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好人的奏鸣曲》,谨将此书献给HGWXX/7”。影片结尾处的这行文字相信已经深深地触动了每位观众的心灵并牢牢地沉淀在脑海里。《窃听风暴》便是这样一部以真实历史事件为题材,通过细腻入微的人物情感刻画,从而彰显人性自由精神的电影佳作。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存在先于本质论、自由选择观和责任说,其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是人的“自由”。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解读影片《窃听风暴》,它表现了对于特殊年代里人们的生存状态的密切关注,揭露了专制政权对人民的种种束缚以及对人性的肆意扼杀,同时也展现出了人们在为争取自由与光明的过程中所投射出的人性光辉。
一、体制·荒谬·痛苦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面对的是一个虚无、荒谬的世界,人与人之间是彼此冲突的,所谓的冲突就是人存在的原始意义。同时,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并将“存在”分为了“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指原本就存在的、无法改变的外部客观世界,它是一个虚无的、混沌的、荒诞的世界。而“自为的存在”是“自在的存在”的虚无化,萨特认为只有意识才是真实自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是受主观意识支配的,是孤立的、封闭的,在他看来只有“自为的存在”才是真实的,才是创造世界一切的源动力。
两德统一之前的民主德国对国民的意识形态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影片从一开始便通过威斯勒审讯年轻人这一视角作为切入点,向观众初步展现了国家安全局的真正职能以及在当局集权统治下社会所弥漫的恐惧气氛,最终年轻人在威斯勒的威逼下,背叛了朋友,说出了真相。颇具回味的是,在随后威斯勒给一群秘密警察学员上课的场景之中,仅仅因为一个学员对“为什么不让他睡觉”而产生了质疑,威斯勒便在其名字下方画了一个“ⅹ”号。这样的一种二元对立的价值判断标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特殊的政治语境。
影片对人生痛苦的表现是围绕着德雷曼夫妇和威斯勒这三个人而展开的。德雷曼是当时知名的剧作家,在集权制度下为了生存和艺术创作,他以一种特殊的姿态尽量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并在权势面前极力保持自己的尊严。但是后来好友雅斯卡的自杀却重重地触动了德雷曼的神经,于是德雷曼开始与其他好友一起走向了创作揭露政府集权专制作品的道路。“自在”的世界总是对“自为”的世界加以阻碍,德雷曼的妻子玛丽娅成为了这个体制下的又一牺牲品。作为著名舞蹈家的玛丽娅,年轻美丽,视舞台如生命,为了自己和丈夫能继续留在艺术创作的舞台上,她向觊觎自己美貌许久的文化部长妥协了。影片中,在德雷曼猜到妻子要与文化部长约会时,两人随后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之后,玛丽娅在面对斯塔西巨大的审讯压力下无奈地出卖了自己的丈夫,当她恍惚地回到家中,发现安全人员正在搜家,面对丈夫疑惑而又信任的双眼时,她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痛苦和矛盾,冲出家门以一场车祸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二、自由·选择·人性
随着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尼采口出狂言“上帝死了”,存在主义的自由学说也在其土壤中生根发芽。萨特从“存在先于本质”出发进而推出了人是绝对自由的观点,“人永远是完全自由的,否则就不存在”。同时,他认为人的选择具有无条件性和绝对性,人的选择并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自我选择便是人的自由核心。在面对问题进行选择时,没有标准进行制约,人的选择只能服从人本身。
