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又充满着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越感兴趣,自学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确求知欲,发现数学问题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实际,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教学为辅,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实践证明,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只有让数学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愿学、乐学。
  这是三年级一次数学单元测验的一道填空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黄瓜长约3()。在阅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填写的单位是“厘米”,而且不是少数。当时我们都不假思索地将这样的选择判为错:一根黄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长呢?“老师,黄瓜长约3厘米为什么错了?”试卷刚发下去就有好几个学生围着我问。“你们见过黄瓜吗?”我觉得挺奇怪,就试探着问了一句。学生们一听都急了:“我们经常吃黄瓜呀!”,“那它有多长呢?”“我们家拌的黄瓜是大约长3厘米呀!”一个学生一边说还一边用手比画着。原来他们见到的是餐桌上的黄瓜片儿,我没有贸然地去否定他们:“这样,老师明天带一根黄瓜给大家看一看好吗?”第二天,我带去一根黄瓜,学生们的困惑也便迎刃而解了。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说过:“儿童回答老师提问的精确性,主要取决于儿童经验的逻辑性,而不在于事物本身的逻辑。”学生说黄瓜长约3厘米,刚开始我们以为学生是没有能建立起1厘米1分米的正确表象,其实不是这样的。学生填“厘米”是基于他们特有的生活经验,他们见得最多的便是餐桌上的黄瓜片儿,如果问题说清楚是“一根黄瓜”也许好些。尊重学生的经验既包括那些正确的经验,也应该包括那些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经验,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今天上统计课时,学生十分感兴趣,积极性非常高。学完后调查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并要求学生们完成书上的统计图。我本来是想对新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巩固练习,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学生在完成统计图时遇到了新的问题——喜欢游泳的人太多(有25人),而书上的统计图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也 只到20人,这时学生们犯愁了:“该怎么办呢?”
  教室里一下安静了下来。突然,聪明的××得意地说:“那还不容易,再往上加3个格子,涂2格就可以 了。”这时,数学科代表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个办法不行,上面已经没有地方了不能加。”“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我对他们说。学生们开始思索……“我知道了, 既然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我也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3个单位。”×××站起来说。有一个学生接着站起来说:“我觉得也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4个。”一生急得跳起来:“不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呢?”我问他。他说:“喜欢跑步的有5个人怎么涂呀?太麻烦了。” 这时,另一生站起来了,他慢条斯理地说:“我觉得最好用一个格子表示5个人,因为这些数都是5个5个的,如喜欢跑步的有5人,是一个5;喜欢跳绳的有 10人,是2个5;喜欢游泳的有25人,是5个5。用一格表示5个很容易也很方便。”学生们都点头表示赞成。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然后顺势引导他们说: “请你想一想在制作统计图时怎样确定一个格子表示几个呢?”学生们开始讨论,不一会,很多学生举起了他们的小手。
   “我觉得跟统计的个数有关,如果不是很多,就用一个格子表示一个。”
  “我想要先观察统计的个数的特点,再确定一个格子表示几个。”
  “对!我觉得还应该观察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来确定格子的数量。”
  “是的,我想,要确定一个格子表示几个,应该先观察数的特点和统计数量的多少,还要想到涂的时候怎样比较方便。”
  “你们想得真好,你们愿意自己设计一个统计图吗?请你们自己从下面的几个统计表中选择一个,和小伙伴一起来设计一个统计图。”我趁机布置了下一个环节学习的内容。
  我在网上看过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助理教授袁晓明博士到一个学校作一场主题关于统计学和运筹学应用的讲座报告。讲座中,袁博士主要给同学们介绍了统计学与运筹学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他认为本质上,运筹和统计就是提供高级分析方法方便更好决策的学科,它们是决策的有力工具,运筹和统计能提升组织的性能。袁博士还结合航空公司安排航线、超市选址等实例简单地介绍了他的研究课题。
  整场讲座将数学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例子,让学生们了解了统计学与运筹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实践应用。袁博士在学术方面的深刻造诣和对于同学未来深造的建议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全新的知识盛宴。
  (责编黄桂坚)
其他文献
精彩的语文课堂,是每个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毕生的追求。近年来,多次在各种观摩活动中聆听到于永正、王崧舟、薛法根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他们的课堂有的训练扎实、有的简约深刻、有的启迪智慧、有的厚重情深、有的激荡生命……每一次,不拘一格的精彩的课堂都让我深深探寻:怎么会这么精彩?精彩的背后是什么呢?我努力透过“教无定法”看“教学有法”,若有所悟。  一、精彩的语文课堂里装的全是学生  纵观大师们演绎的
新课标对低段学生提出了写话的目标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为能较好地实现目标,从学生入学起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先说后写,边说边写,循序渐进。  一、激发学生大胆地说  (一)自我介绍,铺石引路  新学期开学,教师的自我介绍会营造一个良好的说话环境,打造一个轻松的说话氛围,可以为学生大胆说、自由说开好头。教师先做示范,然后请全班
著名教育家费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以往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低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担心学生读不懂,因此总是试图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讲授,不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提问的机会,其结果往往是低效的。高效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会探究。这必然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天地。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其课程目标使语
现在的学生玩的东西太多,假期作业不再那么受学生欢迎了,甚至觉得它是一个负担。假期作业,尤其是语文假期作业不受欢迎,与其本身的弊端是分不开的。    一、现行语文假期作业的弊端分析    现在我市流行的语文假期作业主要包括《过好暑假,寒假》上的部分内容和教师补充的相关内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做语文假期作业,应付差事居多。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语文假期作业备受冷落呢?    1.语文假期作业枯燥繁重,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越来越重要,它不但成为语言沟通的桥梁,更成为人们能力的一种体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的英语学科教学,不再仅以掌握英语知识与技能、培养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而是与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诸多教育的任务,也是学生德育的一个主阵地。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元素,施以人性化的教学  我们经常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因而,不会尊重自己,不会尊重他人的人,是无论如何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平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为一体,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又能实践个别化、小组合作等方式教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一、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和每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积极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鼓励他们主动阅读,积极思考,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为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用欢乐点亮学生的心情,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汲取“养分”,快乐成长!  新课程呼唤民主、和谐的课堂,因为民主、和谐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充满希望与信任的课堂,充满智慧的课堂
数学日记是一种展示孩子真实内心,沟通师生真挚情感,体现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的最佳平台。其本质就是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一些体会、收获、疑惑甚至于创新的想法及时记录下来。当然也可以是对老师、课堂的评价,对生活中数学现象、数学知识应用的记录。而且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师生交流,学生更“大胆”,想法更真实,常常带给教师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一、孩子的建议——一堂实在的教材教法课  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
纵观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技能的问题比较普遍,虽然教师们都已开始注意开展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但仅仅流于形式,没有以合作意识的培养为根本。因此。把合作学习的观念真正引入教学系统,不仅是为了顺应教育社会化和人才培养社会化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新教材中新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合作,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当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支撑。没有学生的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全面。所以,要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