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血缘意义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n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姓氏是流动的、现存的、世俗的、活着的最古老历史,它的起始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度。
  那时,姓氏不仅是文化,还是必须恪守的规范。作为文化的姓氏既是氏族特定的标志和符号,也是血缘关系的标志、符号,这是文明的开始,文化的开端;作为制度的姓氏是必须遵守的规则,越矩就会受到惩罚,甚至根本没有机会越矩。这是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人类文明的里程碑。
  人是社会性的群体动物,这些原始本性镶嵌在基因中,姓氏属于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同与生俱来的本性完全不同,既是对原始本性的标注,也是对行为的规范。人的本能受控于这些规范,于是,人的属性分别在自然人和社会人维度延伸,姓氏自然成为联结自然人与社会人的文化结点,血缘的文化符号,具有超越生命的力量。
  在姓氏的起源阶段,其与血缘还存在真而且真的一一对应关系。人类的本性与社会发展的使命不可能让姓氏与血缘的关系定格在原初,扩张与征服、战乱与占有,姓氏与血缘的联结就这样被撕裂。多年以后,血缘与姓氏的对应不再纯粹,但在此基础衍生出的文化意义并没有随之消失。
  姓氏的血缘意义逐渐被淡化,文化意义日渐丰厚,从文化符号延伸到物质文化符号——宗祠,再加上制度加持了对姓氏的敬畏,人们开始在变通中实现与祖先的联系。这也使得世俗总是使出全身解数维护姓氏的尊严,传承子嗣甚至成为一段时期内社会的集体意识和评价标准,造成心理恐慌和社会歧视,也产生了赘婿等为。
  任何一個人都不是从头开始的,从小的社会化过程,形成了特有的社会文化心理,姓氏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认同感、归属感的心理根源。封闭的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传统的礼俗维系着亘古至今的人际关系;开放的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在陌生人社会姓氏的张力逐渐弱化,源自于熟人之间的社会凝视感消失了。
  人类文明演进的目的就是解决压迫、实现平等,在法的层面给出了权利平等,在理的层面给出了规则平等和机会平等。在理的层面追求男女平等,这触及法律层面的继承制度,更为重要的是权利意识的觉醒。几千年子随父姓的文化传承早已成为社会认同,子随母姓依然是特例,但是,蕴藏在姓氏中的内涵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认祖归宗超越了传统文化的规制,父亲的祖先与母亲的祖先同样重要。
  不仅如此,《民法典》还明确规定了孩子不仅可以随父母姓,甚至可以跟奶奶姥姥姓。这将根脉的文化内涵推向了极致,传承姓氏的权利平等、规则平等和机会平等,完全遵从家庭成员的意愿。
  而今,便利的交通、快捷的信息呈现的是人类整体的力量,“地球村”也造就出一番新景象:陌生人可能没有共同的祖先,却可能有相同的后代,基因在加剧融合,只要姓氏在,根脉就在。
  人的数字化不断彰显姓氏的文化伟力,无论走到哪里,根脉依然在那里。百变千幻的网络时空,可选择、可扮演的角色随心所欲,然而,最真实的个体依然无法摆脱,也不能摆脱的姓氏与名字的组合。那不仅是你、我和他,也是文化,那个联结个体与祖先的姓氏文化,同样镌刻在我们与他们的生命中。文化与文明的交相呼应,挣脱了封闭、狭隘的束缚,姓氏文化在时光中生生不息地穿梭,似乎在昭示人类本是一个整体……
其他文献
天行者  ■摄影:王慧  心声  ■摄影:张春羊  笑對生活  ■摄影:刘泳晔
期刊
窗外  范女士35岁公司职员  【诉说】12岁那年,我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母亲,在跟父亲争执时发病,失手杀了他。好心的亲戚把我接到家里,从此,我开始了寄居生活。在巷子深处一个小小的单元房里,我物质上没缺过什么,但青春始终孤独寂寞。  15岁那年,我发现对过楼的一个窗口,有一个俊美少年,身影时不时晃动,有时还站在窗口向外凝视。有一次,他摆了一个准备跳舞的姿势,天啊,身体那么挺拔,完美的一字双肩,背沟像
期刊
