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艺博会:地震后藏家回笼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stl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一年后的2012年东京艺博会(ArtFairTokyo),海外藏家纷纷回笼,不过最重要的买气只能以“普通”二字来形容。说它“普通”,是以2005至2008年当时日本当代艺术的好景气来相较得出的。当年由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崛起,亚洲其他国家当代艺术连带趁势而起;加上质量高,价格相对低廉,那几年日本当代艺术品尤其被看好。还记得2007、2008年中国藏家首度赴日,在经过国内一番高价中国当代艺术品洗礼后,中国藏家对日本当代艺术极度惊艳,当场在艺博会大肆搜刮作品,据说一出手就是将展位全部的作品一口气买光。相对大陆藏家的大手笔,比较资深的台湾藏家也不示弱,通常他们一早就在台湾准备好资料,一到东京便拿出艺术家名单,直接点名购买!
  后来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于2008年年底降临,日本当代艺术由于买单者几乎都是海外人士,在买盘铺得还不够广之际,买气戛然而止;相反地,同时间中国当代艺术虽然被西方投机者大量抛出,但被国内藏家扛下,虽然惊险也总算是逃过一劫。所以我们可以说2009年后的日本当代艺术有点冷清,一直到2011年的大地震,日本当代艺术更加如履薄冰,几乎没有藏家敢出手,这一两年拍卖场上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日本当代艺术成了无人问津的标的物。
  今年3月29日,笔者亲自赴日观察地震后的东京艺博会,试图解读地震后的日本艺术市场景气究竟回来了吗?笔者也发现这个日本最老牌的艺博会出现几个新变化。
  综合性艺博会展示全面性日本美学
  东京艺博会 向采取“综合性艺术品”展示方法,就是将古董美术、现代美术及当代艺术在同一地点同时展出。这样的展示方法是从2005年东京艺博会的前身NICAF从横滨搬至东京开始的。2005年前NICAF在横滨只展出当代艺术品,NICAF创办人白石正美(白石正美于1992年创办SCAItheBathhouse画廊)表示,当时选择在横滨举办国际当代艺术展览(NipponInternationalContemporaryArtFair)是因为东京当时生活物价指数太高,以及横滨对当代艺术的接受度比较高。白石正美回忆道,NICAF于1992年创办时,参展画廊及艺术家都是当前艺术圈最炙手可热的明星,比如白立方、Lisson、佩斯等国际大腕画廊,艺术家名单中也能见到卡普尔(AnishKapoor)、赫斯特(DamienHirst)等。后来日本经济景气下滑,NICAF在2005年迁至东京,名字也改名为“东京艺博会”。
  博览会的艺术品呈现“综合性展览方式”也就是从东京开始,这与东京艺博会背后的金主大多数是古董商不无关系,原本面向国际,专门销售当代艺术的博览会举变成只展出日本艺术品的国内艺博会。金岛隆弘接掌东京艺博会总监一职才两年,不过他很清楚东京艺博会的定位,当亚洲各大艺博会呼喊着“国际化”时,金岛告诉我们,“东京艺博会是一个展示日本美学的艺博会”。他解释道,“我们日本自己的市场发展已经超过百年了,我们做了很多近代艺术以及古董艺术,但是我们的市场很复杂,一时很难说得明白。我们也要考虑现在日本市场的状况以及国际市场,并且保持平衡。如果我们一直坚持要做国际型艺博会,那一定会失败的,因为没有市场啊。我们得清楚理解日本艺术的文本,注重本土文化,如果直坚持要做亚洲的巴塞尔,没有人会来东京的”。
  金岛也提出,“东京艺博会成为亚洲TEFAF”的愿景:“我觉得这是一个让年轻人见到古董美术的很好的机会,因为这次展出的古董很多都是美术馆级别,也许会让年轻代去思考何谓日本艺术文本,因为日本真的很不同。而且,古董展商拥有很多藏家,这也是给资深藏家一个机会去看当代艺术,跟着学习,最后去消费”。这样的展示方法其实在全球艺术博览会中也成了一股趋势,英国“弗立兹”(Frieze)在今年9月将首次举办“现代艺术”艺博会,与弗立兹“当代艺术”艺博会同时举办。因此在东京艺博会,人们可以同时观赏到将近一千年前的古董,近百年内的浮世绘,以及正在发生的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在日本社会尚末被全面接受
  笔者在日本也感受到,当代艺术在日本仍处于未被全面接受的处境。虽然日本有高桥龙太郎这样高素质的当代艺术收藏家,但是这样的人物在日本不超过三位。很难想象拥有1.6亿人口及许多优秀艺术家的日本,当代艺术藏家的比例会是这样低。白石正美表示,“当代艺术是完全的西方概念,早年在日本很难被人们接受”,再加上日本西化的过程所遇到的困难,都是当代艺术在日本难以吸引藏家的因素。
