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中的清营巷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good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眷村是台湾独有的产物,源于1949年国民党撤退来台为安置来自大陆各省的军人与家眷,所安排的大批厉舍或新建宿舍,依军种、阶级与特性,分别群聚于一定范围所形成。早期用地大多为日本殖民时期或日本移民村所遗留之地,而房舍部份来自旧有建筑,大部分则为战后所兴建。在眷村命名上,名字中有“陆光”多为陆军眷村、“宪光”为完兵、“明驼”是联勤单位,空军多为“大鹏”与“凌云”等名。由于眷村居民来自各地,也带来了家乡特色料理,集结了中国大江南北的人文风情,因而形成了特有的眷村文化。
  在台湾最南端的屏东,也有不少眷村,且因殖民时期屏东在空军的特殊定位,眷村大多为空军总部列管。全市十九个眷村中,至今保留71栋眷合,是南台湾眷村建筑群保留最多的地区。
  其中崇仁与胜利两个眷村,不仅位于市中心的黄金地段,也是台湾极少数还保留完整的殖民时期军用官合群,不论历史或人文都具有文化资产保存的价值,因此在2007年经地方政府公告登录为“历史建筑文化资产”,连结周边眷村美食与历史建物,规画成屏东县眷村文化区,将具有意义的历史建筑活化并赋予新的生命。
  今天区内不仅生气勃勃,入夜后更见灯火辉煌、人声沸腾,它除了保留曾经有三十多名将军住过的“将军之屋”作为眷村文物馆、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行馆作为族群音乐馆等资产保存,大多由民间业者标下做为咖啡屋、美食街、啤酒屋以及茶馆,此外还有艺术家驻村、电影协拍场景等。
  区内许多房合仍保有日本民居式建筑:房屋前后有宽阔的庭园与空心砖砌成的墙垣、壁面为木造的鱼鳞板墙,还有日本黑瓦的屋顶、垫高的屋身、龙角形的屋菱,以及低矮墙及雕工精细的梁柱等,外观别具风格又自然朴素。其中最具特色、名气也最大的,就是隐身在百年老树与花木扶疏的幽静巷弄之间,完全保留日本民居式建筑的“清营巷”茶铺了。
  主人黄嘉元说,2012年标下胜利眷村的清营巷3号后,于2013年春节前夕正式营运,其匠心独具的装潢陈设勇夺眷村布置竞赛第三名。除了尽力推广茶文化,也触及花艺、陶艺、书道、古琴等文化的推广与课程学习,希望将茶与艺术文化融入生活中,更希望为屏东在地文创提供一个分享的平台。
  其实台湾不少著名的茶馆也多来自老旧眷舍,例如,由旧有财政部日式房合蜕变而来的台北“紫藤庐”,以及著名的佳山温泉旅馆改建的“北投文物馆”等,都广为两岸爱茶人所熟知。
  我第一次踏进“清营巷”,就深深地被其内部简单朴实的茶席氛围所吸引:浓浓的怀旧情怀加上热腾腾的茶香、老旧的橱柜、台湾名家的手做茶器、烧水的银壶或铁壶、用来插花的老瓮等,屋内每一处角落都洋溢着醇厚的茶文化气息。尤其以废弃砖石托起极简的实木作为茶桌,日式风情的榻榻米地板上铺上茶巾成就的茶席与精致搭配的茶食等,充满人文的茶文化空间,令人着迷。
  清营巷茶铺的陈设除了蕴含千年的中国茶文化,也注入台湾多元的茶叶文化元素以及日本茶禅一味的茶道精神。黄嘉元说“清营巷”的经营理念就是一切“以人为本”。因此除了购置茶品或茶器外,现场喝茶完全不收费用,主人不定期举办茶会并开立茶艺课程,希望能为台湾最南端注入更多的茶文化活水。
  黄嘉元原本是知名的古琴教师,气质出众的爱妻周幸珍则是茶艺师出身,两人矢志传承当地特有的眷村文化,结合茶艺加入更多的文创元素。在春天的玉兰、夏日的茉莉、秋天的桂子、冬日的绣球等不同花香飘摇的平房内,挑高的屋顶还可见到原木的柱梁与早年的夯土,保留了低短的砖墙、木制的窗框及纱门,以及爬满门檐的九重葛等,营造一个与眷村共同呼吸的生命庭园。
  清营巷茶铺也设有花艺教学课程,由女主人联合其他花艺教师将中华花艺及日本花艺的精神,赋予不同的阐述与学习,也让生活添加一些芬芳的情趣。此外,铺内还收藏了台湾近三十位陶艺名家的作品,透过分享或网络营销至两岸各地,为台湾辛勤创作的艺术家开辟多元的营销通路。
  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最具民族精神和传统艺术特征的乐器,与书画、诗歌文学等共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因此擅长古琴的黄嘉元也发挥所长,将茶与古琴完美结合,孕酿出琴茶一味的清幽空间。他不定期举办琴会,也开立古琴教授课程,宣扬中华民族最美的天籁之音。
  尽管往昔眷村鸡犬相闻、各地家乡话彼此起落的声息不再,黄嘉元仍尽可能将曾有的记忆留在巷弄间,他养着两只乖巧的贵宾犬,有客来,它们会从玄关直奔庭院大门热情迎客。步入“清营巷”,一个开放的艺文交流空间会让心情自然放松下来,看美丽的女主人沏上一壶好茶、听男主人弹一曲古琴悠扬,将沉淀累积的生命感动自然呈现。茶文化就这样深耕在台湾最南端,与台湾特有的眷村文化一起发光发热。
其他文献
这是特意强调私密性的双人小型茶席,或可想象一对恩爱情侣相对而坐,品茗交谈,茶水交融:又或两者正相隔天涯,事茶者实有其人,品茶者则虚位以待,情侣一方煮水品茗,以此茶席寄托相思,“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殷殷期待红袖添香之温柔情景的再现。  (2013福建省首届茶席设计大赛最具创新奖)
