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sh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问题不容忽视,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的基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能,高等教育要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还需要通过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才能达到目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0060-02
  
  在当代全球化与激烈国际竞争,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需要更多实用型人才的背景下,创新人才的培养无疑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重任,而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我们仅就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相关问题作如下探讨:
  1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是高等教育不容忽视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培养,教育应该培养何种人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国外教育经验表明,人才基本元素: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一个聪明善良的人,一个自由的通才。[1]高等教育中,人们强调对知识、能力、人格等总体培养目标,并且希望能够通过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现三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能力;第二,培养健全人格;第三,弘扬人文精神。[2]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要改变过去过分强调专业,而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的倾向。除了要通过让学生学习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及当代科技发展状况,了解基本知识和前沿科技发展动态,从而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还要培养其高尚道德情操、文明的行为举止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要通过培育学生个性,培养思维能力,激发创造力,使学生既具‘改变外部世界之智能’,又具“心灵自我唤醒能力”,形成“集真善美为一体的人格”,为日后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3]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各类教育活动。素质分为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4]培养大学生素质的教育活动中,文化素质的培养自然是首当其冲,文化素质是整个素质的基础。文化教育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空间来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人类通过文化教育增大了个体的意识空间,从而找到了教给个体选择对象的方式方法的捷径。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教育者附着在个体的意识当中,塑造了新的个体,为个体关于未来的指向提供了透视器和显微镜。[5]文化素质是知识与能力的总汇,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觀、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等,是对人、自然、周围环境的正确态度,通过人的能力、办事方式得以体现,是人外在精神风貌、内在精神气质和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6]
  文化素质需要从传授科学知识开始。知识是大学生的行为、思想有基础,具有指导作用。杨振宁曾指出,一种基础知识的学习会使人更多地得益于它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往往比一项技能要有用的多。[7]文化素质又不完全等同于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是指经过各种文化课程的学习而得到的种种具体知识;文化素质则指一个人的知识、才能、鉴识所构成的文化造诣或素养的一般表现,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所以文化知识只是形成文化素质的必要条件,但非其充分条件。[8]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它强调基础素养以及做人做学问的功底,不断探索本质,追求更高要求、更多发展与创新。[9]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思考如何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通过开启大学生慎密的思维方式,形成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大学生的实际能力等方式,实现高等教育的教化功能。文化素质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工作中客观认识自己,并以自身修养、能力去适应和改造社会,影响他人。在面对各种社会环境时,开启理智,调节情感,支配行为,开发潜能,设立符合社会和他人利益的生活目,用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姿态选择利用环境,按科学规律去改造和创造环境,从而求得自身发展,并位社会,为国家做贡献。
  2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10]的思想。他指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11]的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问题,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我国,过去并没有把创新人才和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地位。近年来,尽管我国对人才培养模式尽心了左右成效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创新人才培养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也没形成显著的培养方法。创新人才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实践、汲取经验、融入社会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人们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实践、合作,实现创新,推动人类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发展进程,实现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转化。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化、国际交流与国际竞争,使知识创新、人才创新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内在需求,创新人才培养对于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作为社会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历史赋予的重任,要把培养有良知、有思想、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作为重要任务。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既要发展学生的专业素质,还应创设良好情境,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审视、辩驳、思考、担当的行为与思想习惯,健全其人格。大学的本源是探寻真知,关键在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除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外,还应引导学生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修养、训练思维、健全人格、向高尚迈进。
   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成果。[12]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教育部1998年12月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础。”中国高等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性的提炼:强调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挖掘人文成分,注重将科学知识内化为科学品质与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逐渐调整专业结构,实施双学位制、主辅修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进行学习,并发放结业证书。开展各门类的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讲座,激发学生多方面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13]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此次讲话为契机,我国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教育界又一次引发了对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的大讨论。1998年6月,中国政府和中国科技界以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新思维,构建和启动了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教育振兴的国家创新体系,启动了自己的创新工程。在此背景之下,1998年12月,由中央教科所牵头组织、全国20余个省市参与的综合性研究课题“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被提出并正在进行之中。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还开展了“创新性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2003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使创新人才培养进入了新的研究阶段。各地高校都努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图找到合适的途径。
  3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毫无疑问,文化素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否则,创新人才培养就无从谈起。但是,创新人才培养,还应该有合理的方法和途径。英文中,创新“innova”强调对原有的事物加以更新改造。完善的智力与人格结构是创新人才共有的特征。[14]创新人才应具有与创新活动相关的稳定的身心成分,包括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健体魄等。
