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雅俊朗、沉稳内敛的学者风范与商家气度在他身上合而为一,这就是季寒冰博士给笔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在一番恳谈之後,季博士谈到的关於企业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关於奉献与收穫,关於价值与精神,关於人生及其意义的一系列话题,令笔者得以从更深的层面来解读他。再结合他和他创办的中华振兴基金会近年来在公益慈善方面所付出的努力,笔者深深感慨:季寒冰博士,名虽为“寒冰”二字,其实他的内心如火般炽热。这火一般的炽热,源於他在事业上执著追求、奋发蹈礪的奋斗精神,源於他在人生旅程中不懈求索、创造价值的进取心,源於他对社会勇於承担、乐於奉献的责任心……
一片冰心振中华
在香港众多慈善机构当中,成立仅一年时间的中华振兴基金会是一支新军。但在季寒冰主席的领导下,该会自2005年下半年成立以来,就多次深入祖国内地贫困地区,在扶贫、助学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慈善活动,将福音带到了他们踏足的土地上,带给了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们。虽然基金会的工作刚刚开始起步,但他们这种实实在在造福社会、认认真真幹工作的精神和乐於奉献、不甘人後的饱满热情已经深深地感染了他们身边的人们,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回响。
中华振兴基金会是经香港政府注册认可,由香港一批热心发展文化教育科技及社会服务,並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爱国爱港人士自发组成的一个新兴慈善团体。该会宗旨是:动员海内外一切力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学育人,振兴中华”,致力於慈善服务和推动建立和谐社会。基金会成立至今,已对湖南、广西等地进行过多次扶贫捐赠。
中华振兴基金会正式注册运作不过一年左右,但对於以季寒冰博士为首的基金会多位负责人及理事来说,他们早在多年前就已身体力行开展多种形式的慈善工作,成为慈善大家庭的一分子。
作为一位业绩卓著的商界俊彦,季寒冰博士认为,个人事业的发展,总是与国家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的。的确,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紧紧地联繫在一起,生命才能焕发出光辉;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事业和祖国的事业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个人才能大有作为。当前正处於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期,教育及创新两者是国家富强之本。教育对国家发展极为重要,要维持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唯有加强教育、创新科技。
一直坚持创新、致力慈善的季寒冰博士在公司迈上集团化、多元化道路时,把更多的时间与心力投身於慈善事业。因为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情结,就是希望用他的知识才华和多年的经营理念来报效祖国。他对生他、育他的土地一直饱含深情。十年苦读,让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十几年创业历程,让他深深体会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与民族复兴的重要性。通过专业学习获得的思辨力和洞察力,不断改革创新,让公司稳步发展,在创造大量财富同时,也成就自我价值。但季寒冰博士始终保持赤子本色与儒者风范,深知一个深具责任感的企业才有可能赢得理解与尊重,所以一直坚持“取之於社会,反馈於社会”的企业目标,在行有餘力的时候,便热心公益,积极投身教育事业。
季寒冰博士认为慈善更多是一种文化,它的目的不是帮助企业获取直接的经济利益,但通过捐助可以改善一部分人的命运,和社会分享我们的成功,促进文化教育科技经验的交流,为科技创新、中华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可以说慈善已成为公司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从事慈善事业的过程中,季寒冰博士深深地感到,输血不如造血。在给予受助对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外,更要提高他们自助的能力。而教育是最根本、最基础的,因此,他主要资助教育类项目。在身体力行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慈善工作时,又深感个人精力与资金的局限性,希望成立一个专门的基金会,让基金会的专家顾问来处理每一笔善款的发放,由基金会来审批公益项目,这样可以把有限的资金合理高效地用到最恰当的地方,自己也可以超脱些,好创造更多的财富。於是他利用自己在业界的人脈与影响,联络一批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和爱国同仁一起创立了中华振興基金会,意在动员海内外一切力量募集文化教育科技振兴基金,与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起努力加强文化教育的交流和科技环保的推广工作。以“大大的爱做小小的善事”,同时促进受助人在擁有尊严中发展,自信自立,为社会和谐、中华振兴尽绵薄之力,以此表达他的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一片冰心振中华”,正是季博士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
