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是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要想做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必须先了解小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的特点因材施教。随着生活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入学年龄越来越小,并且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受父母和双方老人的宠爱,在课堂上常常不守纪律,爱打闹。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多小学生在入学前家长就开始在家辅导,甚至提前选修高年级课程,针对这类学生,老师也要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在观念上,教师要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情趣,大胆放手,真正使课堂由过去教师唱主角的“讲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加强教学的灵活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创新才能。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分别摆成不同的图形。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了不同的图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摆出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接着教师提问:摆出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的底边、高分别和圆的哪些部分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圆的面积和所摆出的图形的面积没有变化,从而得出圆的面积公式。与教科书提供的一种方法之外进行创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让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是一门逻辑非常严谨的学科,有诸多诱人的奥妙,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了解,既能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又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
1.鼓励质疑。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扶植”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乐于设问、敢于提问、善于质问,支持学生大胆地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只要有创新意识,都是值得珍惜的。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赞许,科学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能提问题,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教师要提倡、鼓励,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进而培养创新意识。
2.鼓励尝试、创新。素质教育思想主张在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师要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或对新学知识提出不同见解,这是发展学生独立创新思维的好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创造新的空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角色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改变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意识,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先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然后一步步地讲解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而是变“教”为“导”,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并写出公式。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从而得出了圆柱体积公式及怎样利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在整个过程中我相机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取了新知。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会通过适当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其找到摆脱困境的办法;当学生取得独立进展时,我会给予及时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前进的方向。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他们爱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如,让学生以自编数学小报的形式出墙报。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每张小报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自编数学小报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能使其真正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等,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的好奇心,题海战术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行为。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一、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在观念上,教师要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情趣,大胆放手,真正使课堂由过去教师唱主角的“讲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加强教学的灵活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创新才能。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分别摆成不同的图形。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了不同的图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摆出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接着教师提问:摆出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的底边、高分别和圆的哪些部分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圆的面积和所摆出的图形的面积没有变化,从而得出圆的面积公式。与教科书提供的一种方法之外进行创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让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是一门逻辑非常严谨的学科,有诸多诱人的奥妙,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了解,既能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又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
1.鼓励质疑。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扶植”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乐于设问、敢于提问、善于质问,支持学生大胆地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只要有创新意识,都是值得珍惜的。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赞许,科学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能提问题,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教师要提倡、鼓励,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进而培养创新意识。
2.鼓励尝试、创新。素质教育思想主张在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师要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或对新学知识提出不同见解,这是发展学生独立创新思维的好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创造新的空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角色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改变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意识,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先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然后一步步地讲解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而是变“教”为“导”,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并写出公式。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从而得出了圆柱体积公式及怎样利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在整个过程中我相机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取了新知。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会通过适当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其找到摆脱困境的办法;当学生取得独立进展时,我会给予及时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前进的方向。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他们爱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如,让学生以自编数学小报的形式出墙报。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每张小报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自编数学小报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能使其真正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等,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的好奇心,题海战术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行为。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