  国外学者对创新人才的研究主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的特点。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将“创造力”的概念引入了科学研究领域,开始了对创新人才的研究,之后各国的培养目标均表现对人才“创新”内涵的需求。国外创新人才培养应该说各有特色。当代的通才教育,对通过确立新的通才教育的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确立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形式,使人才培养完全走出原来的人才培养俗套,取得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英国名校牛津和剑桥,将“探测、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励个人的创造精神”[15]作为大学教育的宗旨。1979年,英国皇家文科协会颁布的“能力宣言”指出,平衡的教育应包括创造性技能的训练,承担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应付日常生活的能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16]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把创造性教育提到一个新的水平,出现了一系列创造教育模式和教学策略模式研究成果,1989年全美科学教育理事会发表了一篇题为《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的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宣言。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报告》指出:“应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规定:“MIT致力于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7]德国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不仅完成了一系列创造性量表的编制,而且深入研究创造性的性别差异。
  一般而言,创新人才一般应具备一定的智能结构、能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三个方面。智能结构是指创新人才需要拥有全面的结构优化的知识体系;同时,也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人才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以此作为知识体系的根基。应该说,专业知识是人们获得创造性的重要桥梁;众多问题需要多种专业知识的支持,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在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过程中独具慧眼,找到突破口。然而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竞争与国际竞争的日趋激励,人们将面对越加复杂的现实问题,不仅需要利用科学知识指导行为,还需要用人文知识来指引方向,需要相邻专业知识的辅助,要求人们能通过重组已有知识,知识越广博,构成新事物新产品的基础元素就越多,在高层次上出现创造设想的几率就大。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除了具备知识与策略,还需要將思考的成果落实于行动,因此,创造性人才要整合知识技能。知识结构的概括性、系统性、逻辑性及抽象性,决定创新素质和能力的高低。
  能力结构也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构成。能力指个体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本领,它与能否完成某种活动有关。[18] 通常能力与知识是相辅相成的,人们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培养自生能力丰富的知识为人们提升能力创造了条件;反过来说,较高的能力也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整合。创新人才应具备过硬的基础认知能力,即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注意力和细致的观察力有利于人们准确高效地搜集科学事实,获得感性认识,从整体与细节上把握事物;良好的记忆力有助于人们精准地将大量外来信息融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人们整合加工外来信息;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但有利于合作交流,更有利于实现创新的理念与思想物质成果的推广。创新人才还应具备较全面的科研能力,包括学习、研究和检索等能力。面对大量相关信息,如何查阅文献、图书资料和网络检索资料,搜集处理信息非常重要;高效检索筛选信息,对信息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和分析新问题、新局面的能力非常重要。创新人才还应具备慎密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分类,抽象概括,以及具体化系统化的能力。人们通过这些心理活动,加工各种信息,从而实现在已有成果上的创新。优质的思维能力贯穿于由已知探索未知,获得新观念、方法和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并在其中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创新人才的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内容,教师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通过多种方法,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还应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包括实践、社交、合作能力。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因为再多的思考最终都要实践的验证。另外,创新是多种知识和能力的组合,是复杂的社会活动,需要多人的合作才能实现,具有适当的社交与合作能力,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要教会当代大学生尊重他人,具有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
  一定程度上,非智力因素对于创新性人才也很重要。1990年,耶鲁大学萨拉维教授和新罕普夏大学梅耶共同提出了情感智力的概念,情感智力,是指准确评价和表达,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并在动机产生,计划施行和成就取得过程中付出情感的能力。[19]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高曼就认为,人们所取得的成就中20%归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在创新活动的全过程,人们通过情感与意志来调节自身的态度与行为。创新人才之所表现出创新的特质,是因为自身心理的好奇性、质疑性、独立性、崇高性、探索性、坚韧性、自控性与合作性等方面的情感素质,这些稳定的心理品质的相互作用,就使得创新人才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创造力。
  创新人才的创新首先需要创新意识,它是指自觉产生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创新意愿,是创新活动的先决条件,是创新能力开发,创新思维培养的起点。创新意识能激发创新需求与动机,并渗透到创新活动的每个环节,从而使创新活动得以深入持久展开。其次,创新人才需要有好奇心。好奇心可分为了解的好奇与理解的好奇,了解的好奇依赖于自然成长,带人走近事物;而理解的好奇依赖后天的学习与研究,它不但引人观察,更引人“由表及里”去做深入细致的研究,让人了解事物发展规律性。创新人才在接触事物的过程中,总会带着理解好奇,对事物产生质疑,进而去用心思考。在质疑研究的基础上冒险、创新、承担探索的责任,做别人未做过或未做成功的事,并且在过程中根绝一切犹豫与怯懦;[20] 从而最终掌握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再次,创新人才需要有强烈的动机。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内因性动机,并逐步将动机发展为兴趣。再次,创新人才需要培养对事物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拥有的先决条件,它支持人们不知疲倦地钻研、工作、探索。因此,在学生良好的兴趣品质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广泛兴趣,提升其道德情操。另外,创新人才应具有顽强的意志。任何创造性成果从产生创意到作出成果,都有一个漫长的发现、整理、加工、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会遇上无数的失败或失意。因此,相对于智慧与博学,优良的性格和坚定的意志似乎显得更重要。所以高等教育要培养学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强烈的动机、崇高的目标和强大的动力,最终在创造活动中挖掘潜能,取得创新成果。
  4结语
  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对各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的改革开放使我国与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日趋紧密,为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越发显得重要。文化素质教育无疑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但中国的素质教育不能简单仿效发达国家的教育,中国高等教育要强化对原先高等教育中人性教育缺失的弥补和强调。通过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非智能因素的情商、人格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实现我们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为我国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8页。
  [2] 范叶静:《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研究》[D],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1页。
  [3]张岂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断想》[J],《华夏文化》,1999年,第4期,第20页。
  [4]陈怡:《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第43页。可参见唐震:《接受与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
  [5]可参见唐震:《接受与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
  [6]范叶静:《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研究》[D],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1页。
  [7]张田林:《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先导作用》[J],《化工高等教育》,2004年第4期,第11页。
  [8] 刘家和:《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J],《文化素质教育简报》(华中理工大学),1998年,第5期,第21页。
  [9] 周远清:《从“三注”到“三提高”——关于高校人才培养中教育思想观念的探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页。
  [10]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提出的人才培养思想。
  [11]张民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59-60页。
  [12]这是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来的主张。
  [13] 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专著有:李曼丽的《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观》;杨润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读本》;刘同君、夏民《伦理文化与法治化同构:新世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文化基础》;张楚廷《素质—中国教育的思》;刘卫民的《实施素质教育需澄清的几个问题》;吴炯析的《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深化高校教育改革》;高雅清的《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和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田建国的《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胡显章、李曼丽的《文化素质教育与创造性培养》;张楚廷的《素质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等;这些专著就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实践特点以及现实情况做了研究。
  [14]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7页。
  [15] Isa Tsui. Courses and Instluetion Affeeting Critiea1 Thinking. Research in Higher Edueation, 1999, (2):18.
