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牵动亿万人的高考已落下帷幕,又一批考场优秀作文诞生了。这些优秀作文在素材上无不表现出新颖、准确、深刻、充分等特点。不过优秀作文毕竟为数不多,尤其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见识较少,他们在作文素材应用上一般都存在着素材陈旧、素材不丰富、素材内容不具体、素材应用不恰当、素材不真实或素材缺乏典型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其实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现在的学生并未完全从应试教育的牢笼里解放出来,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学生,他们必须牢牢地抓住书本,在题海里日夜奋战。“三点一线”式的生活限制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暂时“绝缘”。他们对时尚话题、新鲜事物、热点问题的了解是不及时、不全面、不深入的。第二,语文学科在高中阶段客观上来讲是弱势的。不能比数理化以及英语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更不必说这处于语文附属地位的作文了。因为对于提高分数,数理化似乎来得更快更有效。第三,见过的素材其实也很多,但因为没有深入思考和注意收集记忆而与之失之交臂。
如果把写作比作做饭,把学生比作巧妇,那么素材就理当是米了。如何让我们的巧妇有充足的、好的米来做饭呢?
一、立足课本
课本的内容都是精挑细选的,它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古今中外的、形式多样的丰富素材。我们应该充分地开垦这块肥沃的土地。不论是诗歌中的名句,还是传记中的人物;不论是杂文中的精彩观点,还是文章作者的坎坷人生,都是极好的素材。如,使报告文学《包身工》成功面世的作者夏衍深入实地进行艰险的调查;《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李白《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所表现出的自信;《荀子》的精彩论述“学不可以已”;鲁迅《拿来主义》中所提倡的“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深刻主张以及引人深思的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套子等。教师在教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应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它们应用到写作中来。
二、放眼课外
光有课本上的积累还是不够的,因为既然是经典,所以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沉淀。现在的热点、焦点以及重大事件课本的反应是滞后的,所以我们还必须要把目光投向课本之外。可是,现实生活的范围是无穷大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数量的有效素材呢?方法是有的。一要订阅杂志。现在的教辅非常丰富、种类繁多,可谓想要什么有什么,较优秀的有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作文素材》、上海新读写杂志社出版的《新读写》,不一而足。它们不仅能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素材,而且还有佳作选登,更有技法点拨。对于想提高写作能力的师生来说可谓省时、省力又省心。二是多渠道获取信息。现在的信息获取渠道是多样的,网络、电视、广播、报刊都可以为我们提供素材。比如,有的电视新闻节目会讲天南海北的故事,有些内容真是触目惊心,发人深省的。如果在恰当的时候写进文章,也是会给读者震撼的。
三、多角度思考
一个新素材如果大家都写,而且角度一致,这个“新”也就不新了。怎样才能发人之未发呢?那就是多角度思考。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蜂,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素材,换一个角度思考或许能得到新的见解。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将相和”一段,从蔺相如的角度可以说明:①小不忍则乱大谋。②宽容的力量。③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等。从廉颇的角度能够说明:①知错能改,善莫大焉。②顾全大局,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③敢作敢当等。从他两个人共同的角度则可以看到:①团结的力量。②友谊的真正内涵等。另外还可以从舍人的角度来分析:①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瞎子摸象。②看问题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假象蒙蔽。素材应用的至高境界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多角度思考肯定能写好文章。
四、建立素材簿,注意记忆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话一点不假。记性再好,东西多了就记不住了,而我们需要记忆的素材恰恰很多,而且它们分布在各个角落,零散得很。加上它们在不同时间出现,结果是记住后面,忘了前面,顾此失彼。所以要建立素材簿,及时把它们收集起来。建议是那种小而厚的像字典一样的簿子,便于携带和翻阅。值得提醒的是,一定要将自己对人、事、物的理解看法同时记下。记下了,但在考试写作时想不起来还是白搭,所以应适时翻阅、思考、记忆。
当然,关于作文素材绝不是一言两语所能诠释清楚的,说到写作又岂止是素材的问题。写作能力的提高更非一蹴而就。我们教师应尽早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经过长期的全面的有步骤的训练,我相信我们的巧妇们会有充足的好米下锅,并且煮出一锅香喷喷的好饭来!
