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的武汉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家隔离的日子,除了一日三餐,时时牵挂着的便是疫情下的武汉。对于武汉,并不陌生,十多年前的一次畅行,让别后的武汉依然时时萦绕在怀。而今,因为这场突发而且极为猛烈的冠状肺炎疫情,却将遥远而熟悉的武汉以一种担心和牵挂的方式再次沉重地拉进了我的视线里,每天在关注武汉中饱受煎熬、度日如年。曾经傲然鼎立的武汉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武汉,它将全国人民的心都牵到了那里,以至我们所有的人把一个民族的悲与欢、希望和未来、自由与解放,全都凝结在对武汉的祝福和祈祷上,祈求苍天护佑武汉,让这场肺炎疫情早早过去,重新还给武汉人民一个锦瑟华年。
  十多年前的一个春天,美丽的樱花刚刚开过不久,趁着五一长假,我们来到了武汉。当时,自柞水到武汉,既没有高铁,也没有高速,也没通火车,我们走的是旬阳的道,自柞水取道旬阳坐的是火车,当时,柞水的火车路似乎正在修,还没有开通,我们一行两家八个人,包了一辆面包车,到了旬阳,自那儿踏上了去武汉的行程。
  那一次,似乎是我第一次坐火车,也是我的儿子第一次坐火车,因为当时儿子还小,不能走路,被我抱在怀里,还没有断奶,而且同行的还有朋友年迈的父母,我们便是这样拖家带口地来到了武汉。坐的是那种老式的绿皮火车,硬座。在那时,似乎坐一个卧铺都是奢侈的,就算带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带着老人,我们也同样是坐硬座,因为,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几百块钱,能够出去旅游,是下了一次又一次的决心的。彼时普遍生活窘困,但是又渴望能有一点儿精神生活。当时是下午上的火车,第二天早上才到达的武汉,在火车上硬是坐了一夜,到达武汉站的时候,个个都疲惫不堪,因此,一下火车,就赶快找宾馆,安顿下老人孩子,以及随身携带的行李,是最迫切的事。
  当时,我们决定来武汉,多半是因为黄鹤楼。对于我来说,还有一个让我向往的地方,是武汉的汉正街,在那时,我还没有开始写作,但是,曾经读过一篇关于“汉正街”的小说,小说的名字忘掉了,只记得当时自己还挺小的,只是痴迷文学,那本书好像是《当代》,或者是《钟山》。在小说里,汉正街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商贸市场,在汉正街上,生活着各种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都在小说里作了生动的呈现。于是,这个名叫“汉正街”的地方便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汉正街的印象就特别的深刻。当然,对于此次同行的人来说,渴望来武汉,多是因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武汉,不仅能看到闻名遐迩的黄鹤楼,还能看到烟波浩荡的长江,对于北方人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诗情画意的美景,也是我们内心久久的向往。还有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在这两首关于黄鹤楼的名诗佳句里,我们对武汉这个城市充满了憧憬和遐想,当然,也因为,在我小的时候,家里唯有的兩幅字画中的一幅便是崔颢的《黄鹤楼》,另外一幅,便是韩愈的《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两幅书法是父亲专门请书法写得好的亲戚给我们几个孩子写的,这两幅书法,曾经一直挂在我的卧室里,陪伴着我的整个青年时代,在我的思维定势里,“黄鹤楼”便是一个最典型的文化意象,因此,我人生第一个出游的城市,便是武汉。
