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中“节奏”的变换,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热情,是学生的注意力在审美感染力影响下向着更高层次集中。节奏,会让数学课堂更加美妙,节奏也会制造出更加精彩的课堂。因此,把握好节奏,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培养审美情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都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节奏变换
面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节奏的控制既是一门教学艺术,又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节奏,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让数学课堂更加美妙,奏响数学课堂的精彩篇章!
一、动静结合
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质疑问难以及动态生成等。“静”即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相对安静的状态。如教师的预设,学生的倾听,静心思考和认真演练等。如果一堂课自始至终都处于静寂状态,课堂气氛会十分沉闷,学生的思维也会受到抑制;如果整堂课学生都处于动态,会使学生学习成果不能及时沉淀,思维也难以提升。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动静结合才能使课堂更精彩。
数学教学资源包括静态的教学资源(如教材,相关文本,资料,各种教学设备等)和动态的资源(如教师教学时的灵感,教学机智以及学生的感受,课堂生成等)。对于静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精心预设,制订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思考怎样合理整合学习内容,使内容与目标一致;思考运用哪些学习策略,使效益与方法一致;考虑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怎样的体验和情感,学生的体验和情感会有哪些动态生成,对动态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引导。
例如[思考题]你能找出大于又小于的分数吗?这样的分数你能找出多少个?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互化等知识,掌握了一些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所以在预设这道题时,我猜想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的方法:
1. 通分扩大法。通分至同分母分数,然后分别同时扩大。将和通分成、,再同时扩大2倍,就有了、,这中间就有分数;要想得到更多的分数,只要将扩大的倍数大一些(分母相同)。
2. 直接扩大法。如将和的分母同时扩大3倍,成和,中间还有、,要想得到更多的分数,只要将扩大的倍数大一些(分子相同)。
3. 可能会想到折中扩大法。如和之间可以写,然后将它的分母扩大成,要想得到更多的分数,还可以写,然后把它变成……
4. 可能学生会把化成0.2,化成0.25;0.2和0.25之间的数就有很多,如0.21=……
正因为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预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况,在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全班交流的学法,同时做好了不同解法的引导准备。
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学生对第1、第2、第4种解法都有所提及,对第3种方法学生没有想到,我就让他们对这种解法进行了检验,通过检验学生发现这种解法也是可行的。这时应该说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可以完成这一环节了。没想到学生的思维却活跃了起来,生成了这堂课的精彩:一个学生说:“将和的分母和分子分别相加,分母5+4=9,分子1+1=2,于是<<。”此言一出,全班哗然。(我也没有预设到)
“你是怎么想的?”
“老师让我们检验第3种方法时,我就猜想分母和分子分别相加的方法的,我举例发现是对的。”
这种方法可以吗?我让全班同学举例验证的时候,同学们热情高涨。<<;<<;<<……经过全班验证,屡试不爽,掌声响起……
二、張弛错落
“张”就是紧张、急促;“弛”,就是轻松、舒缓。如果数学课堂一味的“张”,会造成学生压抑,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积极的情感因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求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平等相处,互相尊重。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允许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活动,提倡讨论、倾听、交流和辩论,让学生在宽松、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当然,数学课堂过度松弛,学生也会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运用小竞赛、抢答等形式以及教师短促的语言、严肃的表情等调控课堂氛围。通过张弛错落,促使知识与情感交融,相互协调,相互作用。
三、强弱分明
“强”即强度,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弱”指教学内容中相对次要的,非本质属性的东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的重、难点知识,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而当学生掌握了算理和算法时,就要压缩思维过程,跳过一些运算步骤,加快运算过程。
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可设计以下环节:①创设活动化情境。先请一个同学在教室里走一走,通过演示回忆速度、时间、总路程的概念。再让两位同学表演,两人面对面站在有一定距离的地方,体验静止时的“相对”与“相距”;然后同时出发,体验“同时”以及运动时的“相对”;走几秒后停下来,体验运动后的“相距”;最后两人相逢停下,体验“相遇”。这样学生就形象而正确地理解“相对”“同时”“相遇”与“相距”的数学概念。②教师出示例题“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他们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出发4分钟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让学生与同桌的同学一道用文具盒模拟演示,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然后自己尝试解决。③组织学生讨论:100×4+80×4=720(米)和(100+80)×4=720(米)这两个算式的意义,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两人相遇时走过的路程之和就是两地的距离(米)。④课堂活动及相应的练习,学生就可以轻松结局了。
这样,在学习重、难点内容时“放慢镜头”,使知识形成的过程清晰有效,强弱分明的数学课堂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四、起伏跌宕
“起”是指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融洽的高潮阶段;“伏”是指学生情绪相对平稳,兴奋稍微褪落的阶段。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起伏跌宕的节奏,适时制造“小高潮”,科学地利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学生在认知需要的发展进程中,感受到波澜起伏的教学艺术之美。
教学中“节奏”的变换,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热情,注意力在审美和感染力影响下,向着更高层次集中。节奏,会让数学课堂更加美妙,节奏也会制造出更加精彩的课堂。因此,把握好节奏,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培养审美情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贺加来.谈数学课堂教学和节奏[J].中学数学研究,2000(4).
[2]刘宏江.浅议数学课堂节奏的调控[J].新课程.中学,2009(11).
