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教师就必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理念;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探索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5-0021-02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既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一、教散文,抓红“线”
现代散文,一般写法都很灵活,有些篇幅还很长。讲课时,如果从前讲到后,面面俱到,就会耗时费力,思维混乱,如坠雾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就是抓红“线”。
我教《藤野先生》时,抓住了两条线:一是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抓住线索“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思念),重点解决“藤野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这一问题:藤野先生知识渊博,认真负责,待人诚恳,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正直豁达,重感情,是一位非常难得的良师。二是鲁迅的爱国情感。研读“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解决“鲁迅离开藤野先生的原因”。影片里的中国人愚昧、麻木,鲁迅决意弃医从文以拯救国民之精神,此段初步谈及鲁迅的爱国情感。接下来再进一步研读: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种种丑行;日暮里、水户、“物以稀为贵”;写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等内容,鲁迅的爱国感情越来越清晰的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样处理,教得紧凑,学得活跃,关键是抓住了散文中的红线。
二、教小说,抓三要素
小说具有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教小说就抓三要素设计教学。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是这样设计的:
1.利用谈话法,初步了解人物和情节。主要解决文中几个人物,是什么事件,故事分几个阶段的问题。
2.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菲利普和克拉丽丝两个人物的性格,抓住他们的语言、神态、心理、动作等描写。
3.在思考“菲利普夫妇为何视自己的亲人于不顾,造成他们心理变态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于勒》的社会环境。
这样处理教材,既贴近生活,又适于小说这种文体的教学,能突出教学重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古文,抓“死”和“活”
文言文教学要想做到省时省力,必须抓住要点:像字、词、句的学习,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要抓“死”,即量化学习目标,先取有代表性的、重点的去学,防止漫无边际,眉毛胡子一把抓。
单就“知识迁联”而言,就是加强古文知识间的多向联系,此谓“活”。
四、教背诵,抓“反复”
背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然而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怵头背诵。教师应多想措施,做到读、背、默、查四结合,通过“反复练”来提高学生背诵能力,完成背诵任务。当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
五、灵活运用“九化”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将一些教学方法,归结为“九化”。“活动化”,即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精彩动作、表情等,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模仿“百草园冬天捕鸟”的一系列动作,“扫、支、撒、系、牵、拉”等;“美术化”,即让学生针对课文中的精彩画面绘出图画,又如学习《醉翁亭记》,让学生画出醉翁亭的地理位置,早晚、四季景色,太守出游的场面等等,似象非象的图画,既锻炼学生的思维、开发想象力,又增添了学习兴趣;“音乐化”,即联系课文内容唱一首相关的歌曲,例如学习《枣核》时,让学生当堂唱了《月之故乡》,从而把美籍华人的爱国情感表达出来,使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想象化”,即让学生结合课文情境闭目想象;“书法化”,板书富于变化,注意使用彩笔点缀,图文并茂,并适当进行书法教学,每篇课文的板书,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系统化”,即教学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能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整理。例如,每学完一个单元,让学生利用表格进行对照比较;“演说化”,即结合所学课文内容即兴谈感受或口头作文。例如学了《纪念白求恩》后,让学生口头作文— 《我与白求恩》等;“书写化”,即每课讲完后,总要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抄写课文中部分精彩的语句,既加强了对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书写水平。“模拟化”,即让学生模拟表演课文中的人物。例如学习了《孔乙己》,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孔乙己和丁举人,两个人都是读书人,一个功成名就,有权有势;一个穷困潦倒,无法生活。
六、挖掘课文中的作文资源
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作文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作文资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创造性作文的主要形式有:情节扩展式。例如:学了《皇帝的新装》后,可让学生想象皇帝在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后的情景,然后把想象到的内容写下来。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如学了《木兰诗》后,让学生改写《木兰的自述》。图文转换式。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相关迁移式。这种形式就是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内容上来。
总之,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欲有所成,必有创新意识。在全新的教学理念支配下,经过努力,必能找到更多更巧的教学新招,使语文教学面貌一新。
