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究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q5157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体验到四点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是拓宽教学视野,走出学科范畴;二是形式与效果的有机结合;三是从实践中解决问题;四是注重设疑,引生回味。
  【关键词】教学视野;学科范畴;设疑;解惑
  当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课改无疑是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不,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热门话题。《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教学工作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但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拓宽教学视野,走出学科范畴
  长期以来,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的课本,一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然而,当前的课程改革使得现在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相对滞后。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有许多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以至于在学生的头脑中数学与实际生活经验构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认知空间。有这么一位实验老师说“教材仅仅是众多媒体的一种,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在交往和对话这种独特的情境中,对课程文本进行再加工、再建构,在这种加工和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某种情感的体验、生命的感情、价格的某种成熟,同时,知识和技能的锋利是水到渠成的必然。如此说来,光靠数学课本显然是不够的。
  《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战性的,这些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标准》中对教材编写意图说明的同时,真正消化理解教材,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删、调整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作综合化的拓展渗透,这样,必将能从有限的教材中再生无限,于“滞后”的教材中开掘鲜活,在“片面”的教材中构架完整,从而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本领导。
  二、形式与效果的有机结合
  《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有的老师便把小组合作交流当成了法宝,好象一节课如果没有合作,没有小组讨论便不是一节完整的课,弄得小组合作满堂飞。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平等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让学生沿一条高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时也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有的低年级老师教:“9的认识”时摆9根小棒、9个图片也要求小组合作。实际上这些数学活动学生个人完全能够完成,有必要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吗?这样的合作不仅不能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反而让大多数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与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而应追求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合作探究有利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我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
  三、从实践中解决问题
  传统教学环节中的巩固训练,是学生对新知识再认识的一种实践活动,但存在着单一、机械、模仿的弊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很多观摩课、公开课从新知识引入到巩固训练都围绕着问题解决而设计,并且问题解决也成为考试、考查的内容之一。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问题解决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所谓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方法解决的情境状态。问题解决与常规训练的主要区别之一是练习着重寻找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如何寻找创造性的方法。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还指出:优秀的学生倒不在于他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他优秀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正是在训练学生发现创造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都有收获,即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训练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但也应该是学生探究新知识基础之上的训练,那种以较短时间结束新课,用大量练习进行训练的做法是“本末倒置”。另外,教师观念的更新尤为重要,“熟能生巧”的合理性有多大我们暂且不论,便“熟能生笨”、“熟能生厌”则是存在的事实。
  四、注重设疑,引生回味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一般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都习惯性地对学生说:“还有问题吗?”当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老师就放心了,学生也露出满意的笑容。这样,学校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育是以学生学懂为目的,内容听懂了,问题解决了,就大功告成,功德圆满,这似乎无可厚非。不然,老师下不来台,收不了场,岂不难堪。但学生懂了就完了吗?未必!
  小学生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总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然而,中国教育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就算目标达到了。而西方之教育目标则相反,它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了。这说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观念中,教师承担的是“传递授业”的重任,扮演着“解惑”的角色。如果学生课前没有思考的空间,课后没有问题的延伸,那么,这样的教学无疑会扼杀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天赋和创造能力。
  提出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活动,本质上则是品质与能力的显露,反映了一個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其思维的直觉、独立、批判、求异和概括品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洞察、辨析、类比、推广和抽象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带问号离开数学课堂。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在课堂总结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已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的,学的感觉怎么样?还要留有时间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反思:我还有什么疑问?打算怎么办?等等。其次,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文化的感受。如:为什么闰年多出的一天会放在二月份?你想知道吗?等等,从而把学生引向更为广泛的数学阅读。另外,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和完善。如:把所不的图形知识,统计知识等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其他文献
1.引言  数字化校园就是在建立在传统校园网基础上的,用当前主流的软件编程技术,将原来的有纸办公转化为各种管理软件办公,即所谓的数字化办公。数字校园的宗旨是拓展学校的校园时空维度;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校园数学化使传统的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它是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校内、校外、设备、教室等)、资源(人力、设备、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信息化
期刊
在当今这个信息交流日益丰富的社会中,阅读作为一种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作为阅读个体的学生,由于存在生活积淀、文化底蕴、阅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从而造成阅读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作为学生阅读活动引路人的教师,就必将在个性化阅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那么教师在个性化阅读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一、努力给学生创设自由、宽松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很多教师在阅
期刊
多媒体课件自其诞生之日就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的角色展现在广大师生面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我们对多媒体课件的服务价值也越来越明确——利用好多媒体课件,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笔者最早接触多媒体课件是在十多年前,那时候,学校教室还没有配备计算机,只有幻灯投影机。为了上好一堂课,教师得颇费周章,用水笔在透明的幻灯胶片上写上一些文字,画上一些图案;为了使效果能更加生动,还得配上录音机,以达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三十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教给学生,解决问题  首先,要处理好作文和生活的关系,要丰富学生学活、开拓写作源泉。①组织学生开展多种课外活动,指导学生深入观察
期刊
抽象思维是人的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在对事物有比较全面的考察和认识的基础上,把握住事物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舍弃其个别的、表而的和非本质的东西,抽取出一般的、内部的和本质的东西的思维方法。它是在“超脱”于具体事物的抽象领域中进行的。它以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建立概念,揭示事物的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为根本任务。并且根据一定的系统知识、遵循特有的逻辑程序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故又称为理论思维或逻辑思维。
期刊
语言是组织思维与展开交际的重要工具,语言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型的关键时期,思维活跃,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快,同时叛逆心理也很强。在网络语言日益渗透学习生活的大环境下,中学语文教学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以应对网络语言对其产生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  (1)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现代汉语的发展不是停滞不前的,只有不断地随
期刊
【内容摘要】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求,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倡导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方式,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語学习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蕴藏;人文;载体;资源;母语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以往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基本含义是指独立阅读和独立作文的能力,是叶圣陶老先生一再创导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岂不是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  一、要善于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
期刊
计算机作为一种教学媒体早己走入课堂,它是一个信息传送系统,可以与学生进行教学“对话”,即直接呈现教学内容,提出并回答问题。同时,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技术结晶,具有三维演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模拟事物形成过程的特点。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整合,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物理教学的情境  多媒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像、生
期刊
新课标主张让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代替以教师为主体课堂。而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作了如下探索:  一、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