2006年6月15日,香港中华振兴基金会在对广西数个扶贫项目进行考察後,决定对东兰、凤山、巴马等地的3个教育和饮水项目进行总额为55万多元人民币的捐资援助。
谈起此次广西之行,季寒冰博士深有感触:“每次前往那些贫困地区,我都会强烈地感受到,社会上还有不少亟需帮助的人们,需要有爱心的人士伸出援助之手。说是扶贫,其实我本身是抱着一个学习的心态去做这些工作的。比如我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其他各项事业同步发展,如果失衡,对这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是有影响的。虽然基金会的工作完全是义务付出,是在做奉献,但我感到自己也从中收穫了很多。”
季寒冰博士介绍,中华振兴基金会的主要援助方式有两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二是助学兴教,还提到这些年来的一个很深的感受,“我们中华文化的确博大精深,但大多数国人认识都很肤浅,更何况外国人呢?如今,中国发展越来越好,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将会越来越重要,仅仅是在经济合作互利是远远不够的,文化交流也非常重要,比如近年国外提出的“中国威胁论”,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不够有很大关係。其实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伦理道德中存在很多慈善文化的基因:孔子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孟子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张,这些与西方基督教义宣扬的“施比受更有福”有相通之处。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大大加强,我相信一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因此,我希望能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尽最大的努力向国外宣传。”
他还指出,目前内地的不少高校的理工科系因为跟商界联繫比较紧密,往往能够获得较多的经费支持,而社工科则相差很多。这个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华振兴基金会有志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其实我们能做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工作,但我们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季寒冰博士表示:“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光靠个别热心人士和个别团体力量毕竟有限,还须要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共同支持。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带动更多海内外有爱心的人士加入到对中华民族的扶贫、慈善事业中来。‘赠人玫瑰,手有餘香’。我们相信,只要地球村里每个人都能拿出一点力量,整个世界都会因你的爱心而改变!”
有志敢为写传奇
如果说参与中华振兴基金会的工作是季寒冰博士造福社会最直接的方式,那麽努力开拓事业、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並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就是他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间接方式的重要基础。
虽然季寒冰博士的事业是在香港起步並发展起来的,但其实他是在上海出生和成长的。在百年名校上海交通大学,季寒冰历时十年,先後读完了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跻身精英阶层。1991年,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季寒冰走出大学校门,来到香港,迈出了开启事业开创征程的第一步。
出人意料的是,学电子工程出身的季寒冰博士並没有从事与其专业有关的工作,而是选择了一条很有挑战性的新道路——进入房地产业。可想而知,放棄自己用十年之功苦学深研的专业,转而尝试一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行业,没有敢为人先、挑战自我的勇气,没有过人的胆识、坚定的信心,是不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但这显然不是季寒冰博士一时头脑发热所致,而是经过了再三斟酌、深思熟虑的决定。
九十年代初期,房地产业在香港已经开始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季寒冰博士敏锐地意识到,未来的香港房地产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不愿脱节於社会、落伍於时代的他,心中升腾起这样一个信念:“人生能有几回搏?与其循规蹈矩,不如放手一搏!”
