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妆淡抹总相宜

来源 :广州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ju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书法杂志社主编朱培尔虽身兼要职、诸事纷繁,却能以闲和简静素朴之心安于艺术,这在当今职场实属难得。就艺术造诣而言,他的篆刻和书法为行界所瞩目。通过北京的两次接触,我发现他对绘画颇有研究,他给了一些山水画作品让我看,我颇为吃惊和喜悦。他的画,巧用水,敢施色,善留白,有营造。开卷展读,顿觉怡情悦性,令人产生“烟霞之侣,梦寐在焉”之感、“山光水色,晃漾夺目”之觉。
  读朱培尔的山水画,感到以书入画、兴致飞跃是他的第一特色。中国画的“用笔之法,从书法而来”,如作文之起承转合,不可混乱,起有锋,转有波澜,收笔须提得起。一笔如此,千笔万笔,无不如此。所谓“以书入画”,实际上就是讲究笔、线、点、画的涵养和质量,写意画中“写”的道理无不跟书法相关联。书与画既同源亦同理,只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而已,而两者对“质”的要求是一致的,“形质”是一个综合概念,没有“形”就谈不上“质”,而没有“质”的“形”就意味是一件失败的作品。朱培尔是一位“书写者”,因为他的工作与书法有关。作为《中国书法》主编的他,虽然只是当代艺术情境下众多“书写者”中的一员,但其生命形态与精神气质却不乏特殊之处。这里所说的特殊性,其义所指并不是针对他在书法方面的狭义的“书写”品行,而是说,他的“书写”是从书法出发,进而延伸到与“书写”相关的绘画、篆刻和诗文等多个方面。朱培尔以书法见闻于世,他的书法作品劲猛刚直,兼或显示婉约的情愫。他的绘画作品仰仗其书法的功力,恣肆挥洒,具有较强的书写性,其体裁多与黄公望、倪瓒、吴昌硕、黄宾虹等大家近似,风格颇具传统文人画遗韵,又有入古出新之创新。在当代相对“传统”格式的中青年山水画家中,朱培尔有着诗文、书、画、印多方面探究的修养,其综合优势不彰自显。作为艺术表现,他的用笔是中国画的基本功。由于书法上的高诣,他驾驭毛笔无不得心应手,这对他的作画无疑是极大的帮助。读他的画,无论是粗笔还是细笔,是枯笔还是湿笔,都似在作书一般。也正是这个原因,他的画毫无浮滑钝滞之病,皆为生动之象。看他的山石草木、茅屋幽涧,都随着流走的线条应造而生,表现出千姿百态、境由心造的画面。正如岭南书画院院长曲斌所说:这正是朱培尔作为书家作画的最大特色。
  朱培尔锻造“有意味的线条”,具有两层意味:一是线条要有力度,要一波三折;二是要蕴含真气,要气力弥漫。在他看来,真正有生命的线条是西方画派所说的三维世界,而不是平面世界。黑格尔认为,绘画的二维性表明了绘画无法完全地表现它所要表现的一切,即三维的现实。“这种把三维压缩为二维平面是由返归内在性的原则所决定的,只要通过压制外在性而不是讲它保存完整的方式,在空间形式之中它才可以解释为内在性……在绘画中……内容是精神的内在生命,仅仅当外部世界返回自身时,它才可以在外部世界变得非常明显。”朱培尔的绘画与篆刻相通,他的线条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效果,他要表现和展示的是一个复杂、多维和立体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生活的世界。但是,他理解的表现主义与西方的“表现主义”有概念上的区别,其立场应是不抗拒传统绘画的构图和比例原则,注重笔墨鲜活性的强烈;强调主观感觉的表达,而不是对客观对象的追溯;强调艺术家强烈的个人情绪,更尊重原始的、自然的生活观念和价值。
  看过朱培尔不同时期的画作,尤其是近些年的创作,画面上充溢着饱满的情愫,幽幽的情愫化合成墨与线,那是真情实感的宣泄,那是一个文人内心世界的张扬,他的画由书写出发,进而延伸到生命情态中的画,高山大壑、林木流泉,笔墨放肆,一派行云流水之状耳。