[3]野增田.与时俱进跟节奏 数学教学要同步[J].小学科学:教师,2012(1).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节奏变换
面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节奏的控制既是一门教学艺术,又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节奏,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让数学课堂更加美妙,奏响数学课堂的精彩篇章!
一、动静结合
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质疑问难以及动态生成等。“静”即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相对安静的状态。如教师的预设,学生的倾听,静心思考和认真演练等。如果一堂课自始至终都处于静寂状态,课堂气氛会十分沉闷,学生的思维也会受到抑制;如果整堂课学生都处于动态,会使学生学习成果不能及时沉淀,思维也难以提升。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动静结合才能使课堂更精彩。
数学教学资源包括静态的教学资源(如教材,相关文本,资料,各种教学设备等)和动态的资源(如教师教学时的灵感,教学机智以及学生的感受,课堂生成等)。对于静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精心预设,制订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思考怎样合理整合学习内容,使内容与目标一致;思考运用哪些学习策略,使效益与方法一致;考虑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怎样的体验和情感,学生的体验和情感会有哪些动态生成,对动态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引导。
例如[思考题]你能找出大于又小于的分数吗?这样的分数你能找出多少个?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互化等知识,掌握了一些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所以在预设这道题时,我猜想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的方法:
1. 通分扩大法。通分至同分母分数,然后分别同时扩大。将和通分成、,再同时扩大2倍,就有了、,这中间就有分数;要想得到更多的分数,只要将扩大的倍数大一些(分母相同)。
2. 直接扩大法。如将和的分母同时扩大3倍,成和,中间还有、,要想得到更多的分数,只要将扩大的倍数大一些(分子相同)。
3. 可能会想到折中扩大法。如和之间可以写,然后将它的分母扩大成,要想得到更多的分数,还可以写,然后把它变成……
4. 可能学生会把化成0.2,化成0.25;0.2和0.25之间的数就有很多,如0.21=……
正因为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预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况,在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全班交流的学法,同时做好了不同解法的引导准备。
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学生对第1、第2、第4种解法都有所提及,对第3种方法学生没有想到,我就让他们对这种解法进行了检验,通过检验学生发现这种解法也是可行的。这时应该说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可以完成这一环节了。没想到学生的思维却活跃了起来,生成了这堂课的精彩:一个学生说:“将和的分母和分子分别相加,分母5+4=9,分子1+1=2,于是<<。”此言一出,全班哗然。(我也没有预设到)
“你是怎么想的?”
“老师让我们检验第3种方法时,我就猜想分母和分子分别相加的方法的,我举例发现是对的。”
这种方法可以吗?我让全班同学举例验证的时候,同学们热情高涨。<<;<<;<<……经过全班验证,屡试不爽,掌声响起……
二、張弛错落
“张”就是紧张、急促;“弛”,就是轻松、舒缓。如果数学课堂一味的“张”,会造成学生压抑,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积极的情感因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求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平等相处,互相尊重。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允许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活动,提倡讨论、倾听、交流和辩论,让学生在宽松、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当然,数学课堂过度松弛,学生也会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运用小竞赛、抢答等形式以及教师短促的语言、严肃的表情等调控课堂氛围。通过张弛错落,促使知识与情感交融,相互协调,相互作用。
三、强弱分明
“强”即强度,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弱”指教学内容中相对次要的,非本质属性的东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的重、难点知识,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而当学生掌握了算理和算法时,就要压缩思维过程,跳过一些运算步骤,加快运算过程。
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可设计以下环节:①创设活动化情境。先请一个同学在教室里走一走,通过演示回忆速度、时间、总路程的概念。再让两位同学表演,两人面对面站在有一定距离的地方,体验静止时的“相对”与“相距”;然后同时出发,体验“同时”以及运动时的“相对”;走几秒后停下来,体验运动后的“相距”;最后两人相逢停下,体验“相遇”。这样学生就形象而正确地理解“相对”“同时”“相遇”与“相距”的数学概念。②教师出示例题“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他们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出发4分钟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让学生与同桌的同学一道用文具盒模拟演示,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然后自己尝试解决。③组织学生讨论:100×4+80×4=720(米)和(100+80)×4=720(米)这两个算式的意义,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两人相遇时走过的路程之和就是两地的距离(米)。④课堂活动及相应的练习,学生就可以轻松结局了。
这样,在学习重、难点内容时“放慢镜头”,使知识形成的过程清晰有效,强弱分明的数学课堂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四、起伏跌宕
“起”是指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融洽的高潮阶段;“伏”是指学生情绪相对平稳,兴奋稍微褪落的阶段。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起伏跌宕的节奏,适时制造“小高潮”,科学地利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学生在认知需要的发展进程中,感受到波澜起伏的教学艺术之美。
教学中“节奏”的变换,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热情,注意力在审美和感染力影响下,向着更高层次集中。节奏,会让数学课堂更加美妙,节奏也会制造出更加精彩的课堂。因此,把握好节奏,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培养审美情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贺加来.谈数学课堂教学和节奏[J].中学数学研究,2000(4).
[2]刘宏江.浅议数学课堂节奏的调控[J].新课程.中学,2009(11).
[3]野增田.与时俱进跟节奏 数学教学要同步[J].小学科学:教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