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要讲求高效,就要还原课堂真实。作为老师,我们要尽量地把“真”、“实”还给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坚持下去,语文教学才能回归本真,学生也才能获得更加丰富的收获。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语文学科会更受到大家的重视,我们国人也都将拥有更高的语文修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高效;真实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076-02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简单语文才是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拥有语文。它追求真实、朴实、扎实、有效。”这句话给我们语文教师指明了课堂努力的方向。现在的语文课,处境很尴尬。作为国语学科,受重视的程度却很低。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自以为能看能读能写,但是一考试就傻眼。教育工作者们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热”,但热度越来越高,教学效率却越来越低。作为一个从教近十年的语文老师,我更深切地体会到形式花哨的语文课堂不利于孩子们的发展。那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的,值得我们追求的呢?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首先,语文课堂要“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一个“求真”的课堂。
一、抒真情
“情动于内而发于外”,语文的人文性和情感因素决定了必须要把感情作为语文课堂的灵魂。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抒发真实的感情。人类的感情是很丰富的,每一篇文章中所抒发的感情也是各不相同的。作为老师,应该让学生注意到感情上的细微差别,而不应该用一些虚言套语忽略掉感情的真实。在讲授史铁生的《合欢树》时,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和母亲交往的点滴,让学生写下自己对妈妈想说的话。在此过程当中,很多学生留下了复杂的泪水,或感动,或内疚。这个时候的学生,应该是付出了真情,泪水就是很好的证明。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让孩子们懂得要孝顺母亲,不能忤逆,这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促进了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二、育真人
我们常说:“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诚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的感受千篇一律,我在讲授古诗《蜀相》时,有学生认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根本不值得提倡,因为他有的只是对唐王朝的“愚忠”。应该说,学生出现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是在用自己的价值观对杜甫进行评判,认为杜甫太迂腐,不懂变通。但我们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更应该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不能让孩子错误的认识和想法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在此时,我就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去引导、点拨。我让学生围绕杜甫是“忧国忧民”还是“愚忠”进行辩论,学生们最终认识到:杜甫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时代和生活阅历,他的思想是由其独特的时代经历决定的。在他那个时代,忠君爱民的概念和现在肯定会有所区别,但我们不应该对其进行否定。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育真人,我们不能因为要尊重学生就不去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否则,我们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一群思想偏激、固执己见的人,这和我们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的。
其次,语文课堂还要“实”。《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实”。
1.实在读。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语文教学当中,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有些老师在阅读上仅仅是做了一些流于表面的工作。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老师说:“请大家把课文朗读一遍”、“再读一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等等指令,但是读的目的是什么,根本不明确。作为老师,我们要教导学生实实在在地读,每次“读”都应该有要求,或要求学生去背诵、记忆,或要求学生去想象、表达,或要求学生去判断、分析,提出疑问,发表见解,表述观点。比如学生在学习《滕王阁序》时,由于文章较长而且难理解,所以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的兴趣。我的做法是把文章化整为零,分成一个一个小部分让学生去读,同时再辅之以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性去读,最终取得了不错的阅读效果。可见,让学生自己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课文的意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2.扎实练。《课程标准》中有淡化“训练”的趋势,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所以在课堂上,许多老师不敢放手对学生进行“训练”。课堂上老师只是让学生感悟来感悟去,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弱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运用。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但没能悟出什么东西来,就连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怎能提高?少训练甚至不训练,是对《课程标准》的曲解。正如《课程标准》所说:“语文教学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属于基本技能的东西,如:听、说、读、写等等,还是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比如我在教授《荷塘月色》时,我自己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的:三五之夜约芙蕖,荷叶亭亭花不语。试问荷香香几许,脉脉流水水向西。学生看了以后很受触动,我抓住这个机会,让他们也进行了一个小写作练习。最后学生的展示布满了整个黑板,紧接着我将这些作品结集成册,在班级内部发行。这成为了我引以为豪的一件事情。可见,在课堂上,我们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是极有必要的。在“训练”与“感悟”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让“训练”与“感悟”并举,有机融合,训练之中有感悟,感悟之时有训练,真正让语文学习实在起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花哨的课堂不会长久,因为那已经偏离了教学的正轨。作为老师,我们还是要尽量地把“真”、“实”还给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坚持下去,语文教学才能回归本真,学生也才能获得更加丰富的收获。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语文学科的处境不再尴尬,我们国人也都将拥有更高的语文修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Z].2011.
