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态与资本的对立由来已久。福斯特作为研究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在《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中从不同角度表明解决生态危机必须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福斯特的分析和批判对当前显现的生态问题有着重要的研究和借鉴的价值。
关键词 资本主义 生态 危机
作者简介:胡萍,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264
一、问题的提出
(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之所以形成和蔓延的关键在于因为非科学的人类活动而使得局部甚至是整体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进而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自从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战争动乱和社会动荡,人类干预自然的规模和強度不断扩大和深化,全球化进程迅速加快。在此进程中,据联合国专家估计,全世界有3.5%以上的土地面积正处在沙漠化的直接威胁下,每年有210万hm2农田由于沙漠化而变得完全无用或近于无用状态,每年损失的农牧业产量价值达260亿美元。目前地球上每天约有100个物种消失,消失率比过去6500万年之中的任何时期快上1000倍,令人心惊。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技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大增等等。生态危机已成为一个关系人类生死存亡的、首屈一指的议题。
中国也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中国的生态足迹总量占全球六分之一,排名世界第一,但是中国正在消耗着自身生物承载力2.2倍的资源。生态赤字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包括森林过度采伐、干旱、淡水不足、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等。中国当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情况已相当严重。
(二)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在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之前,人类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烧荒砍伐,滥渔滥猎,但是因为生产力的低下,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多是局部性、地区性的,问题还未严重。但是到了14、15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使生态危机向全球扩散。
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就初现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造成的生态灾难随着资本的扩张、资本世界市场确立而扩大。早期的资本家采取掠夺式的方式对殖民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大肆破坏,导致殖民地出现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工业化进程推进,资本主义进入大工业生产时代。为了利润,资本主义不仅对工人的剩余价值进行无情地剥削,还使用公共的、廉价的、含有有害物质的化学产品来降低生产成本,无节制的消耗着自然资源,又向自然排放有害物质,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正如美国学者福斯特所言:“资本主义经济把追求利润增长作为首要目的,所以要不惜任何代价追求经济增长,包括剥削和牺牲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种迅猛的增长通常意味着迅速消耗能源与材料,同时向环境倾倒越来越多的废物,导致环境急剧恶化。”
由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疯狂的追逐,他们不仅对劳动者进行无止境地压榨,为了创造利润的新来源还不断地对外部自然环境资源进行掠夺。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利用科技手段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同时也采取非正义的社会结构束缚着劳动者。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政权的法治性必须要维持社会的高福利以收买民心,这就造成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创造大量的利润,只有把目光放在外界,进而对全世界范围的自然资源进行掠夺。而对外的过度开发,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最终引发生态危机。对资本和财富的追逐使得人们在欲望中自我异化。世界市场的确立把配置资源的权利交到资本主义国家手里,而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就将大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这样就能缓解自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但是,这样的做法使得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扩散到了全世界,使得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面临生态的危机和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买单。
福斯特在《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有论述: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金钱至上原则,资本主义只顾赚钱,不会考虑自然系统的根本法则。“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制度需要专心致志、永无休止地积累,不可能与资本和能源密集型经济相分离,因而必须不断加大原材料与能源的生产量,随之也会出现产能过剩、劳动力富余和经济生态浪费” “这种积累一直靠全球环境不断被系统地剥夺其自然财富得以维持。环境被蜕变成了索取资源的水龙头和倾倒废料(经常是有毒废料)的下水道。所以,过去500年的历史实际是一个不可持续发展的历史”。
二、对立的原因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普遍认为被分为盎格鲁萨克森模式和莱茵模式。盎格鲁萨克森模式,也叫英美金融模式,区别于莱茵模式,指拥有巨大的、流动的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拥有巨大的力量,存在一个通过竞价收购而实现公司控制的市场。而莱茵模式则是凯恩斯主义主导的欧洲模式,目的是利用税收和福利政策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公正。这两种模式形成的背景都是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和深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的最高目标是为了追求利润的增长和资本与财富的积累,正是由于这个目标而引发了地球生态系统的有限性与资本主义无限扩张性之间的矛盾从而进一步导致了生态危机的爆发。这一点从福斯特的观点看来,正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扩张的必然性,资本就必然不能停止扩张,因为如果不扩张资本主义的利润就不会继续增长,就会导致资本的流通中断,而引发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从而为自身发展获取利润,它所破坏的环境和资源不仅是整个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还是人类社会能继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但这些“与冷酷的资本需要短期回报的本质是格格不入的。资本需要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回收,并且确保要有足够的利润抵消风险,并证明好于其他投资机会……这样一来,资本主义投资商在投资决策中短期行为的痼疾便成为影响环境的致命因素”。 (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的基本生产方式是工业化大生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被称之为世界工厂垄断世界市场的关键在于工业化大生产,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疯狂地对外界掠夺资源用以倾销工业品,也因此造成了资源衰竭与环境破坏。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不仅导致了经济危机,还造成了可持续性生产力的破坏。为此,资本主义不断地向全世界转嫁危机,用自己的生产方式绑架全世界,任何国家想在这竞争如此激烈地世界生存下去,就不得不跟随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大生产这条路上走下去,同样地去掠夺自然的资源使自身得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同样是生态危机的全球化。
