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复习课的习题设计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753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复习课既有别于新授课,又有别于普通的练习课,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因此,数学复习课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立场,精心设计习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他们产生新的数学学习感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复习课 教学实践 策略 收获 习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33
  复习课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具有查漏补缺的作用。因此,在数学复习课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立场,精心设计习题,帮助学生主动联结、对比已学的知识,获得新的数学学习感悟。下面,以“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教学为例,谈谈复习课中习题设计的一些策略。
  一、改变取舍,让每一道习题会说话
  如梳理“分数的初步认识”整个单元的知识后,教师一般会出示紧扣重点的基础练习,这时可将习题以的“填一填”“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算一算”等形式出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尝试引入“多米诺骨牌游戏”,仿照游戏中的连锁效应,使学生对学习趣味盎然。(如下图所示)用若干张随意放置的卡片表示多米诺骨牌,每张卡片分成左右两部分,习题以“活动指令”和“指令答案”的形式出现在卡片左右两侧,一般第一张卡片有一个明显的开始箭头,执行完所有卡片上的指令表示顺利完成多米诺骨牌游戏。
  如从1 / 4开始,要求学生从整套卡片中寻找到下一张有表示该分数的卡片,答案可以唯一,也可以多个。这里,学生可能选择第3张卡片,也可能选择第5张卡片。如选择5号卡片,则下一步按右侧的2 / 5这个指令思考、搜寻。学生也可以先在卡片4中找到所需答案,再根据右侧“没有涂色的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这个指令,通过看图或者计算(1-2 / 5)找到答案是3 / 5,然后按照这样的方法一直继续游戏。
  这些精心设计的习题涵盖了整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如初步认识分数、分数的简单计算和分数的简单应用等。在实际教学中,卡片多少可以根据学习要求进行增减,卡片上的习题也可以由学生自行设计,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复习整理知识的方法,学得更灵活。
  二、题尽其用,让每一次思考更周全
  练习如果没有一定的量和一定的度,就无法达到理解、掌握、巩固的效果,但如果超过了某个度,又会使学生产生排斥甚至厌倦的心理。因此,设计复习习题时,教师应以提升思维含量的角度去审视、挖掘习题的价值,力求以“小”见“大”,题尽其用。
  顺着刚才的复习思路,教师可以再次利用卡片上的信息,进入下一层次的练习。如利用卡片2的右图,进行拓展练习。
  1.先出示图1,估一估。
  师:小正方形占整个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想准确知道,有什么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折一折、量一量、分一分等方法。这样设计意在结合估算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元化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图2。
  师:根据这个图,你可以写出哪些分数?你还想到什么?
  在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暴露出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如“你可以写出哪些分数”,让学生意识到观察的角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你还想到什么”,可以反映出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互动中不断反思提高。
  3.移动图2的涂色部分成为图3。
  师:讨论一下,又有什么新发现?
  这里的移动,不仅让学生直观看到结果其实就是1 / 4,蕴藏着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为以后研究图形的变换、图形的面积作了很好的渗透和孕伏。
  像这样的动态分步呈现习题,克服了文本的局限,把看似比较简单或没有价值深究的内容进行合理拓展,不仅提高了习题的价值,让复习课不再枯燥乏味,而且在逐步深入的思考中,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变得深刻、灵活。
  三、顺势而为,让每一个知识点联结成网
  知识是一点一点累积的,每个知识点以内在的联系构建成一个有层次、结构化的网络系统。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将每节课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为此,设计复习题的时候,教师需要考虑如何把零散、孤立的知识有序地联结起来,做到纲举目张,让每一份学习材料成为构建知识网络的有效节点。
  如本节课第三层次的练习设计可以基于上题的格子图(如下),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
  1.把格子变成4个相等的长方形,对每个长方形平均分,用分数表示每一份。
  2.呈现学生的不同分法,形成“分数墙”,研究“分数墙”里的数学问题和规律。
  (1)写出“分数墙”里所有的分数,把它们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
  (2)你能根据“分数墙”写出一些加减算式吗?观察算式,看看能有什么新的发现。
  (3)用“分数墙”里的分数表示。
  1=( ) ( ) …… ( )
  1 / 2=( ) ( ) …… ( )
  1 / 3=( ) ( ) …… ( )
  师:你发现了什么?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4)找一找“分数墙”里的相等分数并写一写,看看发现了什么。
  (5)你还能从“分数墙”中找到什么有趣的现象吗?
