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循化“拉则节”的仪式及功能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at_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则节,意为“插箭节”,是道帏藏族民众特有的节日之一,是民众祭祀山神的一个重大节日。每年藏历六月十五,人们相聚在古雷寺旁的祭祀台前,一起祭祀山神。本文将就拉则节的仪式过程及功能进行分析,运用田野作业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对拉则节的整体民俗文化内涵展开探析。
  一、拉则节的起源
  循化位于青海省东部,居民主要是撒拉族和藏族,藏族居民主要分布于道帏、文都、尕楞、岗察四个乡,本文所提及的道帏乡位于甘肃省南部和青海省东部交界地带,“道帏”为藏语,石头帐篷之意,属安多藏区,因其中央部位有一白色巨石,形似帐篷,由此而得名。东依达尔加山,南临甘肃甘南,西接青海黄南,北有滔滔黄河流过,乡民们依沟壑山坡而居,靠草原洼地而住,受特殊的自然环境影响,在日常生活、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及民风民俗诸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面。
  一年一度的“插箭节”就是这里特色民俗之一,“插箭节”藏语称之为“拉则节”,是藏族民众对山神和箭崇拜的体现。藏民族认为居住地的主峰都有神灵居于其上,这些神灵可以造福其居住地,保佑一方居民,如若将其得罪,使之不高兴则会降灾难于此地。由于山神扮演着卫士的角色,主要贡品就是利镞锐箭,象征山神的英明和神力,由此形成了人与神之间的“互惠”关系,人们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悦神娱人,“插箭”就是祭祀方式之一。
  插箭,祭祀地方神,是道帏藏族世代传承的宗教习俗,每个村庄、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山神或战神。每年要举行祭祀插箭仪式,有的在年初,有的在五六月份或八九月份。“自上世纪90年代初伊始,据著名藏族爱国老人,佛学泰斗喜饶嘉措大师的遗言和重托,在1991年,由藏传佛教六大格鲁派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四大金座之首的六世贡唐仓丹贝旺旭大师亲临现场,进行加持。”道帏“拉则节”就是祭祀道帏三神(东日山神、大力加山神、贡依山神),此次插箭有统一的时间和地点,以利于全乡村与村、民与民之间的交流沟通,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影响颇盛,此次“插箭节”又叫“周格拉则”译为六月插箭节之意。
  历史上有一传说认为,“道帏地区的三大山神皆是移民而来,故三坐山神均背向道帏而立,这是山神不团结的象征。山神面朝外界,虽然有助于道帏人在外发展,但为了造福本土,是道帏人民更加团结互助,共建和谐家园,前一辈的活佛、学者虽几尽努力但未如愿。至1991年,在贡唐仓丹贝旺旭大师的倡议下,便发起规模盛大的道帏“拉则节”。
  在藏语中“拉”是山顶的意思,“则”是象雄语,意味“器皿”或“宫殿”,合起来就是“山顶宫殿”,意为位于山顶上的神宫。有人将拉则译为“箭丛”、“箭垛”、“插箭台”等,只是因为“拉则”主体是由“箭”组成的。“拉则”一般设置在山顶,传统上讲,国王的建在山顶,富贵人家的建在山腰,一般人家的建在山根。有些学者将“拉则”解释为“鄂博”,其实“鄂博”一词来源于蒙语,根据《绥远通志稿》载:“所谓鄂博者,即垒碎石或杂柴、牛马骨为堆,位于山岭或大道。蒙俗即以为神祗所忌,敬之甚虔。如遇有疾病、祈福等事,辄为鄂博是求,寻常旅行,每过其侧,亦必跪祷,且垒石其上而后去。”“拉则”含义与“鄂博”相同,这是甘肃华锐地区和青海部分藏区对“拉则”用蒙语的别称,是藏、蒙在文化、语言上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利用的文化产物。以笔者之见,从“拉则”字面意义和实际内容上看,可解释为“山神祭祀处”或“神之宫殿”。通过文献考究,拉则节的来源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拉则节的起源和苯教有关
  苯教的特点就是泛神论,认为万物有灵——山川、鸟兽、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等各有其主宰。山神崇拜起源于苯教,而存在于佛教当中。人们在山顶垒起石堆或其他东西,象征为神灵所依之处,以便于人们祭祀崇拜。这是一种高原古老(万物有灵)的山神崇拜的体现,是藏传佛教继承和借用古代苯教祭祀的一种仪轨,佛教高僧也在为“拉则”撰写祭文和制定仪轨。
  (二)拉则节的起源和赞普有关
