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暴力的盛宴还是心理的扭曲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在课外读物的建议中给我们列出了中外文学名著的数量和要求,再一次以国家硬性规定的形式,昭示了符合时代和人们精神需要的名著,是学生提高文学修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走近经典,亲近大师,加强文学教育,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有益的。
  但我们也不得不甄别专家推荐的文学作品。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在反思。
  《水浒传》是新课标推荐的八年级学生的必读作品,也是考试内容之一。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倒是不希望在中学阶段向学生推荐这本书。为什么呢?其中充斥着的暴力情节我一直认为不适合中学生阅读。中学阶段,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对于很多事情还处于模仿与跟风的阶段。笔者以为这本书的暴力情节绝对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下面以导读为引子来谈谈水浒的暴力情节。
  试举几例:
  暴力镜头一: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原文略)
  这一语段是节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八下第四单元的名著导读部分。这也一直是中学阶段所推崇的一个经典故事,也是我们的专家一直给中学生推荐的篇目。但我不赞同把它引入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究其原因,就是暴力镜头太多了。三拳打死一个人,而且打得不是一个“惨”字就可以了结的。鲁智深出发点是好的,打抱不平,行侠仗义,仗义疏财。但我们现在并不提倡学生如此行事。遇到事情要冷静,不是用拳头解决问题。所以我总不愿学生去看这一段文字,我怕把学生引入歧途。《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核心内容,无非是描写了一个杀人场面。人格尚未定型的十几岁的孩子,会由此产生何种联想,这又会如何影响到他们的思维和行为?这是很难确知的。我们已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报道:一伙十几岁的中学生群殴同学或路人,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致残致死的后果也时有发生。当然,社会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太多血腥暴力的影视节目、网络打斗游戏,种种感官刺激,对沉溺其中的孩子们的心理性格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暴力镜头二:宋公明三打祝家庄(原文略)
  我看到这一章的时候非常的反感。这哪是什么英雄好汉的行为啊?就是一个暴力集团。扈成已经抓住了祝彪来送给宋江,李逵却不顾青红皂白就把人全杀了,而且是一门老幼。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针对这一章节,我们的学生也甚是反感。而且后面扈三娘留在梁山水泊,强配王矮虎,这些难道我们就不觉得不正常吗?这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是多么悲惨的事情,一家老幼,父母老幼全部被杀死,自己貌美如花却要嫁与一个龌龊的王矮虎。
  学生看到这些,难免不受到这些恶劣情节的影响。这里还有什么人性可言?作为我们成年人当然可以去甄别,去选取,去告诉自己这只是一部艺术作品。但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十四五的少年们,他们真的能一如我们般明白其中的艺术成分吗?所以说这种没有人性的暴力文学,引入到我们的必读书目当中还是需要考量与拷问的。作品是经典,但真的就适合我们现阶段的学生吗?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是否能够接受呢?是否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呢?
  下面我们继续看一个更加暴力的镜头,真的是让人胆战心惊!
  暴力镜头三:病关索大闹翠屏上(原文略)
  这不但是暴力镜头简直是恐怖镜头,我不想我的学生去看这个画面。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偷情事件。但杨雄和石秀却这么残忍的杀害了他们。就现在中学生的认知观念,我觉得这个故事真的不能去阅读。首先现在学生早恋的较多,而且情感转移的也很快,如果都去模仿杨雄的作法,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现在暴力镜头充斥着电视、网络,难道真的还要推荐我们的学生去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吗?现在电视、网络爆出的中学生暴力事件可谓比比皆是。我真的不希望我们再给它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以说水浒中的暴力镜头比比皆是。孙二娘的人肉包子,人心做的“醒酒汤”,四岁小衙内被劈成两半的头颅,李逵烤的人腿肉……这样一部暴力文学的作品难道真的没有人考量它对于我们中学生的身心影响吗?中学阶段是一个很特殊的阶段,因为他们的认知有限,他们对很多问题还不能很好的去分析,这个阶段是需要呵护的。八年级下学期推荐了三部作品,我个人认为《水浒传》是最不合适的一部,它容易把我们的学生“带坏”。对此,我们语文组的老师也是一致这么认为的。
  《水浒传》作为经典名著,它是不朽的名篇。但对于我们的中学生来说,特别是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水浒传》的引入还为时过早。为什么呢?