德雷曼和威斯勒走的路虽然不同,但到最后却是殊途同归,不同的事业追求,相悖的信仰诉求,却因争取人性的自由而走到了一起。当德雷曼得知好友雅斯卡不堪忍受当局长期的政治封锁而自杀时,他的表情是平静的,但内心的自由之火却在熊熊燃起,德雷曼自此放弃了妥协,与朋友们一起将政府的统治现状诉诸于笔伐。德雷曼以自己的勇气和力量向黑暗宣战,从打字机里由红色墨水所打出的一张张“红色檄文”正是这一希望的有力象征。
但当遇到得雷曼夫妇后,威斯勒内心的坚冰开始融化了,露出了内心中原本属于他的那份炽热与关爱。当威斯勒监听到德雷曼为了祭奠雅斯卡而弹奏琴声的时候,他的双眼湿润了,进而联想到此前他到德雷曼家搜查时所翻看到的诗句……最后,威斯勒在人性神圣和崇高的召唤下彻底摆脱了原有的政治束缚,大胆而又冒险地将德雷曼从危难的境地中解救了出来,威斯勒的这次选择使他的心灵得到了最纯净的升华。
三、责任·勇敢·救赎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强调应对“自由”加以限制,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以及社会自由是不可分开的,同时自由也受环境的制约。在这里,萨特将责任看作是制约自由的缰绳,人是自己价值的创造者,必须对自己负责,同时还要为他人和社会负责。
威斯勒的选择是具有阶段性的。起初,他作为国家的安全机器,始终以国家利益、集体主义等意识形态为约束,然而人性的压抑和个人自由的缺失在他内心似乎是感受不到的,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极端责任感,是与他之前受到专制训练密不可分的。随后,威斯勒在与德雷曼的内心交锋中逐渐被其所感化,从而进入了他自我心灵救赎净化的新阶段。
结尾部分可以说是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柏林墙倒塌后两德统一,德雷曼通过查找档案获悉了威斯勒拯救自己的真相,并随后著写了《一个好人的奏鸣曲》一书。当威斯勒在书店里翻开这本书时,他的眼睛不再灰暗,不再消沉,而是明亮又认真地注视着这样一行字:谨将此书献给HGWXX/7,致上最深的感激。这是一本写给威斯勒自己的书,到这里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只属于德雷曼和威斯勒两个人,他们俩为对方所做的一切也只有对方心里最清楚,对于他们来讲这些就足够了。
影片表达了在希望与自由面前,一切的邪恶与冷漠都无处藏身,而德雷曼对自由的争取与威斯勒的人性回归则揭示了“人类的自由民主精神在特殊年代里对森严的集权堡垒的消融与瓦解”的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存在先于本质论、自由选择观和责任说,其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是人的“自由”。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解读影片《窃听风暴》,它表现了对于特殊年代里人们的生存状态的密切关注,揭露了专制政权对人民的种种束缚以及对人性的肆意扼杀,同时也展现出了人们在为争取自由与光明的过程中所投射出的人性光辉。
一、体制·荒谬·痛苦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面对的是一个虚无、荒谬的世界,人与人之间是彼此冲突的,所谓的冲突就是人存在的原始意义。同时,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并将“存在”分为了“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指原本就存在的、无法改变的外部客观世界,它是一个虚无的、混沌的、荒诞的世界。而“自为的存在”是“自在的存在”的虚无化,萨特认为只有意识才是真实自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是受主观意识支配的,是孤立的、封闭的,在他看来只有“自为的存在”才是真实的,才是创造世界一切的源动力。
两德统一之前的民主德国对国民的意识形态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影片从一开始便通过威斯勒审讯年轻人这一视角作为切入点,向观众初步展现了国家安全局的真正职能以及在当局集权统治下社会所弥漫的恐惧气氛,最终年轻人在威斯勒的威逼下,背叛了朋友,说出了真相。颇具回味的是,在随后威斯勒给一群秘密警察学员上课的场景之中,仅仅因为一个学员对“为什么不让他睡觉”而产生了质疑,威斯勒便在其名字下方画了一个“ⅹ”号。这样的一种二元对立的价值判断标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特殊的政治语境。
