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一门艺术教育。音乐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思想、促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把素质教育的各个要素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必备的音乐知识、歌唱的方法和器乐演奏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的能力,而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真正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类最大的欢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些话道出了音乐的德育教育功能,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始终渗透德育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也说过:“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养一些少数伟大杰出的所谓人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学把每一个小孩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美好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要在音乐中陶冶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艺术教育中逐渐形成。在音乐课堂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必备的音乐知识、歌唱的方法和器乐演奏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的能力,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因素,从情感上对学生进行陶冶。下面就如何结合音乐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谈本人的几点做法。
一、在歌唱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歌唱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对节奏、音色、呼吸、发声方法、咬字吐字的技巧,提高歌唱水平和审美能力,还要根据歌词内容渗透品德教育。如学唱《劳动最光荣》这首童声齐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首先其题目就一语道破了这首歌的中心思想,这种直接的表达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其次,由于其歌词采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各种小动物对待劳动的不同态度,并明确指出了热爱劳动光荣、不爱劳动可耻的主题思想,内容通俗易懂,充满童趣,因此易于被学生接受。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道理的同时,更受到了音乐的熏陶,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并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向小蜜蜂、小喜鹊学习的想法。以小动物为榜样,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热爱劳动的教育。而《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让学生懂得了不能像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在生活中要学习蜗牛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二、在律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结合教材做律动是儿童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在这一活动中不仅能培养学生动作的协调感和韵律感,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如《学做解放军》一课,教完歌曲后让学生分组合作,模仿解放军叔叔列队行进的表演,在准备过程中有导演、有演员,分工合作,在合作中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培养了团队精神,让学生体会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的强大,表演成功后能体会到一种无限的集体荣誉感。又如《大鹿》一课,在学生声情并茂地学完歌曲后,让学生再扮演老狼、小兔、大鹿等角色表演,使他们从中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三、在欣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音乐欣赏教学对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感受、理解、鉴赏的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有着重要意义。在欣赏教学中,可促使学生去伪存真、扬善弃恶、褒美贬丑,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又如欣赏《抗敌歌》,这首歌曲是由音乐教育家、爱国主义音乐家黄自在1931年谱写的。在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了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品的基本主题是抗日救国的,当时日本侵略者入侵东北,全国人民群情激奋,黄自用这首作品唤起了民众抗日救国的热情。整首歌曲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及坚定的革命信念,强调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运用录像屏幕上出现的激动人心的画面,打动了每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器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器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能发展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有效地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相应地促进团队精神。如竖笛教材《深深的海洋》,合奏时要求学生互相倾听,及时调整音准,以求得声音的和谐统一,这样既给学生带来了愉悦,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如口琴教材《快乐的啰嗦》,彝族遍布我国云南省各地区,是一个有着悠久音乐文化传统的民族,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一首较典型的彝族歌舞音乐……这样增进了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
贝多芬说过:“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还有很多,如课堂以外的各种艺术实践活动,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也说过:“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养一些少数伟大杰出的所谓人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学把每一个小孩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美好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要在音乐中陶冶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艺术教育中逐渐形成。在音乐课堂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必备的音乐知识、歌唱的方法和器乐演奏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的能力,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因素,从情感上对学生进行陶冶。下面就如何结合音乐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谈本人的几点做法。
一、在歌唱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歌唱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对节奏、音色、呼吸、发声方法、咬字吐字的技巧,提高歌唱水平和审美能力,还要根据歌词内容渗透品德教育。如学唱《劳动最光荣》这首童声齐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首先其题目就一语道破了这首歌的中心思想,这种直接的表达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其次,由于其歌词采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各种小动物对待劳动的不同态度,并明确指出了热爱劳动光荣、不爱劳动可耻的主题思想,内容通俗易懂,充满童趣,因此易于被学生接受。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道理的同时,更受到了音乐的熏陶,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并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向小蜜蜂、小喜鹊学习的想法。以小动物为榜样,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热爱劳动的教育。而《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让学生懂得了不能像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在生活中要学习蜗牛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二、在律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结合教材做律动是儿童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在这一活动中不仅能培养学生动作的协调感和韵律感,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如《学做解放军》一课,教完歌曲后让学生分组合作,模仿解放军叔叔列队行进的表演,在准备过程中有导演、有演员,分工合作,在合作中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培养了团队精神,让学生体会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的强大,表演成功后能体会到一种无限的集体荣誉感。又如《大鹿》一课,在学生声情并茂地学完歌曲后,让学生再扮演老狼、小兔、大鹿等角色表演,使他们从中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三、在欣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音乐欣赏教学对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感受、理解、鉴赏的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有着重要意义。在欣赏教学中,可促使学生去伪存真、扬善弃恶、褒美贬丑,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又如欣赏《抗敌歌》,这首歌曲是由音乐教育家、爱国主义音乐家黄自在1931年谱写的。在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了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品的基本主题是抗日救国的,当时日本侵略者入侵东北,全国人民群情激奋,黄自用这首作品唤起了民众抗日救国的热情。整首歌曲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及坚定的革命信念,强调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运用录像屏幕上出现的激动人心的画面,打动了每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器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器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能发展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有效地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相应地促进团队精神。如竖笛教材《深深的海洋》,合奏时要求学生互相倾听,及时调整音准,以求得声音的和谐统一,这样既给学生带来了愉悦,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如口琴教材《快乐的啰嗦》,彝族遍布我国云南省各地区,是一个有着悠久音乐文化传统的民族,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一首较典型的彝族歌舞音乐……这样增进了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
贝多芬说过:“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还有很多,如课堂以外的各种艺术实践活动,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