  现在都赞同藏族著名学者更敦群培的说法——“拉则”源于赞普时代,松赞干布在红山上修建了一座红宫,在宫顶插箭做为装饰,后来百姓在赞普居住地插箭,作为权威的象征,从此成为一种祭祀的宗教习俗。
  (三)作为路标或地界
  有些学者认为,藏民族时代居住在人烟稀少、地域辽阔的高原地带,外出游牧或狩猎,或远征其他部落时,为了不使自己迷途,或为了划清各自区域地界,而在山顶或豁口等地垒石插箭作为标记,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敬神“拉则”。
  (四)祖先崇拜
  认为“拉则”是纪念部落战争年代里的英勇善战之士,或对部落做出贡献的成员去世后,由于灵魂不灭观的影响,认为灵魂附住在部落据点的高山之巅,时刻护佑本部落及部落内部成员,因而出现了祭祀“拉则”的宗教仪式。
  二、节日准备及其仪式过程
  道帏拉则节又称之为道帏插箭节,是祭祀山神的节日,箭作为象征性的祭祀,并非用日常生活的真箭,而是选用树干笔直而又光滑的松树当作箭杆,然后用木头制成的箭板安在箭杆上方的周围。小分队通过此次调查,发现每个村参加拉则节的箭杆都非常长,最长的有30多米,最短的也有20多米。在箭杆的颈脖处绑有梯形含日月的云纹彩板,涂有代表金木水火土等五行颜色。彩板上所绘的图案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以虎、狮、龙、鹏为主要图案,另一种则是以吉祥八宝即(宝伞、宝鱼、宝瓶、莲花、白海螺、吉祥结、胜利幢、经法轮)为主要的图案。以虎、狮、龙、鹏为主要图案的彩板主要是因藏族的原始宗教——苯教的影响所致,而以吉祥八宝图案则是藏传佛教所推崇的圣物。
  苯教是佛教传入藏族的前身——吐蕃前,藏族人民所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比之佛教历史要更久远些。苯教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认为万物有灵——山川、鸟兽、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等都有其各自的主宰。其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早期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限,常常对自然界的景观及现象无法得到全面、清晰的认识,由此想象出这些景观和现象都有其主宰,并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着各项由此引发的禁忌。虽然在其后由于佛教的传入和影响的增强,苯教最终融于佛教当中,但是我们今天仍能看到在藏族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节日当中能够感受到苯教的影响。如拉则节的这种山神崇拜就是发端于苯教,而后又存之于佛教当中。所以,藏族人在拉则节中祭祀山神时,箭杆的彩板上以这两组图案为主,有时交替使用,有时一起使用,在一个箭杆上,放两组彩板,每组三块箭板。一个上面绘虎、狮、龙、鹏的图案,一个上面绘吉祥八宝图案。   箭杆上的彩板被制箭师傅固定之后,就要在上面挂以蓝、白、黄、红、绿为主要颜色的绸缎,挂的位置一般是从箭杆颈脖处到中部,绸缎的数量一般有三条至八条。在箭杆的顶部还绑有一些少量的松柏枝。由于参加拉则节的每个村的制箭过程都非常的复杂而且繁重,所以需要十几个人甚至是全村体力壮实的男士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箭制作完成之后,还要准备祭祀时要用的煨桑的料,还有风马、经幡等物品。到了农历六月十五日,道帏乡民全体出动,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或骑马,或步行,男女老少皆向着祭祀地点集聚而来。有些村的箭由于非常大,所以要十几个青壮年扛在肩上步行到祭祀点,更大的则需要大车运过去。
  祭祀点位于原道帏乡政府北侧,虎头山麓、古雷寺院以北专设的插箭台。当二十一个村的箭全部到达祭祀点后,古雷寺的僧人则会做拉则节的法事,法事在箭垛左边的亭子里举行,有四个僧人手持宗教法器,念诵有关拉则的经文。法事完毕后,男人们在“拉加洛”(意为天神战胜了)的一片欢呼声中煨桑、向长空飘撒风马。用于煨桑的物品主要有柏枝、酥油、曲拉、青稞、茶叶、糖果等,缕缕桑烟在一声声“拉加洛”的美好祈愿声中飘向天际。顿时,天上地下飘动着一片白茫茫的风马,犹如满天的雪花,乞求着吉祥的降临。随着风马的飞舞,人们一遍遍地朗诵着先辈传下的祈文祷词,纷纷向山神敬献美酒、磕头,按顺时针的方向绕煨桑台转圈,这一切如同人神之间沟通的信号,把信徒的虔诚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捎给山神。煨桑后,插箭仪式正式开始。