆法  在记忆材料的时候,只要它是有意义的,就应该向自己提出“先理解、后记忆”的要求,把材料分成大小段落和层次,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要从一开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探究性、创造性行为,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想象、理解、评价、鉴定文本的过程的所谓探究性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语文教学及其他科目的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兴趣引导是促使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质疑,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期刊
诗歌鉴赏中,意象是一把钥匙,它可以为读者打开神秘诗境的大门。在诸多意象中,诗人运用列锦手法创造的叠加意象内涵更为丰富,读懂它们,会更好的理解诗歌情感的丰富性。   所谓“列锦”,就是把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古诗词创作中,叠加意象的运用除表现诗人高超的写作技法外,也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富,深得人们喜欢。温庭
期刊
【背景】  目前在普通中小学校,有些教师常把那些组织纪律性差、调皮捣蛋、不服管教的学生列为后进生。这部分学生人数不多,但活动量大,一个班如果有几个,就会搞得全班不得安宁。这些学生如果任其发展,很容易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走上歧途。  新课改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把学生当作教育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就要求教师学会宽容和接纳学生。宽容意味着理解,是对学生人格及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
期刊
毕淑敏老师曾说:人生有三件事不能俭省。第一件就是阅读。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智慧。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象。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人如沐春风,你会觉得他深邃厚重,觉得自己得到很多启迪。人的相貌基于遗传无法改变,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过
期刊
杜甫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和练笔两者有机统一,才能达到“神”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小练笔就是阅读教学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   小练笔不在多,而在于“精”。因此不能为练而练,关键是在于结合文本找到课内小练笔的切人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让学生
期刊
语文教材是同学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米仓”。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从文本教材里搜集写作素材,汲取材料。要让引导他们学会分类梳理:既能根据话题或题目收集、归纳多个素材,又能从一则材料中生发、概括出若干话题或主题。  比如,学习了《兰亭集序》,可从指导学生从以下话题(主题)积累梳理写作素材:  1、生命永恒。“死生亦大矣”。死生之重,今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中。其实,生命的消逝和诞生都带着圣洁的
期刊
前段时间上了《触摸春天》一课,感受颇多。《触摸春天》这是个多么富有诗意的题目。备课时,我反复品读,文中那个能拢住蝴蝶的盲女孩安静,一遍遍地感动着我。可我的学生,那些刚刚十岁的孩子们,他们能体会安静对生活的热爱,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吗?我陷入了沉思。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想,最好的方法不是教师的讲解,而是引领。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用语言文字的魅力
期刊
问题的意义及提出   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文便是一种书面的表达和交际。但是,现在我们的作文教学却在渐渐地走入一种困境,学生“望文生畏”、“望文止步”,出于逃避和应付的心理,文章要么空洞无物,要么抄袭他人。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语文的交际性便很难实现。为此,我们进行了“循序自主作文”实验,试图为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探寻可行的路子,以求大面积提高作文
期刊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语文阅读,既要钻进去读,又要跳出来读。   一篇文章,精读,即“熟读精思”,追根溯源,该咬的咬,该嚼的嚼,细细品味,心领神会,即所谓“钻进去”。但人脑不比电脑,不能过目不忘,人脑也不是简单的记忆,还要创新,单单精读是远不够的,泛读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精读,是解剖麻雀;泛读,是漫天撒网。泛读,相对“精读”而言,即广泛涉猎,博览群书,从文本中走出来,所谓“跳出来”。   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