  下了火车,一人吃了一碗扯面,便去找宾馆,好在大城市的住宿和吃饭都很便利,很快就找好了宾馆,进行了身份登记,要了三间房,我们分别入住,没多一会儿,隔壁便传来朋友如雷的鼾声,一夜的行程都已经疲惫不堪,硬座,没法休息,这一夜,我们都是扛过来的,两个小娃我们几个人换着抱,不谙世事的孩子,竟然能在我们的怀抱里睡得懵懵懂懂,而扛了一夜的大人们,确实需要休息,缓解缓解疲劳的身心了。
  午睡起来后,便互相叫喊着急不可待的出了门。时下,正是樱桃上市的季节,到处都有售卖樱桃的,这些熟悉的樱桃,又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每年樱桃上市的时候,街上到处都有售卖的,那些红红的艳艳的闪着莹亮光泽的樱桃,便成了小城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在持续半个多月的时间,小城被诱人的红樱桃点缀着。而今,在初临武汉的时候,便看到了最熟悉的樱桃,莫名的就觉得亲切起来。武汉暖和,樱桃比家乡的早,也比家乡的大。
  逛景点时间估计不够,那么就逛一下武汉这座洋气的城市吧,汉正街是必须去的地方。我们一边走,一边逛,一边对比,一边唏嘘感叹着,大城市自然和我所居住的柞水县城不能比,它阔大,现代化的气息十足,到处都是宽阔的街道、豪华的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应接不暇。一会儿这边瞧瞧,一会儿又那边瞧瞧,感觉自己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到啥都新鲜,看啥都稀奇,毕竟,在那时,在我们的柞水县城都还是土房子,街道还是装板门的店铺,只有柞水唯一的一个国营旅馆“柞水县服务楼”是一个三层楼的水泥建筑,其它的都是土木结构的房子。现在,突然到了一个霓虹闪烁,金碧辉煌的现代化大都市,一下看得我们心花怒放,眼花缭乱,既新鲜又欣喜,既惊讶又赞叹,相比之下,自觉家乡是落后了,可小县城,又怎能跟名扬全国的大武汉相比呢?
  这个时刻,我迫不及待想打听的是汉正街,问了当地人,人说汉正街改造了,早已不是以前的汉正街了,改造后的汉正街其实就是些大商场,不再是以前林林总总的小店铺了。即使这样,我还是想去看看,那个曾经的“天下第一街”究竟变成什么样子了。等我们到了汉正街,此时街确实已经不是我理解的小说里的汉正街的样子了,那些挤挤挨挨的房子、密密匝匝的店铺,早已在时光中成为历史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宽阔豪华的都市大街,洋气的商场和琳琅满目新潮的店铺,令人目不暇接,汉正街的老市场成为了过去,汉正街的人也都已老去,电视里演的,小说里读到的,都已不复存在。我们沿着大街漫无目的的转着,男士们买了几包烟,我买了一个发夹,然后就是给老人和小孩买了点儿面包和蛋糕以及糖果之类的。在这条街上,见到一种小吃,是将大米和肉,还有香菇、胡萝卜做的馅合在一起,用烫熟的面包起来,有点儿像包子,但是不封口,撮着,就像是张嘴的石榴,起先,我们并不知道这叫什么,便向摊主询问,摊主说,这叫“烧麦”,好吃,要不要来两笼?转了几个小时,肚子也松快了,吃就吃吧,于是就要了四笼,两个人一笼的吃了起来,这个烧麦跟包子是不一样的,包子是松软的,这个面筋筋的,估计是熟面的缘故吧,米大抵是糯米,黏黏的,跟其它菜蔬混合在一起,既有肉的香味,又有着菜的香味,还有米的香味,还真是挺好吃的,大家一边吃,不禁啧啧的夸赞,这是我第一次吃烧麦,而且吃的是汉正街的烧麦,因此,给我留下了多少年都难以忘却的记忆。   其实,烧麦并不是武汉的原产,它最早起源于北京,明末清初时,广泛流传于天津、江浙一带,以及广东广西南方沿海地区,成了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小吃。烧麦的种类很多,有各种各样的口味,如大肉烧卖、地菜烧卖、冻菜烧卖、羊肉烧卖、鸡肉烧卖、野菜烧卖、金钩烧卖、素芡烧麦、芝麻烧麦、梅花烧麦、莲蓬烧麦,在家自己也可以制作,根据自己的口味,有荤馅的,有素馅的,适口即好,在有的地方,也有叫“烧卖”的,同音不同字,还有叫“捎麦”的,这是很早以前的叫法了。清代的时候,一些茶馆里,人们一边喝着酽酽的浓茶,配上热气腾腾才出笼的烧麦,非常的可口美味,因此,烧麦也叫“捎卖”,意思就是捎带着卖的。这种小吃在一些典籍里也有记载,《金瓶梅词话》里就有“桃花烧卖”一说,一个很浪漫的名字哟,只是不知道里面是否真的包有桃花。《儒林外史》第十回也写道:“席上上了两盘点心,一盘猪肉馅儿的烧卖,一盘鹅油白糖蒸的饺儿。”清朝乾隆年间的竹枝词也有“烧麦馄饨列满盘”的说法。可见,这种小吃为人们普遍喜好,只是在我们北方颇为少见。