古人说:“古今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有志敢为的季寒冰博士一旦下定决心,就会充满幹劲全力以赴。但万事开头难,创业之初所要面对的种种困难也是旁人难以想象的:缺少资金、人才匮乏、对金融环境的瞭解有限、行业操作规程也不熟悉……但令人不得不佩服的是,季寒冰博士面对这一切卻丝毫没有动摇信念,而是以不达至彼岸誓不罢休的斗志知难勇进,奋力前行。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凭藉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拼搏,季寒冰博士一步一个脚印,终於在香港房地产业站稳了脚跟,在自己的事业进程中不断演绎出精彩与辉煌。
时至今日,季寒冰博士已成为一位业绩卓著的商界俊彦,他创立的丰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拥有丰源土地发展有限公司、丰源环城投资有限公司、丰源金融财务有限公司、丰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加利富发展有限公司、丰源地产有限公司、金广集团有限公司、亚太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数码村屋有限公司等多个企业,涉及房地产、建筑工程、信息工程、数码产品等多个领域。只用了十多年时间,他就已经悄然构筑起自己的事业王国。
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其实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关键在於他成为英雄之前牢牢地把握住了时势的脈搏。季寒冰博士的创富传奇,堪称时代精英创业成功的典范之一,也生动诠释了“时势造英雄”这句哲言的精妙之处。
风雨之後见彩虹
一个有作为的人最突出的特徵便是其拼搏进取精神——在不断地挑战自我、不断地开创与扬棄之中,实现不断地超越自我、突破自我。
如今的季寒冰博士显然不愿意津津乐道於往昔的辉煌,他表示,其实自己也曾遇到过不少挫折,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金融风暴来临之前,香港的各行各业一派如火如荼的兴旺景象,人人都热衷於投资,那种近乎狂热的情境令人至今记忆犹新。”季寒冰博士回忆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公司也受到影响,进行了一些在当时看似很有必要其实卻带有很大盲目性的投资和扩张。不言而喻,当金融风暴席捲整个东南亚地区时,季寒冰博士的公司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
“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1月,公司处在最艰难的时期。在此期间,投资上的巨大损失再加上精神上的折磨,令我感到很痛苦、很迷茫。有一段时间我离开香港去了美国,考虑如何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但季寒冰博士並没有就此颓丧、就此沉沦,逆境反而激发出他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斗志和决心。很快,他针对遭受重创的公司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解救措施,该停掉的停掉,该调整的调整……事实证明他当时所做出的决定是非常及时、非常正确的。经历了这场劫难之後,公司反而煥发出更强的生机和活力。
回顾过去,季寒冰先生感慨不已:“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庆幸的一点就是,自己已经比较清楚地看到,整个事情的过程不是一次简单调整,而是一次势在必行的革命。如果不能认识到一点,而是老想着以前,也许公司根本不会走到今天。
“这些经历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做人不可能一帆风顺,身处逆境时,一定要有冷静清醒的头脑,一定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处理问题,这样才能转危为机。最主要的一点,你必须给自己一个交代,给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交代而不是得过且过的交代。”
营商兴业重精神
作为一个企业,其成功的标誌不外乎强大的盈利能力和极具号召力的品牌效应。但是,当我们透过表象,从实质上去破译一个企业的成功密码时,就会发现成功的经验虽然总是可以相互借鉴,卻绝不会雷同,因为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会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模式和理念。对於这一点,季寒冰博士有着独到的感悟。
季博士认为,首先,企业的创新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早已得到了企业界的一致认同和高度关注。对於並非生产型企业的丰源实业集团来说,观念上的解放、思想上的变革就是最能体现创新精神的地方。比如在投资方面,好机会往往是稍纵即逝的,在积极审慎的前提下,该做的项目应该大胆去做、放手去做,‘该出手时就出手’,因循守旧、过於保守的投资理念显然是不合时宜、不能适应时代形势发展需要的。”
“同时,企业要发展,但一定要是可持续发展,绝不能孤注一掷,不能急功近利,而应当从全局角度着眼,看长远一些,要有科学的、全面的发展观念。”
作为一位企业家,季寒冰先生还谈到:“我看到国内不少报章杂誌,都讲到国内企业界有一种现象,就是‘富不过三代’。其实现在,富不过三年的也大有人在。因此我主张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不把贫富看得太重。”
如果说企业的发展凭藉的是企业家的努力及机遇,那麽发展壮大的企业必须要靠企业家的智慧和谋略。只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才会懂得去建立一流的人才队伍,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面对当前所面临的各种机遇与挑战,季寒冰博士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下,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爭,企业只有锐意变革、提高品牌价值,才能建立和保持其竞爭优势,适应国际发展潮流”。
