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lau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是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要想做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必须先了解小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的特点因材施教。随着生活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入学年龄越来越小,并且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受父母和双方老人的宠爱,在课堂上常常不守纪律,爱打闹。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多小学生在入学前家长就开始在家辅导,甚至提前选修高年级课程,针对这类学生,老师也要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在观念上,教师要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情趣,大胆放手,真正使课堂由过去教师唱主角的“讲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加强教学的灵活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创新才能。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分别摆成不同的图形。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了不同的图形。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摆出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接着教师提问:摆出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的底边、高分别和圆的哪些部分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圆的面积和所摆出的图形的面积没有变化,从而得出圆的面积公式。与教科书提供的一种方法之外进行创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让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是一门逻辑非常严谨的学科,有诸多诱人的奥妙,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了解,既能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又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
  1.鼓励质疑。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扶植”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乐于设问、敢于提问、善于质问,支持学生大胆地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只要有创新意识,都是值得珍惜的。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赞许,科学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能提问题,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教师要提倡、鼓励,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进而培养创新意识。
  2.鼓励尝试、创新。素质教育思想主张在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师要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或对新学知识提出不同见解,这是发展学生独立创新思维的好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创造新的空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角色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改变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树立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意识,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先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然后一步步地讲解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而是变“教”为“导”,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并写出公式。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从而得出了圆柱体积公式及怎样利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在整个过程中我相机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取了新知。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会通过适当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其找到摆脱困境的办法;当学生取得独立进展时,我会给予及时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前进的方向。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他们爱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如,让学生以自编数学小报的形式出墙报。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每张小报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自编数学小报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能使其真正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等,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的好奇心,题海战术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行为。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其他文献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学习、交流,并在这个群体中获得个人能力的发展,“学习共同体”这个概念就应运而生。学习共同体亦称学习者共同体,是为完成真实任务或问题,学习者与其他人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学习方式。  我们学校最近与山东昌乐二中深度合作,学习他们的“271”模式。“2
期刊
摘 要: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本文试图通过写教学反思的实践,简要分析为什么写教学反思,分享了笔者写教学反思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教学反思 持之以恒 多元开放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
期刊
摘 要: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必然是以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为核心和最终目标的。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其中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文章从教师的角度探讨了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理念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布拢菲尔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尤为重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进行学习。是否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
期刊
长久以来,人们特别是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对语文课程学习的认识总是有失偏颇,对语文学习总是不如对数理化英语课的学习那么积极有效。他们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起来容易,掌握简单,只要会认、会读、会写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学得那么深奥。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最起码是不全面的,是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不了解所致。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是一门基础工具和思想教育学科,而基础工具又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语文课
期刊
几年来,新课程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可是究竟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我们组织的语文课堂的讨论是否真的有效?于是,作为教育教学前线的普通一兵,我尝试着把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落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积极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教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所谓数感就是一种数学素养,就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是对日常生活中的数与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理解数的意义,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
期刊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桥梁。作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识字教学,其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语文教师应着重培养小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他们将来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要求多认少写、认写分开,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认识
期刊
摘 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探索知识的最大动力。本文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教与学的实践,从多个方面谈谈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培养 情境 激发 兴趣 操作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那么,如何使学生对数学
期刊
“植树问题”一直以来就是难点,主要是因为植树问题的类型比较多(如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等)。  常规的教法是帮助学生认识这几种类型,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直接套用这些总结出的相应的关系式。这样学生就会在大脑中试图将类型与实际问题进行联系,由于联系不畅,容易混淆,导致错误不断。  课堂上,也常常发现许多学生对树的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弄不清楚。究其主要原因是很多老师在讲这部分知识的时候重点放在区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