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Q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以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作为探讨的基础,浅析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关键词 依法治国 高校 大学生 法律意识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经贸大学科研助困基金项目(2016DYB105)“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康晗、孙迎坤、李方圆、宋江娜,河北经贸大学。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241
  “人不可能没有法律意识,每一个意识到世界上除他之外还有其他人存在的,都具有法律意识。人具有法律意识并不取决于他是否知道这一点,也不取决于他是珍视还是漠视这一优点。人的整个生活,整个命运都形成于法律意识的参与之中并在其主导之下,而且,对于人来说,生活就意味着按照法律意识去生活,在法律意识的功能和术语中生活因为法律意识永远都是人类伟大而必要的生活方式之一。”由此可知,培养和提升自身法律意识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依法治国被提上重要日程,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部署,到立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法治国纲领在全面建设法制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法制化国家发展的进程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其法律意识水平的状况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法治走向,而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为深入了解不同阶段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通过对河北经贸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7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走访调查,并综合对法律专业人士及法学教授的访谈,概述当代大学生对基本法律常识的掌握、对法律的信任程度以及平时的关注程度等情况。
  (一)大學生对法律保持一定的关注度,但总体法律意识水平不高
  调查显示,在被问及“是否关注国家新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或国家立法活动”时,74.2%的学生表示关注或经常关注,只有少数学生表示从不关心。其次,受访者中只有28.6%的学生能够说出“我国法制宣传日(现称宪法日)是12月4日”,绝大多数学生不清楚或记错日期;而当被问及“您认为周围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如何”时,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和周围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很强,82.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法律意识一般或勉强说的过去;77%的学生认为自己身边的大学生存在法律意识淡薄、行动力不足或缺乏正确引导等问题。当被问及“是否知道法律援助”时,只有4.2%的学生知道或了解法律援助,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听说过但并不了解。这表明当代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总体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法律意识水平缺乏信心。
  (二)大学生学习法律的途径多样化,但法治观念不强
  首先,从调查结果看,75.8%的学生主要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介了解法律知识,并成为在校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主要来源。其中普法节目或法治宣传活动占到总数的53.6%,;其次通过学校组织的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及有关法治讲座和课堂学习的分别占到34.2%和32.2%。这表明在校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途径多样化,渠道也更加广泛,但主要还是通过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在被问及“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解决方法是?”结果显示:有15.8%的学生会想到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此外有59.2%的学生感觉自己很委屈,但不知如何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而对于学校举办的法治教育活动,48%的大学生认为有意义愿意去,36%的大学生觉得太形式化没意义,而15%的大学生表示不愿去,觉得浪费时间。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的维权意识不强,参与法治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原因分析
  “某课题组于2001年在全国选取了1万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赞同“依法治国”方略,认为“应该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善于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但同时却有42.67%的人同意“只有私了解决不了的问题才会求助于法律”,15.41%的人遇到法律纠纷选择“找人私了”,80.96%人认为“能够钻法律空子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25.54%人“买了假冒伪劣商品自认倒霉”。这说明大学生虽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仍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法律意识仍存在一定的缺失。”经过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法律积极性不高、家庭教育观念不科学、高校法律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等方面的研究来分析产生这种淡薄状况的原因。
  (一)缺乏扎实法律基础知识,思想与行动存在一定差距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依法治国已深深融入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法律为人们生活提供了越来越重要的保障,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遵法用法的自觉性较差,造成“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的状况依然存在。调查显示74.4%的学生对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有34.2%的学生在功利面前对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熟视无睹,知法、守法、用法意识淡薄问题尤为突出,改善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显得刻不容缓。
  在课程学习方面,目前各高校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基础公共课程接受法律方面的教育,而调查数据显示41.3%的学生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法律基础课,28.3%的学生认为这类课程枯燥无味,调动不起学习的热情。其次,法学课程内容除了基础知识覆盖面有限、课时少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涉及一些最基本的法律知识,学生只能在法律层面建立感性认识,而缺少基本的理性认识和实际应用。调查中在被问及“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时,65.2%的学生认为对法律方面的知识缺乏实践应用。这就导致大学生在面对实际法律问题时缺乏行动,不能及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家庭法律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具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特点,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调查中只有29.6%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接受过家长关于法律知识方面的教育,70.4%的学生表示基本没有接受过家长关于法律方面的教育。这表明受中国传统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重视孩子综合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法律意识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因此,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科学是导致大学生法律教育缺失、法律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而提升家长自身法律素养为孩子起到表率作用变得尤为重要。
  (三)高校法制教育体制及宣传方式不完善
  调查显示,高校法制教育体系不完善、宣传创新不足以及社会法制氛围不强等也成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67.66%的学生表示学校开设有关于法律方面的教育课程,但实际效果不佳;其中有60%的学生对学校举办的相关法制宣传活动或法律讲座关注度普遍不高;有75%的学生认为高校法制教育体制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25.2%的学生认为法律体系不健全等其他因素也是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创新高校法制教育模式对解决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问题解决对策
  孙国华教授指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不可能自发的形成,而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可见,培育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文章从改革法律教学体系,发挥第二课堂作用、营造“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环境、依法治校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和增强大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四个方面浅析了解决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问题的对策。
  (一)改革法律教学体系,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高校应根据法律教学工作的实际状况,综合考虑在校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改革,增强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加強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新生刚进入大学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法律基础知识的普及。其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例如:在教学模式上除采取案例教学、开设模拟法庭与网络化教学等方式增强法制教育的吸引力之外,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法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等,实现教学的互动;还可以通过表演法制文艺节目把书本法律理论与实际案例生动形象地联系起来。通过对法律教学体系的大胆尝试,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学法的需要,提高法律教学效果。
  (二)营造“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环境
  高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无形的,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结合高等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构建“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环境。首先,高校作为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应积极响应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的要求,把学生的法制教育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网络化法治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案例让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信仰与积极参与法制活动的意识。其次,要重视和完善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为父母,应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知法守法的形象,在思想上重视培养子女的法律意识问题,从小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最后,国家应加快立法进程,树立法律权威,积极推进法制建设,满足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对当今的法律体系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构建人人“知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三)依法治校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通过建立和完善校园规章制度,结合当今法律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现代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制度体系,推进各项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同时要成立专门的纪律监督委员会加强对学校各部门的有效监督,增强法规的执行力。为营造健康向上的法治校园环境,提升学生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起到示范作用。此外,还应努力建设校园文化,通过使用校园广播、官方微信、微博等新闻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风尚,约束个人不良行为,为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创造舆论条件。
  (四)增强大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高校应增加在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经费支出,通过邀请办案经验丰富的法官和检察官或律师到学校举行法律研讨会或举办一些法律知识的辩论、演讲等活动。将法治教育与法律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每位学生都能亲身参与其中,体会法律文化的魅力,在参与法律活动的过程中调动大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综上可知,大学生法律素养是当今合格大学生不可缺少的部分,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既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也是一项既紧迫又艰巨的任务,对我国整个法制进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改善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现状,应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度出发,让当代大学生深刻认识学习法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需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律观,灵活地将学习到的法律知识转化为有用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理解法律的精髓。
  参考文献:
  [1][俄]伊·亚·伊林著.徐晓晴译.法律意识的实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杜清.法律意识——大学生素质教育之基石.教书育人.2003(4).