  读朱培尔的山水画,顿感华滋浑厚、气势磅礴扑面而来。当前一些人作画,几乎成为纯理性的技法操作。曲斌指出,这种追求所谓形式效果,韵味荡然无存,因为背离了中国画写心写情的本质。朱培尔的画韵味深长,这种韵味体现在他的用墨上。他在用墨时,注意用水的适度,让其晕化、渗透、交融,产生一种迷离变幻的华滋浑厚的效果。
  从朱培尔的画作中,我感到他对宋、元、明、清各家的米芾、倪瓒、査士标、龚贤,以至近代黄宾虹的画的悉心研究,尤其在用墨上的启发和体会。杜甫诗云:“元气淋漓障犹湿。”与黄宾虹要求中国画“苍润”的笔墨精神涵义相通,是对水墨技巧的极高艺术要求。黄宾虹指出:“墨法之外,当定水法”,水多则墨淡,水少则墨浓。而墨法中的焦、浓、清、淡等色变化又体现在水、墨相破、浓淡相破、干湿相破、色墨相破等墨法运用之中,使其漫延晕化,变化无穷,而在创作中具体表现手法又有泼墨、积墨、冲墨、渍墨、破墨等丰富的用墨方法。朱培尔深谙用墨特性,他能依托水墨对自然物象进行删修提炼及至虚拟,使笔下的山水在用墨上有着很大的随机性、可变性,成为了进行自我实现心中之象的载体。此正合于《老子》“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之理。
  我至今没能亲眼目睹朱培尔的作画过程,但从他创作的《诗意山水卷》《倪瓒诗意山水横幅》《苏轼诗意册》《吴宽诗意横幅》等画作中,可以借用朱景玄对“五墨”之形容:“凡欲画图幛,先饮;醺酣之后,即以墨泼,或笑或吟,脚蹙手扶;或挥或扫,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观不见其墨污之迹,皆谓奇异也。”我有幸与朱培尔小聚,但他不好酒,行为也不张扬,可他的画大致可以表现“五墨”作画的情形:巧用水,敢施色,善用色,真写意。你看他的画作,随意泼染的淡淡彩墨使构图不拘一格、天趣盎然,以墨笔皴擦勾勒的山石木叶又逸笔草草、质实通透;暖灰的色调交织鲜明的彩墨以表现丘陵的温润清新,云烟的弥漫融合水光的空明更突显水乡的静谧灵秀。著名书画评论家楚默评论朱培尔的山水:“清新与朦胧交织,简洁与深远共存”,是十分有见地的。与几位书画界人士交流,大家有一个共识:朱培尔的画,立足于笔墨的根基,又不断创新求变。他把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笔法、墨法,甚至虚实关系引到他的山水创作中来,给人大气磅礴、厚实华滋的美感。的确,他的画很单纯,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块近坡,那么几抹远山,那么几棵杂树,那么几片云水,变着法子组合,营造着不同的境界。   朱培尔的画用墨得法,得法在哪里?我认为一是墨从笔出。在他的画里,墨是笔运行的记录,“笔之所成亦墨之所在”。墨有五色:干、湿、浓、淡、黑,这五个层次变化是靠用笔来体现的,笔为之“骨”,而“墨”为之“肉”,骨肉相生,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形象。朱培尔牢记黄宾虹所说的“墨法之外,当立水法”的主张,在用笔上避免笔力困顿薄弱、骨力全无之病,在用墨上忌讳浮烟胀墨、臃肿不堪之病。正如张彦远所说:“不见笔踪不为之画。”沈宗骞说:“其随笔而至者,可谓之墨,若不因笔而薰成一片者,乃黑黝耳,乌得谓之墨哉。”《芥舟学画编》有言:“实其点笔之妙而认墨晕助之,今人为之,全赖墨晕以饰其点笔之丑,犹自以为墨气如是也,将毕生不能悟用墨之妙者矣。”朱培尔是读懂这些古训的,因而在创作中,他做到墨由笔使、笔由墨现、笔承墨接。他用墨,浓不痴钝,淡不模糊,湿不溷浊,燥不涩滞,全在笔力。其二,用墨活,浓淡变化。