生态危机的加重源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在短短百年的时间里快速发展,成就惊人。但是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繁荣的背后其负面影响也随之扩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首要目标是追求利润,为了经济的增长,为了其自身的发展,资本主义会采取不折手段的方式甚至可以无视他人的利益。即使资本主义明明知道这种生产方式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但是资本积累的规则和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使它不会停下扩张的步伐。其次,资本主义利用其强大的生產力优势,绑架着全世界想要发展和进步的国家都采用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发展中国家既有面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压迫的一面,也有出于自身发展的强烈需求,纷纷主动被动地走上了全球化的道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伴随着生态危机的全球化,蔓延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工业化大生产必然要求要消耗很多资源,而地球上的资源又处于相对短缺的情况,这样一来,发展和资源的矛盾在深化,并且其造成的生态危机也在不断加深。以致于到了最后,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展开,即使是没有使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也不得不遭受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侵害,并承担着相应的后果。
(三)资本主义的消费观念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指出,由于资本主义发展造成的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导致了人的异化以及自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引发了生态危机。
消费主义价值观与当今的生态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消费主义的主张是消费至上,它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一种价值取向,它让人们将消费当作是人生的追求和最高目标。很显然,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人类经济活动基本形式的生产与消费关系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的需要,消费的目的是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在这样不正确的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不正的风气在不断蔓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消费本身的含义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求,更是被刺激的消费,是资本积累和流通中被人们的手段所创造出来的现代文化所激起来的消费的欲望。这是资本主义为了取得经济利益和生活满足而创造出来的物质保障。而这些物质保障既能够支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又能够持续地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社会为了要达到这样的物质保障条件,就必然会从自然中去掠夺资源,而在资本主义高生产、高消费的经济模式推动下,资本主义工业体系中产出了大量的生产废品和生活垃圾,从而加剧生态环境的危机。
三、解决措施
(一)经济方面
经济上使“自然和生产社会化”。福斯特指出:“当今主要的趋向是所谓的自然私有化……这个趋向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它促使资本主义普遍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早日产生”, “除了使自然和生产社会化没有其他选择”。因为只有自然社会化,大多数普通人才能拥有对共有资源的发言权。也只有生产社会化了,自然的社会化才能实现。
(二)政治方面
福斯特认为,生态革命不仅要摒弃资本主义的积累方式,还必须改变“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支柱的国家与资本家阶级的伙伴关系”。资本与政府间的伙伴关系阻碍了环保组织与工人结盟,使得环保者的成果失去。因此,要转向可持续社会,必须打破两者间的同盟关系。
(三)文化方面
文化上进行人与自然关系上的“道德革命”。福斯特认为,社会道德的关键不在于个人道德,是社会制度制约和影响了个人的选择,从而个人选择又影响了对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需求。社会制度结构性的不道德,制约了真正的社会道德的发展,最终使其消亡。如果生态革命想要成功,就必须要用生态和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来代替资本主义的生物圈文化和由资本主义生物圈文化引发的深层道德缺失。
四、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强政府环境管理职能
完善政府经济等职能、公共职责保障机制和政府自身建设等用来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一是环境保护必须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降低生态环境使用成本,保护以及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履行生态环境恢复的相关责任,对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做出相应的赔偿;与此同时,作为享受良好生态环境以及从环境保护中受益的人群,有责任和义务共同维护环保成果并且对生态保护者提供用于环保的费用和环保的补偿。
(二)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福斯特在书中明确提出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的基础上,没有考虑可持续发展,那么人类首要面临和急需解决的是自身的生存问题。我国现在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不仅仅要求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加要注重的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三)构建生态道德观念
倡导“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是为了人类自己。同时,消费主义价值观在当今社会盛行,导致社会消费方面的无节制,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我们应当摒弃消费主义价值观,对消费进行有节制地健康地引导,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科学技术为我们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有些科技不合理的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因此要人文精神引导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使其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注释:
[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127,74,4.
参考文献:
[1] 康瑞华. 生态危机与生态革命——福斯特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学批判.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4).
[2]钱骏、张劲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2).
[3]周怀红.生态危机与社会变革——福斯特对资本主义主流经济学家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6).
[4]盖军静.走出人类生存的困境——读福斯特的《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4).
[5]周光迅、王敬雅.资本主义制度才是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8).
[6]刘康华. 福斯特的生态危机理论.首都师范大学.2011.
[7]胡莹.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黑龙江大学.2013.