  19世纪末,随着留洋知识分子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务的引进,对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不仅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也逐渐有了现代化倾向。日本在1955年开始摆脱战后的阴影,走上高度成长的列车,后来1964年的东京奥运,让日本的景观更是彻底变了。战后日本人一致的目标便是赶快富起来跟美国人一样过上好日子,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世界第三的水准,经济高度成长的效应也逐渐明显起来,大学学运不时在社会上发生。
  永远改变了日本社会的泡沫经济,是1985年于纽约签订的“广场协议”,一美元从原本兑换240日元,变成兑换120日元,日本人的购买力在一夜之间翻了一倍,人们开始热议房地产、股票,包括艺术品,它们全成了炙手可热的标的物。日本人对艺术品的疯狂也就此体现,1987年,安田保险公司的后藤泰男在伦敦佳士得以60亿日元购入梵高的《向日葵》,隔年,日本百货龙头以3850万美元在伦敦苏富比购入毕加索《技术演员与年轻丑角》,类似的艺术品天价案例在当时的日本发生好几起,根据统计,1987年1月至8月,日本海关总计进口了价值734亿日元的西方艺术品,这仅是登记在案的报关价值,实际上再卖出的价格肯定要再高出几倍。
  1989年的最后几天,日经指数达到38975点的历史最高点,此后开始下跌,1991年,指数跌破2万点,泡沫经济只维持了5年左右。此间虽然有人因为炒股票而赚了大钱,却也有不少人借高利贷买空卖空,结果导致破产或背上重债,直接造成许多家庭悲剧,整个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大扭转,全球媒体后来把这段泡沫经济造成的长期经济不景气称作“失落的十年”。
  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的惨败,从社会经济到民族性,不难理解日本社会高速成长后的滞缓及害怕艺术市场的旧事重演,日本人就此失去疯狂的资本;如今我们见到日本经济虽然已经达到真正的国际化,不过日本人普遍心理却远远没有国际化,自富自足的社会造就日本人的排外及封闭,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构筑了厚厚的障壁。“当代艺术”的概念,在半推半就的状况下进入日本,尤其在与本地思想遭遇、融合的过程中,发生许多矛盾及误会,在西方国家文化强势压境下,其实不只日本,中国台湾在解严时期后,也发生过同样的事情:“如何在国际化(也就是西方化)的大背景中,维持自身文化底蕴并寻求平衡。”东京艺博会的变化
  本届东京艺博会有些许不同,第一,艺博会场地扩大二分之一。容纳了更多画廊进入,不过笔者也观察到,当代画廊的数量并未增加,反而展示现代艺术、古艺术的展位更多了。去年在地震的阴霾下,参加艺博会的展商有133位,今年爬升至166家,去年的海外参展画廊只有1家,今年恢复到往年水准,有12家。他们来自北京(尤伦斯艺术商品店),首尔(PKH,阿拉里奥,OneandJ,GallerySkape),台北(TKG+,绮文,就在),香港(安全口),俄罗斯(KhankhalaevGallery),澳洲(TristianKenig,UtopianS1umps)。第二,艺博会与民间的合作加强,展示更多元化。今年展场上,首次见到森美术馆艺术商品店的展位,以及大约10家的设计,珠宝展位。日本在亚洲是最先迈入现代化的国家,日本人对艺术融入生活的体现也一直遥遥领先。笔者在展场见到的设计类商品,与当代艺术展位的艺术品相比,前者的艺术性可不比后者的低,价位在5万-20万日元,相当受观众欢迎。
  今年还有一个关于艺博会内部的变化,金岛隆弘聘请几位有着金融圈经历的经理人,为主办方对外招募资金,扩展开发的重要位置。奔驰、德意志银行等赞助商在今年全都到位,所带来的贵宾及潜在客户让今年艺博会有种恢复往昔光彩的效用。
其他文献
“行有恒堂”主人为清代定郡王载铨。爱新觉罗·载铨,生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卒于咸丰四年(1854),号筠邻主人,室名行有恒堂、恒堂、世泽堂等。他是高宗皇帝乾隆的玄孙,他的曾祖父是乾隆长子永璜(1728-1750),永璜死时年仅20多岁,被追封为定亲王,谥“安”。清代封爵第一等为“和硕亲王”,简称“亲王”,第二等为“多罗郡王”,简称“郡王”,初封时另有封号,永璜的封号即为“定”,子孙得以世袭此
期刊
广州长寿寺由盛转衰直至消亡,是清末民初佛教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该寺收藏的《曾宾谷长寿寺修禊图》在民国时期聚散离合的流传过程,呈现了近代岭南佛教史上的悲壮一页。本文以图后的题记、诗跋为切入点,考证题跋诸人生平并分析其对广东佛教社会变革的立场,阐述寺院收藏的特殊意义。  在中国古代书画收藏序列中,寺院是皇家、文人士大夫之外,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降,寺院收藏自身的兴衰,无疑是反映佛教社会变革的一个
期刊