【责任编辑:薛春科】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理念;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探索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5-0021-02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既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一、教散文,抓红“线”
现代散文,一般写法都很灵活,有些篇幅还很长。讲课时,如果从前讲到后,面面俱到,就会耗时费力,思维混乱,如坠雾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就是抓红“线”。
我教《藤野先生》时,抓住了两条线:一是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抓住线索“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思念),重点解决“藤野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这一问题:藤野先生知识渊博,认真负责,待人诚恳,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正直豁达,重感情,是一位非常难得的良师。二是鲁迅的爱国情感。研读“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解决“鲁迅离开藤野先生的原因”。影片里的中国人愚昧、麻木,鲁迅决意弃医从文以拯救国民之精神,此段初步谈及鲁迅的爱国情感。接下来再进一步研读: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种种丑行;日暮里、水户、“物以稀为贵”;写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等内容,鲁迅的爱国感情越来越清晰的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样处理,教得紧凑,学得活跃,关键是抓住了散文中的红线。
二、教小说,抓三要素
小说具有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教小说就抓三要素设计教学。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是这样设计的:
1.利用谈话法,初步了解人物和情节。主要解决文中几个人物,是什么事件,故事分几个阶段的问题。
2.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菲利普和克拉丽丝两个人物的性格,抓住他们的语言、神态、心理、动作等描写。
3.在思考“菲利普夫妇为何视自己的亲人于不顾,造成他们心理变态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于勒》的社会环境。
这样处理教材,既贴近生活,又适于小说这种文体的教学,能突出教学重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古文,抓“死”和“活”
文言文教学要想做到省时省力,必须抓住要点:像字、词、句的学习,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要抓“死”,即量化学习目标,先取有代表性的、重点的去学,防止漫无边际,眉毛胡子一把抓。
单就“知识迁联”而言,就是加强古文知识间的多向联系,此谓“活”。
四、教背诵,抓“反复”
背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然而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怵头背诵。教师应多想措施,做到读、背、默、查四结合,通过“反复练”来提高学生背诵能力,完成背诵任务。当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
五、灵活运用“九化”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将一些教学方法,归结为“九化”。“活动化”,即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精彩动作、表情等,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模仿“百草园冬天捕鸟”的一系列动作,“扫、支、撒、系、牵、拉”等;“美术化”,即让学生针对课文中的精彩画面绘出图画,又如学习《醉翁亭记》,让学生画出醉翁亭的地理位置,早晚、四季景色,太守出游的场面等等,似象非象的图画,既锻炼学生的思维、开发想象力,又增添了学习兴趣;“音乐化”,即联系课文内容唱一首相关的歌曲,例如学习《枣核》时,让学生当堂唱了《月之故乡》,从而把美籍华人的爱国情感表达出来,使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想象化”,即让学生结合课文情境闭目想象;“书法化”,板书富于变化,注意使用彩笔点缀,图文并茂,并适当进行书法教学,每篇课文的板书,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系统化”,即教学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能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整理。例如,每学完一个单元,让学生利用表格进行对照比较;“演说化”,即结合所学课文内容即兴谈感受或口头作文。例如学了《纪念白求恩》后,让学生口头作文— 《我与白求恩》等;“书写化”,即每课讲完后,总要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抄写课文中部分精彩的语句,既加强了对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书写水平。“模拟化”,即让学生模拟表演课文中的人物。例如学习了《孔乙己》,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孔乙己和丁举人,两个人都是读书人,一个功成名就,有权有势;一个穷困潦倒,无法生活。
六、挖掘课文中的作文资源
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作文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作文资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创造性作文的主要形式有:情节扩展式。例如:学了《皇帝的新装》后,可让学生想象皇帝在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后的情景,然后把想象到的内容写下来。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如学了《木兰诗》后,让学生改写《木兰的自述》。图文转换式。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相关迁移式。这种形式就是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内容上来。
总之,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欲有所成,必有创新意识。在全新的教学理念支配下,经过努力,必能找到更多更巧的教学新招,使语文教学面貌一新。
【责任编辑:薛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