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教学情景、呈现出探究性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利用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思辩、大胆猜测,养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关键词】地理教学;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是培养中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之关键所在。它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及认识发展水平,向学生呈现出探究性的问题,然后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思辩、大胆猜测和想象,养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主动地获取知识。
探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通常是直接指向结论,学生是靠机械模仿和记忆获取与巩固知识,很少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小组集体讨论、实践活动等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强调的是记忆和被动地获取知识,学生未经历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教师布置的作业大多也是阅读课本来完成的书面作业,很少有社会调查、观察、实践、制作、实验等实践性作业,其结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易理解、印象不深,知识掌握不牢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的仅仅是应试机器,是 “书呆子”,而不是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所以,作为教师,要更新理念,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及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不是照本宣科。下面就我在地理教学中探究学习的一点做法和大家一起探讨,以共同促进提高。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演示观察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研究的问题,以问题驱动,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例如,学习“日本工业分布”时,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到日本发达的工业及分布特点。学生会得出日本工业布局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具有临海性的分布特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日本工业布局为什么不同于印度、俄罗斯等国,而布局在沿海地区,具有临海性?其工业特点的形成有何有利和不利条件?各小组同学会在老师的提示下综合日本的自然因素(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交通条件、历史因素、科技水平、劳动力、市场等因素全方位分析,积极主动去探究。这样一来,教学不再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思考,各抒己见,使每个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看到自己的优势,学习别人的优点。通过合作探究,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不同程度的张扬的同时,掌握理解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构建民主、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新型课堂,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2.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自然界,离不开生活生产。如果不联系实际,学生学习会感到空洞、乏味,理解起来也很费劲,而且不容易记住。例如,学习八年级《水资源》—“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时,首先可提前布置学生去关注和调查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现象。城市同学可调查自己家或邻居家每月用水量和水费的多少,调查生活用水情况(如洗衣服、洗澡、洗菜、洗碗、解冻食物等如何用水?有没有浪费?家里水龙头有没有漏水?有没有过量使用洗洁精?有没有一水多用?家里有没有采用节水措施等等);对农村学生除调查生活用水外,主要调查生产用水情况(如农业灌溉方式是大水漫灌还是滴灌、喷灌?有没有使用化肥?附近有没有工厂排放污水?有何危害等等);也可以让同学们讨论在学校有没有发现浪费水的现象。其次,有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情况的调查了解,学生交流时有话可谈,有感而发,不再是空洞地交流课本、空发感想。最后,让学生再制定家庭节水措施,监督家长一起去落实。实施一段时间后比较用水量和水费有没有变化。通过以上探究交流活动,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从思想上认识到浪费水资源、污染水资源可耻,从而从行动上去自觉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使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成为一种共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时尚。这样一来对于水资源利用的学习,学生了如指掌,自然也就掌握了相关知识。
总之,地理课的学习不同于其它科目的学习,它和日常生活、生产及我们生存的地理环境关系非常紧密。如果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空洞地去死学、死记,学生不易理解也学不懂,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作为教师,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探究,我们首先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在知识渊博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创设探究的学习环境,巧妙地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思维、去创新。从而使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地理思想,最终用地理知识指导学生的生活生产,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终身奠基。
【关键词】地理教学;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是培养中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之关键所在。它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及认识发展水平,向学生呈现出探究性的问题,然后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思辩、大胆猜测和想象,养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主动地获取知识。
探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通常是直接指向结论,学生是靠机械模仿和记忆获取与巩固知识,很少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小组集体讨论、实践活动等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强调的是记忆和被动地获取知识,学生未经历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教师布置的作业大多也是阅读课本来完成的书面作业,很少有社会调查、观察、实践、制作、实验等实践性作业,其结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易理解、印象不深,知识掌握不牢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的仅仅是应试机器,是 “书呆子”,而不是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所以,作为教师,要更新理念,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及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不是照本宣科。下面就我在地理教学中探究学习的一点做法和大家一起探讨,以共同促进提高。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演示观察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研究的问题,以问题驱动,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例如,学习“日本工业分布”时,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到日本发达的工业及分布特点。学生会得出日本工业布局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具有临海性的分布特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日本工业布局为什么不同于印度、俄罗斯等国,而布局在沿海地区,具有临海性?其工业特点的形成有何有利和不利条件?各小组同学会在老师的提示下综合日本的自然因素(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交通条件、历史因素、科技水平、劳动力、市场等因素全方位分析,积极主动去探究。这样一来,教学不再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思考,各抒己见,使每个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看到自己的优势,学习别人的优点。通过合作探究,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不同程度的张扬的同时,掌握理解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构建民主、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新型课堂,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2.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自然界,离不开生活生产。如果不联系实际,学生学习会感到空洞、乏味,理解起来也很费劲,而且不容易记住。例如,学习八年级《水资源》—“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时,首先可提前布置学生去关注和调查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现象。城市同学可调查自己家或邻居家每月用水量和水费的多少,调查生活用水情况(如洗衣服、洗澡、洗菜、洗碗、解冻食物等如何用水?有没有浪费?家里水龙头有没有漏水?有没有过量使用洗洁精?有没有一水多用?家里有没有采用节水措施等等);对农村学生除调查生活用水外,主要调查生产用水情况(如农业灌溉方式是大水漫灌还是滴灌、喷灌?有没有使用化肥?附近有没有工厂排放污水?有何危害等等);也可以让同学们讨论在学校有没有发现浪费水的现象。其次,有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情况的调查了解,学生交流时有话可谈,有感而发,不再是空洞地交流课本、空发感想。最后,让学生再制定家庭节水措施,监督家长一起去落实。实施一段时间后比较用水量和水费有没有变化。通过以上探究交流活动,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从思想上认识到浪费水资源、污染水资源可耻,从而从行动上去自觉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使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成为一种共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时尚。这样一来对于水资源利用的学习,学生了如指掌,自然也就掌握了相关知识。
总之,地理课的学习不同于其它科目的学习,它和日常生活、生产及我们生存的地理环境关系非常紧密。如果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空洞地去死学、死记,学生不易理解也学不懂,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作为教师,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探究,我们首先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在知识渊博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创设探究的学习环境,巧妙地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思维、去创新。从而使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地理思想,最终用地理知识指导学生的生活生产,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终身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