当笔者问到季寒冰博士如何看待企业家应当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时,他沉思片刻然後说道:“首先我觉得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不应当把企业单纯看成一个赚钱的机构,也就是说,企业还应当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我认为,如果一个企业家真正把经营企业当成经营事业来做,而且勇於承担一定社会责任,那麽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同时,企业家应当具有一种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企业家要有一定的文化层次,要不断加强对国际环境的瞭解、对世界形势的把握,不一定要精通这些,但一定要积极地去瞭解、去学习、去分析。”
在传统的商业观念中,企业“在商言商”,有人说赚钱是企业最大的道德,只有赚钱才能生存,那麽企业必须以盈利为目的,这似乎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季寒冰博士则认为:虽然经商有经商的遊戏规则,但“在商言商”与“在商言‘善’”並不矛盾。国内外成功的企业和有良知的商人,多是受人尊敬的社团領袖和慈善家。这与那些置社会公益於不屑、视民间疾苦而无睹的企业和经营者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在参与基金会工作时,季寒冰博士一贯非常注重奉献精神这个元素;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正是以“奉献即是收穫”的理念来谋求企业发展的。同样地,“有人说企业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我坚持一个观点,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不要刻意去追求过高的利润。比如一个杯子的价格,市面上是两块钱,如果你报价是五块钱,肯定没人跟你谈;如果你一定要卖五块钱,那你就要牺牲你的价值。正如这个道理,企业要盈利,要赚钱,但是一定要在合法经营、诚实劳动的前提下去赚钱,只有这样才是赚得其所。一定要靠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手段去牟利,如果你想要赚取高利润,就一定要为客户创造高价值,可以是商业价值、实业价值,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价值。”
家庭美满亦成功
採访当中,当笔者请教季寒冰博士的成功之道时,他笑言:“其实我离成功的标準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只是在向成功不断努力、不断接近而已。但我觉得,不能用拥有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只要在精神上得到充分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成功。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成功’至少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企业稳步前进、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並且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二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让员工以及接触到的人都能收穫相应的满足感;三是家庭幸福、夫妻之间和睦融洽、子女健康成长;四是我本身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得到不断的提升。”
应当说,季寒冰博士已在个人事业及社会公益等领域都取得了不斐成就,同样令人羡慕的是,他还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太太张佐姣女士不仅是他的生活上的佳偶良伴,还是他事业上的“黄金搭档”,在慈善事业上同样贡献良多。夫妻俩携手同心,互敬互爱,情深意笃。他们的两个子女,一个七岁一个四岁,都非常活泼可爱、聪明漂亮。在子女教育方面,季寒冰博士则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里虽然有佣人,但孩子们在父亲的教导下,都已经习惯了自己从小动手处理很多事情,与很多同龄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主张生活上简单一点,但在精神上一定要充实、要丰富。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季博士说。因此,他在业餘时间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而与太太和儿女一起氤氲书香、共度周末更是被他视为人生最大的享受之一。“每看一本书,我都会有很多体会,不仅从中得到不少乐趣,还学到不少东西,受到不少启发。我希望孩子们也能从中受益。”
结语
一位思想者曾经说过:谁拥有不断拷问自我的精神,谁的人生就会很有价值,谁的生命就会得到质的飞跃。因为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拷问的过程:我能做什麽,我该做什麽,我想做什麽,我要做什麽,我将走向哪里……在拷问中,能够寻找人生亮丽的轨跡。
季寒冰博士则时时用这样一个準则来不断拷问自我、剖析自我:“我是不是探寻到了人生的意义、体现出了真正的人生价值?有没有为社会、为国家尽到自己的责任,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不是有所贡献?”
