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的内心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vina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索寓言》里有篇风与太阳的故事,说的是风与太阳争论谁的能量更大。他们决定比试,看谁能使得一位老人脱下外套,谁就胜利。风一顿猛刮,老人紧紧裹住自己的衣服,风吹得更用力了,恨不得将老人的外套扯下来,但它越吹得猛,老人把外套裹得越紧。风吹累了,太阳从云层钻出来,微笑着把自己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开始擦汗,脱掉了外套。太阳对风说:“尊重、温和永远胜过激烈、狂暴。”我们的教育亦是如此,教师面对着犯了错误的学生,如果只是一味地责骂与批评,像故事中的风一样冷酷地攻击,只会让学生更加畏惧,他们会不断地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和学生初遇的日子里,我也犯过故事中“风”的错误。
  “怒”的累积
  我班有位小林同学,他个子矮小,性格文静内敛,说话温声细语,带点沙哑,回答问题时明显感到底气不足,有点胆怯。就是这样的一个娇小文弱的一年级学生,给我上了教学生涯的第一课。在一年级学拼音阶段,小林明显落后了,练习测试、听写默写,他都是班上最落后的学生之一。上课的时候,他总是发呆走神,在我的课堂上,他木愣地看着正前方,手里抓着一支铅笔不停摆弄,时而侧着身子看着窗外,提醒了一次便回神一段时间,接着又继续恢复发呆状态,可以说,发呆是他上拼音课的常态了。看着他这种上课的状态,我常常是怒火中烧,呵斥他要认真听讲。下课期间我把他单独叫过来谈话,依旧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大声指责他,而他每次都是低着头,吓得一声不吭,咬着嘴唇,红着双眼。他越是不说话,我心中的怒火便燃得越旺。我的耐心就这样被一点点耗尽,小林在我心目中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屡教不改的差生形象了。
  “怒”的激化
  一次语文课上,全班听写拼音,我知道小林拼音落后,为了照顾他,我特地把听写的速度稍微放慢些,花了将近大半节课的时间把前面所学的几课拼音听写了一遍。听写完后,各小组组长将听写本收了上来,而小林所在组的组长跑上来,皱着眉头大声说道:“老师,小林只写了几个拼音,其他都空着!”全班几十双眼睛齐刷刷望向小林,大家的眼里似乎都带着点指责的意味。全班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坐直了,不敢发出一点儿声响,空气里弥漫着一丝紧张的气息。我快步走到小林的跟前,他有点害怕紧张地揉着本子。我猛地拿起他的听写本翻开,看着寥寥几个拼音,空白一大片的本子,想起来他课堂上常有的状态,想起了每次批评他时他一声不吭的态度,我突然间怒火中烧,高声朝他吼道:“你学了这么久到底在学什么?天天只知道发呆,听写时也给我在那发呆?我在你身上投入这么多精力,你知不知道,你这样浪费了其他人很多的时间?”
  “嗞……”我将他本子空白的一页猛地撕了下来。
  “老师……”小林红着双眼,紧张地用有点颤抖的微弱的声音说。
  愤怒冲破了我的理性,让我无法冷静下来,我双手紧握,眼睛睁圆了,恶狠狠地瞪着他,继续大声地呵斥着:“你还想解释什么?你如果不想学请你回家,除了发呆你每天还会干什么,你是来学习的吗?”
  “丁零零……”下课铃在此时响起。小林的双眼通红,充满了泪花。他紧紧咬着嘴唇,大颗大颗的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流。
  “怒”的浇灭
  我气冲冲地走出教室,到了办公室,稍微平息了点儿内心的怒气后,我让一名学生将小林叫了过来。小林来到办公室后,我伸手过去想将他拉近一点,但他有点紧张,身子下意识地往后缩了缩。我突然间意识到,自己控制不住的情绪把他吓坏了,我立刻将语气放得更柔和,对他说:“你知道老师刚才为什么那么生气批评你吗?”
