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火雨夜茶静寂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e04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圳是一个快节奏的地方,街头的人流往往行色匆匆。正遇冷雨夜,就特别想喝一杯温暖的茶。
  朋友的茶室位于一个高尔夫球场旁,空旷而安静,门前植有芭蕉、藤蔓。吸引我来的重要原因,在于她亲自到各地产区搜寻来的好茶。或许因为太专注找茶,营销上却欠缺一筹,生意並不是很好,正像她随性的性格一样,遇到爱茶人,什么好茶都要拿出来分享,不计成本,遇到搅缠的客人,也要下逐客令的。
  未近茶室,就已闻到炭火的味道,我来的时机凑巧,停电了。停电或许另有一番味道,人少,大家可以慢慢品饮。身着蓝格子粗棉汉服的茶艺师正在煮炭生火,冬日的雨天,客稀室静,不免觉得整个世界都可以静歇下来。室内光线昏暗,只好点上数根腊烛,慢慢地就适应了明暗变幻的光,仿佛到了另一个深圳。以橄榄炭烧火,铁壶里的水正在生起。
  茶室另有一个“博士后”女生,不常来,却是这里最用心喝茶的人。还有一位来自甘孜稻城的藏族朋友,也很懂得茶的本味。我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泡完一道老丛水仙,我喝了最后一道,淡淡的丛味,却还留着武夷山涧芬香的气息。
  朋友问我今天想喝什么茶,我说都可以。她说还是你说。既然如此,也不必太过客气,蹭茶也要皮厚一些。我说,“喝些老茶吧,天寒适宜老茶。况且又有这么好的炭火。”我时常在想,当我们茶龄久了,一定会接触很多的好茶,最正岩的茶,最老的古树,最陈的老茶,当茶的滋味喝到最高最好的时候,我们还会再追求什么?色、香、味是我们痴茶的原因吗?恋恋不忘,还是转身而去?
  朋友说,那就喝一个八十年代的7542吧。我建议,喝这个老茶之前,做个铺垫,喝点老绿茶。我一直对老绿茶了解较少,之前喝过30多年陈的碧螺春,觉得汤色红浓,入口能化,却在三道冲泡后戛然而止。借手机的灯光把室内照亮,老绿茶有着褐色紧结的外形,在这个时间与我们相会。这是陈期30多年的广东揭阳绿茶。冲泡者是“博士后”女士。她很安静,我很少遇见可以这样静心泡茶的人。心底想着,此番雨天寻茶前来,大家彼此投合,就是茶缘了。
  铁壶水已沸,正宜冲泡老茶。提壶,凝神,匀缓注水,安静地等待出汤,等待是一门泡茶的工夫,胜于冲泡的手法。烛光豆黄,並不宜观看汤色与叶底,当我们放弃外相,直指茶昧的时候,是不是更能准确体会一道茶?
  入口细润能化,木香,醇和,有炭化之余味,此茶确非一般,入口滋味与熟普或乌龙绝不相同,醇和之余不掩一丝鲜甘。三道以后入口更甜,温润有加,忍不住打嗝,身体暖和起来,虽然身处大厅较为空旷之处,亦不觉得有什么寒意。
  四人饮茶,品饮时大家都很认真。很多人不习惯安静,一旦觉得喝茶的那一刻安静了,就非要找一个话题来聊,却不知真正败了茶兴。茶道中的讲的“寂”,很多人並不能体会其妙处,这也是茶道之憾。寂是空旷高广,是空间,也超越了空间。人类最终极的问题,就在心灵上,这就道之义。
  这道老绿茶已经冲泡超过十道了,依旧醇和,清甜美妙,身体很是放松。藏族的朋友也喝出了喉韵。此清冷之境,室外有细细的雨声,室内有哔啪的炭火声。茶味在这刻表现更好,它似乎並未老去,愈显年轻起来。朋友介绍,她找的不是一般的绿茶区,而是必须有存储並饮用老茶习惯的地方,有这样的民俗,此地才会有好的陈年绿茶。回想老绿茶的滋味令人想念,它並不刺激,娓娓而来,又安慰人心。
  在喝7542老生普之前,大家又提到了老六安黑茶,这是我未曾见识的茶,极希望能够品饮到。之前看到的老六安多是年份极老,价格极高。这是一款2006年的六安黑茶,盛放在小竹篓里,七年的陈期,此时也可以见识它的变化。还是“博士后”女生泡茶,她坦言自己不喜欢泡茶,因为喝到很多好茶时,不想动,只想懒洋洋的体会,这点感觉,大家都有相通。投茶量略多,一出汤就觉得浓醇,六安茶的香气特别,厚实木香中带有竹叶的清香,转化极快。之前我饮过“八八青饼”,这款六安茶的质感居然与“八八青”有一丝相似,更觉好玩。又在茶汤中喝到另一款2003年生普的滋味,醇细厚甜,变化迷人。越喝越甜,回甘细腻,身体放松。
  饮茶时就很安静,雨天又冷,我们似乎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与这个热闹的城市隔绝。心想,这种寂静空旷之感,是因为茶、烛光、雨天,还是因为我们天生有这种向往?听着雨声,水烧开的响动,看着蜡烛微弱的光,天已经渐渐黑下来了。
  喝老普洱,这是八十年代的7542,在香港存储,后经退仓处理。由朋友亲自来冲泡,她泡得很认真,手法更为娴熟。这款茶喝来觉其滋味略空,转化却好,不说以为是七十年代的茶,品饮过程中无锁喉之感,越到后面,茶更加甜润,岁月陈化之味与清甘底质也已显现。却是改变我对港仓的印象了。
  都已经七点多了,天笼黑,在听不到车响与嘈杂人声之处,仿佛夜已经很深,像是在一个深山的农家,又像少时在自己的老家,又有些像在一个寺庙,听到敲钟的响,荧荧的青灯。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电力的出现改变了未来的生活,使人们再难欣赏到星空与寂夜。是我们改变了作息的规律,还是规律改变了我们?