  我们欲返回宾馆时,已是华灯夜放了,当满大街的霓虹闪耀时,汉正街更是充满了一种魔幻的魅力,有如星星点灯,亦如群星争辉,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灯盏,把汉正街装扮得光彩夺目、美丽迷人。本来已经累了,疲乏了,可是,见到满街的星辉,就又舍不得回去了,我们抱着娃儿在武汉的大街上蹓着,一直转到了江边,看着烟波浩荡的长江,心也不禁开阔起来了。哟,长江真美,二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北方,今天,是第一次见到长江水,是那么的开阔,是那么的辽远,让我一下子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江上有船,不时地拉响一声汽笛,它们在江面上不紧不慢的游弋着,像一只只大白鹅,或者是花色繁多的鸳鸯,夜因为它们更加生动迷人。
  我们找了个台阶坐下,想静静地感受一下长江夜的璀璨,我们一行人都是第一次见江水,大家都非常的好奇和兴奋。在我们生活的柞水,跟武汉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地形与地貌,我们那儿一出门便是山,四面环山,将一座县城围在里面,就像是一只扎着口的麻袋,而那些山一座座高耸入云,如果不走出大山,说我们是井底之蛙,一点儿都不过分,我们日日能看到的,便是头顶上的那一片天,尽管天空蓝得清亮,蓝得透明,除了空气的确好,别的大家都是不清楚的。人常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如果不走出去,我们便不知道世界有多大。而此时,我来到了武汉,坐在霓虹闪烁的江边欣赏长江夜晚的美景,是一件让人多么意外和想象不到的事啊!这水气森森烟波浩荡的江水,就像是一面倒映着天光的镜子,在我们的眼前闪耀着,把岸边的楼宇、霓虹,全都摄进了水里,映出了美丽的海市蜃楼,而且它们并不稍纵即逝,整个夜晚,它们都在那里,把人间的烟火镶嵌进浩瀚的水里,江水便不再寂寞,流瀉出纵横江城的壮观。
  朋友,不禁吟诵起了苏轼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朋友声音好,嗓音高亢洪亮,能听出他是一个豪放的人,在这种情景之下,他的文艺细胞复苏,面对浩瀚的江水,脱口而出,也可理解为是借古抒怀吧!
  次日,最该去的地方当然是黄鹤楼了,我们早早地用过早餐,便心如飞燕般出发了。黄鹤楼在一个岛上,这个岛叫作龟山,须得乘船才能过去。我们搭乘的是小型游艇,上了船后,工作人员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件救生衣,船就出发了,这种小艇动力十足,一发动,就如离弦的箭一般,快速的驶了出去,船后溅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非常漂亮,这让我想起了曹操的“衮雪”,由于船速很快,不时有水花溅到我们的身上和脸上,洒下丝丝清凉,孩子们一声声惊叫,老人们则握紧船弦,有些战战兢兢,我们便抚慰说,扶稳,没事的,水面很平稳,只要不晕船,都不会有事的,坐好就是了。
