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修辞运用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dg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为了控诉段政府的倒行逆施,为了记念“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学生刘和珍而怀着悲愤与沉痛的感情所写的文章。在结构上,鲁迅先生不从刘和珍写起,正是由这种强烈的感情交错所决定的。“……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鲁迅先生这一句话就流露出他的深思,中外反动派狠毒的子弹,爱国青年抛洒的热血,给幸存的人们以怎样的启示和教训?革命应该如何迎接更大的风暴到来?应该探求怎样的方法来取得斗争的胜利?……先生的深思,又流露出沉痛与悲愤的感情,这强烈的感情,又感染着读者,……这就是本文修辞上的“感情共鸣”的作用,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强烈的感情基调,决定着鲁迅先生在行文中一再地使用反复、反问和反语的修辞手法。“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鲁迅先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其动机不仅限于悼念烈士,更在于奋起反击,找出教训,激励后来人。先生接着说的“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并非真的无话可说,而是悲愤到了极点!但这哀痛的感情到了第一节里,就转入了对现实的感慨。这时,鲁迅先生又说“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反复前面,一字不差,感情与含义却较之进了一层。因为这是在赞颂了“真的猛士”并进而提醒“暂且偷生”的庸人之后说的,这就明明告诉活着的人,应该为彻底摧毁这“似人非人”的黑暗世界而继续战斗。最后再补一句“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着重强调在离三月十八日已有两星期,不要忘却了!
  为了唤起人们对烈士的记念和对反动派的愤恨,鲁迅先生反复描写了刘和珍君的音容笑貌。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居,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的尸骸为证:……”
  这样温柔的女学生,多么令人喜爱呀!然而,她的可爱的生命却被反动军阀狠毒的子弹所夺走,这又是多么令人愤恨呀!这里,反复修辞格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让读者也不由得加强了悲愤的感情。
  文章第四节写“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到了第六节又写“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虽然这样,但还是没有料到反动派竟会下劣凶残到如此地步!这就是说,“用最坏的恶意来推测”都在意料之外的事,反动派竟然干了出来!可见反动派是何等下劣凶残卑鄙了!这样,反复修辞格的运用,就把指控的语意极大地增强了,指控的效果也极大地增强了。
  为了抒发强烈的感情,鲁迅先生又用了反问修辞格。“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一反问,加强了对“真的猛士”的肯定和赞扬的语气。只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才称得上“真的猛士”,这样的猛士,才有资格哀痛刘和珍君等光荣而骄傲的烈士:只有这样的猛士,才能配称烈士们的战友和同志。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鲁迅先生还用了另一种反问,那是用来对付敌人的:“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这一反问,不仅表明了鲁迅先生无比的震惊、愤恨,也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敌人下劣凶狠到了极点!
  反语是鲁迅先生经常用的修辞格。这一篇由于是强烈地谴责敌人罪行的,当然更不例外地运用了反语。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里的“文明人”,其实是“野蛮人”或是“刽子手”,这里的“伟绩”和“武功”,其实是“罪行”和“祸患”。鲁迅先生含着满腔悲愤用反话说出来,语意更加尖刻辛辣,更增加了控诉的气氛。这里,唯育“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是用以歌颂“三个女子”的,它不是反语。
  如果说“反复、反问、反语”的修辞格加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那么“排比、对比、对偶”的修辞格则使得文章的结构紧密,语意严谨,气势雄壮。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一连三个惊叹句,有如排炮之成,打得敌人无力还击、无地自容。这一组排比句,也充满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当局者”用“凶残”,对“流言家”用“下劣”,都是贬义词:而对“中国的女性”,则用“从容”——一个褒义鲜明的形容词。
  鲁迅先生还将“庸人”和“真的猛士”两相对比,强调指出离三月十八日已有两星期了,在“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的时候,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激励人们象“真的猛士”一样去战斗,不要象“庸人”那样容易忘却。这样一对比,既使得文意鲜明,又使得结构紧凑。文章最后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力而前行。”这样的对比,借助一个“更”字,又把意义推进了一步。于对比中点出了希望。
  鲁迅先生是善于运用对偶辞格的大师。“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这一对偶句,结构严谨,语意深刻。这里,写了对“惨象”和“流言”的强烈感受。同时,又将“惨象”与“流言”进行比较,用“已使”和“尤使”强调指出“流言”比刀枪更惊心动魄。尤其绝妙的是,在“惨象”和“流言”之后,分别用了逗号,强调了主语,使得句意更加鲜明突出。鲁迅先生这时从“实在无话可说”的极度悲愤中悟出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那就是反动统治者的残酷镇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欺骗。所以,鲁迅先生紧接着是竭声呼唤:“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里虽然用了选择句式。但语意是明确的、坚定的,那就是号召人们一定要在沉默中爆发!何以见得?因为谁愿“在沉默中灭亡”呢?这种语言表达效果,也是鲁迅先生精选句子的功力所在。
  有的对偶句,在句式整齐之外,还注意音韵的和谐。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里,“惨淡”、“人生”,是叠韵字;“淋漓”、“鲜血”是双声字。叠韵双声,真象贯珠滚动,接踵而至;朗诵起来,波澜起伏,声情并茂。
  为了语言的简炼,鲁迅先生也用了借代修辞手法。例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这里,“广有羽翼”指代“到处有帮凶”。鸟有了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坏人得了帮凶,就可以为非作歹、仗势欺人。这一借代,多么形象而富有讽刺意味呵!再看另一例:“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手枪”借代“手枪的子弹”。若说“手枪子弹”,文字上累赘些,而且重复,不如单说“手枪”简炼。虽然是临时拿来代替的,读者却不会误解,并且都知道,使用手枪的是当官的。当官的亲临现场、亲手开枪,可见,这次惨案,完全是段政府有预谋、有计划、有指挥地制造的。这也是使用“借代”辞格一箭双雕的修辞效果。
