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读山东大学徐艳玲教授等著《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掩卷之际意犹未尽。可以说,这是一部既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理论深度的学术专著,又是一部呼应价值观教育实践需求的生动教科书。
该书是徐艳玲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的最终成果,也是山东人民出版社策划的“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文存”系列之一。作者以强烈“问题意识”,紧扣时代发展课题,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一核心,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和构建思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社会主义制度下宗教问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问题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进行了学理分析。该书视野开阔、思路创新,秉持强烈人文意识和家国情怀,大到理论体系构建,小到遣词造句运用,都看得出心力。整部著作浑然天成,论述之间流溢智慧之光,不愧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扛鼎之作。概括起来,该书主要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一、 强烈的“问题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明:“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该书以当前中国所面临问题为切入点,特别针对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立足于全球化语境下经济合作与竞争、文化冲突与融合、文明激荡与对抗,以及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阵痛、大众价值观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脱离的挑战和中西价值观杂陈交错的迷乱等背景,来探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形成了强烈的“问题意识”。
徐艳玲教授长期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一线,与青年大学生接触时间多,交流比较频繁,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和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认知状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有了清醒认识,加之她对经济全球化发展持续关注思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潜心研究和探究。才使整部著作都充满着一种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而引导着读者与作者一起沿着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寻,这也为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立足现实、追寻理想和实现抱负奠定了一定的认知平台。科学的探索精神是一名学者践行问题意识,熟练驾驭问题、精辟讲解问题的思维基础。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问题就是矛盾,社会到处都是矛盾。没有问题意识,没有探索精神,就不会发现问题。
二、突出的“危机观念”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信仰作为一种升华的理性认识实际上是社会存在和价值实践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近代以来,中国和中国人民经受了史无前例的艰难困苦、遭受了西方列强前所未有的欺凌压迫,国家四分五裂、百姓任人鱼肉、人民陷入水深火热。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領人民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披荆斩棘,艰苦奋斗,一路攻坚克难,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创造了今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崭新中国,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的。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云变幻和国内社会变迁加剧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判断差别越来越大,人们信仰的东西越来越千差万别,其中不乏世俗化、庸俗化和功利化的现象。徐艳玲教授怀着强烈的“危机意识”,从这些社会现实和现象中敏锐地意识到了当今社会的信仰危机,特别是大学生在选择信仰时的迷茫和困惑,深刻地意识到如何正确认识和应对当前全社会可能存在的信仰危机,如何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已经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针对于此,作者在书中认真分析了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其表征、造成信仰危机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深厚的“家国情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具备能够让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信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体系,才能动员和鼓舞全体人民沿着共同的方向和目标前进,才能以最小的阻碍取得最优成绩。实践证明,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解放这一目标理想,鼓舞并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在推进国家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是立足于这一认识,透过整部著作,我们看到徐艳玲教授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在共和国事业发展激荡发展变革中的“家国情怀”,其著作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推动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发展进步和民族振兴富强的真挚情感。作者在文中针对苏联和东欧等前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宗教问题上的教训,认真梳理分析了各社会主义国家宗教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就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正确认识宗教、正确对待与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路径;强调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统领下,真正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加强党的领导,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和谐,才能使宗教能够与全国人民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四、彻底的“实践精神”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问题,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类拓宽了社会实践的领域,丰富了实践的各种理论。可以说,人类对世界的实践精神掌握,实际上是对事物给予精神掌握的形式,或者说是道德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要始终关注现实,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现实世界的合理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两者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成为当前转型社会时期的重要现实问题。我们能否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经受住时代的考验和磨砺,坚守共产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一个迫切的实践问题。该书坚持从现实问题出发,通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回溯和展望,用大量的实证调研和详实数据,向我们全面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贯穿整部著作的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实践精神”,也是一位学者关注社会现实、投身改革实践的生动写照。作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称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呼吁通过加强全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途径构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寻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建设我们的“共有精神家园”,让人耳目一新,倍感振奋。