朱培尔作墨法有泼墨、积墨、破墨诸法,具体创作中,或有先淡渐浓又加焦擦,或先浓后淡,再晕水墨以取湿润;有一笔落墨,浓处淡处,随笔所至;有浓淡写成,略加醒擦;有连皴数层而取深厚;有重叠焦擦以取秋苍;有纯用淡墨、纯用焦墨等的所谓“变格”,都以立意及皴法,深浅厚薄。其三,舍得用墨,又善于用墨。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写道:“李成惜墨如金,王洽泼墨渖成画。夫学画者,每念‘惜墨、泼墨’四字,于六法三品,思过半矣。”朱培尔能泼能惜,把握度数,气不怯而神全韵足,使其画面有骨有肉,丰腴光润,分明而不刻露,浑融而不模糊。这仗于他妙在用水,营造“墨彩”“墨韵”“墨气”,都是依赖墨与水的调合,从而达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艺术感染力。
  朱培尔笔下的水墨,隐约幽深,烟雨微茫,当是中国文人画中最为崇尚的一种境界。所谓“逸”、所谓“韵”、所谓“隔”的趣味,都能从尺幅中呈现出来。山水画显示“写真图状”,续而“写意”,到了近代它也几乎成了文人画家表现自己笔墨技巧的一种手段,这一载体又给他驰骋于书、画、印多年,具有良好的“线条意设”的朱培尔以绝佳机会而挥毫,于是传统的“画中有诗”在他的笔下又多出了一份“画中有书”“以书驭画”。
  读朱培尔的山水画,体现浅显流畅的悦目之美与艰深内敛的耐读之美。他的绘画,有一种令人深深依恋、爱不释卷的情致。看他的画,总能令我们魂牵梦萦于他所表现的绘画意境。他的画,可以说雅俗共赏。外行人来看,赏心悦目,给人视觉享受;业内人士则觉得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首先他的绘画中丰富的技术性语言,是以直觉的形式迅速传达给我们的;其次,便是他的绘画中的“有意味的形式”,又是一种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的理性语言表现。
  浅显流畅的悦目之美,指的是那些色彩鲜艳、形态美观,但较为单纯、浅显,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特性和欣赏习惯,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学养,便可获得视觉上的愉悦和满足。艰深内敛的耐读之美,指的是那些具有较多文化内涵和精神容量,但在形式上却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流畅和悦目,凭借较多的专业知识、综合学养和艺术认知能力方能够体会和领略。朱培尔努力从雅俗两极上找到有机结合点。虽然两者有着不同的艺术趣味和美学取向,但他认为并非完全对立,更不是不可调和的。事实上,不论是在传统中国画的历史上,还是在现代中国画的阶段中,都有一些人物成功地整合了浅显与艰深、流畅与内敛的龃龉,实现了悦目与耐读的统一。朱培尔以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等为楷模,践行着既浅显又艰深、既流畅又内敛、既悦目又耐读的大俗大雅的绘画创作。
  朱培尔绘画中的技术语言丰富,犹如语言学家的词汇量,其技术语言的生动性,则如优秀的文学家或诗人对语言词汇的“语用”。《赵孟頫题画诗意中堂》《王维山水诗意横幅》等作品,即是在“语用”方面极为出色的代表作。这些作品中,丛树笔法造型的丰富多姿、山石势态的峥嵘变化,以及章法布白的奇幻有趣,似乎能使我们面对他的画作,立马感到大自然的呼吸,感到画中的山石、树木、流云、溪泉的生命流动。
  尽管有“五色令人目盲”的古训,但朱培尔从大自然造化的斑斓中受到诱发——人类对自身感悟色彩的独到的能力与热情一刻也没有停止。他喜欢用色,而且是用色高手,与他的用墨一样,用色也能做到“惜”字,极有分寸。因而,他的山水画,特别是青绿设色,清润而不浮薄,沉厚严重而不晦滞,明丽而不甜俗。刘海粟美术馆馆长、著名书画鉴赏家叶鹏飞称其画作“繁中见逸,幽而不冷”。的确,他设色讲求调子,或取一色中的变化,单纯而不单调;或取复杂色处处复杂;或取调和色,统一色调。具体设色,他因画中的理念和蕴藏的沉厚、晦涩之意,又有常有变,甚至采用西洋画的色彩运用,以色助墨光,求“随类赋彩”。