採访即将结束时,季博士表示:“在我眼中,一个人最大的成功,应当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他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他才真正体现了人生的价值所在。就目前而言,我希望中华振兴基金会能够在我的带领下,在扶贫办学、造福社会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当一个人能凭藉自己微薄的力量影响到更多的人来共同推动这个社会不断进步,我相信即使每天只做到一点点,他都是成功的。这就是我前进的动力所在。”
季寒冰博士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事业上,他执著追求、奋发进取;在人生旅程中,他不懈求索、努力创造价值;在回馈社会方面,他勇於承担、乐於奉献,这一切共同交织成季寒冰博士的一颗赤诚炽热之心。这颗赤诚炽热之心令他在奉献中不断收穫精神的满足,在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境界不断升华。
在一番恳谈之後,季博士谈到的关於企业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关於奉献与收穫,关於价值与精神,关於人生及其意义的一系列话题,令笔者得以从更深的层面来解读他。再结合他和他创办的中华振兴基金会近年来在公益慈善方面所付出的努力,笔者深深感慨:季寒冰博士,名虽为“寒冰”二字,其实他的内心如火般炽热。这火一般的炽热,源於他在事业上执著追求、奋发蹈礪的奋斗精神,源於他在人生旅程中不懈求索、创造价值的进取心,源於他对社会勇於承担、乐於奉献的责任心……
一片冰心振中华
在香港众多慈善机构当中,成立仅一年时间的中华振兴基金会是一支新军。但在季寒冰主席的领导下,该会自2005年下半年成立以来,就多次深入祖国内地贫困地区,在扶贫、助学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慈善活动,将福音带到了他们踏足的土地上,带给了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们。虽然基金会的工作刚刚开始起步,但他们这种实实在在造福社会、认认真真幹工作的精神和乐於奉献、不甘人後的饱满热情已经深深地感染了他们身边的人们,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回响。
中华振兴基金会是经香港政府注册认可,由香港一批热心发展文化教育科技及社会服务,並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爱国爱港人士自发组成的一个新兴慈善团体。该会宗旨是:动员海内外一切力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学育人,振兴中华”,致力於慈善服务和推动建立和谐社会。基金会成立至今,已对湖南、广西等地进行过多次扶贫捐赠。
中华振兴基金会正式注册运作不过一年左右,但对於以季寒冰博士为首的基金会多位负责人及理事来说,他们早在多年前就已身体力行开展多种形式的慈善工作,成为慈善大家庭的一分子。
作为一位业绩卓著的商界俊彦,季寒冰博士认为,个人事业的发展,总是与国家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的。的确,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紧紧地联繫在一起,生命才能焕发出光辉;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事业和祖国的事业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个人才能大有作为。当前正处於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期,教育及创新两者是国家富强之本。教育对国家发展极为重要,要维持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唯有加强教育、创新科技。
一直坚持创新、致力慈善的季寒冰博士在公司迈上集团化、多元化道路时,把更多的时间与心力投身於慈善事业。因为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情结,就是希望用他的知识才华和多年的经营理念来报效祖国。他对生他、育他的土地一直饱含深情。十年苦读,让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十几年创业历程,让他深深体会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与民族复兴的重要性。通过专业学习获得的思辨力和洞察力,不断改革创新,让公司稳步发展,在创造大量财富同时,也成就自我价值。但季寒冰博士始终保持赤子本色与儒者风范,深知一个深具责任感的企业才有可能赢得理解与尊重,所以一直坚持“取之於社会,反馈於社会”的企业目标,在行有餘力的时候,便热心公益,积极投身教育事业。
季寒冰博士认为慈善更多是一种文化,它的目的不是帮助企业获取直接的经济利益,但通过捐助可以改善一部分人的命运,和社会分享我们的成功,促进文化教育科技经验的交流,为科技创新、中华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可以说慈善已成为公司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从事慈善事业的过程中,季寒冰博士深深地感到,输血不如造血。在给予受助对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外,更要提高他们自助的能力。而教育是最根本、最基础的,因此,他主要资助教育类项目。在身体力行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慈善工作时,又深感个人精力与资金的局限性,希望成立一个专门的基金会,让基金会的专家顾问来处理每一笔善款的发放,由基金会来审批公益项目,这样可以把有限的资金合理高效地用到最恰当的地方,自己也可以超脱些,好创造更多的财富。於是他利用自己在业界的人脈与影响,联络一批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和爱国同仁一起创立了中华振興基金会,意在动员海内外一切力量募集文化教育科技振兴基金,与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起努力加强文化教育的交流和科技环保的推广工作。以“大大的爱做小小的善事”,同时促进受助人在擁有尊严中发展,自信自立,为社会和谐、中华振兴尽绵薄之力,以此表达他的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一片冰心振中华”,正是季博士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