  [16] 杨春梅《当代英国大学课程改革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第19页。
  [17] Isa Tsui. Courses and Instluetion Affeeting Critiea1 Thinking. Research in Higher Edueation, 1999, (2):18.
  [18] 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9页。
  [19] Mayer, J. ,Salovey, P.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Regulation of Feelings. Applied and Preventive Psyehology, 1995, pp.197-208.
  [20]彭宗祥等:《大学生创新创造读本》[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9页。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英语教学实效性低下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了出几条提高高职英语教学实效性的有效策略,以期可以为我国服务、管理、生产等行业培养出更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兼备的一线高职英语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英语;英语教学;实效性;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0083-02    专业性和实用性是高职教育的
期刊
【摘要】今年的高考,是我省实施新课程后的第一次高考。从今年高考数学试卷看,数列这一章节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主要考查数列的通项和求和,而求和的前提是求出通项公式,所以通项的求出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其中重要的一种类型就是递推数列的通项求解,该类型题目求解方法多样,新教材的习题中也体现了这一点。本文以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A版)数列一章中选菜问题为例,谈谈数列习题的求解方法。
期刊
【摘要】新课改是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利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是中学政治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中学政治老师要增强时代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意识、网络意识、真理意识,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中学政治老师; 强化; 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
期刊
(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系 河南 466000)  【摘要】 地震是具有创伤性的重大心理应激源,会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短期和长期影响。比较不同受灾程度震区学龄儿童在震后重建过程中所承受的生活压力差异,可以有针对性地为灾区学龄儿童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提供依据。对都江堰与内江两个不同受灾程度地区学龄儿童生活压力差异的问卷调查发现,在震后重建过程中,学龄儿童生活压力并不存在性别差异(t1.60,P0.11);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0084-01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把教师的话当做真理,即使是错误的。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被扼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变革中,我们教师应适时转换自己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新课程下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是教师的服
期刊
【摘要】初中英语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影响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帮助英语教师正确理解新课程初中英语教学目标,明确初中英语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包含的内容,了解初中英语教学目标表述中应注意的事项,使新课程初中英语教学目标表述正确、规范和可测量。  【关键词】教学目标;初中英语;表述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
期刊
【摘要】观察能力作为写作能力地构成之一,值得我们引起重视。提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来源。学生对作文感到没事可写没话可说,根源就在于缺乏观察和观察能力。要激发学生观察兴趣,提高观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观察任务,设计最优的观察方案;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观察练习,坚持不懈进行积累;指导学生勤观察,培养学生写观察日记的习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
期刊
【摘要】新颖多变的英语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英语探究性作业的设计对巩固课堂教学、检验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探究性作业的设计就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将对巩固课堂教学、检验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丰富多彩而又新颖的探究性作业对于学生具有吸引力,教师如果能按照新课程理念,创新地进行课外作业的设计和评价,一定能让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探究;作业设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0073-02    建立有效数字的概念,在试验中正确读数,正确做好原始记录,正确处理原始数据,正确表示检验结果,对于我们检验人员来说非常重要。  1有效数字及位数  为了得到准确的分析结果,不仅要准确地测量,而且还要正确地记录和计算,即记录的数字不仅要表示数量的大小,而且要正确地反映测量准确程度。我们把通过
期刊
【摘要】医学英语作为一种科技文体,其遣词造句、语法结构等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语言文字的表达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而医学英语的翻译难度较普通英语大得多,译者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还要具备相关的医学背景知识。本文从医学英语的词汇特点和句法篇章特点两方面浅析医用英语的语言特点并结合这些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医学英语;语言特点;翻译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