首先是“拉则”评选人员从参加道帏拉则节的二十一个村的二十一支箭中选出三支最大、最出众的箭,它们分别代表拉廓活佛、佛学泰斗喜饶嘉措大师、拉卜楞寺贡唐仓大师敬献给山神。评选组的成员主要由乡领导和各村书记组成,评选过程中,除了要看箭杆的长度、宽度,还要看箭杆上面所挂绸缎的数量和质地,也就是叠了几层,所用布料出自哪里,用什么制成的。除此之外,各村村民所自制的小箭的数量也是考量因素。为了取得名次,各村在箭上所花费的人力物力都是比较庞大的,如果本村的箭能够从最好的三支箭中被选中,则会被认为是全村巨大的荣誉。评选完成后,评选组会依次宣布名次,被选出的最好的三支箭会最先放入箭垛当中,其余的以箭的长度为标准,依次放入箭垛里。在放置箭的过程中,人们谨慎而有秩序的抬箭插往箭垛,气氛庄严神圣。动手插箭的都是男性,女性是不允许参与的,她们只能在远处观望。将全部的箭插入箭垛后,用比较粗的绳子把箭身拉直固定,再用“目斗和”缠绕所有的箭并拉到高处的山顶,祈求山神保佑本村来年风调雨顺。“目斗和”是自制的羊毛线,它被认为是走向天界的绳梯。箭杆直插云天,经幡随风飘动,桑烟升向天空,风马随风飘舞,“拉加洛”的呼声响彻云霄,加上鞭炮和烟花的渲染,整个插箭活动再次达到高潮,场面十分震撼。文献中记载的拉则节的仪式过程主要包括一是准备阶段和插箭祭祀阶段,仪式准备阶段是指插箭祭祀“拉则”的前两三天开始准备所需的相关祭品和祭物,神箭和朵玛食子是必不可少的。插箭祭祀阶段包括各个村落将各自的神箭汇聚在规定区域内,然后就是煨桑,煨桑的成员高呼“拉甲罗”,同时还伴有鞭炮声,然后插箭,把神箭插在插箭台上。
  插箭仪式结束后,人们会成群结队到河滩上,观看拉则节的歌舞表演节目或者是赛马活动或者是跳锅庄。人们搭起帐篷,在田间地头野餐、聚会。傍晚时分,年青人相约在林间水边,唱起情歌、结交朋友、约会恋人,这样的聚会维持两三天。
  三、拉则节的节日功能解析
  (一)教化功能
  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事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在个人以及家庭、民族等集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拉则节也不例外,首先,不论男女老少从小就在接触,参与拉则节民俗文化,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而言,他们从小对拉则节耳濡目染,这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洗礼。在节日的这一天,人们盛装前往,统一穿戴本民族(藏族)的服饰,与家人、亲朋好友和邻里一同或拿着祭祀品或抬着已做好的箭,前往插箭台(在虎头山下的道帏古雷寺旁);在节日中每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得到确立与认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每个人他都以个人的身份去参加这个节日;从家庭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是以一个家庭为单位,以某一个家庭成员的身份去参加;而从一个村庄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家庭都以某村的村民身份去与其他村社的人们一起去狂欢这个节日。这种身份的认同在拉则节中每一个参与者都会在其参与到节日中来时得到充分的教化。就如此次我们小分队,就是以某村村民的身份全程参与了此次拉则节的活动。调查过程中,某村个体经济户个人出资3万元以全村的名义来制作一个箭,在家中他以个人身份出资,在村里他则以家庭的身份来出资,而对于道帏乡来说,他是以村的身份出资。这种多重身份的界定与区分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是明确的,同时这样所获得的荣誉也是多重的身份。如在此次祭祀活动中,他所制的箭在评选中获得了冠军,这个荣誉是属于他个人的,也是属于他家庭的,当然更是属于所在村全体村民的。其次,在其整个节日过程中,人们相互帮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工具的出工具、有手艺的出手艺,在无形中有序而又和谐地为节日的到来而忙碌着。没有人会抱怨,所有的人都是自愿的参与、自愿的奉献。老人们会在整个过程中教导青年们,而青年们会用实际的行动来展现在儿童们的眼前。这种职责、分工的理念就会一代一代地在“无形与无言”中传承下来,从而影响每一个藏族人的社会生活及其言行举止、行为规范。再次,在拉则节中即使没有政府的组织参与、管理节日的筹划,它所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整个过程都是井然有序的。比如从插箭的顺序来说,寺院的箭有优先插在箭台的权利,接下来才是选出来的第一、第二……最后才是每家每户的箭。