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小艇》文本解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ener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尼斯的小艇》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游记散文。全文布局精巧,以小艇为主线,展现了水上名城威尼斯的异域风光。该文语言节奏明快,笔触轻松自然,富有生活情趣,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画卷,只有细细品味,才能真正领略到那独特的异域风光,以及文本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独特语言魅力。
  一、异域风情迷人眼
  威尼斯是一个美丽的水上城市,因为它建造在人们普遍认为最不可能建造的水上,于是这座城市就有了水的柔情与浪漫,造就了特别的地域风情。威尼斯这座城市之所以闻名世界,主要是因为它的河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小艇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就跟我们大街上见到的汽车一样普遍。作者笔下的小艇以及它在街上那轻巧灵活的状态都让读者感到特别新奇。另外作者又围绕“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个总起句,运用了一些特别贴合船夫形象的词语,生动描写出了船夫驾驶技术的娴熟和得心应手。作者在对威尼斯船夫描写之后,又对与小艇密切相关的人进行了描写。在描写人的时候,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而只是提到了商人、青年妇女、孩子、保姆、老人,老中青幼齐上阵,让我们感受到了威尼斯人的生活是充满惬意而又忙碌的,也正是凭借着河流与小艇,让威尼斯人过上了有尊严的高品质的生活。读着这样的句子不由得会使学生对威尼斯产生一种莫名的向往之情,这就是属于异域风情的独特魅力。
  二、动静结合意无穷
  动静结合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可以使所描写的事物在人们眼中更具灵性,惹人喜爱。《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除了描写那独具特色的水上城市之外,还与作者那独特的表达是分不开的。文章从小艇写到船夫,再由船夫写到威尼斯人们的生活,有景物描写,也有作者对生活的渲染,采取了动态美与静态美、生活美与景物美相结合的方法,相得益彰,充满情趣。作者对小艇的刻画非常精准贴切,在“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句话中,作者用“田沟里的水蛇”来比喻小艇,把小艇的动态美贴切自然地表达了出来。在“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这句话中,作者以动中写静的方式表达了威尼斯夜晚的宁静。“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这句话的描写与威尼斯白天的喧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白天与夜晚,动态与静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意境幽远,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三、对比阅读悟情感
  比较阅读可以使读者对不同文学作品风格的特点感受更加深刻。《威尼斯的小艇》课后的“阅读链接”中节选了朱自清的《威尼斯》和法国作家乔治·桑的《威尼斯之夜》。这三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威尼斯的迷人风光。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阅读,让学生自主去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在阅读中,学生会发现朱自清和法国作家在描寫时都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为散文注入了情感的力量。而马克·吐温笔下的威尼斯在选材上具有结构精巧的特点,从小艇到威尼斯人的活动,娓娓道来,井然有序。朱自清的文章语言简洁,充满诗情,法国作家笔下的威尼斯描写语言抒情性强,多用形象的比喻描绘夜色。这三位作家都从自己的视角描写了自己眼中的威尼斯。统编本教材把《威尼斯的小艇》作为课文,把朱自清和法国作家乔治·桑的两篇文章作为“阅读链接”材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还为学生进一步感受写景散文的特点提供了条件。
  散文有着意境美与情感美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应就散文中独特的地方引导学生赏析品味,以使学生从潜心阅读品味中真正感受到散文的独特魅力,起到令学生回味无穷的教学效果。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研室2019年度立项课题“生活体验学习:建构小学生有意义语文学习经历的实践研究”(编号:2019JK13-L275)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敬贤路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课后习题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学情以及语文要素等维度综合考量之后精心设计的练习题,既为学生之学搭建了阶梯,又为教师之教明确了方向。语文教学要关注两个维度,即“教什么”以及“怎么教”。课后习题已经明确了教什么,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年段入手,关注于“怎么教”,从而发挥教材课后习题的最大价值,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借助课后习题夯实积累,依循认知方法而“教”  古人有云:“授人以鱼
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课标虽然强调生本课堂,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反而对教师的业务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遗憾的是,当前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一味地强调生本,舍弃教师作用而强调课堂生成。并不是所有的生成都有价值。怎样让课堂生成与教学目标趋向一致?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让课堂提问更加精练、有价值。笔者以《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结合相应反思,浅谈通过有效
统编本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古诗三首》,包括了《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三首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古诗最大的属性之一是通过“言”表达“意”,学生可以在言意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发展思维,进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在教学中找到古诗言意共生的教学途径,通过诗词的言语属性,追根溯源,还原诗词的志向表达,可以不
文言文是语言宝库中的灿烂瑰宝。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编本教材中编选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教学时,逐字逐句串讲极为常见,然后让学生背诵默写。但是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在理解内容的难度上超出现代文。笔者以为,现代文还要加强朗读,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更何况文言文,要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朱作仁说:“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没有比朗读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
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习作比作一条河,那积累就是开源。离开积累,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除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丰富自身见闻、积累妙词佳句等个人素养外,还应注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充分开发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多积累,进而能“有所思”,“有所写”。  一、走进阅读,积累语言  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因为受生
摘要: 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    教育部前部长周济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经济结构加快调整转型的阶段,乡镇职业技术学校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现代经济社会所需要的职
皮亚杰认为:儿童不能把精神和物质世界相区别,在成年人看来没有生命的事物,在儿童眼里是活的,有意识的。我们的习作教学,应坚守儿童视角。所谓儿童视角是指儿童在观察、描摹事物,讲述和理解事件时表露出儿童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语言特点和价值取向。习作教学要顺应儿童的天性。  以往的习作教学,大多遵从的是成人视角,我们引导学生观察事物、体验生活的视角是成人的,我们也用成人的语言习惯去规范学生的习作语言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师生互动形式,它可以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渐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但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并不是随意而为的,只有具有启发性、挑战性、指向性等特點的课堂提问,才能使学生的阅读目标明确,思考路径清晰,进而真正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服务。  一、适当点拨引导,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文本内容的难度,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要善于以层层点拨引导的形式,将学生要解决
“亲土语文”课程遵循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以培养乡村儿童的土地伦理道德为目的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程,依托现行的统编本语文课程,围绕“语文课堂”“亲土活动”“田园生活”三大元素开展充满活力的语文实践活动。我们本着语文教材资源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了田园主题阅读、参与乡村劳作、历时观察田园、撰写田园日志、启动田园嬉乐等策略的“亲土语文”教学模式。笔者提出,通过主题化阅读体验丰富的“亲土语文
传统的读写迁移训练,往往因“课”制宜,语言知识方法的习得呈“碎片化”状态,学生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怎样引领学生的语言思维向纵深发展呢?下面结合六年级下册写人类习作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整合教材,搭好同类型文本的“桥”  1.关注“衬托”,体验李大钊的忠贞不渝  《十六年前的回忆》(六年级下册)一文沉痛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讴歌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表达了深深的敬仰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