影片对人生痛苦的表现是围绕着德雷曼夫妇和威斯勒这三个人而展开的。德雷曼是当时知名的剧作家,在集权制度下为了生存和艺术创作,他以一种特殊的姿态尽量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并在权势面前极力保持自己的尊严。但是后来好友雅斯卡的自杀却重重地触动了德雷曼的神经,于是德雷曼开始与其他好友一起走向了创作揭露政府集权专制作品的道路。“自在”的世界总是对“自为”的世界加以阻碍,德雷曼的妻子玛丽娅成为了这个体制下的又一牺牲品。作为著名舞蹈家的玛丽娅,年轻美丽,视舞台如生命,为了自己和丈夫能继续留在艺术创作的舞台上,她向觊觎自己美貌许久的文化部长妥协了。影片中,在德雷曼猜到妻子要与文化部长约会时,两人随后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之后,玛丽娅在面对斯塔西巨大的审讯压力下无奈地出卖了自己的丈夫,当她恍惚地回到家中,发现安全人员正在搜家,面对丈夫疑惑而又信任的双眼时,她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痛苦和矛盾,冲出家门以一场车祸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二、自由·选择·人性
随着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尼采口出狂言“上帝死了”,存在主义的自由学说也在其土壤中生根发芽。萨特从“存在先于本质”出发进而推出了人是绝对自由的观点,“人永远是完全自由的,否则就不存在”。同时,他认为人的选择具有无条件性和绝对性,人的选择并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自我选择便是人的自由核心。在面对问题进行选择时,没有标准进行制约,人的选择只能服从人本身。
德雷曼和威斯勒走的路虽然不同,但到最后却是殊途同归,不同的事业追求,相悖的信仰诉求,却因争取人性的自由而走到了一起。当德雷曼得知好友雅斯卡不堪忍受当局长期的政治封锁而自杀时,他的表情是平静的,但内心的自由之火却在熊熊燃起,德雷曼自此放弃了妥协,与朋友们一起将政府的统治现状诉诸于笔伐。德雷曼以自己的勇气和力量向黑暗宣战,从打字机里由红色墨水所打出的一张张“红色檄文”正是这一希望的有力象征。
但当遇到得雷曼夫妇后,威斯勒内心的坚冰开始融化了,露出了内心中原本属于他的那份炽热与关爱。当威斯勒监听到德雷曼为了祭奠雅斯卡而弹奏琴声的时候,他的双眼湿润了,进而联想到此前他到德雷曼家搜查时所翻看到的诗句……最后,威斯勒在人性神圣和崇高的召唤下彻底摆脱了原有的政治束缚,大胆而又冒险地将德雷曼从危难的境地中解救了出来,威斯勒的这次选择使他的心灵得到了最纯净的升华。
三、责任·勇敢·救赎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强调应对“自由”加以限制,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以及社会自由是不可分开的,同时自由也受环境的制约。在这里,萨特将责任看作是制约自由的缰绳,人是自己价值的创造者,必须对自己负责,同时还要为他人和社会负责。
威斯勒的选择是具有阶段性的。起初,他作为国家的安全机器,始终以国家利益、集体主义等意识形态为约束,然而人性的压抑和个人自由的缺失在他内心似乎是感受不到的,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极端责任感,是与他之前受到专制训练密不可分的。随后,威斯勒在与德雷曼的内心交锋中逐渐被其所感化,从而进入了他自我心灵救赎净化的新阶段。
结尾部分可以说是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柏林墙倒塌后两德统一,德雷曼通过查找档案获悉了威斯勒拯救自己的真相,并随后著写了《一个好人的奏鸣曲》一书。当威斯勒在书店里翻开这本书时,他的眼睛不再灰暗,不再消沉,而是明亮又认真地注视着这样一行字:谨将此书献给HGWXX/7,致上最深的感激。这是一本写给威斯勒自己的书,到这里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只属于德雷曼和威斯勒两个人,他们俩为对方所做的一切也只有对方心里最清楚,对于他们来讲这些就足够了。
影片表达了在希望与自由面前,一切的邪恶与冷漠都无处藏身,而德雷曼对自由的争取与威斯勒的人性回归则揭示了“人类的自由民主精神在特殊年代里对森严的集权堡垒的消融与瓦解”的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