文信是清道光年间广州檀度庵尼,她擅长诗文绘画,一时为文人所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画名逐渐湮没于历史长河中而鲜为人知。她的作品存世极少,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有她的《山水册》。该册原为文信再传弟子谈月色旧藏。它不单是一件极为难得的文信绘画精品,册上还有赵藩、高燮、杨天骥、简经纶、黄宾虹、何藻翔等多位文化名人的题跋和印章。它见证了蔡守谈月色伉俪与诸家的友谊,对于梳理近现代文化名人的艺术活动亦具有相当的文
期刊
现代篆刻名家方介堪(1901-1987),名岩,以字行,别署玉篆楼,浙江温州人。方介堪家境清寒,9岁开始学习篆刻,少年时即已崭露头角。1925年,他来到上海,问学于海派艺术巨擘吴昌硕,又拜金石书画名家赵叔孺为师。不久,即声名鹊起。刘海粟闻其名,邀请他到上海美专讲授篆刻。在沪十年,方介堪勤奋治印的同时,广交书画界耆宿名流,相互切磋探讨,因而技艺大进。他与张大干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谊也是从那时开始的。他
期刊
当小车缓缓开进维也纳市区,这座中世纪欧洲三大城市之一的古都带着优雅高贵的气质展现于眼前。视线马上就被城中风格迥异的历史建筑所吸引,维也纳最为灿烂的过去几乎都凝聚在它们身上。岁月的点滴浸透在一砖一瓦中,每一栋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年轮痕迹,默默地诉说旧日的辉煌。  来到维也纳,随意在街上找一个人询问,他都会带着骄傲在你的地图上画一个圈,告诉你属于这座城市的灵魂和精髓就在林荫蔽日的环形大道上。这是维也纳的内
期刊
如今有众多的同外艺术机构进驻香港,瞄准的是整个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巨大潜力市场,其实香港画廊业一直以来不是很发达,香港的也内人士并不是太习惯逛画廊,而是更加习惯到博物馆、美术馆去看画展,这些“外来”的画廊来到这里,可能还是要面临香港本地专业人士的一些质疑,而香港究竟是一个将来的“亚洲艺术中心”还是一个“大卖场”呢?香港香港亚洲艺术基金会主席余元康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他从香港本土的收藏文化讲到外来画廊的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有一首著名的流行歌唱道“HonRkonR KowloonHongkong,we like Hongkong,mat place for you,”这阿歌里唱到的,就是香港两个不同的中心:香港岛与几龙岛。一个代表着标准的中产生活,一个代表着最市井的街坊生活。这两个岛,同样也代表着香港艺术圈两个不同的状态:一个是位于中环的高端画廊区,一个是位于接近城市边缘的艺术家聚集Ⅸ。它们同在一个城市
期刊
香港的艺术机构不为内地人所熟知,香港画廊最初多以商业为首要目的,即使到日前为止,商业仍然香港众多艺术机构所绕不开的议题。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画廊一直在寻求着自己的发展空间,财大气粗者继续留在繁华的商业区等待实力雄厚的买家,资金稍弱者则在寻找着更加便宜的新空间。而香港政府的艺术项目也仅仅将艺术作为点缀或者视为商业的附属,艺术区更是成为“在不影响日后土地发展的情况”下,可以自由发展的“世外桃源”,其
期刊
在展开本文论题之前,先就“赢利”、“盈利”、“营利”三词作简单辨析。“赢利”、“盈利”同义,指企业单位所得利润,“赢/盈”取“获得、多余”之意,强调结果。“营利”指谋求利润,“营”字取“谋取”之意,与“牟利”同义,强调目的与行为。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一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核心原则是“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所以将NPO翻译为“非营利机构”或“非牟利机
期刊
由刘鼎、卢迎华和苏伟三人组成的策展团队提出“偶然的信息:艺术不是一个系统,不是一个世界”作为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的题目,这是一个从实践者和创作者的角度出发的,希望重提个体秩序的展览。  它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为“不期而遇的遭遇”和“你看到的就是我看到的”,公共项目,以及艺术家的系列讲座和放映活动。作为整个研究的出发点,“不期而遇的遭遇”是对于本土历史的观看,以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实验性创作为研究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