还有在祭祀台上摆放祭祀品时,其他的统一放在下面,寺院的则放在最上面。这种先集体后个人的生活思维、思想观念在每一个民众心中,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必不可少的。道帏乡在拉则节中独具一格的是:它是整个乡23个村一起来过这个节日。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这是“为了造福本土,使道帏人民内部更加团结,共建和谐家园,前一辈的活佛、学者……努力而未能如愿。至1991年,在贡唐仓丹贝旺旭大师的倡议下,便发起了规模盛大的道帏拉则节”。即道帏乡23个村集体过拉则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拉则节也称为道帏“吉达”(藏语),“吉”是中间的意思,“达”是箭的意思,可以引申为道帏人民齐心协力共扶团结之箭,恰好承接和弘扬了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体现了新的历史时期,道帏人民齐心协力、创建和谐家乡的美好风尚。拉则节它主要在于培养了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了藏族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感恩情怀以及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   (二)规范功能
  民俗文化就其实质而言,是民众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规范。拉则节在节日的过程中对所参与者有着各种各样的规范功能。比如:道帏乡全乡的人都知道拉则节是在农历六月十五日这天。制作箭的原材料要用松树而且尽可能的要求是笔直的。如果箭有足够大,那么箭羽上要描绘上藏族的八宝图案,再把箭送到插箭台的过程中箭始终是不能直接放在地上,即使要在中途休息也要用支架支撑。在顺序上先放上祭祀品祈福呐喊再插箭,插箭也有先后顺序。插箭只能男性去参与,女性则远远地观望。箭的“选美”直接决定着插箭的先后顺序,而对于箭的选美在道帏乡的人民心中自有一把尺度。诸如此类在拉则节中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在道帏人民心中有着比明文规定还明确的节日行为准则。这样的文化约束着每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出门在外的人们会在节日的前夕回到家中,在家的也会在节日前夕停下手中的农事。活佛、僧人、民众他们各司其职,一切都为节日而在“约定俗成”中顺利进行着。在这一点上道帏乡全乡的民众都会为拉则节的忙碌而感到自豪,共同为了道帏乡民众的幸福安康而祈福,为了感谢山神的福佑而奉献自己的一份努力。并将这样的一种“社会规范”在现实的拉则节民俗活动中传承于子孙后代。藏民族将这样一种“规范”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它维系着这个村、这个乡的群体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在生活中达到一种“长幼有序、尊者优先”的和谐而有序的人际关系。
  (三)娱乐功能
  民俗文化一般都具有娱乐的功能,尤其是节日性的民俗。民俗的娱乐功能都是和广大人民的审美意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是各民族人民大众创造的精神产品,集中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它往往反映出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和情趣,具有一种崇高的精神美。拉则节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娱乐”寓意。从拉则节节日最初的娱神到现在的人、神共娱,无不体现着这个节日的娱乐性。“……插箭是一项重要的活动以外,有宗教歌舞类节目的表演,当天还会有小型的赛马活动。拉则节也是人们‘香浪’(在天气暖和时到野外游玩、逛林草)的日子,人们载歌载舞,在田间地头野餐、聚会,各个村子出节目在乡上表演比赛,一些地区的藏戏团、歌舞艺术表演团体也会前来献艺。”这样的形式与氛围都是为了人、神共同娱乐而进行的。拉则节期间,其实是农忙时节,田间地头的麦子、青稞已经成熟,人们也已经在收割。人们停止劳作过拉则节不仅使人们在心理和生理上得到一定的释放、调节,缓冲生活压力和劳动强度,而且还可以得到审美上的享受。以便在节日之后人们有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忙碌的农事和日常生活中去。从气候上来说,拉则节期间正值炎热的夏天,借着节日的时间与一家人、一个村庄的邻里等集体到户外进行“香浪”;其实是一次野外的狂欢聚餐。