每天,鞍钢股份热轧带钢厂1780线生产甲班倒班作业长曲晓东早早地来到操作室,首先查看电脑界面上的轧制计划,然后就在火龙穿梭一般的生产线上开始了他的巡检之路。巡检是他的本职工作,主要负责设备操作,工艺和安全技术操作,还要每一小时对设备的运行进行监视,确保生产安全稳定运行。  24年  1997年,具备世界一流水准的热轧生产线1780生产线正式上线,作为鞍钢的“希望工程”,项目从投产之初就立足“高起点
期刊
父系氏族以来,传统一直禁锢着人们对姓氏自由的想象力,世界上大部分的民族和国家也都保持着“单系继替”——父亲独占子女冠姓权的习俗。  曾有这么一则笑话,两位单身男女互相调侃对方,男生说:“我虽然没有对象,但至少知道未来孩子姓什么,你却连孩子姓什么还没着落呢。”女生则不服气地回怼:“我的孩子一定是我的孩子,你的孩子可就不一定了。”在这看似势均力敌的对话中,人们已经不自觉地陷入了一种惯性思维——“随父姓
期刊
按“劳”分配  欧阳月31岁四川  随母姓对我的影响完全是正面的。  从奶奶(母亲的妈妈)口中我得知,在母亲怀我时父亲就和她严肃地谈过,因家庭原因,父亲父母没办法对照顾孩子提供任何帮助,特别是年幼时期,所以我出生后需完全依仗母亲父母的帮忙,所以他认为出最多力的人应该有冠姓权,且无论我跟谁姓,都是他的孩子。  我因此随了母姓,也因为名字的特别,很小时就产生了要一直与众不同、尽量优秀的想法。  我知道
期刊
子随父姓是几千年来普遍遵循的命名方式,但传统或许并非人的“本意”。那么追溯人类起源,事实究竟如何?科学家把目光投向用另一种语言写成的历史记录——DNA。  事实上,每个人都拥有数以亿计的历史记录拷贝,每一份拷贝都保存在身体的一个细胞中。你的DNA继承自你的父母,而你又把它传给你的子女,就像一份不可能丢失的家谱。  20世纪80年代,牛津大学人类基因研究所科学家布莱恩?塞克斯发现,人类的姓氏和遗传基
期刊
姓大于名  古人讲:“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作为中华名文化的脉承之一,是人们以血脉传承为根基的社会人文标识。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这些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的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有的则经过世代传承延续下来,逐步形成目前在用的6000多个姓氏。  姓氏关系到家族建构、亲情伦理、婚姻禁忌、血脉传承机制的形成与维持,古人讲究家谱、宗祠、寻根
期刊
没有彩礼、没有嫁妆,办婚礼时,司仪没有提及“男方迎娶、女方出嫁”之词,只是说一对新人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祝贺百年好合。张欣至今还记得自己婚礼时的场景,特别是在婚前,夫妻双方家庭还约定:生育两个孩子,第一个随男方姓,第二个随她姓。  张欣的丈夫是江西客家人,这一婚姻模式打破了当地原有的传统。为此,男方在婚前召开了一整天的家族大会,气氛始终凝重。但在张欣父亲看来,“这是对女儿家庭付出和价值的一种肯定”,
期刊
父母为新生儿命名是实施亲权的代理行为,符合姓名权的法律规定。《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五条规定:“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在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可见,子女随父姓或随母姓在法律上,都是被允许的,父母双方对新生儿享有“冠姓平等权”。  聊到子随母姓,常常给人一种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错觉,实则不然,无论子女随父姓还是子随母姓,都是夫妻双方平等协商的结果。
期刊
个案急呈  申请人吴某于2019年末发生工伤后,被鉴定为伤残四级。社保经办机构按月为其发放伤残津贴后,单位停发了其工资。吴某对此提出异议,在与单位协商无果后,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裁定单位继续向其发放工资。  申诉人  伤残津贴是伤残津贴,工资是工资,我受了工伤,不能去上班,但我仍是单位的员工,单位怎么能不给我发工资呢?  被诉人  吴某已经领取了伤残津贴,并且他工伤后也没有再来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