[8]章道德.资本主义制度:生态危机无解的根源——透过福斯特的《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考察生态危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
关键词 资本主义 生态 危机
作者简介:胡萍,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264
一、问题的提出
(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之所以形成和蔓延的关键在于因为非科学的人类活动而使得局部甚至是整体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进而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自从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战争动乱和社会动荡,人类干预自然的规模和強度不断扩大和深化,全球化进程迅速加快。在此进程中,据联合国专家估计,全世界有3.5%以上的土地面积正处在沙漠化的直接威胁下,每年有210万hm2农田由于沙漠化而变得完全无用或近于无用状态,每年损失的农牧业产量价值达260亿美元。目前地球上每天约有100个物种消失,消失率比过去6500万年之中的任何时期快上1000倍,令人心惊。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技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大增等等。生态危机已成为一个关系人类生死存亡的、首屈一指的议题。
中国也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中国的生态足迹总量占全球六分之一,排名世界第一,但是中国正在消耗着自身生物承载力2.2倍的资源。生态赤字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包括森林过度采伐、干旱、淡水不足、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等。中国当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情况已相当严重。
(二)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在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之前,人类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烧荒砍伐,滥渔滥猎,但是因为生产力的低下,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多是局部性、地区性的,问题还未严重。但是到了14、15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使生态危机向全球扩散。
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就初现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造成的生态灾难随着资本的扩张、资本世界市场确立而扩大。早期的资本家采取掠夺式的方式对殖民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大肆破坏,导致殖民地出现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工业化进程推进,资本主义进入大工业生产时代。为了利润,资本主义不仅对工人的剩余价值进行无情地剥削,还使用公共的、廉价的、含有有害物质的化学产品来降低生产成本,无节制的消耗着自然资源,又向自然排放有害物质,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正如美国学者福斯特所言:“资本主义经济把追求利润增长作为首要目的,所以要不惜任何代价追求经济增长,包括剥削和牺牲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种迅猛的增长通常意味着迅速消耗能源与材料,同时向环境倾倒越来越多的废物,导致环境急剧恶化。”
由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疯狂的追逐,他们不仅对劳动者进行无止境地压榨,为了创造利润的新来源还不断地对外部自然环境资源进行掠夺。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利用科技手段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同时也采取非正义的社会结构束缚着劳动者。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政权的法治性必须要维持社会的高福利以收买民心,这就造成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创造大量的利润,只有把目光放在外界,进而对全世界范围的自然资源进行掠夺。而对外的过度开发,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最终引发生态危机。对资本和财富的追逐使得人们在欲望中自我异化。世界市场的确立把配置资源的权利交到资本主义国家手里,而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就将大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这样就能缓解自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但是,这样的做法使得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扩散到了全世界,使得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面临生态的危机和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买单。
福斯特在《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有论述: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金钱至上原则,资本主义只顾赚钱,不会考虑自然系统的根本法则。“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制度需要专心致志、永无休止地积累,不可能与资本和能源密集型经济相分离,因而必须不断加大原材料与能源的生产量,随之也会出现产能过剩、劳动力富余和经济生态浪费” “这种积累一直靠全球环境不断被系统地剥夺其自然财富得以维持。环境被蜕变成了索取资源的水龙头和倾倒废料(经常是有毒废料)的下水道。所以,过去500年的历史实际是一个不可持续发展的历史”。
二、对立的原因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普遍认为被分为盎格鲁萨克森模式和莱茵模式。盎格鲁萨克森模式,也叫英美金融模式,区别于莱茵模式,指拥有巨大的、流动的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拥有巨大的力量,存在一个通过竞价收购而实现公司控制的市场。而莱茵模式则是凯恩斯主义主导的欧洲模式,目的是利用税收和福利政策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公正。这两种模式形成的背景都是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和深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的最高目标是为了追求利润的增长和资本与财富的积累,正是由于这个目标而引发了地球生态系统的有限性与资本主义无限扩张性之间的矛盾从而进一步导致了生态危机的爆发。这一点从福斯特的观点看来,正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扩张的必然性,资本就必然不能停止扩张,因为如果不扩张资本主义的利润就不会继续增长,就会导致资本的流通中断,而引发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从而为自身发展获取利润,它所破坏的环境和资源不仅是整个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还是人类社会能继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但这些“与冷酷的资本需要短期回报的本质是格格不入的。资本需要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回收,并且确保要有足够的利润抵消风险,并证明好于其他投资机会……这样一来,资本主义投资商在投资决策中短期行为的痼疾便成为影响环境的致命因素”。 (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的基本生产方式是工业化大生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被称之为世界工厂垄断世界市场的关键在于工业化大生产,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疯狂地对外界掠夺资源用以倾销工业品,也因此造成了资源衰竭与环境破坏。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不仅导致了经济危机,还造成了可持续性生产力的破坏。为此,资本主义不断地向全世界转嫁危机,用自己的生产方式绑架全世界,任何国家想在这竞争如此激烈地世界生存下去,就不得不跟随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大生产这条路上走下去,同样地去掠夺自然的资源使自身得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同样是生态危机的全球化。