(责任编辑韦雄)
第一,现在的学生并未完全从应试教育的牢笼里解放出来,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学生,他们必须牢牢地抓住书本,在题海里日夜奋战。“三点一线”式的生活限制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暂时“绝缘”。他们对时尚话题、新鲜事物、热点问题的了解是不及时、不全面、不深入的。第二,语文学科在高中阶段客观上来讲是弱势的。不能比数理化以及英语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更不必说这处于语文附属地位的作文了。因为对于提高分数,数理化似乎来得更快更有效。第三,见过的素材其实也很多,但因为没有深入思考和注意收集记忆而与之失之交臂。
如果把写作比作做饭,把学生比作巧妇,那么素材就理当是米了。如何让我们的巧妇有充足的、好的米来做饭呢?
一、立足课本
课本的内容都是精挑细选的,它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古今中外的、形式多样的丰富素材。我们应该充分地开垦这块肥沃的土地。不论是诗歌中的名句,还是传记中的人物;不论是杂文中的精彩观点,还是文章作者的坎坷人生,都是极好的素材。如,使报告文学《包身工》成功面世的作者夏衍深入实地进行艰险的调查;《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李白《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所表现出的自信;《荀子》的精彩论述“学不可以已”;鲁迅《拿来主义》中所提倡的“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深刻主张以及引人深思的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套子等。教师在教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应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它们应用到写作中来。
二、放眼课外
光有课本上的积累还是不够的,因为既然是经典,所以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沉淀。现在的热点、焦点以及重大事件课本的反应是滞后的,所以我们还必须要把目光投向课本之外。可是,现实生活的范围是无穷大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数量的有效素材呢?方法是有的。一要订阅杂志。现在的教辅非常丰富、种类繁多,可谓想要什么有什么,较优秀的有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作文素材》、上海新读写杂志社出版的《新读写》,不一而足。它们不仅能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素材,而且还有佳作选登,更有技法点拨。对于想提高写作能力的师生来说可谓省时、省力又省心。二是多渠道获取信息。现在的信息获取渠道是多样的,网络、电视、广播、报刊都可以为我们提供素材。比如,有的电视新闻节目会讲天南海北的故事,有些内容真是触目惊心,发人深省的。如果在恰当的时候写进文章,也是会给读者震撼的。
三、多角度思考
一个新素材如果大家都写,而且角度一致,这个“新”也就不新了。怎样才能发人之未发呢?那就是多角度思考。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蜂,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素材,换一个角度思考或许能得到新的见解。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将相和”一段,从蔺相如的角度可以说明:①小不忍则乱大谋。②宽容的力量。③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等。从廉颇的角度能够说明:①知错能改,善莫大焉。②顾全大局,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③敢作敢当等。从他两个人共同的角度则可以看到:①团结的力量。②友谊的真正内涵等。另外还可以从舍人的角度来分析:①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瞎子摸象。②看问题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假象蒙蔽。素材应用的至高境界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多角度思考肯定能写好文章。
四、建立素材簿,注意记忆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话一点不假。记性再好,东西多了就记不住了,而我们需要记忆的素材恰恰很多,而且它们分布在各个角落,零散得很。加上它们在不同时间出现,结果是记住后面,忘了前面,顾此失彼。所以要建立素材簿,及时把它们收集起来。建议是那种小而厚的像字典一样的簿子,便于携带和翻阅。值得提醒的是,一定要将自己对人、事、物的理解看法同时记下。记下了,但在考试写作时想不起来还是白搭,所以应适时翻阅、思考、记忆。
当然,关于作文素材绝不是一言两语所能诠释清楚的,说到写作又岂止是素材的问题。写作能力的提高更非一蹴而就。我们教师应尽早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经过长期的全面的有步骤的训练,我相信我们的巧妇们会有充足的好米下锅,并且煮出一锅香喷喷的好饭来!
(责任编辑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