  有人指出,朱培尔的山水画是逸格,可不是简率的,而能在繁中见逸,这正是他与古逸的最大不同处。翻看他的画集,所载作品很少是寥寥数笔之作,大多呈现的是满构图。一是他的满构图又擅用空白:水面、幽涧、悬瀑、断云、雾霭、天空,在这空白中不着一笔,他是为了章法之需而留下的形式空白,以此产生画之流动之气;二是他在图像构成方面的“整而乱”“乱而整”,则构成了犹如跌宕起伏的有旋律的音响一样的美感,使我们的心灵能随着画面的笔墨变化,情绪上不断地掀起波澜。而重要的是,在他的山水画中,溪亭、山树、飞云、流泉、雾霭、天空,本身即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指性符号,它们与中国人的“诗化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除了使我们感到亲切外,还在美学意义上象征了国人的人生观和生命意志,具有中国文化所崇尚的人文精神中的价值与意义。在朱培尔笔下,画面中的繁木、崇岭,又都以率意之笔出之,完全是一气呵成,产生出繁中见逸的效果。读他的画,没有城市的喧闹,只有山水的幽静;没有尘世的冷漠,只有花卉的暖情;没有荒芜人烟的凋零的景象,只有万紫千红的生机之景。
  朱培尔的画,有着楚骚式的浪漫情怀,也有着汉赋的奇魂壮丽。看他的画,我们能感到他常怀《庄子·逍遥游》所提供的解物襟怀与察物的方式。换言之,他是在以“微观察道”“以小观大”的方式调遣烟云、移山运水。他的画的章法造型,充分地展现着他的理念与哲学思想。
  朱培尔固守着已被社会接受、认肯的独特的语言形式,立基于中国传统笔墨形式,而又吸收了西方构成及明暗表现之原理,再加上对西方写生色彩原理的有机借鉴,而形成了这种特有的个性化风格,因而,更显出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美术价值。
  在赞叹朱培尔的艺术成就之余,我希望他的创作要有更多的写生体验,尤其是北方风情的写生。此外,笔墨当随时代,希望他的山水画中或多或少地有一些现代景物,因为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不是出世,而是入世。
  责任编辑 梁智强
  尹 广:湖北武汉人,曾在西域、南粤从戎27年,后转业地方。先后在纪委、文广局、教育局、宣传部任职,现在广州市白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版权局)任党委书记、局长,兼任白云区作协主席。出版文集《岁月流痕》《瞬间》,诗集《天地良心》。
其他文献
一  天近黄昏时,一辆银灰色的运动版路虎在街边停了下来。永盛房地产公司董事长黄可胜下车后匆匆走向一座古庙。万浩荡落在后面,看到黄老板的身影融进一片夕光,不由得摇摇头,跟了上去。  在万浩荡看来,黄可胜完全没有理由来这个地方。  目前公司急于摆脱“屋漏偏逢连夜雨”般的困境,上上下下忙得连轴转,大会小会一个接一个,中餐和晚餐基本上都是在公司叫盒饭解决。作为一家之主的黄可胜就更不用说了,他几乎从未在晚上
期刊
灯光是他们的  请相信,灯光是他们的  我们在黑暗中朗读  “把位置与游戏让给后来者  我们去到天空中飞翔”  那是骑田岭的一场寒流  穿过时间的柔软之壳  让一个人的身体冷却、变硬  海水让出半岛,长出碑石  那晚不需要发生什么  “属于入定者的时刻”  黎明与书稿成为新的遗物  零碎的星辰在打发黑暗  像苦难的出生,没有锦衣相伴  旧的浪花要把旧的埋葬  而一棵树还会不断长出叶子  没有人在此
期刊