  “老师……我……我……”小林带着哭腔,“老师……老师我能不能回去把拼音好好再看看,学会了再找您听写?我……我是真的写不出来,我没学会,这几天妈妈工作忙,也没时间教我……”小林声音弱弱地说着。“你是哪里不懂呢?怎么不来问老师呢?”我问小林。小林回答:“老师上课上太快了,我不是很理解这些是什么意思……”紧接着,他失落地跟我说:“老师,我觉得我真的是个没有什么用的小孩,在家里总是被爸爸妈妈批评,在学校学东西也学不会。”
  霎时间,像是被电击中了一般,我怔住了。他的几句话一下子把我内心的怒火直接浇灭了,他声音虽小,但却直触我的内心。我突然间意识到了自己一直以来其实都在犯错,我自认为对小林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大部分都用到了批评和呵责上,我没有花时间真正耐着性子来倾听他的心声。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这么消极否定,我这个为师者有很大的责任。想到刚才对他的那顿劈头盖脸的批评,看着他紧张、委屈且无助的样子,此时就像有一把火焰炙烤着我,使我的脸涨得通红,我感到羞愧。一时间,我不知该对他说什么才能弥补我对他的伤害。我摸了摸他的头,带着悔意和愧疚对他说:“不,小林,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就像不同的种子,只是有的种子发芽早,有的发芽晚罢了。我们慢慢来,你有什么不懂的,老师一点点来教你好吗?”在后面的几天时间里,我私下单独辅导小林,将他不懂的地方一一重新讲解给他听。在调查询问班上家长的反馈时,我发现,自己上课时確实没有把控好速度,一些理解能力稍微弱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点跟不上,拼音学习十分吃力,我因此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进度。没有这次小林对我吐露心声的点醒,我想我依旧只会一根筋地认为学生不认真学是因为他们不用心,没有想着去反思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怒”后反思
  学生的一句“回家学会了再找您听写”让我感到惭愧,一句“觉得自己是没有用的学生”让我自责。我突然间懂了,不是学生不想学,而是因为他学不懂。也许是由于他的年龄更小些,接受能力暂时没有其他学生那么强,也许是因为我的课堂语言没有那么容易理解,学生接受起来相对困难……原因很多,但绝对不单单是我原来想当然认为的那样——学生不用心。我只看到了他的上课状态和作业状态,我只关注了他测试的结果,一味地进行批评指责。《学记》中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先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需要知道他心态偏移在哪儿,才能把他导正。回想起之前每次叫来小林,他一言不发,大概是我这个为师者的“怒”被他感知到了,他害怕说出内心的话会受到更严厉的指责。是呵责让学生失去了向我敞开心扉的勇气,是焦躁阻断了学生与我进行沟通的桥梁,是缺乏耐性的批评以及丧失理智的怒吼让学生丧失了信心,学生学得困难,跟得吃力,多次的批评呵责使得他逐渐开始逃避这门课程。
  这次的课堂发怒事件,让我开始懂得要关注学生内心,倾听学生心声。学生犯错了,身为教师的我不应当只有批评和指责,而是应把着力点放在思考怎么才能够帮助他进步上。要真正地走进学生内心,就得“蹲下”身子,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想问题,从学生的视角看世界,去感知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行为。
  转“怒”为“恕”
  以仁爱之心,推己及人,少一点愤怒,多一点温和,俯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内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教育本就该像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从那以后,我开始反思自身,让自己焦躁的心静下来,磨自己的性子,不断告诉自己:对学生,不能随便发脾气,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去倾听他们的心声,要了解他们内心的真正所想。对于小林,我给予更多的关注,常常利用课间时间找他聊天,在聊天中我了解到小林是个比较自卑,遇到困难容易胆怯、退缩的学生之后,我不再随意呵责,而是不断鼓励,给他加油打气,他稍有进步,我便在班上大力表扬。了解到小林父母在家也是常常批评打击他,很少给予他正面的肯定,我与家长频繁沟通,请求他们不能够随便批评孩子,并且只要小林有一点点的进步,就大力表扬他。我与家长联手一起帮助小林找回自信,并赶上了班里的教学进度。现在的小林聊天的话语不再消沉,不再觉得自己没用,而是充满着希望与自信。他会说:“老师,我知道我自己也可以做到!”“老师,我觉得来学校学习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老师,我想获得更多的知识。”……他逐渐变得自信、开朗了,敢于在下课期间主动跑过来请教了,上课注意力明显集中了许多,在课堂上还常常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回答问题的声音更洪亮了。他在语文学习上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看着他一点点变得自信、开朗,我也逐渐明白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初为人师的那段岁月里,是学生教会了我该怎样去做一名教师,是学生让我逐渐理解教育的真谛。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千人千样,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没有水磨的功夫,没有爱心,就不可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奏出悦耳的乐曲。”每位学生各不相同,身为教师,得比常人更多一份细心和耐心,用爱深入学生的心灵,去了解他们真正所想,静下心来,不急不躁,多听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在美好的生命里和学生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福田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其他文献
