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的建立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225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在中共北京地委的领导下,中国农业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中国共产党北京农业大学支部宣告成立。该党支部是北京高校中成立较早且影响较大的支部。它的建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北京高校传播的历史见证,对推动北京地区农民运动和革命事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奋斗:农专学生的革命探索


  20世纪初,面对中国内外交困的局面,农大人同其他爱国志士一起,在时代的洪流中积极地探索着。早在五四运动前,农大学生就积极投身救国救民的各项工作中。1917年3月14—16日,李大钊在《晨报》发表文章,号召青年到最受压迫、最痛苦的劳动群众中去。三天后,北京农业专门学校[1](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以下简称“农专”)即响应号召,“拟联合各农林公共团体及农林学校组织农村讲演团,分赴京畿讲演农林最新学术,籍促改良”[2]。此后几年,农专学生经常组织农村讲演团和平民补习学校,在校内外和京郊开展活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农专学生进一步投身到五四的进步洪流中。在五四运动中,农专与北京其他12所高校一起发起并参与了游行活动。在此期间,农专学生还创办了《醒农》半月刊。《醒农》以“促人民之觉悟”和“谋农业之改进”为宗旨,[3]把政治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向民众发出爱国救国的呐喊,号召民众奋起抵抗。《醒农》印行至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五四时期的重要革命刊物。除此之外,农专学生还积极捐款捐物,支持五四运动开展。为筹集资金,农专还与北大、清华和高师等高校共同举办募捐义演。农专学生在义演中自编自演话剧《鹊巢鸠居》,大声疾呼“我们决不能做亡国奴,大家要齐心起来救国”[4],公开支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二、觉悟:马列主义在农专的传播


  在农专师生努力救国之时,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迅速传入中国,传入北京,传入农专,并进一步推动了农专革命事业的发展。早在五四运动之前,李大钊即发出“到最受压迫、最痛苦的劳动群众中去”的号召。邓中夏更是发起平民教育讲演团,组织学生去郊区工厂、农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5]在他们的影响及直接领导下,农专学生组织农村讲演团,在北京农村进行宣传,并在此期间迅速加深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1920年3月,李大钊、邓中夏带头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随后又与李大钊组织成立了北京共产党小组。1921年,受北京共产党小组和邓中夏的影响,农专进步学生杨开智和乐天宇等人首次将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带到农专。同年,邓中夏直接帮助农专组建社会主义研究小组,成员包括杨开智、乐天宇和蒋文孝等人。小组成立后,杨开智等积极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与宣传,认真传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积极参加学校包括“改大”运动在内的多项改革,革命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农专社会主义研究小组是当时北京高校范围内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它在农专学生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宣传,农专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农村与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在李大钊和邓中夏等人的领导下,农专学生走出校门,以大瓦窑村及其毗邻村庄为活动根据地,散发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向京郊农民宣传革命思想。他们的宣传鼓动,对京郊农村革命浪潮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农专学生还创办平民补习学校,组织乡村讲演组在学校附近及京郊进行讲演,借此教育和启蒙農民。上述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农专学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水平,提升了农专学生的思想觉悟,为随后建立农专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共农大党支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建:农大第一个党支部的建立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农专逐渐具备了建立团支部的条件。1922年秋,根据邓中夏的建议,农专在社会主义研究小组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农专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是北京高校最早的团支部之一,成立时有团员杨开智、乐天宇、林孔唐、彭树范等8人。在随后召开的北京地方团委会成立大会上,农专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的8位团员全部受邀参加,充分体现了农专团支部在北京地方团委会中的重要地位。
  农专团支部成立后,进一步推动了学生运动、学校改革运动与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农专团支部推动学校“改大”运动获得成功,并于1922年4月组建了农专第一届学生会。另一方面,1922年9月,农专团支部成立了以改革农村为宗旨的群众性公开团体——农业革新社,作为团的外围组织吸收进步青年。农业革新社成立后,积极在周边农村开设农民夜校,旨在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启蒙教育、帮助农民提高觉悟、教导农民学习文化。同时,团支部以此为渠道宣传革命理论,积累革命力量,继续扩大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农村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农专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工作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并为农大党支部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24年1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北京地委的指示,国立北京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农大”)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全部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农大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正式建立了。农大党支部是继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时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之后,北京高校中的第三个中共党支部。支部最初的党员有十余人,乐天宇担任支部书记,支部成员包括李启耕、詹乐贫和徐大昌等进步青年。农大党支部成立后,进一步推动革命运动在校内外迅猛发展,并积极发展党员,扩充组织。1926年,农大支部的党员人数发展到五十余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