人们一起野炊更是一次夏天的“短期”避暑。在野外人们尽情地享受,忘乎家中繁琐的事务,享乐在这山水之间。再者在拉则节中,虔诚的向祭祀台敬献祭祀品、向插箭台的跪拜、围着祭祀台异口同声地祈福呐喊、插箭过程中爆竹烟花的点放、舞台上文艺节目的欣赏……它们本来就是一种“娱乐”的方式,一种精神信仰的寄托,一种情感的归属。人们在这样的娱乐活动中,尽情地祈福、求愿、歌唱、舞蹈。更有趣的是,拉则节对于青年男女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交流会、交友会”。仅从盛装打扮这个角度来说它就是为了博取异性的欢心。当夜幕降临之时拉则节将是属于他们的盛宴,不少青年男女会在这收活动中获得甜美的爱情。
  (四)经济功能
  拉则节是全乡人们的盛大节日,为了此次节日,人们在节日前几个月就开始准备,材料的选取,箭板的购买等等,不得不说它对刺激当地的消费、促进当地的经济的繁荣发展有着不小的贡献。如节日中要用到的有:哈达、酒类、丝绸以及人们在野炊时所吃的肉类和其他食品。节日的这几天乡上、县上的商贩们都明显的忙碌起来了,他们的生意异常火爆,这都是拉则节带来的经济效益。在旅游方面,拉则节的影响也不小,节日期间,有许多慕名而来观看的外地游客,还有不少媒体以及摄影摄像爱好者。
  (五)族群认同功能
  拉则节自身就是一种信仰文化,敬拜山神其实质就是万物有灵的组成部分,而在拉则节这个节日中从开始到结束自始至终都是有活佛或者寺院的僧人在主持,在这点上,藏族人民将藏传佛教的信仰的这种精神力量与心灵寄托一并运用到了拉则节这个节日之中。所以,在这个节日当中藏族人民体现出一种格外的团结。这种强烈的团结之心、归属之感、认同之爱都应该归功于藏传佛教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文化的积极意义在这里获得了充分的利用。人民借助节日的喜庆将宗教信仰深化,反过来宗教信仰在这里将人民的善良之心、感恩之情凝聚。
  节日的形成受一定的地域、环境、生态和文化的影响,拉则节是藏族民众特有的节日文化之一。它是扎根于藏区土壤而形成的特有的节日,这一民俗文化,不仅满足了民众禳灾祈福的心愿,同时通过祭祀仪式,使民众身心得到了一定的放松和娱乐。它最初的功能源自于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即“万物有灵论”。人们通过对山神的祭祀,用插箭这一形式与神灵取得了联系,间接地向神灵传达了民众的心愿,愉悦了神灵,同时通过插箭仪式,各村民众一起参与,共同完成这一仪式活动,获得了身心的愉悦。整个祭祀活动,神灵和民众皆因这一仪式而获得了“共赢”,即在娱神的过程中也娱乐了自己。这就是节日的力量,这也是信仰的力量。不仅是由于节日的氛围带给我们喜悦和期待,而且还有它的社会功能,它能促进整个藏族民众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而且对整个藏民族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对于促进藏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提升藏区民众生产质量有很好的作用。通过此次调研,小分队真实地了解到道帏乡民众的生活和信仰,对拉则节的整个过程和文化意义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我们不能把拉则节当作一个简单的节日,它的文化内涵和功能丰富,作为藏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了藏区民众对神灵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着民众对生活的一种积极心态。通过祭祀山神、准备箭杆、竞选箭杆等,民众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感,也加强了同村人的合作,达到一种社区的团结,促进了社区的稳定,更大一点讲,人们通过祭祀活动,加强了民众间的互动和交流,使得整个大社区都得到稳定和团结,除此之外,非藏族民众也参与到了该祭祀活动中来,只要心怀善意,都可尽情参与其中,这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循化藏族民俗文化纪实[M].青海昆仑音像出版社.第178页.
  [2]钟玉英.论藏族宗教仪式的类别与社会功能[J].青海社会科学. 2006(06).
  [3]仇保燕.藏族的山崇拜和信仰中的山神体系[J].中国西藏(中文版). 2000(01).
  [4]周锡银,望潮.藏族原始宗教中的山崇拜[J].青海社会科学.1993(04).
  [5]谢热.藏族习俗中的苯教遗迹[J].青海社会科学.1988(02).
  [6]闵文义.藏族箭崇拜习俗及其文化内涵[J].中国藏学.1994(03).
