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研究拉克替醇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luoyu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益生菌、不同浓度拉克替醇及两者合用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将50只C57BL/6J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益生菌组、标准浓度拉克替醇组、高浓度拉克替醇组、益生菌联合拉克替醇组,每组10只。分别予不干预、1×109 CFU/d益生菌、6.6 g·kg-1·d-1拉克替醇、10.0 g·kg-1·d-1拉克替醇、5×108 CFU/d益生菌联合3.3 g·kg-1·d-1拉克替醇灌胃2周。分别收集灌胃前、灌胃1周、灌胃2周后的粪便标本,以及灌胃2周后的肠黏膜组织,送检16S rRNA基因测序。采用α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分类学分析菌群变化。

结果

灌胃前和灌胃1周后,α多样性分析显示5组小鼠粪便菌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52、0.062);α多样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显示,标准浓度拉克替醇和高浓度拉克替醇组肠黏膜菌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70、0.085)。灌胃1周和2周后,标准浓度和高浓度拉克替醇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益生菌组比较,粪便标本Akkermansia菌属均增加(灌胃1周0.114 3比0.003 9、0.013 1,0.071 3比0.003 9、0.013 1,P<0.01、P=0.001和P=0.001、0.005;灌胃2周0.094 0比0.030 5、0.018 9,0.142 4比0.030 5、0.018 9,P=0.044、0.016和0.001、<0.01);益生菌联合拉克替醇组分别与标准浓度和高浓度拉克替醇组比较,粪便标本拟杆菌属均增加(灌胃1周0.115 9比0.037 5、0.041 6,P=0.013、0.015;灌胃2周0.058 0比0.023 2、0.014 4,P=0.047、0.009)。益生菌联合拉克替醇组较早(灌胃1周后)出现毛螺旋菌科相应菌属的增加,灌胃2周后,与空白对照组、标准浓度拉克替醇组和高浓度拉克替醇组相比,益生菌组毛螺旋菌科相应菌属增加(P均<0.05)。标准浓度拉克替醇组与益生菌组比较,肠黏膜Akkermansia菌属增加(0.018 0比0.001 8,P=0.012),高浓度拉克替醇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益生菌组相比,肠黏膜Akkermansia菌属亦增加(0.037 0比0.010 0、0.001 8,P=0.002、<0.01)。益生菌联合拉克替醇组与空白对照组、标准浓度拉克替醇组、高浓度拉克替醇组相比,以及益生菌组与高浓度拉克替醇组相比,肠黏膜脱铁杆菌科Mucispirillum属均增加(0.040 0比0.014 8、0.013 7、0.009 9,0.019 6比0.009 9;P=0.041、0.040、0.018、0.011)。

结论

补充益生菌、拉克替醇或两者联用对小鼠肠道菌群均有明显调节作用,外源性益生菌不易在肠道定植。拉克替醇可明显促进粪便和肠道黏膜中Akkermansia菌属增殖。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H.pylori感染后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胃黏膜肥大细胞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消化不良症状的关系。方法纳入2012年11月至2014年3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就诊的32例FD患者和16例无消化不良症状患者(对照),检测其H.pylori感染情况,并对患者的胃体和胃窦黏膜进行活组织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黏膜中的肥大细胞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32例FD患者中,H.pyl
期刊
目的研究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评价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在上海长征医院就诊的137例肝硬化患者,检测血清DCP水平,收集临床资料,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存情况。将137例患者分为DCP阴性组(DCP≤40 mAU/mL)118例和DCP阳性组(DCP>40 mAU/mL)19例,将45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分为DCP高水平组(DCP>16.
目的探讨血浆游离DNA对IBD活动度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5例IBD患者,采用PicoGreen荧光比色法定量检测患者的血浆游离DNA含量,以同期37名体格检查者为健康对照组,分析IBD患者的游离DNA含量与CRP、ESR和IBD活动度的相关性。以ROC曲线评估游离DNA含量对IBD活动度的诊断效能,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ea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特异相关长链非编码RNA转录物1(ESCCAL-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纳入2011年8月至2013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73例ESCC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食管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ESCCAL-1的表达。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多因素分析。结果ESCC患者食管癌组织中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自噬在消退素D1防治急性胰腺炎(AP)小鼠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AP组、消退素D1组。腹腔注射雨蛙肽50 μg·kg-1·h-1建立AP模型。于造模前1 h、造模后4 h小鼠腹腔内注射50 μg/kg消退素D1。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采用比色法测定小鼠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胰腺和肺组织病理损伤表现,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