责任编辑:尚 健
该书是徐艳玲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的最终成果,也是山东人民出版社策划的“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文存”系列之一。作者以强烈“问题意识”,紧扣时代发展课题,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一核心,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和构建思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社会主义制度下宗教问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问题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进行了学理分析。该书视野开阔、思路创新,秉持强烈人文意识和家国情怀,大到理论体系构建,小到遣词造句运用,都看得出心力。整部著作浑然天成,论述之间流溢智慧之光,不愧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的扛鼎之作。概括起来,该书主要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一、 强烈的“问题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明:“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该书以当前中国所面临问题为切入点,特别针对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立足于全球化语境下经济合作与竞争、文化冲突与融合、文明激荡与对抗,以及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阵痛、大众价值观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脱离的挑战和中西价值观杂陈交错的迷乱等背景,来探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形成了强烈的“问题意识”。
徐艳玲教授长期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一线,与青年大学生接触时间多,交流比较频繁,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和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认知状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有了清醒认识,加之她对经济全球化发展持续关注思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潜心研究和探究。才使整部著作都充满着一种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而引导着读者与作者一起沿着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寻,这也为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立足现实、追寻理想和实现抱负奠定了一定的认知平台。科学的探索精神是一名学者践行问题意识,熟练驾驭问题、精辟讲解问题的思维基础。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问题就是矛盾,社会到处都是矛盾。没有问题意识,没有探索精神,就不会发现问题。
二、突出的“危机观念”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信仰作为一种升华的理性认识实际上是社会存在和价值实践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近代以来,中国和中国人民经受了史无前例的艰难困苦、遭受了西方列强前所未有的欺凌压迫,国家四分五裂、百姓任人鱼肉、人民陷入水深火热。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領人民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披荆斩棘,艰苦奋斗,一路攻坚克难,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创造了今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崭新中国,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的。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云变幻和国内社会变迁加剧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判断差别越来越大,人们信仰的东西越来越千差万别,其中不乏世俗化、庸俗化和功利化的现象。徐艳玲教授怀着强烈的“危机意识”,从这些社会现实和现象中敏锐地意识到了当今社会的信仰危机,特别是大学生在选择信仰时的迷茫和困惑,深刻地意识到如何正确认识和应对当前全社会可能存在的信仰危机,如何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已经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针对于此,作者在书中认真分析了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其表征、造成信仰危机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深厚的“家国情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具备能够让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信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体系,才能动员和鼓舞全体人民沿着共同的方向和目标前进,才能以最小的阻碍取得最优成绩。实践证明,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解放这一目标理想,鼓舞并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在推进国家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是立足于这一认识,透过整部著作,我们看到徐艳玲教授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在共和国事业发展激荡发展变革中的“家国情怀”,其著作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推动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发展进步和民族振兴富强的真挚情感。作者在文中针对苏联和东欧等前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宗教问题上的教训,认真梳理分析了各社会主义国家宗教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就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正确认识宗教、正确对待与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路径;强调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统领下,真正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加强党的领导,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和谐,才能使宗教能够与全国人民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四、彻底的“实践精神”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问题,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类拓宽了社会实践的领域,丰富了实践的各种理论。可以说,人类对世界的实践精神掌握,实际上是对事物给予精神掌握的形式,或者说是道德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要始终关注现实,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现实世界的合理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两者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成为当前转型社会时期的重要现实问题。我们能否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经受住时代的考验和磨砺,坚守共产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一个迫切的实践问题。该书坚持从现实问题出发,通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回溯和展望,用大量的实证调研和详实数据,向我们全面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贯穿整部著作的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实践精神”,也是一位学者关注社会现实、投身改革实践的生动写照。作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称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呼吁通过加强全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途径构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寻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建设我们的“共有精神家园”,让人耳目一新,倍感振奋。
责任编辑:尚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