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天黑地读罢彭程新作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yaowenwo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中推出了彭程的散文三书,即《大地的泉眼》《心的方向》和《阅读的季节》。拿到样书,我兴奋异常,废寝忘食地阅读,像饿食者,一飨饕餮之快。昏天黑地读罢,掩卷长叹:这是散文界的大事件,是稀有的生命之书。
  与那些争抢“滩头”,批量生产,博得大名的文章家相比,彭程寫的是少的。究其原因,与他的“赤子情怀”有关。他敬重文学,认为文字虽“小”却是大事。因而要像里尔克一样,采集“真意与精华”,做到笔笔有出处,句句有真情,写得纯正,不欺心,不欺世。他在《大事不着急》一文中说:
  大事的本质决定了我们应取的态度。大事既然是卓越的,超常态的,就需要更多的悟性、心智和体力,更深入更持久的劳动,而这些是着急不得的。它是百年老树,而非那些速生的、用来作一次性筷子的树种。它的长成需要更多的阳光、风和养料。它有自己的节律和周期。——菩提树下佛祖的正觉是一个伟大的寓言。——大事的尺度是时间,而我们这里多的是速度的大师,数量的规范,蔑视价值是必要劳动时间的凝结。他们争先恐后,一星期看不到自己印成铅字的名字就着急,一年没有新著出版就怀疑自己堕落了,他们本来也许是想做大事的,却不知不觉把大事做成了急事。
  他因而笃信,文学之所以是大事,就是因为它是帕乌斯托夫斯基笔下的那朵金蔷薇——时间把金粉铸成了金锭,再塑造成心血之花。对文学的笃定信仰,使彭程进入了澹定、从容之境。他要让自己的文字自然地生长,就像“百年老树”因为自然的生长,吸足了阳光、风和养分,年轮绵密,质地硬朗,决不虚空。所以,彭程的文字是与生命同构的产物,是体验的积累、经验的凝聚、思想的结晶,是及物的表达。
  彭程的《大地的泉眼》,系抒情散文。几乎篇篇都具有与经典对话的品质,写的都是生命历程中,由己及人的典型情感、典型体验。
  譬如她的《对坐》——
  《对坐》,写与同居一室的老父亲在沙发上对坐时的心理感受。笔致极其细腻,道尽一个中年人,眼睁睁看着大恩加身的生命日渐衰老,无可挽回的苍凉感受,让人怦然心动,生出大忧伤。不禁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背影,虽反向,青春和希望还是在的,预示着团圆和相聚;对坐,虽相向,却是老、病与绝望,最终的分离,不由分说地在不远处,等着。他说——
  这其中的意味,应该再为明确不过了,不需要特别阐释就能读懂。它是关于丧失,关于永远的分离。对于父母来说,对于子女来说,这都是一个必然会到来的日子——那么,我不是要好好地想一想,在今后的时日中,哪些是需要认真去做的。应该尽量多过来陪伴他们坐坐,不要以所谓工作紧张事业重要云云,来为自己的疏懒开脱。和挚爱亲情相比,大多数事物未必真的是那么神圣庄严。当他们唠叨那些陈年旧事时,虽然已经听过多少次了,也要再耐心一些,那里面有他们为自己衰老的生命提供热量的火焰。他们大半辈子生活在几百公里外的故乡小城,故乡的人和事是永远的谈资,他们肯定会有回去看看的想法,只是怕影响我的工作,从来没有明确地提起。我应该考虑,趁着某个长假日,开车送他们回去住上几天,感受乡情的滋润和慰藉。
  文章读过,我泪流满面,深感到,“对坐”是个经典意象,穷尽了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本质,有沧桑和至痛的感觉,因而不禁内心酸涩,不由分说地被其击中。好文章不在多,在于能不能写出经典情感。我真心地为彭程而喜。忍不住给他发了一条短信:“我有一个强烈愿望,你一旦偕二老回故乡小住,一定带上我——因了你的文字,你的父母,也就是‘我们’的父母,你是我一母同胞的好兄弟!”
  再譬如他的《四十岁那天的雪》——
  在文章中,他开篇就说:“咦,今天四十岁了!原来已站立在四十岁的雪中。”他不禁感慨:
  生活在今天,越来越像一个悖论。人挖空心思累计物质财富,以为那样就贴近了幸福,但同时却备感无聊、郁闷、究其根由,大半是因为灵魂亏空。灵魂的库房里货物很多,但从门缝里窥探一下,在最扎眼的位置上,总应该供奉这样的东西:阳光,风,雨,哗哗响的树叶,沉甸甸的谷穗……当然,也有雪,今天这样的雪,儿时那样的雪。
  他把雪写成了中年人的心境,徐徐飘落,臃肿了街树,也肥厚到寂寥的心中。他笔下的这场雪,真是送给所有中年人的礼物。中年人的疲惫,不在于生命力的衰退,而在于心灵的物化,以至于作茧自缚,离自然的生态、率真的情性远了。
  读过他纸上的飞雪,我推窗而望,真想天上顿时就有雪飘飘而下,然后在雪地上把自己摊成个大字,孩子一样地对自己说:感谢生命,我活着!