四、发展:农大党支部的奋勇当先


  农大党支部成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开始了第一次合作,工农运动像雨后春笋般不断发展。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农大党支部在北京西郊开展了农民运动,在公主坟、罗道庄和大瓦窑等京郊村落建立党支部,并发展党员10余名。在此过程中,京郊农民的政治觉悟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密切配合工人运动,积极参加集会游行等多种形式的革命斗争,成为当时北京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在农大党支部的发动下,北京西郊300多名农民进城参加“北京各界对英日帝国主义惨杀同胞雪耻大会”的游行示威,有力地展现了人民群众反帝的决心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同时也证明了农大党支部出色的组织能力。游行结束后,中共北京地委对农大党支部在斗争中的出色表现进行了表彰。中共北方局曾派北京地委邓洁(鹤皋)同志到农大,授红旗一面,以资鼓励。此外,从1925年至1926年,在农大党组织的带领下,大瓦窑村党支部、公主坟党支部等农村支部在卢沟桥、丰台一带举办讲演等活动,将农运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十分活跃。
  除积极组织农民运动外,农大党支部还为革命培养和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革命志士和干部。1924年,北京大瓦窑村村民张永祥在乐天宇的推荐下成功入党,成为北京西郊第一位农村党员。在农大党支部的带领和帮助下,他建成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大瓦窑村党支部。大瓦窑村党支部的建立与发展,掀开了京郊革命运动的新篇章。李大钊、邓中夏等北京地方党组织领导人十分信任农大党团组织,曾多次选拔农大党支部的优秀党员到重要的岗位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五卅运动发生后,农大党支部锻炼和培养的一大批党团员随即成为革命骨干。他们奔赴各地从事革命工作,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在“三一八”“一二·九”等历次爱国运动中,农大党支部始终勇敢地站在运动的前列,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1924年成立的农大党支部是在李大钊关怀下,由邓中夏直接指导建立起来的中共基层支部,是农大历史上第一个中共支部,亦是北京高校中的第三个中共支部。农大党支部的创建及发展,对其他高校党支部的建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促进了校内外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成为北京地区有影响力、有战斗力的革命堡垒。农大党支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北京迅速传播的历史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进步青年追求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缩影,与千千万万个党支部一起,共同推动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
  *本文受北京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乡村治理视域下习近平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号:19KDC008)的支持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于1923年3月8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农业大学,1923年后简称“农大”。
  [2][3][4]北京农业大学校史资料征集小组.北京农业大学校史[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 133,143,140.
  [5]耿申,邓清兰,沈言,等.北京近代教育纪事[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1:111.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其他文献
现阶段,伴随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不断进步,房屋建筑行业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伴随着房屋建筑行业的发展,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有关人员必须对此加以重视。管理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是
本文介绍了曝气生物滤池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并通过工程应用实例,论述了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分析了该工艺在城市混流污水应急处理的运行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压力更大些,所以心理问题出现的更多些。高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
影音档案的修复带来了历史、文化、情感、记忆的回归与交融,人工智能的深度发展为其提供了新机遇。通过剖析利用AI技术修复百年前北京影像引发社会热议这一案例的成功原因,提出人工智能视域下影音档案修复与传播应该从以下方面寻求突破:聚焦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深挖影音档案潜在价值;纯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把握如史如现尺度;用心打造社交媒体平台,寻求主流媒体合作共赢;积极培育影音档案修复意识,提升档案工作者想象力。
档案事业的总体发展由政策、机构、从业者等多重因素共同决定,其中,从业者的综合能力对于机构的发展和政策的实施起重大作用。档案机构需要加强培训,通过培训让从业者提升服务能力,让档案更好地服务社会。现有培训中存在“形式雷同、内容重复”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使档案培训能够快速、精准、高效地提升从业者积极性,发挥培训的现实价值。
北京有一所著名的政法院校——中国政法大学,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49年北京就有一所中国政法大学,与现今的中國政法大学同名。这所1949年成立的中国政法大学仅仅存续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其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所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法类高等院校。  这所1949年成立的中国政法大学(以下简称中国政法大学)与今天北京的另外一所政法类“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国人民公
期刊
在进行一个行业的培训时,行业培训师根据外在的条件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激励学员积极参加培训。具有优秀的理论功底和思想上以及业务上多方位的功底是优秀的培训师必备的能力。
大兴区档案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践行“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秉承“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使命,结合档案利用服务窗口工作特点,主动担当作为。一、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利用制度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北京市大兴区档案馆利用工作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的同时,要求工作人员本着人性化服务的工作理念,灵活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个性化人文服务。
本文对城镇燃气非居民用户供用气合同中的权责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由于供用气合同制定不完善,造成当前城镇燃气安全管理存在诸多瓶颈。笔者从城镇燃气相关法律法规条文入手,结合
张秉贵(1918-1987),北京百货大楼售货员。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北京市档案馆保存着多份跟张秉贵有关的档案:《北京市1957年先进工作者登记表》《北京市1963年五好职工登记表》《1964年北京市先进生产者、老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会上的事迹摘要》《学习张秉贵一团火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份份档案,串起了共产党员张秉贵的不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