  由于斗争的需要,鲁迅先生在文字上又运用了含蓄隐晦的表现手法。如:第六节说“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这话就有几层意思。一是说这被害的四十多以至两百多青年在反动派眼里“是不算什么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草菅人命的祸首,死这么几十几百个年轻人,根本不在乎。二是说少数人的徒手请愿,对于中国的黑暗统治,起不了多大作用,几十青年的牺牲并不能激起革命的风暴去冲击反动统治的根基,而“街市依旧太平”。三是说革命者的牺牲,并不能唤起庸人们的觉醒。……看。这么复杂的意思,包含在“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短短的一句话里,其容量之大、意义之深,多么耐人寻味!这也就是含蓄即婉曲的修辞功力之所在。
其他文献
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但是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专家定论。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在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中,“朗读”这个开口小、切入深的环节,以自己特有的魅力,亮出了一片更蓝的天空。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眼、耳、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综合活动就是朗读。阅读教学要真正走出低效的困境,就必须呼唤“读的回归”,以读为本。朗读能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
期刊
摘要 孙犁的短篇小说《芦花荡》是一篇具有浓浓的诗情画意的战争小说。教学这篇小说时,应该在引导学生充分鉴赏这篇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和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时,引导学生充分鉴赏和品味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本文分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引导学生 鉴赏和品味 《芦花荡》 故事情节 原因    孙犁的短篇小说《芦花荡》是一篇具有浓浓的诗情画意的战争小说。但是,我发现,许多老师在教学这篇小说时,只注
期刊
班主任的管理艺术,实际上是与学生交往的艺术和专业技术的结合,是一门运用灵活的最基层的领导艺术。尤其在中等职业学校,如何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与班级的管理目标并轨前进,相信是每一个班主任的一个严肃课题。  凡事都有一个根本,只有抓住了根本才不会做出本末倒置的事。任何一个学校的管理无非都是建立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基本点而发展的。教化是本,治理是末。学校的管理也是始于人而止于人。班主任
期刊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花园里一朵绚丽的奇葩,让学生熟记背诵一些古诗文,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感悟能力。因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背诵80首优秀古诗文,这么多古诗文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时间长了学生对背诵古诗文会失去信心。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能轻松自如地背诵,又能将学过的古诗文牢牢记住呢?    一、引导学生动手做画或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
期刊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创设情境,激励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
期刊
摘要 本文从接受美学出发,但从教学中的主体与受体、内容与形式,训练与教育等方面简述课堂结构的优化及教材的处理,力图从美学的角度来建构并阐述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  关键词 接受美学 和谐 渗透 情商    语文课堂教学,因为教师的调控而使得它在整个立体式的流动过程中取得多重矛盾关系的和谐,使教学程序最大程度地优化,这就必然符合教育美学的普遍认可的规律与要求并成为美的载体,从而达到主体与受体、内容
期刊
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耗时大、收效小,究其原因,关键是方法欠佳。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农村学生的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尝试了多种多样的适合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组织辩论会    如:围绕“电池的利与弊”这一论题,语文老师认真组织文综老师参加,语文老师从学生的语句修辞、中心与材料等方面评价,历史老师从人类的进步角度引领,地理老师从人文地理方面拓展,政治老师从
期刊
许多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都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小学的作文教学和作文辅导都不好开展,即使开展了效果也不佳。许多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缓慢,教师一叫他们写作文就头疼,不知怎么写,即使提笔写也不知所言,于是马马虎虎写几句交差而已,一个班作文写得好的就是那么几个人。这是一个大家都比较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期刊
摘要 本文阐述了“简易教学法”的优点以及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简易教学法”。  关键词 目标简明 内容简约 环节简化指导简要 方法简便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追求所谓的课堂教学“时髦”,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将课上得精彩。殊不知,做法越繁、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就越不理想,只能是教者辛苦,学者更辛苦。学生是云里进,雾里出。那么,怎样才
期刊
教材中有些思想教育不是浮在文面上,而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教师要敢于下“矿井”,挖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矿泉水”。做到打井出水、出油、出宝。因此,抓重点词句,运用词句的丰富的内涵,挖掘教材的深刻含义,启迪学生心扉,升华学生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教学生抓重点词句,品文章蕴义?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抓住表现人物动作行为的词句悟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