  [7]普华才让.论藏族吉祥符号及其象征意义[D].中央民族大学.2007.
  [8]尹伟.藏族民俗文化中的海螺初探[D].
  (作者简介:扎西卓玛,女,西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第1章 电影产业简介及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业语境下电影产业简介  文化产业在当今世界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所谓产业,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涵义:第一,从技术层面来讲,产业就是工业,是标准化的批量制造;第二,从商业层面来讲,产业就是市场化的经营,全过程都是文化的增值过程,创造品牌价值。在文化产业中,电影产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随时可以在电影院欣赏到世界各国的电影作品,好莱坞大片的风靡带
宁波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凭借良好的港口优势、先发的体制优势、增创的开放优势、活跃的民资优势,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
摘要:跨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教育得到了全面、精细、高速的发展。但是家庭教育还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教育空白,成为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一个瓶颈。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调整家庭教育关系、支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家庭教育法》。同时家庭教育的缺失是诸多当今社会问题合力的结果,从立法角度直接约束家庭教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文对《家庭教育法》设立的必要性与局限性进行了较仔细的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育法》;必
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其工作原理是将某些特定基因与其本身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使新个体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浙江民营企业经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企业
引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追求生态、回归自然的愿望已经在众多领域中有所体现。在生态食品消费上,部分人群不但敢想,而且敢为。消费者需要更好更专业的生
行风评议是当前全省上下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因为它事关一个系统的行风建设,是机关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对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为此,各
电能是现代社会主要能源,不论日常生活,还是企业生产都离不开电力支持,人类已对电能产生依赖性.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电能需求越来越大,电力工业得到空前发展,能源市场竞争日
基层科技工作是全省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 ,是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重要举措 ,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基础。只有基层科技工作效能的大幅度提升 ,才有全省科技事业的全面进步
欧洲第一大城市是伦敦,第二大城市是巴黎,蜿蜒的塞纳河穿过这座文艺的城市,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在此流过.自中世纪以来的发展中,一直保留过去的印记,建筑风格就一直未变,巴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