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平均分”以“过程”意义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m82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平均分;过程;除法;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2-0057-02
  【作者简介】袁红,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江苏苏州,215122)教研组长,一级教师,苏州市数学骨干教师。
  新课程改革以来,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某种程度上,关注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知识获取过程;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感悟数学、理解数学、爱上数学的过程。
  与过程相对应的是结果。所谓结果,通常指确定的结论、最终的答案、预期的目标,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规律等都可以看成确定的结论。关于过程与结果,人们往往采用二元思维将两者对立起来,于是就有了“重结果,轻过程”“重過程,轻结果”“既要重过程,又要重结果”等说法。如果用动态的、发展的、联系的眼光来看,过程与结果二者应该是统一的,即:过程孕育着结果,结果就在过程中,过程就是结果,结果也是一种过程。以苏教版二上《认识平均分》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往往站在结果的角度,即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分得不一样多就不是平均分,此时,“平均分”更多的是一种静态的结论。事实上,平均分的关键是“分”,既然是“分”,就离不开“分什么”“怎么分”“分得的结果怎样”,教师只有把“分”的过程说完整、说清楚了,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要赋予“平均分”以“过程”意义,不仅要放手让学生经历“分东西”(操作活动)的过程,还要引导他们将“分”前后的状况进行比较,形成整体的认识。
  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1.出示情境图:猴妈妈摘了12个桃,它想将这些桃公平地分给3只猴宝宝。
  师:你能帮助猴妈妈分桃吗?请大家拿出12个小圆片,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完成后学生汇报。
  生:将12个桃分给3只猴宝宝,每只猴宝宝可以分到4个,这样每只猴宝宝分到的同样多,很公平。
  师:说得真好。不过,我看大家分的过程并不相同,谁能到前面来,一边摆一边说,把分的过程说一说呢?
  生1:我是先拿4个桃给一只猴宝宝,再拿4个桃给第二只猴宝宝,最后剩下4个桃给第三只猴宝宝。
  生2:我想到了3个4得12,所以每只猴宝宝分得4个桃。
  生3:因为要分给3只猴宝宝,我就每只猴宝宝先分1个桃,然后每只猴宝宝再分1个桃,分了4次后正好分完了。
  师:刚才3位小朋友的分法你们听明白了吗?虽然他们的分法不同,有的分得快,有的分得慢,有的一次分几个,有的一个一个地分,但是,他们得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分之前与分之后的情况。
  生1:分之前,12个桃是在一起的,分之后就变成一份一份的了。
  生2:分之前12个桃是合在一起的,分之后变成了3个4。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调整黑板上圆片的位置,得到:左边12个圆片,右边的圆片分为3份,每份4个。
  师(小结):把一堆东西分成几份,每份都相等,这就是“平均分”。
  师板书(如图1):
  2.出示问题:猴妈妈有12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操作后指名汇报。
  生1:一共有12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我通过操作发现,2、4、6、8、10、12(如图2),一共可以分给6只小猴。
  生2:我想到了乘法口诀“二六十二”,12里有6个2,所以可以分给6只小猴。
  师: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分之前和分之后的情况。
  生:分之前,12个桃是一起的,分之后变成了6个2。
  师:真巧啊,跟刚才的分桃一样,都是把一堆东西分成几份,每份都相等。这样的分法,就叫作——
  生:平均分。
  3.出示问题:把18支铅笔平均分,可以怎样分?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方法,说清楚是把多少分成了几个几。教师板书(如图3):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强调,平均分就是“把一些东西分成几个几”的过程。
  将“平均分”看成一个“过程”,这是对“平均分”意义的丰富和具体化。静态的结果其实是经过“分”的过程后形成的状况,而教师教学时往往会忽略分的过程。从整个知识系统来看,将“平均分”理解为一个“过程”的意义非常大。比如:学生之后将学习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除法算式的结构模型为“□÷□=□”,第一个“□”代表分的总数,“÷□”表示怎样分,“=□”表示分得的结果是什么,算式的前后顺序跟平均分的过程正好是相对应的,除法算式的学习难度明显降低了。再比如:平均分的学习为二年级学生感悟抽象的互逆关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因为将平均分的结果倒过来看,就是将“几个几”合并成“一些”(整体),也就是学生之前学习的乘法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形象直观,生动具体,清楚明白(如图4)。
  小学阶段的很多数学概念、原理、方法等看起来是静态的结论(结果),一旦赋予其“过程”意义,教学起来将别有意味。比如“分数”的教学,每个分数的产生都是将一个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过程(分数的意义也是这样表述的)。图5中图形的涂色部分是圆形的,这个的产生经历了“把一个圆平均分为3份,再将其中的1份涂色”的过程,且分数的书写顺序“分数线→分母3→分子1”直接对应着这个过程。因此,把“分数”看成一个“过程”,分数的意义、写法及其与除法的关系等都能串联起来。
  总之,“过程”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经过的历程”,而是指用动态、发展、变化的眼光来把握定义、解释数学知识、原理、方法等。这样,静态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丰富、生动、饱满起来,数学学习也将随之变得鲜活,充满张力和魔力!
