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需要“前思后想”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arel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思考]
  1.《 平均分 》一课的重点是什么?
  确立本节课的重点必须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平均分 》是一节概念课,本节课主要是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在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且能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设情境非得用多媒体动画吗?
  教学情境创设是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策略之一,通常的教学情境是多媒体下的大画面、大背景,形象生动。但是《 平均分 》是一节概念课,因其具有的抽象性,使学生在理解这一概念过程中有些难度,所以在创设情境中,多用直观教学,这是低年级概念教学较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恰当地运用直观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效果并不逊色于动画情境。
  3.学生操作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动手操作,形成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平均分”的内涵打下基础。在操作中,学生一旦获取了足够的感性认识后,操作便适可而止,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从直观操作转向思维活动。比如,分析直观材料,比较其异同,找出规律等,然后对其进行抽象概括,揭示直观的本质。可以追问学生:“刚才同学们通过摆圆形纸片,能得出哪些规律?”或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摆小棒,你又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等,让操作成为学生思考的源泉,让操作推动学生的思维。
  4.学生必须说出“平均分”概念吗?
  在很多课上,教师必须总结出完整的数学概念。当然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可以让学生尝试总结为概念下个定义,但是也要引导学生在具备清晰的概念表象的前提下,运用其理解的数学语言,对概念的本质特征给予表述。对于本节课的“平均分”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并不适宜给出具体的定义,教师对此不能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对“平均分”有所感悟,意思基本正确就可以,能举出生活或现实中的平均分的例子就足够了。
  5.小结一定要“谈收获”吗?
  课堂小结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小结一般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恰当的小结可以让学生回顾整理、反思所得所悟。小结要依据学生心智特点,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小结”学习过程的快乐。教师可以这样开始小结的环节:“今天学习的平均分,在平时能遇到吗?说说看。”“这节课,你对自己哪点表现最满意?”等等问题,从公式化的“收获”小结走出来,效果应该比较好。
  [课中调整]
  1.在情境中感知“平均分”
  师:同学们,你会分东西吗?(课件展示小朋友在分糖块)可是,分着分着,有一小朋友却哭了(将镜头放大并定格),猜猜看,小朋友为什么会哭?
  生:糖块分得不一样多。有多有少,还缺少1块,每个小朋友应该得2块。
  2.在操作中理解“平均分”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贴画,要送给你们,每小组4个人,请组长把贴画分给每一位同学,要求把贴画分完。(每一组的贴画的数量不相同,有的3张,有的4张,有的5张)
  (1)小组操作。各小组开始分贴画,有的小组组长举手报告,自己小组的贴画不够每人1张。
  (调整:将分剩下的贴画先放着,课后只要你们小组能知道缺少几张,老师给补齐。)
  师: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小组分的结果,有什么发现?
  有的小组回答每人1张,有的小组回答还少1张,有的小组回答还多1张。
  师:怎么有的小组缺少1张?有的多1张?你们小组最想要几张贴画?
  学生思考并汇报:最想要4张,因为小组内有4个同学,这样分起来公平,每个同学分得一样多。
  师:是啊,这几位同学说每个同学分得同样多,最公平,这种最公平的分法,你能给取一个合适的名字吗?想一想。
  学生自己取名。(公平分、同样多、一样多、平等分……)
  (2)提示课题。
  师:同学们对这种最公平的分法,取了很多名字,都很好,在数学上通常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情况叫作“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
  师:同学们说一说,刚才哪些小组分贴画是平均分,哪些不是?
  学生回答。
  师:不是平均分的小组同学请起立,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让你们小组分贴画能够平均分?
  学生思考、交流,全班汇报。
  (3)学习验证。
  (调整:将例题调整为分8个圆形纸片,从分法上再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平均分,巩固这一概念。)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中的8个圆形纸片,将它平均分,看谁平均分的方法最多。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投影学生的分法。
  ○○ ○○ ○○ ○○
  ○○○○ ○○○○
  ○ ○ ○ ○ ○ ○ ○ ○
  师:为什么这几种分法是平均分?
  生:因为每份分得一样多。
  师:请分成四份和两份的小组,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平均分的。
  有的说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说是两个两个地分。
  3.在应用中掌握“平均分”
  (1)分一分:拿出8根小棒,请同学们把它平均分成4份。(动手操作,交流汇报)
  (2)圈一圈:直接在课本上完成,如何将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圈完后,说给同桌听。交流汇报自己的分法。
  (3)认真读读练习三的第2题,思考哪种分法符合题目的意思?为什么?
  追问:说一说第三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要让第三种分法是平均分,你打算如何做?(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4)完成课本中的“插花”活动。
  (调整:补充一题,比一比,分一分,给你16张圆形纸片,看谁的分法最快最多。)   4.在反思中回味“平均分”
  (1)这节课你对自己哪点表现最满意?
  (2)在平时谁遇到过平均分?
  (调整:今天上午放学回家后,家长如果要问数学课上你学习了什么,你能找到生活中的平均分吗?你怎么回答?)
