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ameiscaohao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训练是多方面的,听说读写是人们以语文为工具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也是语言能力表现的四个基本方面。无论听说,还是读写,核心的东西都是学生实际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立足语言,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在读中感悟语言
  语言感受能力就是语感,是学生在长期的语言训练中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知能力。朗读是培养并加强学生对语言材料感受能力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把握文本所传递的感情信息,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能发展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人教版第三册《我是什么》是一篇新编科普短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科普短文在教学时很容易上成自然常识课,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要抓住事物特征变化,让孩子掌握课文中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突出语文味。因此可以把本课的训练要点之一放在朗读指导上。课堂教学中,以“读”为切入点,在读中领悟课文,积累语言。课文第四自然段是朗读指导重点段,虽然只有一句话,却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教学时,教师可先播放多媒体画面,让孩子们从多媒体画面中获得直观感受:雨、雪、雹子落下来,冰融化,最后又变成水,水就是这样在自然界里循环变化的。接着让孩子们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你们看,平常“我”在池子里干什么呢?(睡觉)为什么说是睡觉呢?因为池面一点波纹都没有,平静得像镜子一样。在这样静谧的环境下,你想怎么读?然后指导孩子们轻轻地、柔柔地读一读,沉入文本之宁静中。“我”有时在小溪里散步,散步是慢慢地、悠闲地走,你能读出这种悠闲的感觉吗?“我”还在江河里奔跑,奔跑到更宽阔的大江大河里去,那是怎样的感觉呢?教师可做相应奔跑动作,学生朗读。随着奔跑节奏的加快,孩子们朗读的语调也随着急促扬起。引导学生感受:啊!“我”终于见到大海啦!我们一口气冲进大海,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感觉怎样?(高兴、欢快、热闹、激动、欢呼……)一起读,把变化多端的“我”给读得灵动起来!如此在课堂上引导孩子带着自己的感悟抒情美读“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孩子们在朗读时情感由舒缓轻柔到高亢激越,把多种形态的水的变化读得灵动活泛,充满了生命力,在读中感悟了语言,丰富了语感,提高了语言能力。
  
  二、在说中训练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说话训练的最终目标是要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想说,主动说,说得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说话训练内容的加强,不仅符合语文教学规律,而且能弥补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的缺陷,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同时得到提高。课文是作者凭借自身生活、情感、语言的积累,借助一定的语言技巧组织语言文字,传达自身某一方面的经验、认识,课文的内容往往和学生有一定距离,一些语句理解时有一定难度。因此要让孩子们学会表达,把对文本的领悟化为内心顺畅清晰的语言。
  如《荷叶圆圆》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一篇生动的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说话训练,丰富孩子的语言,培养语感。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说话游戏入课,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们乐于开口说话。例:青青的小草,小草青青,孩子们学说话:
  红红的花儿花儿
  长长的柳枝柳枝
  弯弯的月儿月儿
  圆圆的荷叶荷叶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吸引来四位小伙伴。(出示四幅图画)和他们打打招呼吧!孩子们有的大声地说:你好,小水珠,你真可爱!有的轻轻地打招呼:嗨,小蜻蜓,你好啊!有的笑眯眯对青蛙、小鱼儿喊:你好,小青蛙,你蹲在荷叶上唱什么歌啊?你好,小鱼儿,你在荷叶下干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情感体验与四位小伙伴打招呼,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说话训练。在孩子们乐于说话,急于表达的情境下,教师引导他们走入文本,再次拨动言语之弦。教师轻轻地配乐范读,让孩子感受语言的美。此时他们自然而然地随着教师的朗读悄悄地沉入文本,生怕惊扰了梦乡中的小水珠。接着让小朋友找出哪个词要读得特别轻,随即进行说话训练:表示小水珠动作姿态的“躺”,为什么要轻轻地读呢?因为小水珠躺在荷叶上。是啊,我们都不要去打扰她,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第二段。随着课件的变化,小水珠醒来了,说话的语气不一样了,小朋友们再听。这时小水珠会怎样说话?(高兴地、大声地)你怎样把小水珠的开心样表达出来?此时再一次进行说话训练:因为小水珠躺在荷叶上。师:我们也跟着小水珠高兴地读读这段话。小蜻蜓等得不耐烦了,他又会怎样和我们说话呢?老师引导孩子们学会抓住关键词“立”、“展开”来想问题,让孩子们学学蜻蜓神气的样子,把蜻蜓神气的样子读出来。接着进行说话训练: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多么(可爱、神气、威风、得意……)爱热闹的小青蛙也来了,小青蛙地说话。小青蛙的歌声真!可爱的小鱼儿游过来了,小鱼儿地说话。白天的时候,荷叶帮小鱼挡住了刺眼的阳光。小鱼躲在荷叶下会说。晚上调皮的鱼儿就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玩游戏;在水面上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这样,在说话训练中抓住关键词“躺、立、展开”等,让孩子们走入文本展开不同的想象,用不同的语气来读书,表达不同的情感,既尊重了孩子对文本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又让孩子在不同的语境的表达中得到了语言的训练。
  
  三、在练中内化语言
  一篇篇课文不仅是一块块语言文字的食粮,也是一方方发展学生语言的活性土壤。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从课文吸收营养,同时还要借助课文发展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中显性和隐性的语言文字,让学生能跟随着作者沉入词语,沉浸在文章的情境中,借助文本中语言和形象的材料,发展语言,拓展思维。教学时要努力促使学生把阅读时接触到的课文中典范的语言文字转化可视可触、能知浓淡、真正自己能把握得到的东西,促进语言文字的吸收、运用。通过这样的学习,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能随时融化为自身的血肉,积淀成自身的素养,并发展成运用的能力。教学中适当增设书面语言运用的练习,加大语言文字训练的力度,促进语言材料及表达方式的及时学习吸收,提高语言文字学习的实效,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内化,在语言运用中活化。