其他文献
【摘 要】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系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作为江苏省首批、连云港市唯一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校形成了“山海”特色校园文化。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素养,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和引导师生参加各种大赛,培养现代工匠精神,诠释教育美的内涵。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6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
【摘 要】为进一步完善与重构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取向的整合性课程,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构建了一个以“学科、教师、学生三维一体”的课程整合模型,推进课程综合化、学科建设、综合素质测查等项目研究,提升教师的课程整合研发与评估能力,实现学科育人的价值。  【关键词】课程;学科;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8-0026-03
【摘要】在英语学习中,“会学”是一种比“学会”更高的境界。而“会学语言”则是“多元目标英语”中语言交流维度的目标之一,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单元统整、翻转课堂,并借助未来教室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关键词】单元统整;翻转课堂;未来教室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6-0015-02  【作者简介】1.沈路,江苏省
【设计理念】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正式安排略读课文,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当下大致有以下三种状况:其一,因为各项考试的命题编制很少涉及略读课文,因此,草草教之;其二,受“将略读课文教得像精读课文是对学生负责”的错误观念影响,精耕细作;其三,由于教学水平和能力局限,无法做到“教略学丰”。以上三种现象的存在,归根结底还是对“略读课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认识不够正确和清晰。  我以为,略读课文
【关键词】数轴;直观;探究;本质;因数和倍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1-0064-02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下《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整除(整数乘法)算式,认识因数和倍数,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能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实现“双基”)  2.在探寻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总结出
【摘 要】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的进军号角。教育领域需要高质量发展,一所学校需要高质量发展。作为校长这是必须思考的问题,也考量着校长的政治智慧、管理智慧,高质量发展更需要校长担当。那么,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校长担当如何才能落地生根,让理想变为现实?答案是让这种“担当”体现在学校管理思路与实践的创新上。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校长担当;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
【摘 要】集團化办学以优质均衡为目标,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名教师,培养好每一个孩子。集团化办学必须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自身特点与发展需要的办学道路。三“心”一“议”,一“带”一“路”,赋“权”增“能”,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从组织架构、发展路径与师资队伍三个方面,提供了具有乡镇特色的集团化办学经验。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运行架构;发展路径;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521
我不大愿意来写关于现实一所学校的评述性的文字,不完全因为水平和能力,而是因为我对目前中国教育和学校的认识。几年前,在赴台岛考察学习,看过诸多学校和文化出版机构之后,曾情不自禁地写过一篇长文《一所不是学校的“学校”——来自康轩文教集团的报告》,表达我对一个十分具有文化品位和品格的出版机构的尊重和崇敬,也是针对我们内地学校教育现状的有感而发。读罢溧水第一初中的故事,我情不自禁地要说的一句话是,一所努力
【关键词】优质教育;个性化;人才观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2-0036-02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这也是中国基础教育一直极为欠缺之处,填灌式教学、评价标准单一、死板应试、动手能力差、批判创新意识弱等
【摘 要】艾瑞德国际学校是一所国际化、高品质的现代化学校。为体察中西方教育的异同,考察团对英国韦斯特伯恩小学、米尔希尔学校、圣瑪丽亚抹大拉学校、哈罗公学、牛津大学进行交流访问。这些学校的体育气质、学生立场、个性化教育、文化的传承都体现了英国教育的特点。由此,考察团成员在不同中思考英国教育带来的启示,看见中国教育的自信与方向。  【关键词】体育气质;学生立场;个性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