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课堂是教师耕耘的沃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更是师生的迫切愿望,因此,作为一个新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必须把如何营造和谐课堂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重大课题,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大胆实践。
关键词:教师、营造、和谐、课堂。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只有师生的关系融洽了,课堂和谐了,教师在课堂上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才有希望实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和教学相长;也只有课堂和谐了,学生才会长久地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才能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和谐课堂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一个新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必须把如何营造和谐课堂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重大课题,深入研究,大胆探索。我认为,营造和谐课堂,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一、塑造完美教师形象,感化学生心灵
教学实践证明,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如果真正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很自然地喜欢这个教师的课堂,就会理解这个教师的缺点和不足,反之,就会对教师产生反感和抵触,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厌学,课堂气氛不和谐。因此,我认为,教师要营造和谐课堂氛围,首先,必须努力塑造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完美”教师形象,真正做一个受学生信任、欢迎、敬佩和崇拜的老师。然后,作为教师,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想获取学生的信任和感化学生的心灵,就必须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心胸宽广、学识渊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完美”教师形象,让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也只有这样,和谐课堂才有望实现。
二、尊重学生人格,关爱全体学生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对学生的极大伤害,就势必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从而引发或激化师生矛盾,导致课堂气氛不和谐,导致教师无法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难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切忌在课堂上随意批评学生,更不能歧视、讽刺、斥责、谩骂、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教师要营造和谐课堂,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在课堂上要大力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尽量满足学生合理要求,关爱全体学生。当然,尊重学生人格和关爱学生并非无原则地宽恕和一味袒护学生,让学生放任自流,对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置若罔闻、视而不见,而是要严慈相济,要采用学生樂于接受和理解的方法巧施批评教育和惩戒教育,要用尊重换取尊重,用爱心培养爱心,用心灵塑造心灵。俗话说“爱的回报是爱”,教师的爱心能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团结友爱,学会感恩与回报……
三、抓住学生心理,巧施赞美教育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信任、赏识和鼓励,因为教师的信任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的赞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的鼓励能让学生在失败和挫折中看到希望。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巧施赞美教育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增进师生情谊,促进课堂的和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尽量多给学生信任的目光和赏识的话语,要善于充分发现学生的优点,巧妙实施赞美教育。当然,教师对学生实施赞美教育还要有的放矢,不可盲目运用,因为盲目地赞美只会让学生骄傲自满、懒于进取,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在表扬学生优点的同时,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在肯定学生成长的同时,提出学生今后发展的希望。从而,让学生既享受了教师赞赏的喜悦,又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认识到自己今后还有望做得更好,于是,学生便会为追求更好而更加努力地学习,自然就会心悦诚服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也会言听计从,这样,教师的课堂也就和谐了。
四、精心备课,因材施教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调控者,是和谐课堂的营造者,如果教师在课前没有经过充分的备课准备,就难以驾驭课堂,在课堂上就难免会遇到不和谐的音符。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备课,既要备教材,要全面熟悉教材内容、重点和难点等;又要备教法,要深入研究学生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大胆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方法;还要备学生,要详细掌握每个学生的知识现状、品德习惯和性格等方面的情况,要针对不同的个体,制定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课堂上找到乐趣,学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发展。
总之,和谐课堂是教师耕耘的沃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改革的基础,更是师生的迫切愿望。因此,作为教师,要把营造和谐课堂作为自己教学艺术的崇高境界,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大胆实践。
参考文献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走进新课程》
关键词:教师、营造、和谐、课堂。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只有师生的关系融洽了,课堂和谐了,教师在课堂上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才有希望实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和教学相长;也只有课堂和谐了,学生才会长久地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才能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和谐课堂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一个新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必须把如何营造和谐课堂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重大课题,深入研究,大胆探索。我认为,营造和谐课堂,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一、塑造完美教师形象,感化学生心灵
教学实践证明,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如果真正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很自然地喜欢这个教师的课堂,就会理解这个教师的缺点和不足,反之,就会对教师产生反感和抵触,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厌学,课堂气氛不和谐。因此,我认为,教师要营造和谐课堂氛围,首先,必须努力塑造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完美”教师形象,真正做一个受学生信任、欢迎、敬佩和崇拜的老师。然后,作为教师,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想获取学生的信任和感化学生的心灵,就必须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心胸宽广、学识渊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完美”教师形象,让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也只有这样,和谐课堂才有望实现。
二、尊重学生人格,关爱全体学生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是对学生的极大伤害,就势必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从而引发或激化师生矛盾,导致课堂气氛不和谐,导致教师无法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难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切忌在课堂上随意批评学生,更不能歧视、讽刺、斥责、谩骂、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教师要营造和谐课堂,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在课堂上要大力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尽量满足学生合理要求,关爱全体学生。当然,尊重学生人格和关爱学生并非无原则地宽恕和一味袒护学生,让学生放任自流,对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置若罔闻、视而不见,而是要严慈相济,要采用学生樂于接受和理解的方法巧施批评教育和惩戒教育,要用尊重换取尊重,用爱心培养爱心,用心灵塑造心灵。俗话说“爱的回报是爱”,教师的爱心能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团结友爱,学会感恩与回报……
三、抓住学生心理,巧施赞美教育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信任、赏识和鼓励,因为教师的信任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的赞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的鼓励能让学生在失败和挫折中看到希望。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巧施赞美教育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增进师生情谊,促进课堂的和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尽量多给学生信任的目光和赏识的话语,要善于充分发现学生的优点,巧妙实施赞美教育。当然,教师对学生实施赞美教育还要有的放矢,不可盲目运用,因为盲目地赞美只会让学生骄傲自满、懒于进取,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在表扬学生优点的同时,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在肯定学生成长的同时,提出学生今后发展的希望。从而,让学生既享受了教师赞赏的喜悦,又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认识到自己今后还有望做得更好,于是,学生便会为追求更好而更加努力地学习,自然就会心悦诚服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也会言听计从,这样,教师的课堂也就和谐了。
四、精心备课,因材施教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调控者,是和谐课堂的营造者,如果教师在课前没有经过充分的备课准备,就难以驾驭课堂,在课堂上就难免会遇到不和谐的音符。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备课,既要备教材,要全面熟悉教材内容、重点和难点等;又要备教法,要深入研究学生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大胆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方法;还要备学生,要详细掌握每个学生的知识现状、品德习惯和性格等方面的情况,要针对不同的个体,制定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课堂上找到乐趣,学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发展。
总之,和谐课堂是教师耕耘的沃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改革的基础,更是师生的迫切愿望。因此,作为教师,要把营造和谐课堂作为自己教学艺术的崇高境界,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大胆实践。
参考文献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