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水患,与水共生,与水共舞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与水共生,因水繁华。水带来灵气,也带来隐患。千百年来,苏州这座水城与水共生,最令人好奇的是,水如此之多,苏州如何做到从容地与水共舞?尤其是今年的超长梅雨期,水乡泽国的苏州是如何安然度过这一劫的?
  与水共生水乡泽国,三横四直
  苏州究竟有多少水?
  除了太湖,苏州还有阳澄湖、澄湖、蠡湖、盛泽湖、金鸡湖、独墅湖、汾湖、淀山湖、昆承湖、尚湖等。苏州处于太湖下游,北临长江,辖区内50亩以上湖泊353个,大小河道2万余条。
  如此众多的河湖水道,妥妥地不负“水乡泽国”之名。“虽号泽国,而未尝有垫溺之患,信智者之经营乎”,北宋著名文人朱长文这样评过论苏州城。历史上的苏州,智者都是如何经营,做好水文章的呢?还要从伍子胥相天法地之时说起。
  《苏州古城区排水防涝历史研究》一文中做过历史研究。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造阖闾大城,即今之苏州城,设水、陆城门各八,外有护城河包围,内有水道相连,水门沟通内外河流。其时,城内河道系统已初具规模,第一、第三横河、第一、第四直河业已建成——你看,从建城之初,就定好了基调,为水规划好了走向和出路。
  千百年来,苏州城风土、格局不曾有过根本的变化。底子好,懂得尊重这份造城之初的智慧,总归大差不差。当然,小的变动历朝历代都有。
  宋代的时候,比较有据可查,《平江图》总是时不时被提起。当时的城内河道按宋《平江图》推算约为82公里,除内城河、外城河(护城河)外,共有38条南北向河道,75条东西向河道。
  然后到了明末,江南巡抚张国维纂辑的《吴中水利全书》记载得也很详实,对《苏州府城内水道图》测算显示城内河道长约86公里,除内外城河外,共有41条南北向河道,80条东西向河道。这是苏州古城水道和桥梁最多时期的历史见证,自此以后,古城内的河道和桥梁日趋减少。
  清代嘉庆年间,当局重修了城内河道,开通了联系全城水系的城心河道,三横四直河水便左右逢源。
  自宋及清乃至今天,古城内河道“三横四直”的基本格局未变,但数量及总长度总体上减少多、增加少。
  这份格局,让苏州得以在长长的历史中,与水共生,因水繁荣。
  改革开放后,苏州城市总体规划(1985-2000)最终结论指出,苏州要保持“三横三纵加一环”的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巷特色,保持路河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和道路景观。此后,苏州城内水系进入深入规划治理时期,有关部门按此目标着手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逐步实施河道治理、污水处理,改善苏州古城的水环境。
  与水共生的苏州,一直在努力做好水文章。
  与水共舞挡得住洪水,排得出涝水
  不太平的2020庚子年,梅雨期也超长,给苏州这座水城带来空前的压力。
  强降雨也是对城市防洪排涝系统的一次检视。如果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建设赶不上城市的扩张速度,那么就很可能要在家门口“看海”。
  来自苏州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的数据显示:6月9日入梅,7月21日出梅,梅长42天,比常年偏长18天。梅长列1951年以来历史第4位,与1999年和1980年持平。全市平均梅雨量630.9毫米,为常年2.65倍,列历史第3位。梅雨期间,苏州全市普降大雨和客水影响,河湖水位迅速上涨,全市主要10个水文站点普遍超警超保。
  苏州市防办工作人员介绍,国家防总、水利部早有正确研判,苏州早早做出了各项防范措施。早在入梅前,苏州市防办就优化区域水利工程调度,实施以长江、望虞河、京杭运河、吴淞江为界的跨阳澄区水利工程联合调度,促进河网水体有序流动,预降水位。同时,抢在强降雨来临之前,启动内部区域一体化排涝体系建设,打通相城、吴中、高新区多个区域交界河坝,确保泄洪排涝顺畅。