  我马上想到,关乎生命的文字,本身就是岁月啊。
  彭程的《心的方向》,系山水散文。虽然记游,却也不是风景的客观描摹,而是“头脑中的旅行”,是王国维“境界说”的潜心践行,堪可谓“景词皆我”,心像纷呈。
  彭程对山水与四季的描画,是把自然之美,作生命的破译,以其生动的生命感应(生命体验),让人受到情感上的大濡染,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呼吸与脉动,恰如海德格尔所说,“人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
  譬如他的《家住百万庄》。百万庄是都市里的村庄,固然有千娇百媚的“静观之美”,但是彭程笔下的百万庄,因为见证了他的“阅读季节”“亲情守望”“得失变幻”“精神嬗变”,便是他“心灵的四季”“生命的岁月”,每一处景物都贮藏着他的人生记忆、情感历程,那么,就不再是客观风景了,而是他阅世的基点、感情的落点、伦理的起点、人性的支点,它催熟了一个人、壮大了一个人,与人有了“同一”的关系。
  因此,他的山水文字,便有理由说是一篇篇的感召书,他告诫人们,在物化环境中的人,迫切地需要与自然的季节作生命的亲和,与土地建立一种既诗意又质朴的根性关系。人类只有很好地感受自然,才能更好地感受人类自己。在感受到了不断变化的生命律动之后,才能让心灵有所凭依。   还有一点,我和彭程都是燕赵之子,便有根性上的相通,因而就有不为外人道的微妙感应。比如他的一篇名为《树诔》的散文,文字虽委婉,却引起我的激烈反应,竟至落泪不止。他写到故乡村口的一棵老绒花树被人砍了,从此他感到故乡再也不是记忆中的故乡了;因为这棵老树不只是一棵树,而是故乡的标识,是故乡的象征。他甚至感慨道:这棵老树是我的一个亲人,是亲情的一部分;这样一个连着我根脉的亲人已失去了,故乡的梦也就残损了,甚至故乡也就不成其为故乡了。他的感慨也令我唏嘘不止,他的山水散文,其实是感性与理性兼具的经验哲学,它的核心要义归结到一点,即:山水非外物,大地生态和自然环境,可以直接构成人的精神谱系。
  彭程的《阅读的季节》,系书话散文,是他的文字重镇。他的北大出身,使他有了阅读的来路,“流泪的阅读”几乎是他生命的常态,他说,读那些“伟大的书”,实现“生命的扩大”。
  彭程喜欢读书,也喜欢藏书。他的藏书颇夥,屋子里六个书柜倚墙而立,顶天立地,其他地方触目所及也都是书,用彭程自己的话说,他的读书之乐,胜于写作。由此观之,他绝对是个饱学之士,有大体量的阅读。但通观他的书话文字,却不学钱钟书式的“从书到书”的议论方式。一卷在握,学问的品质之外,他更看重的是书对生活、生命、生民的关照和阐发。他的着眼点是作品是否对世道人心有独特的价值供奉和话语照拂。换言之,他的书话作品,把文章通盘的人化、人性化、生活化、生命化,在这一点上,他接续了李健吾的书评传统,拥抱作者,投入感情,在“文学即人学”的维度上,以心品之,以情出之。他的书话散文写作,不为时风所动,坚守在“母语的屋檐下”。在他那里,所谓“母语”,既是来自“妈妈舌头尖”上的声音,包括乡音在内的与生命俱来的、承载着历史记忆、感情记忆的出生地的语言,更是回归生命本体,以人的基本情感,譬如乡情、亲情、友情,为创作母题,呈现恒常、深刻的人性内涵,从根本上回答人之所以是人的哲学命题,即:一切都立足于生命的需要,在人的普遍生活和人情、人性恒常之处款款落笔,做从容、准确、朴实的表达,写出了通透、蕴藉、经典的(人人都有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也就是说,他的书话散文与他的抒情散文、山水散文写作,一脉相承,互文同构,并相互涵养,系精神构筑的三个支点,一起成就他的心灵气象,做在场及物的情感表达和思想表达。
  从整部《阅读的季节》可以看出,能被彭程选中阅读并肯于评骘的书,多是能讓他心弦共振的文字,因而他与作者脉脉晤对,做灵魂上的交流,结伴而行,互动共思,相互补充——既体察了别人的胸臆,一旦评说,就深中肯綮;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思维空间,在书的启示下,覃思云涌。正可谓,青灯黄卷本多情,掩下书卷的那一刻,正是“我思”登场之时。
  所以,彭程的《阅读的季节》,由于对新时期以来优秀的中外读物进行了经年不断的、涉略广泛的、深情投入的悉心爬梳,便客观地构成了一部文脉清晰、书香博郁、呈现准确的“一个人的阅读史”。又因为它绵密而真诚地记录了一个写作者在与书为伴中的生命状态、精神脉象、思想意蕴和心灵轨迹,便理直气壮地成了一部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启示录”和“心灵史”。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生命之书。
  (作者简介:凸凹,本名史长义,著名作家,北京房山区文联主席。)
其他文献
以史证文的治学方法源自古典文学研究,但现在作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种方法,亦被广泛使用。学界常常倡导治学当以小见大,切忌落入大而空的窠臼,但是很多学人一直不得其法。在笔者看来,“以史证文”的治学方法价值之一,首先就在于其内中藏着以小见大的治學理路。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季羡林先生曾经发表过一篇《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考》的研究文章。《黔之驴》不过是一篇寓言故事,放眼漫长的中国文学史长河,也就显得微乎其
期刊