期刊
在我们面前,有两个“茶王”。一个是天福茗荼(以下简称天福)的缔造者李瑞河,一个是在天福发展历程中里程碑式的茶品——天福813人参乌龙荼(以下简称813)。他与它相辅相成,李瑞河亲手打造了813,813也成就了他的荣耀与梦想。  对于李瑞河而言,813的重要性在于精神价值,并远远超过了它作为茶品本身。它就像是一位追随李瑞河出生入死、开疆拓土的功臣良将,让天福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打开局面,并在往后的日子
期刊
每年,宋徽宗都会从进贡的建盏中挑得一两件,用以嗜好的斗茶。宋朝那时,日渐盛行的斗茶之风,使得建盏愈叻口风靡。于是,茶与建盏有了百转干回的缠绵。  到了现代,茶的品种多样,配之茶器也是五花八门,而很多人独恋建盏,它的厚重感与独特的斑纹似乎更能显现出茶的韵味。  古时,斗茶兴而建盏盛  中国饮茶习俗自汉唐时代就十分盛行,入宋以后,此风尤盛,在上层社会中最为流行的是“斗茶”,这是一种比唐代煮茶更为进步的
期刊
“花道插的从来都不是花,它是一种心灵的修行。”与花艺师郭少静的交谈中,她反复强调到。她研习的日本池坊花道倡导的就是这种境界。日本天文元年(公元1532年),相传的《池坊秘传》中就有“花之心应为我心也”的记载,以后数百年花道的传承与延续,始终都沿着“表现人的心灵”这个轨迹。与花打交道的十多年间,郭少静一直遵从着自己的内心,那就是对自然的热爱,一心一意地善待植物,用自己的巧思妙想展现花草的天然之美。 
期刊
都说百闻不如一见。一口浓重的沧州方言,说起人生哲理来格外有喜感,表情永远都是那么的憨厚平和。他,就是被网络热议的“最萌”法师延参。  和蔼可亲、风趣幽默,谈笑间,人世的哲理、玄机在他的妙语连珠之下,淋漓尽致地诠释出来。透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大家感受到的除了快乐,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他朴实禅风下佛学造诣的高深。宽容、豁达、平静……一句句处世的箴言,在他会心笑语的注解下,通俗易懂耐寻味。  一杯茶,人生好
期刊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  在这万物凋零的冬日,捧着一盏热气腾腾的香茗,不仅是暖在心头的优雅与惬意,更是将茶香氤氲的淡然与和谐传遍神州大地。  2014年1月4日下午,来自海峡两岸25个城市的茶人、茶友们同时举办《海峡茶道》全国迎春茶会。不论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哈尔滨,还是绿意盎然、花儿鲜妍的南国丽江,不论是首都北京,还是海峡对岸的台北……一杯茶将天下茶人紧紧维系在一起,在茶的清净与
期刊
朱庆馀,唐代诗人,名可久,古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唐宝历二年(826年)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朱庆余诗集》1卷。《全唐诗》收其诗177首,辑为2卷。朱庆馀留给唐代诗坛的著名轶事,就是曾作一首《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自荐材料,以增加金榜题名的机会。诗是这样写的: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猛一看,这像一首闺房之诗,但张籍读後大
期刊
蔡荣章  现任漳州科技学院(原漳州天福茶学院)教授(2007~)、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13~)。无我茶会创办人。http://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网站创设人。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1980~2008)、陆羽茶学研究所所长(1985~2008)、《茶艺》月刊主编兼社论主笔(1980~2008)。  小壶茶法是指使用小型壶具(约400CC以内)冲泡叶型茶(非粉
期刊
喝茶有益健康,几成常识,特别是中国人,不仅能把茶这样一片树叶,发明成为饮料,用来消食解渴、补充营养,还能在种茶、制茶、品茶中阐扬出我们的文化和艺术之美,而那些更进一步的妙人们,还能在一碗茶汤中,表述出我国最为深邃的哲学和宗教。  中国古人的学问,并不如今日这般,有如此精细的分科别类,中国的古人,也没有如今人这般,有这么强烈的行业和专业意识。因此,古人记载饮茶之有益健康,首先并不是刻意为之,要把茶叶
期刊
深圳是一个快节奏的地方,街头的人流往往行色匆匆。正遇冷雨夜,就特别想喝一杯温暖的茶。  朋友的茶室位于一个高尔夫球场旁,空旷而安静,门前植有芭蕉、藤蔓。吸引我来的重要原因,在于她亲自到各地产区搜寻来的好茶。或许因为太专注找茶,营销上却欠缺一筹,生意並不是很好,正像她随性的性格一样,遇到爱茶人,什么好茶都要拿出来分享,不计成本,遇到搅缠的客人,也要下逐客令的。  未近茶室,就已闻到炭火的味道,我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