  约莫二十分钟后,船到了岸,上岸即看到了黄鹤楼,在那一瞬间,我感到眼前一亮,这就是黄鹤楼呀!这就是我一直向往着惦记着的黄鹤楼呀?我将娃递到了老公的怀里,想一个人好好的感受一下黄鹤楼,同行的提醒我,还没买票呢,别着急,我才哑然失笑,是呀,还没买票,要买了票才能登楼。黄鹤楼素有天下“第一绝景”之称,据说初建于三国时期,是孙权为了实现“以武治国而昌”的军事目的,武昌的名字也因此而得,在当时,黄鹤楼只是一个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统一,黄鹤楼就失去了其军事价值,成了商贾旅人的观赏楼,而文人墨客的题诗,为黄鹤楼平添了诗情与画意,也让其有了深厚的人文气息,那些意境优美的诗词,让黄鹤楼名声大震,一举成为了天下名楼。黄鹤楼还有另外一个传说,相传,费祎在为蜀相前,曾是天宫的一位羽仙,专管飞禽走兽的外衣,因喜爱江夏黄鹄山秀美的自然风景,常乘仙鹤来此游玩,并招来鸟兽同乐,触怒了天帝,将其贬下人间。因其才智过人,得诸葛亮赏识,诸葛亮去世后,他为蜀相,辅佐汉室江山,后在一次宴会中,被一个叫郭遁的魏国人刺杀身亡,传说他的死是因为鸟兽没地方领取外衣,找天帝哭号,故天帝将费祎召回,回天庭后费祎仍念念不忘黄鹄山美丽的自然风景,仍常乘仙鹤来游,故此楼便叫了“黄鹤楼”。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以为,黄鹤楼能有如此盛大的名气,是得益于李白和崔颢这两个才子文人的,不过崔颢诗中所说的“昔人已辞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个昔人,指的也许便是费祎。
  在这个楼上,有毛泽东在一九二七年春登蛇山时填写的《菩萨蛮·黄鹤楼》,“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的名句便是出自这首词里。还有一首是一九五六年六月毛泽东畅游长江后填写的《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也是我非常喜欢而且背得滚瓜烂熟的一首诗词。毛泽东的思想和境界总是高人一筹,而他的诗词更是大气磅礴、豪情冲天,短短的不到一百字的诗句,却写出了很多层的意象,显示出了一代伟人的道路自信和宏大抱负,伟人的名诗佳句,给本来就闻名遐迩的黄鹤楼更增加了豪气与灵气。   站在黄鹤楼上,我久久不想下来,眼前的烟波浩荡,一望无际,又让我想起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句子,长江就是这样辽远和开阔,面对这样广阔无垠的江水,在它的面前,人渺小得不及一只飞鸟,当真正直面它的时候,才觉得人是如此的微小,被它的博大震撼,它不愧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在它波澜壮阔浩瀚博大的怀里,感受人生的四季,感受岁月的沧桑。彼时正是中午,江面上有很多的船只,有汽艇,有游轮,有帆船,还有货船,都在江面上往来奔忙,那些船只,在地面上的时候,都很大,可在江面上,只是如一个个小小的玩具,它们的小与长江的浩大形成显明的对比,这时,我又想起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大家的一再催促下,我才下楼,下楼时,仍频频回望。
  这一天,给予我的记忆无疑是最深刻的,也让我觉得是最有意义的,我来到了我最想来的地方,而且在黄鹤楼顶凭眺了长江,而这黄鹤楼和长江,在我眼里,都是最美最有诗情画意的物像,它们一个是定势,一个是动势,一静一动相得益彰,这波澜壮阔的长江,只有在黄鹤楼上登高远眺,才能将它尽收眼底,才足以显示它的包罗万象和气吞山河。
  第二天去游东湖。
  东湖很大,也很美很漂亮,这是一个城中湖,是西湖水域的六倍,只是没有西湖那样有名。西湖因为有白娘子和许仙的传说,以及那个伟大的诗人苏轼,而让其名扬天下,当然,还有一个才女苏小小,使其成为天下名湖。而东湖,便没有这样的幸运,没有西湖那样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沿着湖中的步廊悠然地走着,太阳明晃晃的,像一个欢天喜地的孩子露出满脸笑容,我们没带伞,只有朋友的女儿带了一把小孩玩的油纸伞,小女孩打着油纸伞走在前边,我们几个大人便跟在后面,这把伞令我们的湖边行走有了诗情画意的味道。天空明朗,瓦蓝瓦蓝,有人在放飞轻热气,彩色的,像降落伞,很大,似乎能看得到人影,也能看到燃烧的火焰,我们很担心,这么高的空中会不会有危险?但是很多人都说,没有危险的,很多年轻人常玩,在天气好的时候,这里的天空经常会有这样的热气球。几个小孩子看得兴奋得不得了,不停地喊叫着。