2017年暑假,在中国人民大学上海校友会活动上,从一位著名校友的手中,我“打劫”了一本书,书名“中国方案——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市场机制”,作者“欧阳君山”,是湖南家乡人。因为该校友的郑重推荐,当时大致翻了翻,就被深深吸引,觉得是一本“思想与文采齐飞”的好书,于是就加了作者的微信,与湖湘俊才直接通达了。后作者被邀请到上海工作,我们有了更多的学术互动,从而我比较系统地了解了他论述的注目礼学说,并有幸为该
期刊
一个普通的驻地记者与一位共事只有4年多、相隔也很远的总编辑之间,似乎不会有多少“交集”,也好像不会有多少“故事”,但我与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的徐光春应属“例外”。  1991年,徐光春自新华社调入光明日报社,先后担任副总编辑、总编辑。虽然在光明日报任职时间不算长,但他在光明日报社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到光明日报社工作之前,徐光春曾就新闻宣传方面的问题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
期刊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  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政治智慧,可为新时代中国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重要借鉴。在中国的传统政治智慧中,甚
期刊
在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论断,既是对第一个“一百年”奋斗历程中具体做法的总结,又是对第一个“一百年”探索征程中成功经验的提炼,更是对第二个“一百年”伟大前程中制胜法宝的
期刊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文教鼎盛,礼仪法度深植人心。然部族、政权、王朝等政治实体及其秩序的确立与整顿,则往往不免伴随着战争的发生。战争在某些时候固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但战争所带来的破坏性,时常超越预期的建设性,人们对于战争的态度,也由此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样貌。古往今来,众多以战争为主题的诗篇,不仅反映着时人对于战争的认知,也往往寄寓着诗人们的心志与情怀;同时,也以文学化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相关战
期刊
如今,“亚洲”一词的使用和含义几乎一无例外地带着肯定的色彩,在有些情况下甚至流露出沾沾自喜的意味。这与前两个世纪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19世纪和20世纪,“亚洲”的形象与贫穷和落后是分不开的。19世纪中晚期,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不无嘲弄地创造出了一个新词—“亚细亚生产方式”,用于描述一种过时、停滞、劫数已定的经济结构。一个世
期刊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汉灵帝在位时期,宦官外戚轮流把持朝政,政治极其腐败,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军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死,17岁的少帝刘辩即位,何太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召董卓率军入京,导致了长达四年的董卓之乱。在讨伐董卓过程中,各地军阀乘机扩大势力范围,混战
期刊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把增强新作《困局与应对:抗战时期中共精兵简政研究》(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版,以下简称《困局与应对》),深入挖掘档案资料,以新的视角对全面抗战时期中共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进行了开拓性探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了一部学术力作。探索社会治理中简政增效的路径  《困局与应对》一书认为,抗日根据地社会治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简政增效。以往史学界对敌后抗日
期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第一个百年”最重大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其历史意义非同寻常。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是其中的底线任务,也是最紧迫、难度最大的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近日出版的《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刘文奎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3月版),完全根据作者及其工作团队二十年的扶贫实践,为读者讲述了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