不如我们来谈谈天气。  岭南的秋冬,一场风雨一场秋,最后,一雨入冬。  这才真冷了,湿漉漉地冷,穿多少都没有用,正洗着热水澡忽然变成冷水那种状况,短则一两周长则一个月,通常是冬至或者春节前后,冷到彻骨,没处躲没处藏。没有暖气这回事。湿度高又气温低,街外处处水花四溅,屋内冷雨敲窗滴答淅沥不停,所有的菜出锅就迅速冰凉。  这该是打边炉的时候了。  按说正确写法是“打甂 炉”,但还是俗写吧,你让一百个老
期刊
风声紧,许多官员都在抛售房产,价格通常比市面要低。没有内部消息是买不到的。蔡晓东在老毕的穿针引线下从周延华手中购得一套位于香河小区的三居室,130平方米,精装修,提包就能住。老毕无意中透露,这个周延华便是常务副市长周延华。房产证上写着的便是她的名字。或许周延华将来甚至近期准备搬进去居住,否则不会装修得这么豪华。老毕是个神秘人物,红白黑三道道道畅通,能认识老毕,是你的福分,你就有发达的可能。蔡晓东捡
期刊
花山隐居  “花山隐居”是座不太大的休闲式宾馆,躲藏在苏州城郊吴中区的花山脚下,以禅修、养生为主题,也就是当下流行的休闲游居。从外表看,白墙黑瓦,朴素典雅,一点都不奢华。可进到院内,却是另一番景象,典型的苏州园林基调,院子不大,但长亭楼台、太湖石山、曲径水榭一样不少。海棠、茶花、紫藤,一园子的花开得从容淡定,无一点闹腾的感觉,相反静得让人心里淡然。靠左边是一幢三层小楼,只有古色古香的两层建筑露出地
期刊
黎贡嘎出生那天,他爸黎谷恩在贡嘎山上种了一棵树。杉树。  那天傍晚,天空飘起蒙蒙细雨,堂屋正中炉坑里的柴堆燃得正旺,火焰在风中跳动起落,紧闭的卧室门上悬挂着一幅竹席,竹席掉了一角,被风一吹,颤颤悠悠地晃动不已。农历二月的风里还带着料峭的寒意,刮在黎谷恩脸上,遍体生寒。  媳妇袁桂霞的惨叫声从门里传来,一阵阵扎进黎谷恩心里,加剧了他内心的烦躁、焦灼和期待。黎谷恩背负着双手,在堂屋中来回踱了几趟后,穿
期刊
想了好半天题目,终归是借用并改写了宋代大词人黄庭坚那“风流犹拍古人肩”的句子用在这里了。  细心的读者一定知道,我所写“美人腰”肯定说的是广州电视塔。这塔自动工到2009年9月建成,围绕对她的命名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网络还有报纸,都已经公开征集命名。这几乎是一次争议最多、持续最久的广大市民参与的活动。政府也非常开明,把似乎已成定论的“海心塔”名称也再次缓下,因为广州市民有不同的意见,希望再集
期刊
章以武起落笔尖之间几乎都在书写他所热爱的广州城,他几乎是以本土作家的身份自如地书写着这个城市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诸多特点,显示了广州乃至广东文学瞬息多变的面貌,也同时为广州与广东文学带来了充足的养料。他通过想象与营建意义的方式,与当下丰富多元的世界直接对话,快捷及时,空间的构想和历史的时间并墨其中,虚实交映,共同担待着书写广州与广东故事的使命,构建城市想象中的广州与广东形象。他不愧为南国流行生活的记
期刊
那无所依附的眷恋,有可能被看作无所眷恋。  ——惠特曼  美与哀愁  那一年三月,梅斐来到了我们中间。雨季里的油菜花大片大片地盛开着,在乌云之下,那鲜亮的金黄色愈发鲜亮。梅斐是沉静的,微风徐来,她的长发在肩头轻轻掠动;她美丽的大眼睛低垂着,不是因为羞怯,也不是因为冷傲——也许,只是因为她的内心有着太多太重的情感。她的到来在许多人心里引起了一阵暗暗的骚动,在此之前,大家只读过她的诗。她的诗敏感、多情
期刊
“黄天师”并非姓“黄”名“天”,而是许多中大师生对黄天骥老师的昵称。叫上一句“黄天师”,那是大家对他发自内心的敬重。这里,无疑有类似“我的朋友胡适之”的亲切与随和,但绝无调侃与其他。“黄天师”,就是我们的一位好老师,如此而已,但又并非如此而已。  初见“黄天师”  2005年,我从华师硕士毕业,当年报考了中山大学康保成先生和浙江大学廖可斌先生的博士。记得中大成绩很快就公布了,成绩下来,我排名第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