2006年6月15日,香港中华振兴基金会在对广西数个扶贫项目进行考察後,决定对东兰、凤山、巴马等地的3个教育和饮水项目进行总额为55万多元人民币的捐资援助。
谈起此次广西之行,季寒冰博士深有感触:“每次前往那些贫困地区,我都会强烈地感受到,社会上还有不少亟需帮助的人们,需要有爱心的人士伸出援助之手。说是扶贫,其实我本身是抱着一个学习的心态去做这些工作的。比如我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其他各项事业同步发展,如果失衡,对这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是有影响的。虽然基金会的工作完全是义务付出,是在做奉献,但我感到自己也从中收穫了很多。”
季寒冰博士介绍,中华振兴基金会的主要援助方式有两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二是助学兴教,还提到这些年来的一个很深的感受,“我们中华文化的确博大精深,但大多数国人认识都很肤浅,更何况外国人呢?如今,中国发展越来越好,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将会越来越重要,仅仅是在经济合作互利是远远不够的,文化交流也非常重要,比如近年国外提出的“中国威胁论”,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不够有很大关係。其实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伦理道德中存在很多慈善文化的基因:孔子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孟子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张,这些与西方基督教义宣扬的“施比受更有福”有相通之处。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大大加强,我相信一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因此,我希望能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尽最大的努力向国外宣传。”
他还指出,目前内地的不少高校的理工科系因为跟商界联繫比较紧密,往往能够获得较多的经费支持,而社工科则相差很多。这个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华振兴基金会有志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其实我们能做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工作,但我们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季寒冰博士表示:“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光靠个别热心人士和个别团体力量毕竟有限,还须要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共同支持。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带动更多海内外有爱心的人士加入到对中华民族的扶贫、慈善事业中来。‘赠人玫瑰,手有餘香’。我们相信,只要地球村里每个人都能拿出一点力量,整个世界都会因你的爱心而改变!”
有志敢为写传奇
如果说参与中华振兴基金会的工作是季寒冰博士造福社会最直接的方式,那麽努力开拓事业、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並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就是他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间接方式的重要基础。
虽然季寒冰博士的事业是在香港起步並发展起来的,但其实他是在上海出生和成长的。在百年名校上海交通大学,季寒冰历时十年,先後读完了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跻身精英阶层。1991年,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季寒冰走出大学校门,来到香港,迈出了开启事业开创征程的第一步。
出人意料的是,学电子工程出身的季寒冰博士並没有从事与其专业有关的工作,而是选择了一条很有挑战性的新道路——进入房地产业。可想而知,放棄自己用十年之功苦学深研的专业,转而尝试一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行业,没有敢为人先、挑战自我的勇气,没有过人的胆识、坚定的信心,是不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但这显然不是季寒冰博士一时头脑发热所致,而是经过了再三斟酌、深思熟虑的决定。
九十年代初期,房地产业在香港已经开始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季寒冰博士敏锐地意识到,未来的香港房地产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不愿脱节於社会、落伍於时代的他,心中升腾起这样一个信念:“人生能有几回搏?与其循规蹈矩,不如放手一搏!”