一、缘起:“看了”就能“看见”了吗?  【案例一】  一节习作课上,为了让学生写好人物外貌,我请了一个学生当模特。课堂气氛热烈,课后,一摞作文本很快摆上了我的桌面。我兴致勃勃地批改着他们的习作,突然,一句话闯入我的眼帘:“他的鼻孔像两个山洞。”  顿时,我哭笑不得,用红笔把这句话重重划去了。  我问写下这句话的学生:“你为什么这样写呢?”  他不好意思地说:“鼻孔不就像两个山洞吗?”  噢!他看见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成语故事引出课题  师:在上课之前,请先听老师讲一个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商人,为了推销他的矛和盾,他夸他的盾说道:“我的盾很坚固,任何矛都刺不破。”接着,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能刺破任何盾,”有人就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涨红着脸,半天回答不上来。  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成语?  生:自相矛盾。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
阅读的功效是巨大的。它可以增加人的文化底气,补足人的精神元气,壮实人的立世中气,丰盈人的内在文气。母语阅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的核心基因,对于全面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促进作用。无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还是《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以及小学阶段的课程标准,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儿童阅读在全国范围内的探索与实施。但就当前儿童阅读的现状来看,不少地方、学校的阅读内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阅读还是作文,首先要的是字词。”的确,不管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字词依然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有时候抓住课文中的一两个关键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翻开统编本第三学段的语文教材,我们发现,较之前两个学段,教材新增汉字500个,绝大部分的重点词语以词语表的形式出示。这些词语
1. 最便捷的方式?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会刊22-440;园地22-441;人物22-442。每期8元,全年(12期)96元。  2.杂志铺网站如何订阅?杂志铺订阅网址:http://www.zazhipu.com 直接搜索“小学语文教学”。  3.错过征订期怎么办?可以到当地邮局破月破季订阅,缺的期数到我们的微信小店购买。  4.如何团购?欢迎各地教研员联系编辑部团体订阅。15套及以上全年
在新课程教学中,提倡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文化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解读教材的文化坐标  语文课堂里,学生应该感悟到的东西,是那些活跃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因子,而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解读的视野与高度。  (1)比较拓展,建构文化主题 —— 架设文化坐标的第一维度。  ①走进原著,进行叙述方式的比较。 
一、解读:找准“平衡点”  统编本教材围绕语文要素组元的方式,让一部分教师忽略了教材丰富的人文主题,又回到知识教学的老路上来。这样理解统编本教材的编排意图肯定是不对的。我们知道,语文要素与语文知识不完全相同。语文要素指的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基本学习习惯等,其中本身就包含丰富的人文因素。而统编本教材也围绕人文主题组元,是对人文教育内容的再次重申。如果将语文要素
习作的构思是指学生在动笔行文之前,对习作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习作过程中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然而现实中,许多学生写作文时缺乏构思的意识:有的条理不清,仅仅对题目匆匆一瞥,思维尚且混乱,就信笔而写,结果常常像挤牙膏似的,“挤”一点儿,写一点儿,想到哪里写哪里;有的内容上轻重不分,将好几件事情堆砌在一起,没有主次、详略之分,重点不突出;有的习作主题不明确,纯粹为了写而写,读者看过以后自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基于学科本质凝练出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整体,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课程标准,我们团队对“素养表现
阅读策略的形成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使其向纵深发展并成为积极的阅读者。统编本教材突破了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从三年级开始,以预测、提问、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有目的地阅读四种基本的阅读策略为主线,编写了序列阅读策略单元。如何破解阅读策略单元的密码,借助这类特殊单元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策略?笔者尝试从单元解读和教学建议两个维度作如下思考。  一、对阅读策略单元的解读  1.阅读策略单元的内容安