  [3]何乐.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4]张莉.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培养.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 2018年8月27日,在昆山市发生一起宝马轿车驾驶员持刀砍人反被杀案,该案最终经昆山市公安局和检察院通报认定于海明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本文以此案为出发点,浅析我国对正当防卫制度的认定。  关键词 正当防卫 于海明案 辱母案  作者简介:郜泽明,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检察院公诉部检察官助理。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
摘 要 生态与资本的对立由来已久。福斯特作为研究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在《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中从不同角度表明解决生态危机必须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福斯特的分析和批判对当前显现的生态问题有着重要的研究和借鉴的价值。  关键词 资本主义 生态 危机  作者简介:胡萍,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
摘 要 寻衅滋事罪是指恣意挑衅,横行霸道,随意殴打、滋扰他人,或者强拿硬要、任意毁损、占用公共财物,情节恶劣,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行为。其客观方面表现为恣意挑衅,横行霸道,破坏社会管理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在客观方面最典型的特征,包括两种类型:第一,无事生非型,即毫无缘由,逢人便打,见物就砸;第二,借故生非型,即有一定事由,多为日常生活中的摩擦或琐事,但这些事由被
摘 要 传销活动在T市H区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履禁不止,H区逐年增加打击力度,现呈大幅下降趋势。本文认为有力打击涉及传销活动的刑事犯罪,单纯依靠刑法手段打击传销并非治本之策,需协调借助社会各种力量,综合做好犯罪惩治和预防工作。  关键词 传销 刑事犯罪 原因分析  作者简介:董磊、孙旭,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
摘 要 《论语·子罕》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利”与“命”的观点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来看,孔孟的义利观均有治人的内涵,均把对待义利的不同态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均主张“见利思义”。但孔子持以义导利,而孟子则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孔子的“命”观念并非消极,而强调“尽人事,听天命”,人的主体性发挥仍然是核心。  关键词 儒家思想 义利观 天命观 主体性  作者简介:杨思琪,武汉大学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婚同居关系日益普遍化,其中尤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之中最为典型。现实的变化及其引发的思想观念的变革要求法律在制度上予以回应。与此同时,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自身的地位与特殊性也凸显了对该事项进行法律保护的必要性。本文从这一背景出发,结合学者相关探讨,从必备要件、比较法研究、立法期待三个方面针对年轻人这一特殊群体的非婚同居法律保护展开论述,力图在提出有关建议与展望的同时揭
摘 要 微商从2013年初始到2014年的百花齐放再到2015年的井喷式发展,已经渗透到每一位网民的手机中。随着微商的发展,微商运营存在的问题也日渐凸显,虚假广告的宣传、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消费者财产权、安全权等合法权益屡遭侵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建立微商运营的市场准入机制,明确微商的法律主体地位,加强对微商运营的监督管理。  关键词 微商 運营 市场准入 法律地位 监督管理  作者简介:
摘 要 本文从中国与东盟国家环境问题现状出发,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交往程度的加深,环境合作的议题越发摆在重要的位置,环境合作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东盟总体关系的重要因素。随后剖析环境合作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最后从中国角度指出中国参与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法律机制构建中的职责。  关键词 环境合作 法律机制 职责  作者简介:徐璐,广西大学法学院2014级环境与资源法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
摘 要 2013年1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定》,其中修改的一条引起各界谈论的主要内容就是:立法上废除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本文将尝试以废除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中心,结合各专家学者观点和国外相关经验来分析此举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公司法》 法定注册资本 最低限额  作者简介:丁燚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中图分类号:D
摘 要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之于新中国民事诉讼立法,恐怕应算最具本土性、原创性、在全球诉讼立法中最具独到性的诉讼制度之一,就连学界奉为现代诉讼法制发源地的西方国家也誉之为“东方经验”,加以学习借鉴,并拓展出了一个ADR机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可以说,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立法对世界诉讼立法理论发展与完善的一大突出贡献。  关键词 民事诉讼 调解制度 ADR机制  作者简介:苏诗楠,西北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