  不得不提的是,近年来苏州持续加大水利建设投入,不断提高防洪排涝标准,望虞河东岸加固、望虞河西岸控制、东太湖整治后续、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堤防加固相继或接近完工,工程综合效益在此次超长梅雨期充分显现。
  今年入梅以来出现6轮降雨过程,雨量多、梅雨典型、暴雨多且间隔时间短。很多人依稀还记得2016年的情形,当年梅雨量、太湖最高水位、大运河枫桥最高水位已经够高了,分别为422毫米、4.88米、4.82米,而在梅雨量是2016年1.5倍且流域普降大雨的情况下,今年太湖和大运河枫桥最高水位为4.79米、4.72米。
  真正无惧水患的城市,要挡得住洪水。
  超长梅雨期间,水城苏州一系列措施确保洪水挡得住。
  望虞河沟通太湖和长江,是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之一,吴江区境内的太浦河是太湖主要的行洪通道,承担着约60%的太湖泄洪任务。促进太湖洪水下泄,需确保太浦河、望虞河行洪畅通和堤防安全,同时调度胥口闸、瓜泾口闸参与分洪。落实定人、定段、定时、定责要求,吴江区178人全天候巡查太浦河,对沿线74座口门逐一落实专人值守,对巡查发现的险工险段连夜处理,太湖大堤沿线618人开展全天候巡堤查险。
  针对京杭运河拆迁遗留导致不能施工、企业自保标准偏低、闸门高度不够三种問题,加高加固61处薄弱点,在洪水来临前形成牢固的大运河防洪封闭圈。
  无惧水患,更需要涝水排得出。
  吴中区、高新区想方设法避开太湖运河“两路夹击”影响,开辟涝水通道,错时错峰匹配调度,畅通所有交界河道,增设临时排涝设备和力量,全力排除涝水,合理调控圩区水位。苏州市防办调度沿江口门全力排水,入梅以来累计排水12.43亿方,是去年梅雨期排水量(4.7亿方)的2.6倍。
  苏州河网发达,加上现代以来建设的排水管网系统也臻于完善,二者有机统一,河网与管网相得益彰,组成了苏州特色鲜明的河网加管网排水防涝体系。近年来,城市开发建设时不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很多雨水在源头就经过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吸纳、蓄渗和缓释,城市像一块海绵,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对效缓解城市内涝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城市防洪体系、城市雨水排水体系以及城市内涝防治体系有机整合,从而形成防洪、防涝、排水三位一体的城市治水综合体系。
  真正的水城,无惧水患。
  (本文参考《苏州古城区排水防涝历史研究》)
其他文献
太湖东西山周围,分布着许多古村落,有的已经在历史中消弭,有的顽强地扛住了岁月的风雨,留存到如今。穿越雕木黛瓦的古村,捡拾起百年光阴,陆巷村、明月湾村等古村里每一块砖瓦都向世人诉说着从北宋南迁到洞庭商帮崛起的那段如烟往事,一幅绵长的历史画卷便徐徐展开。  陆巷村隐匿的书香门第  陆巷村之名源于南宋,大批朝廷官员为躲避战火南迁时途经太湖,见东山雄峙湖中,风光秀美,物产丰富,便在此以山而居,辟地建屋。陆
期刊
子时 星轨在远处城市灯光下显得愈发明亮  寅时 老茶客到店喝茶,几十年如一日,从不缺席  卯时 晨练,拉开新一天的序幕  丑时 夜已深,芡实种植户在水田中辛勤劳作  辰时 葑门横街,熙熙攘攘  巳时 上班族开始忙碌的一天  亥时 姑苏夜经济热闹非凡  午时 来客汤包“778”  申时 闲情逸致,从小培养  酉时 华灯初上,行過最美的路,是归家之路  未时 你在船上看风景,而我在岸上看你  戌时 在
期刊
“客“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150多年前作此联时的横塘驿站对旅客而言,到底是温暖的还是孤独的?今天,从彩云桥顶眺望留存的驿亭,立在京杭大运河与胥江的交汇处,与一旁大运河上往来的大货船相比,单薄而渺小。从屋瓦上卸下的垂兽来看,即便风化得厉害,有的没了鼻子,也看得出当年是精心修缮。  驿站虽小级别不低  这座驿站的身份不简单,它原本是一座水路驿站。中国自唐朝开始邮驿设遍全国
期刊