古人说:“古今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有志敢为的季寒冰博士一旦下定决心,就会充满幹劲全力以赴。但万事开头难,创业之初所要面对的种种困难也是旁人难以想象的:缺少资金、人才匮乏、对金融环境的瞭解有限、行业操作规程也不熟悉……但令人不得不佩服的是,季寒冰博士面对这一切卻丝毫没有动摇信念,而是以不达至彼岸誓不罢休的斗志知难勇进,奋力前行。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凭藉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拼搏,季寒冰博士一步一个脚印,终於在香港房地产业站稳了脚跟,在自己的事业进程中不断演绎出精彩与辉煌。
时至今日,季寒冰博士已成为一位业绩卓著的商界俊彦,他创立的丰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拥有丰源土地发展有限公司、丰源环城投资有限公司、丰源金融财务有限公司、丰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加利富发展有限公司、丰源地产有限公司、金广集团有限公司、亚太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数码村屋有限公司等多个企业,涉及房地产、建筑工程、信息工程、数码产品等多个领域。只用了十多年时间,他就已经悄然构筑起自己的事业王国。
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其实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关键在於他成为英雄之前牢牢地把握住了时势的脈搏。季寒冰博士的创富传奇,堪称时代精英创业成功的典范之一,也生动诠释了“时势造英雄”这句哲言的精妙之处。
风雨之後见彩虹
一个有作为的人最突出的特徵便是其拼搏进取精神——在不断地挑战自我、不断地开创与扬棄之中,实现不断地超越自我、突破自我。
如今的季寒冰博士显然不愿意津津乐道於往昔的辉煌,他表示,其实自己也曾遇到过不少挫折,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金融风暴来临之前,香港的各行各业一派如火如荼的兴旺景象,人人都热衷於投资,那种近乎狂热的情境令人至今记忆犹新。”季寒冰博士回忆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公司也受到影响,进行了一些在当时看似很有必要其实卻带有很大盲目性的投资和扩张。不言而喻,当金融风暴席捲整个东南亚地区时,季寒冰博士的公司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
“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1月,公司处在最艰难的时期。在此期间,投资上的巨大损失再加上精神上的折磨,令我感到很痛苦、很迷茫。有一段时间我离开香港去了美国,考虑如何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但季寒冰博士並没有就此颓丧、就此沉沦,逆境反而激发出他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斗志和决心。很快,他针对遭受重创的公司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解救措施,该停掉的停掉,该调整的调整……事实证明他当时所做出的决定是非常及时、非常正确的。经历了这场劫难之後,公司反而煥发出更强的生机和活力。
回顾过去,季寒冰先生感慨不已:“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庆幸的一点就是,自己已经比较清楚地看到,整个事情的过程不是一次简单调整,而是一次势在必行的革命。如果不能认识到一点,而是老想着以前,也许公司根本不会走到今天。
“这些经历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做人不可能一帆风顺,身处逆境时,一定要有冷静清醒的头脑,一定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处理问题,这样才能转危为机。最主要的一点,你必须给自己一个交代,给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交代而不是得过且过的交代。”
营商兴业重精神
作为一个企业,其成功的标誌不外乎强大的盈利能力和极具号召力的品牌效应。但是,当我们透过表象,从实质上去破译一个企业的成功密码时,就会发现成功的经验虽然总是可以相互借鉴,卻绝不会雷同,因为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会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模式和理念。对於这一点,季寒冰博士有着独到的感悟。
季博士认为,首先,企业的创新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早已得到了企业界的一致认同和高度关注。对於並非生产型企业的丰源实业集团来说,观念上的解放、思想上的变革就是最能体现创新精神的地方。比如在投资方面,好机会往往是稍纵即逝的,在积极审慎的前提下,该做的项目应该大胆去做、放手去做,‘该出手时就出手’,因循守旧、过於保守的投资理念显然是不合时宜、不能适应时代形势发展需要的。”
“同时,企业要发展,但一定要是可持续发展,绝不能孤注一掷,不能急功近利,而应当从全局角度着眼,看长远一些,要有科学的、全面的发展观念。”
作为一位企业家,季寒冰先生还谈到:“我看到国内不少报章杂誌,都讲到国内企业界有一种现象,就是‘富不过三代’。其实现在,富不过三年的也大有人在。因此我主张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不把贫富看得太重。”
如果说企业的发展凭藉的是企业家的努力及机遇,那麽发展壮大的企业必须要靠企业家的智慧和谋略。只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才会懂得去建立一流的人才队伍,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面对当前所面临的各种机遇与挑战,季寒冰博士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下,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爭,企业只有锐意变革、提高品牌价值,才能建立和保持其竞爭优势,适应国际发展潮流”。