  如学习了《荷叶圆圆》一文,可以设计以下句子练习:
  1.蘑菇是小白兔的。2.是小蚂蚁的船。3.是小熊的。4.我是,荷叶是我的,我在荷叶下。这样设计不同的句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训练,由易到难,阶梯推进。教师在加强学生字、词、句、训练的同时,还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说话潜能。学生根据阅读的感悟,把积累的语言内化,运用到新的语言环境中。这样的教学让语文课堂更扎实,更有味了。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表扬是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一种评价手段,或肯定成绩,树立正面的学习榜样;或挖掘亮点,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作为一个小学老师,我一直认为表扬在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更多发展和表达的机会,倡导多向信息交流。但有一次在课堂上,我的“表扬”不仅没有激起学生的交流,反而让我看到了可怕的一幕——全班“冷场”,由此引发了我对这一评价手段的反思。  【案例描述】  那节课学习《掌声》的第
在拼音教学中,教学生区分b、d、p、q、z、c、s时,笔者创编了一套口诀让他们吟诵:“正6‘b’,反6‘d’;正9‘q’,反9‘p’;扁2‘z’,月牙‘c’,弯弯曲曲就念‘s’。”原以为这样一来,学生肯定能将这七个字母区分得清清楚楚。可结果事与愿违,学生连左右都分不清,更何况什么正反了,读写起来当然时常出错。笔者又设计了一个既形象又直接的记忆方法:让学生一人做一个半圆和一根长竖,自己试着摆摆b、d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成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选准思维的“发散点”,开放学生的思路,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一、以问题为“发散点”  学生要打开思路,首先要跳出标准答案的局限,思考问题时不求唯一、统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上思考问题,找到思维的“发散点”。  (一)向“唯一”挑战的问题  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越开阔,越易发散思维。如《三袋麦子》一课,在快结课时,我让学生讨论:小
小学生的预习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进行。这种预习因为有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才避免了学生自学的盲目性;因为有步骤、有章法,才避免了学生自学的随意性,才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因为循序渐进,才使学生在预习中能积极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其预习能力。  一、教给方法,指导到位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必须
初读是指通过对课文的初步通读,获得关于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初步印象。它和精读、品读、美读相对而言,目的是为深读课文打下基础。初读是整个阅读教学的起步,它对传递课文的情感基调、理解方向、思路拓展、阅读策略等方面的主导信息起着重要作用。初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站,是阅读的“蓄情”阶段。因此,初读在阅读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预读充分——“为有源头活水来”    阅读一般是由感知文本、解读文本、处
表情包发展至今已慢慢脱离原来的单纯表达情感的范畴,而转变为各种通过符号拼贴、嫁接、挪用等在社会语境中重新赋意,以复杂的形式诉说情节,在情节中感受和体验该社会语境中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旬古训在现代教育界,已众所周知。教学能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使学生终生受用,何乐而不为呢?“渔”是一种
加强语文实践,彰显语文的核心价值,意味着语文教学要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真正地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正确地理解、积累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品中探妙,加强语文实践  品,是语文教学的独有策略。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时,必须聚焦文本的语言现象,挖掘言语的“增值”点,也就是言语的品味点,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文本谋局布篇、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积淀语感。  1.揣摩传神的字眼,悟表达之妙 
生成性课堂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及时处理多种反馈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构建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课堂教学有效性生成是一种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教学资源,是一种熔师生智慧、技能、性情于一炉的教学情景,是一种富有灵性的召唤。   现以《三只小板凳》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诠释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的灵性所在:   一、“糟糕”的板凳是怎
语文练习是语文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加强过程学习、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它对语文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练习应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充分发挥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使语文练习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加快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现结合部分练习题例谈精心练习,扮靓语文课堂,促进学生发展的粗浅看法。  一、凸显感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