进入暑期旅游旺季,跨省旅游逐步放开,清净而又魅力的乡村成为人们避暑休憩的热门选择之一。近年来,乡村旅游正从单一的“农家乐”发展成为农文旅联合的“全域乡村旅游”。  太湖之滨,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近几年,吴中区着力打造农文旅融合精品线路,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近日,吴中区推出了10条“心上吴中”年度体验线路,“到苏州人的小垦丁,做一回归乡的小农民”线路
期刊
站在园子里看风景,或许临风一站就成了别人眼中的景色。园林,站在岁月里,也站成了另一番景象。  历史上的苏园绝大多数是私人资财,但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苏园从“独乐园”一转而为“同乐园”了。修复好的园林,向公众开放,而没有列入修复计划的,有些成为企事业单位的办公、生产场所,有的成了职工宿舍,有的成了大杂院式的直属公房,私园成了公家单位。跻身人民行列的苏园气质大变,历史上的私园历经风霜,已是小家碧玉,而
期刊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读其诗,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扑面而来,人物生动,场面震撼。但如果画面中的人物造型没有扎实的依据,不能表现唐代杜甫所属时代的服饰特征,必然会给观众造成缪误。  宏大的历史政治影响  研究唐代的服饰,和魏晋南北朝分不开,大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各个民族互相融合,汉族的服饰与各少数民族服饰相互影响,直接推动了唐代服饰文化,服装风格呈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华丽、奔放。  唐初的兴盛,形态
期刊
继上海、北京之后,2020年苏州也将开启垃圾分类模式。其实早在2000年,苏州就已经开始向市民宣传垃圾分类理念。2020年6月1日,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苏州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垃圾不分类将被拒收。  这是什么垃圾?垃圾怎么分类?我们分类过的垃圾都去了哪里?一堆问题涌现出来,要知道,6月1日过后,垃圾如果不分类,要承担法律责任了。垃圾分类,园区一直走
期刊
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停车位对城市而言已变为紧缺资源,且很难找到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苏州也不例外。乱停车现象不但影响城市形象面貌,同时带来安全问题,产生矛盾纠纷。  苏州古城内许多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深受停车位不足、居民無处停放车辆的困扰。桃花坞地区紧靠苏州火车站,背街小巷繁多,民宅密集,说起停车问题,居民们辛酸一大把。近日,金阊街道桃花坞网格化联动工作站联合社区,携手共建单位,通过努力把
期刊
山塘老街动迁安置而来的老苏州人,搬进了新社区。他们热爱苏州文化,有一定的欣赏品味,各项思维活跃,正逐渐成为新一代社区达人的代表。而社区通过着意打造的基层非遗文化圈,吸引居民们一道前来,让非遗走入社区,让非遗留在社区,让非遗的文化魅力融入社区的民众生活,为居民们的小康生活再添姿彩。  夏日摇“清风” 穿扇骨制苏扇  夏日炎炎。苏扇轻摇,优雅自若,是苏州人精致生活的标志之一。姑苏区白洋湾街道领秀金品社
期刊
曾经繁荣兴盛的苏州“三花”种植业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消失。与之一同消失的还有阿婆“阿要买白兰花”“阿要买栀子花”的软糯叫卖声,以及夏初人们随身携带的清幽一缕白来香。那些消失的花农去了哪儿呢?他们的生活如今还与“三花”有联系吗?  无法忘怀的花香  白兰花、茉莉花、玳玳花在苏州被称作“三花”。苏州“三花”种植已有近千年历史,自南宋就在虎丘山麓开始大规模种植,每年5-8月“三花”开花,附近一带芬芳馥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