当笔者问到季寒冰博士如何看待企业家应当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时,他沉思片刻然後说道:“首先我觉得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不应当把企业单纯看成一个赚钱的机构,也就是说,企业还应当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我认为,如果一个企业家真正把经营企业当成经营事业来做,而且勇於承担一定社会责任,那麽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同时,企业家应当具有一种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企业家要有一定的文化层次,要不断加强对国际环境的瞭解、对世界形势的把握,不一定要精通这些,但一定要积极地去瞭解、去学习、去分析。”
在传统的商业观念中,企业“在商言商”,有人说赚钱是企业最大的道德,只有赚钱才能生存,那麽企业必须以盈利为目的,这似乎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季寒冰博士则认为:虽然经商有经商的遊戏规则,但“在商言商”与“在商言‘善’”並不矛盾。国内外成功的企业和有良知的商人,多是受人尊敬的社团領袖和慈善家。这与那些置社会公益於不屑、视民间疾苦而无睹的企业和经营者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在参与基金会工作时,季寒冰博士一贯非常注重奉献精神这个元素;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正是以“奉献即是收穫”的理念来谋求企业发展的。同样地,“有人说企业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我坚持一个观点,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不要刻意去追求过高的利润。比如一个杯子的价格,市面上是两块钱,如果你报价是五块钱,肯定没人跟你谈;如果你一定要卖五块钱,那你就要牺牲你的价值。正如这个道理,企业要盈利,要赚钱,但是一定要在合法经营、诚实劳动的前提下去赚钱,只有这样才是赚得其所。一定要靠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手段去牟利,如果你想要赚取高利润,就一定要为客户创造高价值,可以是商业价值、实业价值,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价值。”
家庭美满亦成功
採访当中,当笔者请教季寒冰博士的成功之道时,他笑言:“其实我离成功的标準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只是在向成功不断努力、不断接近而已。但我觉得,不能用拥有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只要在精神上得到充分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成功。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成功’至少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企业稳步前进、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並且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二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让员工以及接触到的人都能收穫相应的满足感;三是家庭幸福、夫妻之间和睦融洽、子女健康成长;四是我本身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得到不断的提升。”
应当说,季寒冰博士已在个人事业及社会公益等领域都取得了不斐成就,同样令人羡慕的是,他还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太太张佐姣女士不仅是他的生活上的佳偶良伴,还是他事业上的“黄金搭档”,在慈善事业上同样贡献良多。夫妻俩携手同心,互敬互爱,情深意笃。他们的两个子女,一个七岁一个四岁,都非常活泼可爱、聪明漂亮。在子女教育方面,季寒冰博士则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里虽然有佣人,但孩子们在父亲的教导下,都已经习惯了自己从小动手处理很多事情,与很多同龄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主张生活上简单一点,但在精神上一定要充实、要丰富。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季博士说。因此,他在业餘时间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而与太太和儿女一起氤氲书香、共度周末更是被他视为人生最大的享受之一。“每看一本书,我都会有很多体会,不仅从中得到不少乐趣,还学到不少东西,受到不少启发。我希望孩子们也能从中受益。”
结语
一位思想者曾经说过:谁拥有不断拷问自我的精神,谁的人生就会很有价值,谁的生命就会得到质的飞跃。因为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拷问的过程:我能做什麽,我该做什麽,我想做什麽,我要做什麽,我将走向哪里……在拷问中,能够寻找人生亮丽的轨跡。
季寒冰博士则时时用这样一个準则来不断拷问自我、剖析自我:“我是不是探寻到了人生的意义、体现出了真正的人生价值?有没有为社会、为国家尽到自己的责任,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不是有所贡献?”
採访即将结束时,季博士表示:“在我眼中,一个人最大的成功,应当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他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他才真正体现了人生的价值所在。就目前而言,我希望中华振兴基金会能够在我的带领下,在扶贫办学、造福社会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当一个人能凭藉自己微薄的力量影响到更多的人来共同推动这个社会不断进步,我相信即使每天只做到一点点,他都是成功的。这就是我前进的动力所在。”
季寒冰博士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事业上,他执著追求、奋发进取;在人生旅程中,他不懈求索、努力创造价值;在回馈社会方面,他勇於承担、乐於奉献,这一切共同交织成季寒冰博士的一颗赤诚炽热之心。这颗赤诚炽热之心令他在奉献中不断收穫精神的满足,在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境界不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