  湖岸上到处都是绿树鲜花,还有几截老城墙,有的上面已经长上了杂草,在此时,草绿绿的,显示出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干枯的墙上也能长草,让我觉得这是生命的奇迹。我们找了一个林荫处,在那里的草坪上坐下。
  歇息足了后,才又去了海盗船,海盗船在一个湖边,红白相间的船体,高大的桅杆,上面还有一个高大威猛的海盗,在船桅上,还挂着一个骷髅头图案的旗子,其实在沿海一带,很多地方都会遭到海盗的侵袭,中国的海盗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自从船只被发明的那一天开始,海盗就出现了,他们专门抢劫商船,跟陆地上的土匪差不多,是一门相当古老的行当,因此,在江边海边,常常会有海盗出没,这些海盗有当地的,有外來的,还有倭寇,来自外域的侵略者,我们就叫他们倭寇,他们多分布在沿海地区,历史上有名的戚继光抗倭,就是打击倭寇,在那时,倭寇指的是日本的武士和浪人。
  从东湖出来,已是下午,我们在外面一人要了一份螺蛳粉,在武汉,各种各样的粉是当地的一大特色,宽粉、窄粉、细粉、片粉,各种各样的,都是用米做的,各式的调味,就上腌豇豆、酸萝卜、酸笋,还有其它的各类泡菜,吃起来特别的爽口,酸辣鲜香,很是开胃。泡菜可以随便加,不限量。我们一人美美地吃了一碗,吃得热汗淋漓,身心舒畅。这儿的人都爱吃粉,各类的粉,成了他们生活的必需,街上到处都是卖粉的,可是家家的生意都好得不得了,个个店里的生意都红红火火,一拨一拨的人出来进去的,川流不息,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武汉地处江汉平原,是非常丰饶的鱼米之乡,因此,他们的生活多以大米和海鲜为主,作为省会城市的武汉,自然占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彼时,恰是五月,在李白诗句中,我们跟武汉作别。别了,武汉!别了,江城!
  这一别,便是十多年。
  如今,因为疫情,遥远的武汉再次勾起了我浓重而悠远的回忆,原来,那个美丽的滨江城市一直在我的心里,我已经怀揣着它走过了一年又一年。可今日,武汉遭遇了那样沉重的巨痛,而深爱着武汉的我却无能为力,我只能捐去三百元钱,除此之外,似乎什么也做不了,每天看着网上传来的不幸的消息,看着那些在一线顽强坚守的人们,看着那些医护人员憔悴的面容和双眼,我焦急担忧,满心牵挂,我不知道我能为武汉做些什么,只能用一支秃笔,记下关于它曾经动人的记忆,愿疫情过去,武汉依然生机勃发,依然灵气四溢!
  屋外的桃花正开得热闹,想必,武汉的樱花也快大开了吧,期待花开之时,亦是疫散之日。我双手合十,向天长祈……
其他文献
王玉荣,一位朴素、谦和、平凡得让人往往难以一下记住的女性,一位兢兢业业、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矿山的女性,一位把全部的精力和熱情奉献给企业文化建设的女性。了解她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在喧嚣的生活状态下,在林沼般的生存环境中,居然有这样一汪清泉水,如镜子一般明澈……  品艺轩是西山煤电文联活动的场所。每逢周末,这里总是聚集着许多书画爱好者,还有聘请来的老师和一些讲学授艺的书画大家。这里,是生发
期刊
暮色渐起的时候,河水不再喧哗了。夕阳的余晖落在河面上,闪着幽暗的光泽。  我来自万里之遥的长江之滨,一脚踏进这条河流,心绪起伏不定,抬眼看去,隐约之中,天和地的距离好像不再那么遥远了,似乎伸手便可触摸到天空的穹顶。风,轻柔地掠过水面,缓缓地升起来,丝丝缕缕拂过我的脸颊和脖颈。河面薄雾浮动,河水流动的节奏和韵律透出迷离的声响,仿佛唱诗班那悠扬的魔音注入我的肌肤,环绕于骨骼和灵肉之间。  这就是莱茵河
期刊