  [课后反思]
  对于本节课,从预设到个别调整,从引入到渗透,从知新到应用,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总体感觉较好。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
  1.情境创设要紧扣知识点
  情境创设不能为情境而创情境,要适合教学实际,要紧扣知识点。创设的情境必须能让学生达到“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的境界,为学习服务。比如本节课设的分糖块和学生分贴画时出现的“不公平”“分的不一样多”等情境,比较适合低年级小学生,这也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学生发现在“分东西”时出现问题,而这正是引发“平均分”这一概念的导火线。这样紧扣教学内容的情境,为学习探索新知作好铺垫。
  2.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不是看课堂中学生的热热闹闹,而是要关注学生在知识探索中的参与程度、关注学生思维的质量、关注学生获得的知识等。课堂是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沟通的过程,离开了学生参与的课堂,师生的沟通交流就会受阻。
  3.借助数学原型是概念教学的根本
  数学原型是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本质属性的基础。因此,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学生容易理解和有所体验的现实生活问题作为数学原型,把常识提炼为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大有裨益。如本节课的“平均分”教学,就是通过让学生对数学原型进行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猜一猜等具体的实践,并在“不同”中体会“相同”之处,更好地理解了这些原型中隐藏的数学概念——平均分的含义,培养了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样化思维,并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4.必要时及时调整教学预设
  课堂上什么情况都会发生,根据课堂生成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预设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比如,在学习验证环节,将例题调整为分8个圆形纸片,主要是15这个数较大,更重要的是小学生没有从分法上熟练地明确什么是平均分,这样调整是为了巩固学生不同的分法,并从中获取平均分这一概念。还有最后的小结这一环节,教师变成学生的家长,幽默而有喜剧性,学生最后感到数学好玩,也爱说乐说,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回顾梳理,效果较好。
  (作者单位:赣榆县厉庄镇中心小学,江苏 赣榆,222121)
其他文献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对学前教育工作人员的要求是理想化的,就如史坦顿(Jessie Stanton,1968年)所描述的理想育儿学校的教师:她应具有相当的教育程度,她应该有心理学及医学的博士学位,最好还有社会学的基础。另外,她也应该是经验丰富的木工、水泥工、水电工,还应该是训练良好的音乐家及诗人……这样到了83岁时,她就可以当老师了。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幼儿教师,显然是对教师的过高要求,但这段
期刊
【摘 要】测验法是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之一,试卷作为测验的工具,蕴藏着大量重要的信息,教师可以从正态性、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方面做试卷分析,挖掘数据资源。教师在分析考试数据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测验的鉴定功能,而且更需要重视其诊断和改进作用,将试卷分析的信息充分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试卷分析 试卷应用 物理测验  考试在教学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除了选
期刊
多媒体技术具有容量大、表现力强、操作方便等特点,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得当,它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学手段。但它只是一种技术,无论多么先进,评判它的标准只有一条,即教师在运用它之后能否实现教学目的,能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问题上,一些美术教师还存在误区,甚至认为离开多媒体技术就不能上好美术欣赏课。事实真是这样吗?下面,我就以  《外国风景画赏析》(苏少版八年级下
期刊
近年来,国民性改造问题已成为学术界颇为关注的重要课题,它不仅涉及人的现代化转型问题,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教育与国民性的问题也早已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论辩焦点,其意义的丰富性和重要性不言自明。  一、国民性的基本概念  国民性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概念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国民性概念的界定大体从4个角度进行概括。  (1)从民族学的角度: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多数成员所普
期刊
一、案例  案例一:在幼儿园,班上的老师教育小朋友与他人交往要有礼貌,如受他人帮助要说“谢谢”,称呼长辈要用“您”,等等。回到家中,果果小朋友把老师的礼貌教育付诸实践。晚饭时爸爸给果果夹了块肉,果果有礼貌地对爸爸说:“谢谢您。”而爸爸却说:“我们是一家人,不要这么客气。”  案例二:幼儿园放学时,妈妈带着一盒牛奶来接佳佳。佳佳喝完牛奶后把牛奶盒放在妈妈手上,妈妈随手扔在路上。这时佳佳说:“妈妈,随
期刊
教育的真理是让学生求真,真即是真理、真相、真实,而求真就需要知识和质疑,这涉及两种思维方式。  一种是海绵式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类似于海绵和水的相互作用:吸收。在承认权威的前提下,对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知识进行全盘的吸收,这是我们在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思维方式。但是它也具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被动接受教师或者作者的观点及推理,不能进行评价,因此它既不能有效地向教师或是作者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沟通
期刊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强调,要更加积极主动抓紧抓实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任务,要在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上下功夫。南京市秦淮区根据南京市教育局“区县义务教育初中质量评估方案”的要求,紧紧围绕全区“教育质量提升年”的工作任务,围绕《 南京市区县初中教育质量评估方案(试行)》和评估细则,及时调整提升全区初中教育质量的工作着力点,努力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引导全区初中质量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创新工作,取得了一些成
期刊
关于平面镜,学生身边有着熟悉的生活情境,存在着模糊的前置认识,一是来源于学生生活感受,学生认为像和物大小不一定相等,这与物体离平面镜的距离有关,这是学生受到生活经验及小孔成像知识的影响。二是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怎样找到像的位置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较多的动手机会,在体验感悟、发现问题、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将探究引向深入。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环节
期刊
课堂即时评价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状况、情感态度以及思维状态等学习活动进行的即兴评价。即时评价贯穿教学的始终,是课堂评价的重点,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起到调整和控制的作用,直接影响到课堂生成和教学效果,也影响着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  课堂即时评价看起来零零散散,也带有很强的随机性,教师很难预设,但是并非毫无规律可循。只要教师充分发挥教育智慧,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就能掌握课堂即
期刊
对应《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 课程标准 》)的要求,有效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已经成为教师重点关注的话题。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有效地保证了知识的传授,但是对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笔者在多年的从教中发现,通过课堂案例教学的有效设计,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在教师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