  阅读《水浒传》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问题。而我们的学生现在显然还没有达到那个水平。他们的认知还有限,他们现在还没有足够的阅历与积累,对于文学作品中的很多问题还根本消化不了,也理解不了。现在强行的纳入,是否会为时过早呢?如果他们模仿怎么办?谁又能负起这个责任。之前出现的“灰太狼烤羊事件”,我们还心有余悸。看到两个满身烧伤的孩子,我们怎么能不痛心,这是不良影视作品带来的危害。那文学作品不是也一样吗?介入的时间段真的需要认真考量,不然危害的就不仅仅是一代人。
  暴力镜头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多大的影响?我无从考证。但我知道由于认知的不够,水浒中的暴力镜头往往成了主角。学生会受到恶劣气息的影响,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极端不利。特别是李逵一些话更是现在小混混们的流行语,充满着鲁莽与无知。
  其实读书也需要站在巨人额肩膀上,如果不能就不要引入,以防适得其反,吃力不讨好。
  总之对于《水浒传》这部作品在中学阶段还是拿掉为好。在躁动的青春期里还是给学生留下一片纯净的文学天空吧。
其他文献
“山羊过独木桥”是高考语文2014年课程标准乙卷材料作文题,其题是: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
我理解的课堂生成是这样的,老师充分课前预设,将一篇课文尽可能有的知识点、能力点、审美点、情志点充分琢磨,在裸读备课的情况下,再综合各种资料信息加以消化吸收,然后走上课堂。其出发点归宿点全在学生,课堂的生发点也基本由学生引起,老师在其中只起引导、诱发、促疑、纠错、拨正等作用。这样的课堂中的生成是动态,对话是开放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情境是生活化的。  我在教学《鸟啼》一课时做了尝试。现将在两个班的教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尤其是材料作文,一旦审错题,立错意,归错类,对高考成绩的影响可谓是致命的。江苏作文批改分六类法:一类卷,70~63分,要求切题,立意独到、深刻;二类卷,62~56分,要求切题,立意准确、正确;三类卷,55~49分,基本切题,立意基本正确;四类卷,48~42分,基本切题,立意略有牵强;五类卷,41~28分,不切题,立意牵强贴标签;六类卷,27~0分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本文文言知识浅显不艰涩,积累起来不是很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把握。  本文虽是文言文,但其中项羽这一人物生动形象,情节分明紧凑,颇能吸引学生。鉴赏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所以本课教学就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应该能顺利愉快进行。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古代散文的学习上,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功底,文言知识的掌握
名著《红楼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经典必讲篇目。以江西省为例,在使用全国统一教材时,第四册选入《林黛玉进贾府》,第五册设置《红楼梦》专题单元(含《诉肺腑》《宝玉挨打》《探春理家》);目前使用人教版新教材,必修3仍以《林黛玉进贾府》为独立篇目,且为小说单元首篇,另设有《名著导读》专栏《〈红楼梦〉导读》(明确指定为必讲必考)。  任何教材编订者对《红楼梦》向来是“青眼”有加,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明白: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批改中如何加强引导,激发情趣,对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具有重大意义。著名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在小学时代有两册三十二篇作文,其间老师的评语对茅盾先生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在《秦始皇高祖隋文帝论》后,老师称赞:“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若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国文至此亦可高无罪矣。”  而作文批改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如果说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是“作文
近年来,许多学生不但学习缺乏热情,而且变得越来越冷漠,凡事多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身边的人和事总是漠不关心。这些学生中尤其以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异的为多,他们埋怨父母,埋怨社会,埋怨生活。看到这种情形,老师们都觉得非常痛心,这或许是包括学校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德育缺失吧。于是,我经常找学生谈心,苦口婆心给他们讲道理,讲人生,但用了许多方法,却都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扭转这种情况呢?我最终回归到了我们语文课的德育功
【课标依据】  2012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在审美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细腻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好的篇章,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对诗歌的不同艺术特性能够有针对性地做出比较,掌握作品其中的意蕴,在作品的欣赏中发现美,在诗歌的欣赏过程中,获得不同角度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与诗歌的创作能力。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读《再别康桥》一诗,不禁想起罗丹的这句名言。《再别康桥》作为现代白话诗的名篇,倾倒了无数读者。它令人称道的地方有很多,而在取材和修辞方面,尤其显示了诗人善于发现美的慧眼。  《再别康桥》善于从平常生活中提取素材,只要读读它的诗句就可以感受得到。那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靑荇,榆荫下的清泉,西天的云彩,斑斓的星辉,沉默的夏虫,对这些寻常事物诗人好像信手拈来。在诗人
在我国诗歌史上,王维以“诗佛”著称。他的诗歌今传四百多首,其中成就最突出的山水诗在我国盛唐诗坛独树一帜。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几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果能把握好王维山水诗的意境,就能让学生初步领略王维精湛的诗歌艺术,体悟到他从自然界静美境界中透射出的闲情。  对于王维山水诗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诗歌意境的把握上。王维的诗向来享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他笔下所描绘的心物契合的“无我之境”、动静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