我曾零零星星读到过徐迅的一些散文作品,每每被那些富有灵性的篇章俘获。这回看到《响水在溪——徐迅散文自选集》,较为集中地阅读他的散文作品,还是第一次。缓缓地翻动书页。那些浸润了山光水色的文字便漫了过来。我被作家营构的散文世界感染了。  徐迅的散文是情怀之作。作为有着乡村背景的城市人,徐迅保持着对故土、对亲情深厚的眷恋。他散文创作的触须,始终连接着那一片曾经哺育过他的土地和乡村,并借以构筑了作家心中的
期刊
“爸爸会做面了”!女儿将我做的油泼面图片发到家族群里,立刻引起不小的轰动,兄弟姐妹侄子外甥纷纷点赞。  我是安徽人,喜欢吃米饭。老婆是陕西人,喜欢面食。我长的瘦,她长的胖。我喜欢吃肉,她喜欢吃素;我喜欢咸,她喜欢辣;我喜欢酱油,她喜欢醋。我大学毕业分到陕北煤矿工作,食堂里经常做面食,看着一尺多长、两指宽的面条顿时没了胃口,看着周围人呼哧、呼哧地吃的正香,我非常茫然,要了一碗面,吃了几口就放下了筷子
期刊
一  午后四点的阳光静静地照在街面上,几只麻雀在地上蹦蹦跳跳地觅食。老梅半躺在自家小超市外的竹椅里,一边悠闲地喝茶,一边看他新婚的妻子秀云正在弯腰给一个老人称红枣。她那一对饱满的大奶半掩半露,老梅心里一阵激动。想年过半百的自己又摊上比自己小了十岁、依然像一朵鲜花的女人,老梅的心里惬意极了。  老人走后,秀云喜滋滋地走到他跟前,弯下腰小声说:“刚才秤红枣时,我搁在九两上,少给他一两红枣。”  “啥,
期刊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给荆永鸣所出的第一本书写了序言。那本书叫《心灵之约》,是一本散文集。二十多年后,我这是第二次为荆永鸣的书作序。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次要写的,是纪念永鸣的意思,因为永鸣已经离开了我们。永鸣小我七岁,是我的一个从煤矿里走出来的小老弟。按理说,我应该走在永鸣前头,他应该在我后面向我招招手才对。然而不承想,他不等向我招手,就一个人先自扬长而去,来了个一去不回头。这个老弟,哥对你可是有意
期刊
村口的等候  老母总是和我有着高度的默契,一如她在村口的等候。  二十多年前,我刚大学毕业,在远离家乡数百里的异地教书。这样一来,回家就成了一种奢望,老母也难得见我一面。因那时的通讯不便,老母无法确定我回家的日子,我也没法告知远在乡下的老母。我乘坐的长途客运车快中午时才能到达村口。我一下大巴,远远地看见村口站着的竟然是老母!  我三步并作两步,快速走到老母面前:“妈,您咋知道我回来?”老母只是一个
期刊
我看着一张深蓝色的卡片沉思了,这是“临时入井许可证”,十厘米宽,八厘米高,是神东集团大柳塔煤矿安全管理办公室所发的进入煤矿深处的通行证。如水一样湛蓝的“临时入井许可证”,让我想起在大柳塔煤矿更衣室更换工作服的场面,日常的装束被橘黄色的工装替代了,水靴、矿帽、口罩、手套,把我们模式化了,模式成大柳塔煤矿的一员,模式成刚强、勇敢的矿工。  把蓝色的“临时入井许可证”挂在胸前,依次上车,驶入煤矿巷道,直
期刊
和梁东老结识近三十年,这期间,梁老的教育指导,使我如沐春风;他的人格魅力给我的影响如露润青草;他对我的帮助和关照则如春雨润膏。这些思之温暖,回想难忘。识荆之初,是《中国煤炭报》创刊不久,即一九九一年九月,该报刊有一篇《诗言志,书载情》介绍梁老先生的文章,尽管文章不长,但吉光片羽,令我倾慕不已。当时我正任江西天河煤矿副矿长,我因“文革”之乱未能读几年书,只好在工作之余自学诗、书、画,因此对很有成就的
期刊
《黑色沃土,金色的花》这本书里的评论文字,以前我零星读过,做杂志主编时也编发过几篇,但如此集中研读还是第一次。这本书收录成善一煤矿文学评论文章42篇,里面既有他对中国煤矿文学全景式的评述,也有他对煤矿作家与作品个体微观上的研究。对于一位95岁高龄仍然关注煤矿文学的老作家来说,这本评论集可以说是他毕生研究煤矿文学的结晶,是他的一本呕心沥血之作。  煤矿是能源基地,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煤矿独特的生活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