生态危机的加重源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在短短百年的时间里快速发展,成就惊人。但是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繁荣的背后其负面影响也随之扩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首要目标是追求利润,为了经济的增长,为了其自身的发展,资本主义会采取不折手段的方式甚至可以无视他人的利益。即使资本主义明明知道这种生产方式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但是资本积累的规则和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使它不会停下扩张的步伐。其次,资本主义利用其强大的生產力优势,绑架着全世界想要发展和进步的国家都采用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发展中国家既有面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压迫的一面,也有出于自身发展的强烈需求,纷纷主动被动地走上了全球化的道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伴随着生态危机的全球化,蔓延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工业化大生产必然要求要消耗很多资源,而地球上的资源又处于相对短缺的情况,这样一来,发展和资源的矛盾在深化,并且其造成的生态危机也在不断加深。以致于到了最后,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展开,即使是没有使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也不得不遭受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侵害,并承担着相应的后果。
(三)资本主义的消费观念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指出,由于资本主义发展造成的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导致了人的异化以及自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引发了生态危机。
消费主义价值观与当今的生态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消费主义的主张是消费至上,它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一种价值取向,它让人们将消费当作是人生的追求和最高目标。很显然,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人类经济活动基本形式的生产与消费关系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的需要,消费的目的是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在这样不正确的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不正的风气在不断蔓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消费本身的含义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求,更是被刺激的消费,是资本积累和流通中被人们的手段所创造出来的现代文化所激起来的消费的欲望。这是资本主义为了取得经济利益和生活满足而创造出来的物质保障。而这些物质保障既能够支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又能够持续地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社会为了要达到这样的物质保障条件,就必然会从自然中去掠夺资源,而在资本主义高生产、高消费的经济模式推动下,资本主义工业体系中产出了大量的生产废品和生活垃圾,从而加剧生态环境的危机。
三、解决措施
(一)经济方面
经济上使“自然和生产社会化”。福斯特指出:“当今主要的趋向是所谓的自然私有化……这个趋向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它促使资本主义普遍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早日产生”, “除了使自然和生产社会化没有其他选择”。因为只有自然社会化,大多数普通人才能拥有对共有资源的发言权。也只有生产社会化了,自然的社会化才能实现。
(二)政治方面
福斯特认为,生态革命不仅要摒弃资本主义的积累方式,还必须改变“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支柱的国家与资本家阶级的伙伴关系”。资本与政府间的伙伴关系阻碍了环保组织与工人结盟,使得环保者的成果失去。因此,要转向可持续社会,必须打破两者间的同盟关系。
(三)文化方面
文化上进行人与自然关系上的“道德革命”。福斯特认为,社会道德的关键不在于个人道德,是社会制度制约和影响了个人的选择,从而个人选择又影响了对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需求。社会制度结构性的不道德,制约了真正的社会道德的发展,最终使其消亡。如果生态革命想要成功,就必须要用生态和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来代替资本主义的生物圈文化和由资本主义生物圈文化引发的深层道德缺失。
四、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强政府环境管理职能
完善政府经济等职能、公共职责保障机制和政府自身建设等用来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一是环境保护必须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降低生态环境使用成本,保护以及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履行生态环境恢复的相关责任,对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做出相应的赔偿;与此同时,作为享受良好生态环境以及从环境保护中受益的人群,有责任和义务共同维护环保成果并且对生态保护者提供用于环保的费用和环保的补偿。
(二)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福斯特在书中明确提出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的基础上,没有考虑可持续发展,那么人类首要面临和急需解决的是自身的生存问题。我国现在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不仅仅要求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加要注重的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三)构建生态道德观念
倡导“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是为了人类自己。同时,消费主义价值观在当今社会盛行,导致社会消费方面的无节制,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我们应当摒弃消费主义价值观,对消费进行有节制地健康地引导,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科学技术为我们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有些科技不合理的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因此要人文精神引导科学技术研究和发展,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使其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注释:
[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127,74,4.
参考文献:
[1] 康瑞华. 生态危机与生态革命——福斯特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学批判.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4).
[2]钱骏、张劲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2).
[3]周怀红.生态危机与社会变革——福斯特对资本主义主流经济学家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6).
[4]盖军静.走出人类生存的困境——读福斯特的《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4).
[5]周光迅、王敬雅.资本主义制度才是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8).
[6]刘康华. 福斯特的生态危机理论.首都师范大学.2011.
[7]胡莹.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黑龙江大学.2013.
[8]章道德.资本主义制度:生态危机无解的根源——透过福斯特的《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考察生态危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