[2]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M].人民几哦啊与出版社,2007.
关键词:语文课堂;高效;真实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076-02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简单语文才是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拥有语文。它追求真实、朴实、扎实、有效。”这句话给我们语文教师指明了课堂努力的方向。现在的语文课,处境很尴尬。作为国语学科,受重视的程度却很低。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自以为能看能读能写,但是一考试就傻眼。教育工作者们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热”,但热度越来越高,教学效率却越来越低。作为一个从教近十年的语文老师,我更深切地体会到形式花哨的语文课堂不利于孩子们的发展。那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的,值得我们追求的呢?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首先,语文课堂要“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一个“求真”的课堂。
一、抒真情
“情动于内而发于外”,语文的人文性和情感因素决定了必须要把感情作为语文课堂的灵魂。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抒发真实的感情。人类的感情是很丰富的,每一篇文章中所抒发的感情也是各不相同的。作为老师,应该让学生注意到感情上的细微差别,而不应该用一些虚言套语忽略掉感情的真实。在讲授史铁生的《合欢树》时,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和母亲交往的点滴,让学生写下自己对妈妈想说的话。在此过程当中,很多学生留下了复杂的泪水,或感动,或内疚。这个时候的学生,应该是付出了真情,泪水就是很好的证明。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让孩子们懂得要孝顺母亲,不能忤逆,这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促进了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二、育真人
我们常说:“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诚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的感受千篇一律,我在讲授古诗《蜀相》时,有学生认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根本不值得提倡,因为他有的只是对唐王朝的“愚忠”。应该说,学生出现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是在用自己的价值观对杜甫进行评判,认为杜甫太迂腐,不懂变通。但我们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更应该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不能让孩子错误的认识和想法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在此时,我就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去引导、点拨。我让学生围绕杜甫是“忧国忧民”还是“愚忠”进行辩论,学生们最终认识到:杜甫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时代和生活阅历,他的思想是由其独特的时代经历决定的。在他那个时代,忠君爱民的概念和现在肯定会有所区别,但我们不应该对其进行否定。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育真人,我们不能因为要尊重学生就不去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否则,我们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一群思想偏激、固执己见的人,这和我们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的。
其次,语文课堂还要“实”。《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实”。
1.实在读。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语文教学当中,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有些老师在阅读上仅仅是做了一些流于表面的工作。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老师说:“请大家把课文朗读一遍”、“再读一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等等指令,但是读的目的是什么,根本不明确。作为老师,我们要教导学生实实在在地读,每次“读”都应该有要求,或要求学生去背诵、记忆,或要求学生去想象、表达,或要求学生去判断、分析,提出疑问,发表见解,表述观点。比如学生在学习《滕王阁序》时,由于文章较长而且难理解,所以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的兴趣。我的做法是把文章化整为零,分成一个一个小部分让学生去读,同时再辅之以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性去读,最终取得了不错的阅读效果。可见,让学生自己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课文的意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2.扎实练。《课程标准》中有淡化“训练”的趋势,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所以在课堂上,许多老师不敢放手对学生进行“训练”。课堂上老师只是让学生感悟来感悟去,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弱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运用。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但没能悟出什么东西来,就连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怎能提高?少训练甚至不训练,是对《课程标准》的曲解。正如《课程标准》所说:“语文教学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属于基本技能的东西,如:听、说、读、写等等,还是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比如我在教授《荷塘月色》时,我自己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的:三五之夜约芙蕖,荷叶亭亭花不语。试问荷香香几许,脉脉流水水向西。学生看了以后很受触动,我抓住这个机会,让他们也进行了一个小写作练习。最后学生的展示布满了整个黑板,紧接着我将这些作品结集成册,在班级内部发行。这成为了我引以为豪的一件事情。可见,在课堂上,我们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是极有必要的。在“训练”与“感悟”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让“训练”与“感悟”并举,有机融合,训练之中有感悟,感悟之时有训练,真正让语文学习实在起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花哨的课堂不会长久,因为那已经偏离了教学的正轨。作为老师,我们还是要尽量地把“真”、“实”还给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坚持下去,语文教学才能回归本真,学生也才能获得更加丰富的收获。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语文学科的处境不再尴尬,我们国人也都将拥有更高的语文修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Z].2011.
[2]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M].人民几哦啊与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