  茶在第六道后尤后清甜,略带酸味,一丝灰分,人口能化,醇和。十道后,更觉茶的活力涌现,甜醇,后韵极好,叶底褐红有活性,喝得很平和。我一贯很排斥港仓的茶,这次似乎是一个另外,如果不先入为主,不去看茶的汤色与外形,我们还能喝到什么?
  这样一个雨天,品饮之中随时可以闭眼体会,体感很敏锐。那些茶味,以及雨声,让人穿越了时空。
其他文献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在我国历史上,南宋是很令人难忘的一个时代。如果说中国的历史由各种不同风格的山水画卷组成,那么南宋一定就是那幅清丽婉约的江南烟雨图。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与文化,与歌舞升平中掩饰不住的故国情思,几许清醒,又有几多迷茫。  茶是那么被宋人深爱着。人们精心呵护着绵延到云端的茶园,细心地研究着茶叶的加工技术,如痴如
期刊
这是特意强调私密性的双人小型茶席,或可想象一对恩爱情侣相对而坐,品茗交谈,茶水交融:又或两者正相隔天涯,事茶者实有其人,品茶者则虚位以待,情侣一方煮水品茗,以此茶席寄托相思,“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殷殷期待红袖添香之温柔情景的再现。  (2013福建省首届茶席设计大赛最具创新奖)
期刊
在我们面前,有两个“茶王”。一个是天福茗荼(以下简称天福)的缔造者李瑞河,一个是在天福发展历程中里程碑式的茶品——天福813人参乌龙荼(以下简称813)。他与它相辅相成,李瑞河亲手打造了813,813也成就了他的荣耀与梦想。  对于李瑞河而言,813的重要性在于精神价值,并远远超过了它作为茶品本身。它就像是一位追随李瑞河出生入死、开疆拓土的功臣良将,让天福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打开局面,并在往后的日子
期刊
每年,宋徽宗都会从进贡的建盏中挑得一两件,用以嗜好的斗茶。宋朝那时,日渐盛行的斗茶之风,使得建盏愈叻口风靡。于是,茶与建盏有了百转干回的缠绵。  到了现代,茶的品种多样,配之茶器也是五花八门,而很多人独恋建盏,它的厚重感与独特的斑纹似乎更能显现出茶的韵味。  古时,斗茶兴而建盏盛  中国饮茶习俗自汉唐时代就十分盛行,入宋以后,此风尤盛,在上层社会中最为流行的是“斗茶”,这是一种比唐代煮茶更为进步的
期刊
“花道插的从来都不是花,它是一种心灵的修行。”与花艺师郭少静的交谈中,她反复强调到。她研习的日本池坊花道倡导的就是这种境界。日本天文元年(公元1532年),相传的《池坊秘传》中就有“花之心应为我心也”的记载,以后数百年花道的传承与延续,始终都沿着“表现人的心灵”这个轨迹。与花打交道的十多年间,郭少静一直遵从着自己的内心,那就是对自然的热爱,一心一意地善待植物,用自己的巧思妙想展现花草的天然之美。 
期刊
都说百闻不如一见。一口浓重的沧州方言,说起人生哲理来格外有喜感,表情永远都是那么的憨厚平和。他,就是被网络热议的“最萌”法师延参。  和蔼可亲、风趣幽默,谈笑间,人世的哲理、玄机在他的妙语连珠之下,淋漓尽致地诠释出来。透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大家感受到的除了快乐,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他朴实禅风下佛学造诣的高深。宽容、豁达、平静……一句句处世的箴言,在他会心笑语的注解下,通俗易懂耐寻味。  一杯茶,人生好
期刊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  在这万物凋零的冬日,捧着一盏热气腾腾的香茗,不仅是暖在心头的优雅与惬意,更是将茶香氤氲的淡然与和谐传遍神州大地。  2014年1月4日下午,来自海峡两岸25个城市的茶人、茶友们同时举办《海峡茶道》全国迎春茶会。不论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哈尔滨,还是绿意盎然、花儿鲜妍的南国丽江,不论是首都北京,还是海峡对岸的台北……一杯茶将天下茶人紧紧维系在一起,在茶的清净与
期刊
朱庆馀,唐代诗人,名可久,古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唐宝历二年(826年)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朱庆余诗集》1卷。《全唐诗》收其诗177首,辑为2卷。朱庆馀留给唐代诗坛的著名轶事,就是曾作一首《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自荐材料,以增加金榜题名的机会。诗是这样写的: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猛一看,这像一首闺房之诗,但张籍读後大
期刊
蔡荣章  现任漳州科技学院(原漳州天福茶学院)教授(2007~)、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13~)。无我茶会创办人。http://contemporaryteathinker.com网站创设人。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1980~2008)、陆羽茶学研究所所长(1985~2008)、《茶艺》月刊主编兼社论主笔(1980~2008)。  小壶茶法是指使用小型壶具(约400CC以内)冲泡叶型茶(非粉
期刊
喝茶有益健康,几成常识,特别是中国人,不仅能把茶这样一片树叶,发明成为饮料,用来消食解渴、补充营养,还能在种茶、制茶、品茶中阐扬出我们的文化和艺术之美,而那些更进一步的妙人们,还能在一碗茶汤中,表述出我国最为深邃的哲学和宗教。  中国古人的学问,并不如今日这般,有如此精细的分科别类,中国的古人,也没有如今人这般,有这么强烈的行业和专业意识。因此,古人记载饮茶之有益健康,首先并不是刻意为之,要把茶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