  这一练习设计充分利用“分数墙”,引导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分数加减”和“相等分数”等内容进行复习与整合,再通过反复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渗透观察、发现、转化等思想方法,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
  “分数墙”是学生直观认识分数的常用模型,既能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的分数知识,又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数的性质提供了空间。基于“分数墙”的研究,可以让学生尝试把“分数墙”里的分数填写到数射线上,进一步发展学生在“分数墙”中建立起的分数概念。可以设计如下练习:
  ①把长方形抽象成数射线,回忆以前在数射线上怎么表示数的。
  ②想一想:数射线上能表示出分数吗?试试看。
  同时,这个引申练习可以让学生体会、了解到分数不仅仅代表一个“分”的操作过程,同时是一个数学对象,是一个像自然数一样可以表示在数射线上的数,为以后学习数轴打下基础。
  总之,教师在设计复习课习题的过程中,应力求主线明了、层次清晰,在梳理巩固的基础上有拓展、有探索,让学生有新的收获,享受到思考的盛宴。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街舞是爵士舞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的产物,它的动作是由各种走、跑、跳组合而成,并通过头、颈、肩、上肢、躯干等关节的屈伸、转动、绕环、摆振、波浪形扭动等连贯动作组合而成。街舞的各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健身效果,既要求上肢与下肢、腹部与背部、头部与躯干动作的协调,又讲究组合动作各环节各部分的独立运动。20世纪80年代,街舞传入中国,并逐渐作为健身运动传播开来。一、街舞的起源与发展  (一)街舞的起源  街
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经对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做过精彩的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充分说明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自生活,还要回归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让能我们的数学课堂走出枯燥,处处开花,且花开别样红。  一、生活,激趣数学  小学生尽管年纪小,但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尽量从生活中引入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精选学习素材,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让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实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避免出现少数替代多数、个别替代整体、预设替代生成等现象,使合作学习不再流于形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不替换——尊重生成现实  例如,在教学“分米和毫米”一课的巩固练习环节中,我出示这样一个问题:“一根黄瓜长2( )。”有的学生认为应当填“分米”,有的学生则认为应当填“厘米”。看着答案为后者的学生自信满满的表情,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要尽量让情节具有现实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因为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那么,如何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不失数学本身应有的味道,使“生活味”与“数学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体会。
一堂课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漂亮,引人入胜;一堂课又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好的导入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入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那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导入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名师们的导入技艺吧!  一、引起注意,集中学习思维  黄爱华——教学“24时记时法”  师(放一段片头音乐):请同学们猜一猜,
“乘法分配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最后一个运算律,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内涵,而且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因此,“乘法分配律”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而以练促思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理智选择。下面结合“乘法分配律”一课两次试教的经历,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第一次试教:  一、观察猜想,引导探究  1.自主练习两组题目。  (1)8×(11 7),8×11 8×7;  (2)(7 12)
[摘 要]数学思考题旨在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苏教版 小学数学 图形 数的运用 情景设置 思考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29  数学教学中,思考题不仅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分
“习惯成自然”,这句话告诉我们习惯的重要性。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表现欲很强。此时对他们注重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因为数学学习习惯的好坏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数学学习。那么,注重培养哪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眼——学会观察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观察能力有限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题目忽深忽浅,把握起来真不容易!”  “67页上思考题的答案我都做了半天才做出来,真不知道该如何和学生讲才好!”  “教材中很多例题的呈现是通过列表法解决的,但实际上很多题目通过列表不但繁杂,而且容易出错。”  ……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时,很多教师觉得教材把握不准,学生的解题错误百出。于是,一场关于如何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的讨论在五年级数学办公室开展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